APP下载

悬吊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

2020-01-17盛召明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脑卒中

盛召明

【摘 要】目的:探讨悬吊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悬吊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肌力分级情况、TUGT测试所用时间、FMA评分及步态测试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肌力分级及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TUGT测试所用时间明显缩短,且均明显优于治疗后的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步态测试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步长、步宽、步频、步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优于治疗后的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悬吊训练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悬吊训练;脑卒中;下肢功能的恢复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1-03--01

临床中悬吊康复运动(简称S-E-T)指的是借助躯干肌肉、非主导侧肢体运动能力的强化手段有效提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基本控制和平衡能力,进而提升身体核心稳定性的过程。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导致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下肢肌肉张力异常、步态紊乱、无法维持平衡[1],生存质量受到严重不良影响。悬吊训练在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可起到提高身体核心稳定性、神经系统控制能力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悬吊训练用于脑卒中的治疗可有效恢复患者的机体平衡能力和躯干控制能力[2],但对于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却鲜有报道为探讨悬吊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本文选取8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全部患者均经过CT或MRI技术确诊。观察组当中包括男性患者31名以及女性患者9名,年龄均在45岁到70岁之間,平均数是(58.23±9.65)岁;对照组当中包括男性患者30名以及女性患者10名,年龄均在44岁到71岁之间,平均数是(58.19±9.5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没有显著差异,可以进行对照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主动翻身训练、桥式运动、平衡性训练、下肢被动活动等,每天训练1次,每次40min,每周5d,共治疗8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悬吊训练,包括髋膝关节外展内收训练、腰背控制训练、腹部肌肉训练、侧屈肌群训练等。每次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次,共治疗8周。

1.3 评价标准

治疗前后对患者下肢肌力进行分级,分为0~5级,级别越高,下肢肌力越趋于正常。对患者进行“起立-行走”计时(TUGT)测试,记录完成一套动作所用的时间。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分值越高,下肢运动功能越好[3]。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步长、步宽、步频、步速方面的步态测试。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临床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检验。数据间差异显著性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肌力分级、BBS评分及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TUGT测试所用时间明显缩短,且均明显优于治疗后的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悬吊训练将主动治疗与运动康复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融合了引导式教育、神经发育疗法及感觉统合训练等内容,可充分激发患者主动运动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治疗中,可持久改善患者的骨骼肌核心肌及大肌肉肌力,调动并训练患者深部感官所具有的协调能力,降低肌肉异常张力,减轻躯干负荷,强化躯干肌肉和各大肌群之间的神经肌肉协调能力,逐渐增强患侧肌力和协调性,同时可有效激活大脑运动皮质和脊髓节律性运动中枢,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下肢运动的控制,加强神经和肌群之间的反馈、统合功能,从而提高下肢运动功能[4]。悬吊训练是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训练难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不断刺激核心肌群,使其力量、传导、控制达到最佳化,且保持身体不稳定状态的条件下进行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对身体平衡和动作稳定性的控制力,促进本体感觉的恢复,形成神经对肌肉的准确支配,这些都有利于下肢功能的恢复[5]。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同时,结合悬吊训练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治疗后患者下肢肌力分级及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TUGT测试所用时间明显缩短,可见悬吊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步态测试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步长、步频、步速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步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说明经治疗患者的步行活动模式得到了改善,行走稳定性增加,这也体现了悬吊训练对下肢功能的良好改善效果。

使用悬吊系统来对患者予以核心稳定训练,较之传统训练而言能够更好的提升平衡能力以及步行能力,其借助基本生物力学的原理,有效提升患者运动稳定性以及协调性。参加了S-E-T训练之后,核心肌群得以锻炼,力量产生、传导控制等方面均能实现一定的最佳化,进而提升患者中枢神经控制肌肉的水平和肢体稳定性,令本体感觉尽快恢复,这都会对人体的稳定姿势保持、基本平衡、基本协调等功能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除此之外,这种训练方式还可以依照患者的不同生理状态进行调整和改善,提升整体训练效果。总之,悬吊训练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顾昭华,龚晨,伊文超等.多点多轴悬吊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5):452-454.

张铁民,潘静伟.悬吊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5):101-103.

华媛媛.悬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7):288-289,290.

荣积峰,王卫宁,吴毅等.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7,32(2):109-112.

李章吉.悬吊运动联合动式站立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4):17-19.

猜你喜欢

脑卒中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三位一体”急救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救治和预后的影响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