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斡尔民间故事的爱国与英雄主题

2020-01-17王云介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达斡尔达斡尔族民间故事

王云介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达斡尔族口头传承的民间故事是他们的精神文化遗存之一,而民间故事的主题内涵,体现其民族思想观,也是其世代继承发扬的生命力量;对达斡尔族精神文化的保护与抢救具有必要性与迫切性,而对达斡尔族精神世界的研究又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尤其在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爱国,提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挖掘民间故事里的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学的主题就是通过描绘社会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既包涵着生活本身所蕴藏的客观意义,又集中体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这里指认的“主题”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可以是故事中的一个情节单元,又可指称整个民间叙事作品所表现的“抽象意念或信条”。也就是说,“主题”的外延包含了“母题”,又大于“母题”。

达斡尔民间故事的主题丰富而突出,故事采集者孟志东说:“这部《达斡尔族民间故事选》中的作品,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勤劳勇敢,赞扬了他们的无穷的智慧和团结的力量,称颂了勇士们镇压妖魔的辉煌业绩。与此同时,也无情地揭露了鱼肉人民的统治者的丑恶灵魂及其可恶行径,有力地鞭挞了维护反动秩序的贪官酷吏,辛辣地嘲讽了豪门权贵们的昏聩无知,惩治了为非作歹的形形色色的恶人……从整个作品看,通过对贯穿在当时社会里的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美与丑的矛盾斗争的反映,表达了达斡尔族人民战胜敌魔的坚强信念和顽强的斗争精神,揭示了所有反动势力必将被人民的铁拳所击碎的历史铁律。”[1]这段内容集中概括与阐述了达斡尔民间故事的主题内涵和思想价值,以下我们进行具体论析。

一、达斡尔民间故事的爱国主题

达斡尔是一个爱憎分明的民族,其民间故事中几乎都蕴含着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甄别、判断与选择,对理想美好社会的向往,对暴力邪恶势力的反抗。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是达斡尔族政治理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他们抵御外族侵略和戍守边疆的强大精神支柱。从内在本质上看,勇于牺牲精神是达斡尔人基于对历史使命、自身价值的理性认识,表现在心理和行为上,即自愿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主动付出的精神状态;从外在行为规范性上看,表现为勇猛顽强、不计得失、恪尽职守、勇于献身。达斡尔民间故事的一大主题、精神指向与思想特征就是对爱国精神的再现和颂扬。

(一)抵抗沙俄入侵的爱国主题

十七世纪中叶,沙皇帝国殖民者妄图侵占属于我国的黑龙江流域达斡尔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达斡尔人为维护祖国领土,进行了顽强抵抗,在浴血奋战了半个世纪之后,离开了世居的黑龙江北岸,南迁到大兴安岭、嫩江流域。他们曾受到清廷的赞赏。这段历史不仅在一些历史资料中有记载,在民间故事中也有讲述,民间故事的口头传承是对历史记载的另一种方式的佐证。这类故事有《是昆米乐救了达斡尔人》《玛瑙石》《战罗刹》等,还有一些故事里有一些细节涉及到了这场战争,如《黑龙江边达斡尔人》里说:“传说,在清康熙年间,讨伐俄罗斯国的时候,在峰顶上遗留一个大炮和铁车,到现在还存在。”《苏联达斡尔人的由来》讲:“苏联达斡尔人是清朝时候跟‘罗刹’(俄罗斯)打仗时,大批达斡尔人南迁,少部分人没迁,留在苏联境内的。”

故事《是昆米乐救了达斡尔人》①讲,三百多年前,达斡尔人生活在黑龙江北岸,他们为了保卫家乡,保卫国家,同老沙皇哥萨克侵略军打仗,达斡尔人牺牲了不少。后来,清朝皇上下令达斡尔人南迁至大兴安岭和嫩江一带,好不容易生存下来……这个故事讲述了反击侵略军的时间、战争的起因、悲惨的结局以及南迁生存的艰难,反映了达斡尔人保家卫国、勇于牺牲的可贵精神。

达斡尔人民面对侵略者的烧杀抢掠,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抵抗,在《玛瑙石》②中有比较详细的讲述。当时,黑龙江岸边有个叫托尔加的达斡尔城寨。有一天,全寨人都到别的寨子去赴宴,只有城寨首领的儿子阿莫力留守城寨。一群黄头发、蓝眼睛、高鼻子、乱胡子、散发着血腥味的人,突然来到了城寨。他们不由分说从阿莫力手里抢走了比金子还亮的玛瑙石,还抢城寨的牛羊和成捆的珍贵兽皮。面对这群强盗,阿莫力毫不畏惧,他讲明达斡尔各个部落是属于中国的臣民,又射出了告急的响剪。城寨首领便率领族众火速赶来,打败了那些强盗。这只是达斡尔族人民抗击沙俄侵略者的诸多故事中的一个。

新故事莫德尔图的长篇乌春《战罗刹》③,也是反映十七世纪达斡尔人民在黑龙江中上游居住时抗击沙俄侵略者的故事。“像我们这样人口很少的弱小民族,在国家不能估计的时刻,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全民族自发地组织起来,抗击沙皇这样大国的入侵十四年,为了保家卫国付出牺牲,以肉体筑长城,以血海造龙江,用鲜血和生命谱写抗击沙俄斗争的光辉第一篇章,在世界各国千万个民族中史无前例,名内外扬天下载入史册照千秋,罗刹屠杀我们的丑恶罪行,也像钉子一样钉在史记遗臭万年。”“我的家在黑龙江上,那里有祖先的坟墓,还有那无数抗沙俄的英雄血迹……罗刹血洗屠杀我们的时候,故乡变成了活地狱,昔别了世代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的故乡。”故事中反复使用“血洗”“屠杀”“流血惨案”“活地狱”等词语,揭露控诉了入侵者罗刹的血腥暴力、惨无人道;反复使用“英雄血迹”“民族豪杰”“为国牺牲”,热情讴歌了民族英雄。达斡尔族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家园意识是他们勇于奉献与牺牲的力量之源。

(二)舍弃故土亲人、戍守边疆的爱国主题

清朝统治者在两百多年间,多次征调达斡尔人民戍边,远达呼伦贝尔、新疆;而达斡尔族官兵及家属以国家、人民利益至上,舍弃故土亲人,远赴边疆,付出过巨大代价,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达斡尔人南迁后主要聚居在布特哈地区,这里也是首先被编入八旗组织的地区。当时,达斡尔人口仅二三万人,却有约三千五百名官兵驻防现黑龙江西部、呼伦贝尔、新疆伊犁塔城等地区。达斡尔八旗兵肩负着应征参战、驻守哨所、巡查边境和平息国内叛乱的军事任务,在二百六十七年中,先后参加了六十多次战役,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为祖国、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民间故事对这段刻骨铭心、留在民族记忆深处的往事做出过多次动情的描述。

爱国戍边故事完整的比较少,集中体现在苏都日·图木热的故事集《达斡尔民间故事》④中,如《离别新娘子参军出征》《勇敢征服敌人 英雄声誉传开》《开荒种地备足军粮》《为儿子死心去参军而离开了瑷珲》《征战取胜后请假去探寻母亲》等;其他多散见在历史传说中。驻守在呼伦贝尔的达斡尔人的爱国行为和诗篇留存在世,最著名的就是《敖拉·昌兴巡查中俄边界故事》,谱写了一曲“为国效劳受嘉奖”的爱国主义篇章。

写亲人离别之守候、之苦楚最感人、最完整的的爱情悲剧是《嫩德松的亲事》⑤。这则故事讲,清朝年间达斡尔青年到了十五岁就被军队征走了,不是阵亡,就是驻守边防,很少有生还的。讷谟尔的青年嫩德松跟姑娘订了亲,还没办喜事就被征走了。十几年过去了,姑娘还在等他,可考虑爹妈年纪大了,含泪同意出嫁。为了不欠礼数,姑娘和嫩德松家的公鸡拜了天地。过了几年,公鸡老死了,男人还是没有音信,女人就守着嫩德松用过的鞭子苦熬时日。嫩德松快六十岁的时候,才从军队回来。他已经弯腰驼背、两鬓斑白,见炕上坐着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女人,心想不知谁搬我家来了,就坐在炕上低头抽烟。女人拿出鞭子,两人相认。女人告诉嫩德松成家和卖完家产发送(安葬)公婆的经过,说守着这空房快二十年了。两人诉说着离别后的痛苦度过了晚年。“嫩德松”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行为看似底层老百姓普通平凡的人生经历,是底层小人物的一种命运,可是正是因为这些牺牲小家为大家的爱国精神,才保证了国家的和平和安定。因此,这些小人物也是大英雄。故事的感染力一方面来自人物苦苦守候爱情本身,还来自叙述的技巧。比如细节的描写,渲染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两个人定亲后由于“害羞”,再也没有见过面,没料到,这一别竟过去了大半生。“害羞”—“离别”强化了悲剧性,一喜一悲,青丝成白发。这种大起大落的反差十分震撼人心。故事用最平淡的语气讲述着最惊心动魄的命运,使人们无不联想独守空房的新娘千万声难眠的叹息,也很难不痛恨战乱制造的这些数不清的人伦悲剧。

在“社会主义新故事”里也有关于八旗卫士的讲述,如在《祖国边疆的卫士》⑥里,库图迪老爷爷给孩子们讲达斡尔人被编入八旗的故事后,几个小男孩扮演八旗卫士和沙俄兵,双方交战,八旗卫士表现出守卫祖国北大门和被派驻边疆的勇气和胆略。爷爷奶奶夸奖孩子们聪明,把两百年前的事情演得活灵活现。正所谓:“生命延续生命,希望继续希望”。陈志贵在《达斡尔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与情结》里说:“一个失去历史记忆的民族是一个不健全的民族,一个没有历史感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越是勇往直前的民族,越是需要回顾反思历史的足迹,越是文明昌盛的国家就越是珍视自己的历史传统。……达斡尔民族就是一个严肃、认真对待历史足迹、珍视历史传统,勇往直前的民族。”[2]

达斡尔官兵都热爱自己的故土、把根深深扎进故乡的大地,为保卫国家和家园在集体行动中表现出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精神,可赞可叹,世代传承,以至形成了爱国主义传统和情结。他们的行为既神圣崇高,更是一种布满艰险的坚守,这种牺牲奉献是对戍边精神的最好诠释;他们长期戍边,为国家的安全、边疆的稳定、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达斡尔民间故事的英雄主题

威壮尚勇、慷慨豪放的英雄精神是中国北方文化特质、游牧民族精神。达斡尔民间故事中就十分推崇这种精神,具有原生态的、自然的审美特征。达斡尔民间故事的一大主题便是英雄精神,对英雄与英雄精神的讲述与崇尚是其民间故事思想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英雄精神即为了一个集体或者一个国家的正当利益,牺牲了自己的部分利益或者全部利益,称其为英雄精神。它主要表现在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韧不拔、无私忘我的牺牲精神,压倒一切困难和敌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坚信正义必胜的乐观精神。充满英雄主义的故事以慷慨豪放的北方文化特质和好勇尚武的狩猎民族精神为灵魂,在达斡尔民间故事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这里的“英雄”是泛称,包括民族英雄、部族英雄、氏族英雄、勇者、好汉、大力士等,都是达斡尔人引以自豪、不吝夸赞、世代传承、发扬光大的对象。这类故事有萨吉嘎勒迪汗传说、少郎、代夫系列传说、德布库系列传说、莫日根系列故事、大力士故事、勇士好汉故事等。

(一)捍卫家园,反抗压迫英雄主题

达斡尔民间故事蕴含着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等崇高的思想与美德,给人以教诲、鼓舞和希望。捍卫家园、反抗剥削和压迫是达斡尔民间故事的一大主题。这一主题最突出体现在历史叙事中,如颂扬征战南北、捍卫家园的英雄主义代表作《萨吉哈尔迪汗传说》系列;反映达斡尔族人民对贪官污吏和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反抗斗争代表作《少郎岱夫》《奇三和孟库胡图林嘎为民伸冤》等。

《萨吉嘎勒迪汗的传说》⑦塑造了骁勇精悍的英雄人物萨吉哈尔迪汗的伟大形象。萨吉哈尔迪汗是达斡尔人千古唯一尊崇的王,后人们都在民俗节庆中祭祀他。萨吉哈尔迪汗传说有不少异文,叙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民间到处可以听到长者对他的讲述;清代宣宗道光年间以来达斡尔人撰写的史志书籍中也有记载,如《达斡尔和索伦源流考》《布特哈志略》《达斡尔民族志稿》《达斡尔蒙古考》等。

有关萨吉哈尔迪汗故事的内容比较庞杂,有的突出伟人的气魄和业绩,有的传颂英雄留下的印记与足迹。比如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镇北的金边壕说成是萨吉哈尔迪汗及其儿媳修筑的,把嫩江上游达木拉罕一条河的石岸上的马蹄印说成是萨吉哈尔迪汗当年骑马跳过河对岸时留下的遗迹,把嫩江县北二十里处村旁的长方形土城古迹说成是萨吉哈尔迪汗行军宿营时命部下十万人一夜之间修筑的,把大兴安岭一处特大的铁锅说成是萨吉哈尔迪汗率其部下退往北海时留下的。类似的片段传说很多,联系起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达斡尔族的历史进程中,没有哪一位历史人物留下这么多讲述与传说,得到这么多的推崇与爱戴;萨吉哈尔迪汗不愧为“是一位应该深受尊崇的英雄人物,也是一位划时代的具有纪念性的杰出首领。”[3]

《少郎岱夫》⑧系列故事歌颂了为维护劳动人民利益而勇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人物,赞扬了他们为民伸冤、伸张正义的精神品质。故事讲,在本世纪初齐齐哈尔罕伯岱村的达斡尔族农民少郎和代夫俩兄弟,不堪忍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自发的组织相亲们进行反抗斗争,夺回地主不劳而获的财产分给乡亲,抗击来镇压的官兵,最后兄弟二人不幸被捕牺牲。他们敢于斗争的壮举和勇敢不屈的精神,体现了达斡尔人民的民族精神,鼓舞了达斡尔人反对压迫和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安定的英雄主题

在达斡尔族民间故事中,同情不幸、惩恶扬善的善恶观念特别突出。善恶是伦理道德中最一般的观念。在达斡尔民间故事里中,善与恶非常分明。许多故事中都有一个情节曲折的主线——善者得到善的报答,恶者得到恶的报应。主人公往往都是嫉恶如仇、行侠仗义、敢做敢当的勇者,他们从惩恶扬善着手,竭尽全力创造或维系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这些英雄横空出世,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救世主”的角色,他们往往有勇有谋、身怀绝技、惩恶扬善,为维护社会和平稳定做出巨大贡献。这类作品有《都兴阿将军斩黄带子》《鄂尔克和博尔克兄弟俩》《红棒子和黑棒子》等。

《都将军巧斩黄带子》⑨讲述了清朝一个达斡尔将军治理穆格敦城(现在沈阳)的故事。那时穆格敦城里特别乱,到处是土匪、强盗杀人掠物、霸占民妇,这些都是皇上的宗亲黄带子让人干的。朝廷派出几任将军,都维持不了多长时间,这次朝廷派都兴阿将军去治理。都兴阿将军去了先接受呈文、暗地查访、微服私访,最终摸清了残害百姓的坏事都是黄带子派土匪强盗干的。他让士兵摘下了黄带子的帽子;黄带子自以为是皇上宗亲,根本不把将军放在眼里。将军一怒之下斩下了黄带子的人头。穆格敦城太平了,将军又亲自禀报,最后皇上竖起大拇指。这则故事通过都兴阿将军冒着被灭族的危险,惩治皇室宗亲的事情,赞扬了一个达斡尔将军足智多谋、坚决果断、雷厉风行的作风和为了拯救百姓于水火及社会安定豁出性命、铲除恶势力的英雄精神。

(三)济弱扶危、除暴安良的英雄主题

达斡尔民间故事是达斡尔人民对苦难历史的真实写照。在封建社会和旧中国,由于权力集中和贫富差距造成了社会的分配不均,这个社会就不再安宁。民间故事里讲述了一些英雄好汉为了民众的利益,也是不能忍受欺压和剥削,奋起反抗,济弱扶危,除暴安良,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拥护与爱戴。英雄主题在民间故事里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精神贯穿在整个民间故事中。这些故事对那些被权利诱惑、财迷心窍、待人残酷、不守信义、欺负压榨的黑暗或邪恶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唱响了一曲英雄的赞歌。如《去杀莽盖》《智取蟒盖的金萨克》《布库复仇记》《巴拉仓除怪蟒》《达兰弟智斗神甫》《八个勇士》《气坏了蝈蝈财主》等。这些故事的英雄精神集中体现在忠诚、热爱、善良、感恩、赴汤蹈火、勇往直前、奋不顾身、无所畏惧、舍己为人、无愧天地等方面。

《智取蟒盖的金萨克》⑩等讲述表达了民众同恶势力斗争的意愿和同情不幸嫉恶如仇的善恶观念,这种故事产生于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阶段,是人们追求文明进步的体现。这种济弱扶危、除暴安良的英雄气概在民间大快人心,被人传颂。故事里的英雄成为民间百姓口传心授、引以为豪、甚至被神化的人物,是个性鲜明和人神同貌的形象,成为人民心中不朽的英雄形象。他们虽然离现实远去了,但英雄的光辉形象和精神光照千秋。

《鄂尔克和博尔克兄弟俩》讲述弟弟鄂尔克在白水龙王的帮助下战胜了莽盖并娶来了莽盖的女儿和仙女的故事。鄂尔克打死了守着马头宝贝的黑莽,把马头宝贝扔向鄂尔克父亲和哥哥博尔克,用大火烧死了两个狠毒父子。达斡尔民间故事中讲述善恶关系的很多,不胜枚举。这类故事多以恶者的恶行开始,让恶者一时得逞,而后由于他们一再害人而受到惩罚。善良的人在受害的处境中仍然帮助有难的人和动物,并在危急时刻转危为安,得到幸福。这类故事里的英雄自身就英勇无比,又往往有神力相助,如博尔克在白水龙王的帮助下战胜了莽盖。“神助勇者战胜凶残”更多不是现实,而是民众的幻想,是底层百姓对社会平等和谐的愿望。

结语

总结过去苦难也充满智慧的历史,联想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具体人与事,感觉这些故事亲切有趣,深入人心,引人深思。历史早已证明:那些能够惩恶扬善的社会无一不是实现了长治久安;那些引导恶的社会无一不是人类最黑暗的时代,很快走向了灭亡。达斡尔的民间故事是达斡尔人的精神伴侣,不仅使他们做到了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而且曾经给了他们为理想社会和幸福生活奋斗的勇气和力量。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是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的。习近平总书记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里,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达斡尔达斡尔族民间故事
研学课程开发视角下达斡尔族谚语的应用与传播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达斡尔语研究概述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鄂铁柱:达斡尔族老人12年“淘”出一座民俗博物馆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达斡尔族传统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的乡土知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