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植设计融入生活美学

2020-01-16林楠

设计 2020年20期
关键词:花艺美学商业

林楠

2016年第一届花植节在梦想的感召下诞生,一群志同道合的花植设计师们携手打造了一场视觉的飨宴。花植设计圈里的新锐设计师们跃跃欲试,在长期徘徊于中式传统与西式新潮的迷茫中,迈出了探索中国当代花植设计的步伐。2017年网红文化盛行,各种“沉浸式的场景化体验”在商业空间中亮相,花植设计开始综合运用材料与元素触达用户的五感。2018年花植设计落地商业空间,跨界融合不同设计形式,创意理念多元共存。2019年花植设计装置刷新了商业应用的认知,在空间软装、商业美陈中大放异彩。2020年花植设计节将以往的在地性场地改为博览会主展场,全力开拓商业市场,让花植设计蔓延日常生活。

花植设计在五年的发展中产生了不少趋势。首先是设计的多元化,从架构设计,流行吊装,到网红INS,空间装置,花植设计的体量越来越大,中大型作品占比越来越高,技法水平日渐纯熟,色彩搭配丰富时尚。在材料使用方面,除了鲜切花,枝材,多肉,压花,干花,染色花等常规花材,诸如镜子、无纺布、珠串、宣纸、镭射玻璃纸、磨砂阳光板等综合性材料得到大面积地使用。其次是设计精品化,随着专业能力的提升,设计师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创作纬度也更加自由。无论视觉造型还是细节质感,都是国内花植设计逐渐完善的印证。最后是设计跨界与融合,从婚礼宴会到餐桌酒店,从商业展陈到空间装置,从舞台布景到活动现场,花植设计展露身手的舞台不断扩展,与音乐、绘画、文学、戏剧共舞,迈向更广阔的文化艺术世界。

作为花植节的创始人,芳芳一直在坚守最初的热爱与梦想。她的目标是让花植节成为人们心中精品展的代言,成为花植设计的打卡地。花植节是专业化的设计对话平台,以精品化、商业化、多维跨界为主要特点,是花植设计师热爱发酵的温床,是花植设计跨界沟通、创意碰撞的主场。

花植本身的自然属性就是贴合生活的,当它们从单纯的观赏走入人们的日常,必然带来心灵的舒适与享受。而横贯美学与生活中间的转换方式必然是商业。因此他们毅然决定改变前四届生活美学的场景化融入,将本届作品的呈现植入博览会,从而像其他设计品一样接受市场的检验。

《设计》/芳芳

《设计》:请您介绍下这些年国内花艺行业的发展情况。

芳芳:花艺是比较当代的说法,中国传统的说法是插花。它的业态涉及教育、零售、婚宴、纯设计等等。从西式婚礼开始,大众逐渐关注花艺行业。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知名的连锁花店品牌,也有一些国外的老师到中国来教学。再加上国内的自主创业热潮,很多年轻人把拥有一家花店或者咖啡馆当成自己的梦想。进入花艺行业的门槛并不是很高,在三四线城市10万元左右就可以开一个小店。在一线城市做纯零售的花店比较少,更多是跨界概念的品牌店,融合餐饮、家居以及生活方式。总体来说,在大时代的经济背景以及消费趋势的带动下,这五六年是花艺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疫情之前,很多培训机构一个月可以开四五个班,每个班四五十个学生,这种学习的热潮也能说明花艺行业的发展规模。我们关注花卉行业的设计产业链。5年前我们抛出花植节这个概念,因为这些年的趋势是花艺设计逐渐转变成花植设计。在材料应用上更加多元,运用植物类与纯花类作结合,整个材料以及场景都有很大的变化。就像很多年前大家常说的挂毯艺术,当它被提升到纤维艺术的时候,就把整个艺术形式划分到一个新的时代。

《设计》:请您介绍下“花植”一词的由来。

芳芳:最早是一位日本的知名店铺陈列设计师,他用花植去做设计。这也是艺术设计类的大趋势,大家并没有把一种艺术形式做特别严格的规定。全球的视野以及信息的迅速爆炸,让大家对各种艺术形式有更包容的心态,无论是花道,还是中国的传统插花,西式花艺,每一个门派都是为了让自己与众不同,才设立一些规矩。但是现在大家逐渐破除文化的壁垒,让各种艺术形态融合在一起,这也是中国花艺设计师的一个特点。传统插花的继承者非常少,大部分设计师是从零基础开始。他们在吸收各种花艺门类时接纳度非常高。但同时我們也没有形成所谓自己的风格,大多数设计师都处于模仿的状态。但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这两年也逐渐有一些凤毛麟角的设计师逐渐走出自己的风格,他们拥有比较好的审美素养,跟他们以前设计艺术视觉类的背景相融合。

《设计》:5年前创立花植节的初衷是什么?

芳芳:最初我也是喜欢花艺就去报班学习,在做毕业汇报展览的时候,我们发现国内缺少这样一个好的展示花艺设计的平台。于是做了很多了解,比如新加坡的花园节,切尔西花展,荷兰、比利时的展览等等,但他们大多属于花园展或者产业链展,包括中国的花博会,从种子到化肥到工具,整个产业链的内容都特别多。但是纯设计方向的,位于整个产业链最顶端的设计是空缺的。国内的一些花艺比赛也需要论资排辈,对于年轻的设计师还是比较难的。所以我们想做这样一个没有门第同时能够自由创作的平台。其次也希望这个展览具有一定品质,运用现代的管理思维、运营思维和品牌思维。第一届花植节我们就得到了北京设计周的支持。

《设计》:请您介绍下花植节的定位。

芳芳: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艺术设计类的展览,与产业口、农业口不同。我们涉及三个领域,艺术设计、花植和展会,是这三个领域的结合点,在交界处产生的一个新契机。我们一直希望它能够做成一个对社会有影响力,对设计师有真正帮助的艺术性展览。希望花植节能够走进每个人的心里,拥有国内艺术展览的最高水准。

我们希望它朝着Festival的方向发展,在特别的场地拥有特别的场景,像一场盛大的节日,大家为了这个主题目标而去共事。今年我们走上了博览会的平台,因为我们想去做市场,想要做花植节的引领者。当我们要做这种身份的时候,就必须经过这样一个阶段。市场的需求和设计师的能力没有有效地进行匹配,我们就需要在工作上慢慢引导。通过这几年的引领,我们发现商业领域接受得非常快,接下来需要影响的就是真正的普通人。今年的场地是我们刻意为之的,希望大家能够有商业转型的思考。因为从第一届开始,每年都有一些队友渐渐消失。能够在这个行业里深钻的人不只是凭空一个创意,他一样需要有方法,有厚积薄发的过程。我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能够让大家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这也是我们策展团队的新课题。今年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我们在博览会的平台上亮相,同时也有了23%的成交率,现场就有预定。

《设计》:花植节有哪些目标?

芳芳:首先,这个平台有很强的展示性。每个人的场地都是一样的,但是展示出来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其次,我们希望能够实现商业变现。第三,我们希望形成设计圈层。参展设计师以及行业内的领军人物、跨界人士,都有机会来这里交流学习。第四,资源共享。设计师有一些外围的资源,比如供应商。我们可以共享一些项目,抱团做更大的商业项目,这对彼此的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

《设计》:花植节是否对标国外的展会?

芳芳:2018年西班牙有一个纯花艺设计的活动,在一个古堡里面邀请了很多艺术家去做内容。这是目前我觉得和我们的方向比较接近的。但是中国的国情不太一样,我们并没有那么多花艺大师,很多作品也存在稚嫩的地方。第一届花植节布展的时候,我们在花艺圈里成为了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当然也有传统的舆论批评,认为我们只做了一些样子货,技法、手法、架构都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们的心态很开放,至少这个活动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其次,我们认为有争议才是好事,因为不同才会有争议。展会结束后我们也给那些先锋的新锐花艺师提出了很多要求,创意好、有想法,符合当代的审美,那是他们的优势但是对于技法还是要加强练习。

《设计》:与国外的花艺环境相比,国内还有哪些欠缺?

芳芳:国外的园艺基础至少领先中国50年以上,从种子的研发培育到整个花卉的供应链都有巨大的差异。国外的花艺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在中国,人们仍然把它当成礼品或者身份的象征。鲜花在人们生活中并没有达到一个量级,在整个大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认知差异还是很显著的。零售端花艺仍然是少部分人能够消费的。

《设计》:花艺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商业的推进,您认为这几年国内商业空间对花艺的应用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芳芳:花艺应用的商业空间很多,比如奶茶店、买手店、咖啡厅、书店、展厅、购物中心、商业写字楼、酒店、广场、公园,橱窗、美陈、景观、公共环境等领域都有应用。今年的疫情期,很多购物中心都首选花植艺术展作为他们的美陈,因为这种方式最贴近人们的需求,也容易引起共鸣。

在商业端,整个行业已经非常敏感。在今年的设计博览会上,我们的花艺设计作品与其他设计品同在一个舞台,我们的成交量很显著。我们并不只是希望为设计师搭建一个唯美梦幻的场景,而是希望给予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他们的作品就是设计水准的展现,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客户和甲方能够将他们的作品运用到各种商业场景中。

《设计》:大型花艺装置的存活周期很短,但要耗费大量的花材和配料,从环保的角度来讲,这是好的操作模式吗?

芳芳:在我刚接触这个领域的时候,就有人跟我聊到这个问题,我一直认为这很难回答,因为它是一个哲学问题。作为设计师应该有一定的社会担当,我们也一直在引导大家。首先是减少浪费。在做作品的时候尽量使用花头、花茎、花根、花枝、树叶这些材料。其次找一些更加环保可降解的替代材料。花泥本身是不环保的材料,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一些真正的树枝去做架构?树枝在土壤里是可以降解的,经过几个月它就会变成养料。

《设计》:如何筛选参展作品?

芳芳:每年报名都有七、八十人,少的时候也会有五十人,我们会根据每年的场地规模,基本上都在三四十以内。我们对作品的审核一直有自己的坚持。每年的评审团有几类评审组成。首先是设计艺术类的,他可能是美院的教授,也可能是艺术策展人。然后是花艺专业类的。其次是媒体人,集中在艺术与商业类的杂志,还有一些生活方式、生活美学的媒体。最后还有一些合作过的商业单位,比如地产公司的代表。我们对每一个参展作品都会去评审。首先从设计稿开始就会刷掉一批。我们的过程有点像带研究生做课题,每个阶段都要反复几个来回,不断调整方案,然后再次筛选。我们希望最终呈现的作品是有品质的设计。这也是策展团队以及组委会的价值所在,就是要带着大家在参与的过程中达到最好的效果。

《设计》:国内花艺设计师这几年的发展变化有哪些?未来还会出现哪些趋势?

芳芳:目前的状况是基础薄弱,还在学习技法、技巧的层面上。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大家会逼迫自己提高创作的风格、材料的运用的能力。参展的30多家依然是少数,但是这些少数人能汇聚整个行业人的目光。我们提出的观点影响着他们,他们再影响更多的人。如果设计端开始改变就会扩大到整个市场。综合材料的运用也会影响花卉行业的产量,新的品种出来以后不断呈现,就会有更多的人使用。设计基础能力以外的外延能力也很重要,比如方案呈现、客户谈判,都是通盘的运营。但一个设计师真正的核心价值还是他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体系。如果每个设计师都找到自己擅长的特有风格,就会形成自己的垂直市场。

《设计》:对花植节的未来发展有哪些规划?

芳芳:明年我们还是会与设计周合作,并且在博览会的品质和数量上都能做得更好。也希望有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走出国门去国外进行学习交流或者展览。花植节能够聚集一群志同道合的设计师,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这一直是我们探索的。

《设计》:您对年轻的从业者有哪些建议?

芳芳:很多年轻人做事求快,但任何事情都需要时间的积淀。希望他们能够脚踏实地,沉下心来做设计。

五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但足以留下些许痕迹。花植设计圈日渐成熟,有人离开,也有人涌入。历经时代的大浪淘沙,必定沉淀出精酿的人格与作品。花植设计师是这个圈层的主体力量。

从最初的零基础起步到现在的专业化运作,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品牌化运营思维落地生根。他们的作品也在一个个项目的打磨中完善,成为自己最鲜明的标签。在前五届的花植节上涌现出很多优秀的设计师,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设计语言和美学价值。我们从中挑选了以下四位,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共同探讨未来属于中国的原创花藝之路。

[最具商业潜力奖-阿邝]

《设计》:道家美学对您的花艺设计有哪些影响?

阿邝:道家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派别之一。由老子、庄子开创、发挥并建立在“道”论的哲学基础上的美学思想。强调“自然、素朴、无为”的美学观点,“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一认为“道”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本,也是美的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在花植这个能够极大的呈现自然美的艺术领域,我们可能比较难以平衡有为和无为,甚至容易画蛇添足纳入过多的个人审美情怀。所谓大道至简,因而,对我个人来说,道家美学的思想能够经常指引我在花艺设计上做减法,从而引发更多共鸣和思考。

《设计》:很多人会追求西方的审美价值体系,您是出于怎样的缘由以东方思想立意作品?

阿邝:其实不仅仅花艺花道,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的种种在中国都有很多次的断档,尤其花道来说,除了一些古画作和只言片语,难以以一种立体的形式流传,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那些东西我们本来就有,那些可以美入心,以美载道的事物只是暂时封印了一段时间,现在国内有许多花道大家正在链接断层并呈现这些本来的存在。我个人的理解来说,东西方美学思想体系就像两条上山的路,最终都可以直达山巅,直达宇宙之心。而中国人对于宇宙的认知是静观悟得的,不是仅仅凭借“我”的感官和思维去了解自然,是无心的合道。当然,目前我正在山脚爬行中,只是很简单地选择了一条更适合流着东方血脉和淌着东方思维的人走的路。

《设计》:在作品中如何实现美学与商业的平衡?

阿邝:坦白说,我还没有找到那个完美的平衡点。也经常有朋友或者甲方评论我过于艺术不够商业,可一旦对商业妥协的时候,自己又不能说服自己。但是,我始终相信,“如何活下去”和“如何美下去”其实不矛盾,只是需要找到那个可以共鸣的频率和波段,那个点一定还在我修习的道家美学中,一定还在“虚静寂寞恬淡无为”中。

[最佳创新奖-钟楚天]

《设计》:时装设计的背景给您的花艺创作带来哪些跨界灵感?

钟楚天:服装于我是生活当中密不可分的一个部分,尽管现在暂时没有继续从事服装设计,但每季每个品牌的发布我还是会密切关注。在浏览每季品牌发布的走秀或lookbook中,我会从颜色与服装肌理上寻找花艺创作当中的灵感,在接下来的创作中融入进去。花艺与时装都是追求美与情感的体验,两者都充满了多样性与随机性并且都是感性的,是关乎于当下情感的表达与展现。在我看来一切都是相通的。我的创作作品中渗入了大量的时装设计理念,我更看重花植的无限可塑性,以及质感与肌理的表达。

《设计》:介绍下您创作中的主要理念。

钟楚天:创作的理念于我而言,更在乎的是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情绪与概念。可能往往在构思阶段与最终的成品呈现上有一定的出入,因为我更享受在创作过程中由鲜花与绿植引领我去做不一样的尝试,发挥它们自身最有特色的特性,并且不会过多地去考虑技法与风格上的限制。

《设计》:对于未来工作室的发展有哪些规划?

钟楚天:未来工作室当然还是会更加着重表达服装与花艺的结合,会更加着重于商业装置方面的设计,并且希望能够多多尝试不一样的材质去展现服装设计当中的灵感。

[最佳人气奖-荒野植物园团队]

《设计》:荒野之于现代城市的意义有哪些?

荒野植物园:“荒野”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植物,植物可以改善环境,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感受。如果把植物作为独立生命个体,植物虽然无声无息,却蕴含能量,它可以改变我们的环境,也可以改变接近它的人。学会养护一盆植物,无形中也会把自己的时间放慢,你会从新的角度关注自己的生活空间,例如光线的位置,窗外的风景……所以植物对人们的生活或者说幸福感是有直接影响的。我们认为植物不光是一种美学形式,还需要更多更深层次的文化理解,才能更好地与生活和空间融合。

《设计》:介绍下您创作中的主要理念。

荒野植物园:“荒野”就是我们的核心理念,是一种追求自然艺术的态度。景观或园艺设计本身就是源于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荒野:无拘无束,野蛮自由”,正是我们追求和倡导的。设计并不是要改造什么,更多的时候是遵循和恢复自然。“遵循自然”是设计之本,将自然之美转化成我们的设计语言为客户提供更多幸福感是我们坚持的原则。

《设计》:作品理念受到哪些设计师的影响?

荒野植物园:主要还是师法自然,大自然给我们的启发无处不在。如果一定要说一个设计师的话,对于我们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荷兰园艺设计师PietOudolf,他用植物作画,追求荒野式的自然景观,创造植物在自然界中的“自发感”,这正是我们内心一直追求的东西。

[新锐奖-关越]

《设计》:广告人的背景给您的花艺创作带来哪些跨界灵感?

关越:广告人的背景其实给了我多维视角的能力。以前作为广告人,本职工作就是用创意帮助客户解决多种边界不清晰的问题。现在作为花艺师,也是接客户定制的项目,本职工作和以前是一样的。怎么帮客户解决问题,是不断驱使我们向前的内驱力。

比如说,设计公司是我们的甲方,设计公司需要向他们的甲方阐释设计主题,我们就在开始设计的时候把主题元素放进去。除了好看,还好“卖”,也就是我们要帮客户解决的问题。再比如说,遇到非专业的客户,给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好看”,这其实需要大量的课题分离的工作。除了做广告多年的分析和沟通能力之外,我们也不断在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台面上的插花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开始用雕塑的思维、造景的思维来解决。未来甚至可能要用建筑师的思维来解决,我很期待自己每一次能力疆域的突破。

《設计》:为何对草月流情有独钟?

关越:我们对东方美学有一种DNA上的认同。这个是不用多说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理由。西式花艺的风格成型之时,西方的空间是极繁的,不做到大体块、大体量,根本看不到花的存在。东方花艺是在极简的空间里发展出来的,其实反而更适合现在的空间风格。有没有发现这些年我们所处的空间越来越简单抽象了?花道是东方园林的室内化,是自然材质的雕塑,花道适合现代东方商业空间。所以从商业的角度上,草月更有商业价值。

《设计》:如何看待客户定制与自我创作之间的关系?

关越:一个是为了明确的需求定制,有边界。一个是为了自己定制,边界就是自己。我们除了今年参加的两次展会之外,从来没有做过主题创作,都是在为别人的需求做设计。这次开始为了自我创作的时候,有几个重要的问题就浮出水面了。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种天问,是每一个设计师要面对的终极问题。很多作品把名牌丢掉就认不出是谁的作品,这是很可怕的。如果没有辨识度,就没有不可替代性。如果把客户定制和自我创作都可以做出非常强烈的风格和辨识度,那就是成功的品牌,我们共勉。

猜你喜欢

花艺美学商业
印花派对
记录二十年商业社会的风云变幻
《花艺之旅》新书发布会在杭州举行
我们终究要走的都是一条平凡之路二十二due+due花艺工作室
纯白美学
探讨花艺软装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绿建筑的商业姿态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