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查找美国外交档案的三种思路:以冷战史研究为例

2020-01-17姚百慧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20年1期

摘 要 对于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史某一专题研究而言,在掌握基本史料的基础上,可以从时间、机构和主题三个维度入手进一步查找档案。时间维度是依据档案的生成时间,来排检同时段的文献,主要可查阅总统档案。外交政策总是一定的政府机构制定和执行的,机构维度则要查找涉及该专题的政府机构,尤其是国务院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档案。主题维度是设法利用已出版的、与所研究相关的专门档案集。

关键词 美国外交史,冷战史,史料学

中图分类号 K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2-0067-06

笔者的博士论文是研究戴高乐第二次执政时期的美法关系。求学阶段,在和师友交流,尤其是同国外同行交流时,经常会被问:做这样一个题目,你去过美国么?在得到否定的答复后,接下来的问题往往是:那你去过法国么?

对于当时没有任何出国经历的笔者来说,这不得不说是很尴尬的对话。毫无疑问,研究外交史,搜集资料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是到对象国的档案馆实地查阅。虽然,对于现在包括很多学生在内的研究者而言,出国已并非难事。但需要承认的客观现实是,由于经费、时间甚至人事关系等的限制,并非所有的外交史研究者,都能随时根据研究需要出国。这样就提出一个问题:不出国如何查找档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同国内外学者合作,编写了《冷战史研究档案资源导论》一书。①

但是,进一步的问题是,围绕某一选题又如何找档案?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想结合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史研究,作一尝试性的回答。在笔者看来,如以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的某一方面作为研究对象,不妨从时间、机构、主题等三个维度入手来查找档案文献。

为了弄清查找战后美国外交档案的三种思路,我们首先要大致了解,战后美国外交史研究有哪些基本史料。这里所谈的“基本史料”有两条标准:一是常用,几乎研究战后所有美国外交问题都要参考;二是易找,在国内可以查阅到。依据这两条标准,笔者大致挑选了7种史料。按类型分两大类,即档案类和公文类。

(一)档案类基本史料

档案学对档案的定义已有数百种。一本档案学的教材,把档案定义为:“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②本文所说的“档案”,范围要小得多,它特指生成之时只在一定范围内流通、具有保密性质的政府文献。普通公众要查阅此类文献,一般要等到档案销秘和开放之后。

美国外交史研究的档案类史料,首推《美国对外政策文件集》(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以下简称《文件集》)。《文件集》由美国国务院公共事务管理司下设的“历史学家办公室”(the Office of the Historian)的专业历史学家负责编辑,国家出版局出版发行。自1861年出版以來,现在已出版纸本超过500卷,另有杜鲁门到肯尼迪时期缩微平片补充版(Microfiche Supplements)16卷,尼克松时期电子补充卷20余卷。与其他国家的同类出版物相比,《文件集》是持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外交解密档案集,也是美国国务院出版物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

该套文件的电子版可通过如下三个渠道获得:1861—1960年的卷册可以用威斯康星大学全文影像系统,①所有卷册均可以用美国国务院历史学家办公室网站②和HeinOnline法律数据库下载利用。另外,电子版补充卷只能在美国国务院历史学家办公室网站下载;缩微补充卷只能在HeinOnline法律数据库中查阅。

“美国解密档案在线”(U.S. Declassified Documents Online,USDDO,原名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是第二种档案类基本史料。该数据库由Gale公司开发,收录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与国际事件内部工作文件,如美国国务院政治分析、白宫机密文件材料、国防部的政策说明、中央情报局的情报备忘录等,涵盖超过11万余份、76万页资料。USDDO收纳的解密文件涵盖了整个冷战时期(现已延续到冷战后时期),包括这一时期发生的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和美国国内事件,如冷战、越战、民权运动等,是研究冷战时期美国外交的重要参考工具。

第三种基本档案是“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数据库。该库是ProQuest公司与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安全档案馆”(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合作创建的原始档案文献全文数据库,收录后者大量珍贵的原始档案资料馆藏,截至目前,出版了53个子库,总计逾13万份、84万页。数据库中还提供关于每个子库的介绍、年鉴、术语表、相关背景信息、参考书等补充参考资料。涵盖的文献类型包括:电报、信函、备忘录、会议纪要、报告、电话记录、谈话记录、总统指令等。这些档案包含世界史、美国史、冷战史、区域研究、情报研究等领域,是20世纪以来世界史、国际关系史研究的重要史料资源。

DNSA和USDDO的共同之处是,收录的都是二战以后的美国外交档案,收录的主要手段都是利用《信息自由法》,收录的数量都很庞大,有七八十万页。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一“专”一“杂”。DNSA收录的是一个个专辑,每个专辑主要关注的都是国家安全问题,甚或收录一些已出版的档案,只要和专辑密切相关,但对美国国家安全问题影响较少的档案收录较少,它既可以每个专题单独检索和整库查看,也可以跨专题综合检索。但USDDO内容庞杂,各方面问题都会涉及,所收档案都是未刊的,利用方式为关键词检索而不能整库查看。

由于DNSA为专题性质,所以它对于研究其子库所涉专题问题的学者而言更为有用。但是,由于它收录了两个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的子库“总统国家安全指令”,鉴于国家安全委员会在美国外交决策中的核心地位,所以这两个库的档案就有了普遍性。③此外,对于一些子库所未涉及的具体问题,利用DNSA的跨库检索,有时也可以发现一些重要文件。

(二)公文类基本史料

本文所谈的“公文”,指的是政府公开的文献。这些文献,在生成之时一般人即可查阅。

第一种为总统公开文件。纸本的为《美国总统公文》(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PPPUS)。它收录美国总统的公开演说、咨文、声明等,每年从最初的一卷汇编到后来的两三卷。④该公文纸本对应的PDF图书,可见于HeinOnline法律数据库。同时,加州大学开发的“美国总统计划”(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 APP)⑤数据库,完整收录了所有纸本内容,还收入成千上万的其他文件,如党纲、总统候选人言论、选举辩论、行政部门政策文件、新闻秘书办公室发布的文件,等等,同时提供一些分析性的论文。

第二种公文为《国务院公报》(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DSB),它是国务院的《新闻发布》(Press Releases)和《条约信息》(Treaty Information)两个小册子的续编,从1939年到1989年总计89卷、2153期。其中1939—1977年卷按周出版,1978年开始按月出版。它收录反映美国国务院和美国外交政策当时状态的新闻稿、条约情报和其他材料。在HeinOnline法律数据库可查DSB的所有卷册。

以上两种公文史料,都是以某一单一机构为收录对象的。以下两种则是集中汇编能反映美国外交政策的各机构文件。其中一种为《美国外交政策:当前文件》(American Foreign Policy:Current Documents),时间范围为1941—1991年,总计20余卷。①该丛书是由美国国务院历史学家办公室编选,主要收录国务院中反映美国外交政策的政策声明、演说、采访、新闻简报、会议、国会听证等,兼收对美国外交政策形成有影响的其他部门、其他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公开资料。这些公开文件,按照主题和地域,被划分到每册书各个章节中。在Hein Online法律数据库,可以查阅到1941—1955年、1977—1991年的各卷。

另外一种为世界和平委员会(World Peace Foundation)编的《美国外交政策文献》(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该书第1卷于1938年推出后,立刻引起学界震动。同期虽然有《国务院公报》出版,但这套丛书选择史料的范围不单单来自美国,也包括其他相关国家。最初8卷内容,一般从第一年7月到第二年6月;从第9卷(1947年)开始,每卷按年出版,只有一卷涵盖两年(1968—1969年)。《美国外交政策文献》的风格是述而不作,这与对外关系委员(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几乎同期出版的《美国在世界事务中》(The United States in World Affairs)这类描述性著作有很强的互补性。从1971年卷开始,两套书合二为一,改名为《美国外交政策:文献记录》(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A Documentary Record),

一直出版到1977年为止。

以上3种档案、4种公文,构成了笔者所认为的战后美国外交史研究的基本史料。以“1949—1950年美国对华政策”这一研究主题为例,仅依靠这些基本史料,至少可以得出如下文献目录:

1.档案类

(1)《美国对外政策文件集》,1949年第8卷(Vol. VIII, The Far East:China)和第9卷(Vol. IX, The Far East:China),1950年第6卷(Vol. VI,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2)USDDO数据库(关键词搜索)。

(3)DNSA数据库(两个总统国家安全指令子库、关键词搜索)。

2.公文类

(1)相关时段的PPPUS、DSB。

(2)《美国外交政策十年:基本文件,1941—1949年》(A Decade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Basic Documents, 1941-1949)、《美国外交政策:基本文件,1950—1955年》(American Foreign Policy:Basic Documents, 1950-1955)。

(3)《美国外交政策文献》第11卷(Vol. 11, 1949)和第12卷(Vol. 12, 1950)。

对于一个比较深入的专题研究来说,依据上述基本史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想进一步搜集文献,首先可以考虑从时间维度入手。所谓“时间维度”,其考虑视角为:每份档案的生成,都有一個时间,则可以从其生成的时间范围内去排查。考虑到美国每位总统任期恰好有一定的时间范围,因此时间维度也可以主要从总统档案入手。

总统图书馆专门收藏总统任职期间形成的档案文件、文物礼品、其他文献资料、总统的生活和工作用品、卸任后形成的涉及总统的评述、传记报刊资料等,是集档案馆、图书馆与博物馆功能于一体的特殊档案机构。美国目前已建立了从胡佛到奥巴马总计14位总统的图书馆。查询总统档案,最主要的是前往各总统图书馆,而现在已有相当数量的档案已出版并为国内收藏。②

如果我们仍以研究“1949—1950年美国对华政策”这一主题为例,根据时间维度,就应该考虑杜鲁门总统的档案。从国内已有的馆藏,可以查到如下档案:

1.纸本档案:《杜鲁门总统任期文献史》(The 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Truman Presidency),共35卷。

2.缩微文献:

(1)“杜鲁门总统办公室文件”(President Harry S. Trumans Office Files, 1945-1953),总计5部分84卷。

(2)“波茨坦会议文件”(Potsdam Conference Documents),2卷。

(3)“杜鲁门总统地图室文件”(Map Room Messages of President Truman, 1945-1946),5卷。

(4)“哈里·S.杜鲁门口述史”(The Harry S. Truman Oral Histories Collection),628个平片;杜鲁门总统图书馆网站提供近500次采访的口述史料;①华东师范大学依据缩微平片开发了数据库《杜鲁门口述历史全集》。

(5)“迪安·艾奇逊官方谈话和会议”(Official Conversations and Meetings of Dean Acheson, 1949-

1953),5卷,在杜鲁门总统图书馆网站有电子版。②

3.數据库:ProQuest历史库中的“冷战早期的美国政治”(American Politics in the Early Cold War)模块,该模块提供杜鲁门与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的第一手的总统档案。其中包括了上述纸本档案和缩微文献的第(1)~(4)部分。

机构维度的出发点是,外交政策总是一定的政府机构制定和执行的。寻找某专题的档案,就要寻找涉及该专题的政府机构。稍有困难的是,冷战时期,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机构太多了。三权分立的构架下,联邦政府、国会、法院等,各有一定的外交权,其中又以联邦政府中的各机构最为集中。联邦政府下,白宫、国务院、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商务部等机构,在实施各自职权时,都会涉及外交问题。研究的具体问题不同,所涉及的主要机构就有差异。比如,研究冷战期间美国的“隐蔽行动”,那么中央情报局就会比较重要。但就一般的专题而言,国务院和国家安全委员会,是两个无法绕开的机构。

美国国务院是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后最早设立的内阁部门之一,是联邦政府中负责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根据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划分,国务院的档案(按机构划分)可分为四类:核心档案(Central Files,RG 59);非核心档案(Decentralized Files ,RG 59);外事部门驻地档案(Foreign Service Post Files ,RG 84);专门文件(Specialized Files,RG 43、RG 76、RG 353)。国内可接触的材料,主要集中在RG 59类。

对于大多数研究主题来说,RG 59类“核心档案”是国务院记录中数量最大、最重要的类目。根据归档方式的不同,这些档案又分为5个时段:1789—1906年、1906—1910年、1910—1963年1月、1963年2月—1973年6月、1973年7月—1977年。1977年以前的国务院档案已移交美国国家档案馆,1977年以后的档案多数仍未解密,保存在国务院。③

RG 59类“非核心档案”,是与已纳入国务院机要中心统一整理的核心档案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除了核心档案以外,由国务院内不同的办公室、局、司、处、署、个人以及委员会保存的各类档案的统称。因其与核心档案不同、主要由各办公室保存、特殊的编码方式等特点,这种档案也被称作“特别档案”(Special Files)、“办公室档案”(Office Files)或“Lot档案”(Lot Files)。它们少量形成于18—19世纪,绝大部分产生于二战后。④

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NSC,简称“国安会”),1947年根据《国家安全法》创设。自其创设后,美国外交政策和国防政策的决策实现了“一体化”。⑤国安会的职能及重要性在每届政府虽不相同,但毫无疑问,它已是决定美国外交政策最重要的机构之一。而国安会档案,也相应地成为美国最高层的外交文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仍以“1949—1950年美国对华政策”这一题目为例,我们在国内可资利用的美国国务院、国安会的档案如下:

1.RG 59类核心档案

(1)“美国国务院机密核心档案”(Confidential U.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1945—1949年“中国”(China)部分(75个缩微)、“台湾”(Formosa)部分(3个缩微),1950—1954年“中国”部分(105个缩微)、“台湾”部分(17个缩微),“美中关系”(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部分7个缩微,合计207个缩微。

(2)“美国国务院档案”(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1945-1949年“关于中国内部事务”(Relating to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China)部分,65个缩微。

2.RG 59类非核心档案

(1)“中国事务办公室档案”(Records of the Office of Chinese Affairs, 1945-1955),共41个缩微;以及对应的数据库“中国内战和美中关系:美国国务院中国事务办公室档案”(The Chinese Civil War and U.S.-China Relations: Records of the U.S. State Departments Office of Chinese Affairs, 1945-1955),总计有46493页,收录在AU(介绍见下文)中。

(2)“美国国务院中国事务处档案”(Records of U.S. State Departments Division of Chinese Affairs),总计19749页,时间范围:1944—1961年,收录在AU中。

3.国家安全委员会档案

除了前文已提及的DNSA的两个总统国家安全指令子库,还可以利用以下文件记录。

(1)“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Document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缩微胶卷,包括基本系列和九次增补,共10辑;电子版收录在PHV(介绍见下文)中。

(2)“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记录”(Minutes of Meeting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缩微胶卷,包括基本系列和四次增补,共5辑;电子版收录在PHV中。

主题维度,要考虑有哪些已出版的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档案集。相对于前两个思路,利用主题维度能查到档案有很大的偶然性。但现在专题性的档案越来越多,在大致了解这些档案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主题维度成功的可能性。就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史而言,至少有如下專题性的档案值得重视。

一是Gale公司开发的“珍稀原始典藏档案”(Archives Unbound, AU)。AU的设计理念是针对特定研究人员,它的每个子库都有一个特定的专题内容。AU数据库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经出版了300多个档案库,包含超过29万份、1200万页的文件。每个档案库从1000余页到20多万页不等。档案来源包括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国务院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总统图书馆、美国联邦调查局图书馆、英国国家档案馆、大英图书馆等。①

二是ProQuest历史库(ProQuest History Vault,PHV)。PHV自2011年开发,截至2018年底已有45个模块,收录档案总页数已超过1850万页。该数据库中的重要主题包含:美国政治与社会、国际关系和军事冲突、美国南部生活、奴隶制和南北战争、20世纪的公民权利和黑人民权运动、妇女问题研究等。就其收录内容而言,PHV是研究世界史尤其是美国史、国际关系史的重要文献资源。②

PHV与AU都是专题类型的。所不同的是,AU的专题已经拆分到最小,也即一个专题只包含一组档案。但PHV的一个模块,则是不同档案的组合,组合的方式包括时间、地域、主题等。比如,“美国外交驻地档案,1930—1945年”(U.S. Diplomatic Post Records, 1930-1945)包括的驻地国家有:日本、古巴、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伊朗、伊拉克、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亚丁、苏联;“越南战争和美国外交政策,1960—1975”(Vietnam War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1960-1975)模块包括104个子辑。所以,在利用PHV时,要先看与所研究专题在时间、地域、主题等有关联的模块,再仔细调研这些模块下所包含的具体子辑。③

三是上文已提及的DNSA,它的模式与AU近似,专题已拆分到最小。DNSA的53个子库,归为以下几类地区/专题档案:亚洲、拉美、中东、冷战、军事、核武器、情报、美国历任总统制定的外交政策。

最后一个是国家安全档案馆开发的“简明电子档案集”(Electronic Briefing Books, EEBs)。国家安全档案馆①是一个独立的、非盈利机构,目的是揭示政府解密,公布解密文献,引导学者研究。自1985年创立以来,通过5万次利用《信息自由法》,已让200多个政府机构解密了1000多万页档案。这些档案中的100多万页以互联网、图书、缩微、光盘的形式加以公布。EEBs是其公布档案的方式之一。从1996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21日,共有674册。这些电子书包括从5份到100多份不等的文件,可按主题、地区、事件3种渠道检索。就主题而言,这些电子书包括欧洲、拉美、核历史、中国和东亚、中东和南亚、美国情报机构、“9.11”资料集、人道主义干涉、政府机密等9类。内容则涉及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外交政策、外交史、军事史、情报政策等方面。每个主题下有若干专题性的电子书,一般是由专业档案人员撰写导论,并附PDF文件全文。②

重回我们一直举例说明的“1949—1950年美国对华政策”这个题目,如从主题维度,可以查到如下档案:

“美国新闻处在华活动档案:中国媒体评论与摘要,1944—1950年”(Records of the U.S. Information Service in China:Chinese Press Reviews and Summaries, 1944-1950),总计37418页,档案来源:美国国会图书馆。(AU子库)

“亚美事件:中国和战后反共热”(The Amerasia Affair: China and Postwar Anti-Communist Fervor),总计14092页,时间范围:1945—1973年,档案来源:美国联邦调查局图书馆。(AU子库)

“美国情报与中国:收集、分析和秘密行动”(U.S. Intelligence and China: Collection, Analysis and Covert Action),包括2300多份文件。(DNSA专辑)

以上是笔者近年来查找美国外交档案的一些体会。毫无疑问,由于笔者个人能力的限制,上述思路局限在了查找官方的档案。在所举查找实例中,考虑到篇幅因素,也只突出了美国档案中关于中美关系及中国的专题档案,而忽略了其他地区(如苏联、朝鲜、东北亚等)和主题(如联合国、共产主义、经济冷战等)的文献。由于中苏关系、朝鲜战争、中国代表权问题、共产主义阵营形成、贸易禁运等话题在1949—1950年中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上述实例所列的档案文献,不能不说是存在诸多缺失的。其所起到的作用,是通过该实例,具体展示笔者所谈的三种思路。至于这些思路能在研究其他案例及查找美国私人档案和其他国家档案等方面发挥多大作用,则是需要读者去讨论的话题了。

【作者简介】姚百慧,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冷战史研究。

【责任编辑:王湉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