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城市记忆探究盐城的文脉传承

2020-01-16茆贵鸣

江苏地方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海盐盐城

◎ 茆贵鸣

(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 江苏盐城224005)

提 要:城市记忆是一个城市在其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是人们对城市历史记录以信息的方式加以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的总称。城市记忆说到底就是城市历史。盐城,从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始建盐渎县,至今已有2138年的建置史;从东晋义熙七年(411)由盐渎更名为盐城,至今也有1608年的建城史。文章由城市的记忆探究盐城文脉的传承状况,介绍盐城古今文明的历史积淀,梳理盐城色彩斑斓的城市文化,展示盐城灿若星辰的人文底蕴。

一、古今文明的历史积淀

盐城,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处沪、宁、徐三大区域中心城市300 公里辐射半径交会点,东濒黄海,南接南通、泰州,西邻淮安、扬州,北隔灌河与连云港相望,下辖亭湖、盐都和大丰3个区, 1 个县级东台市和建湖、射阳、阜宁、滨海、响水5 个县,以及国家级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高新区2 个开发园区;土地总面积为16972 万平方公里,其中沿海滩涂面积4553平方公里(占全省沿海滩涂总面积的67%),海岸线总长度582 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的61%),总人口为826.15 万人。作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长三角新兴工商业城市和世界湿地生态旅游城市,盐城市是江苏省幅员最广阔、沿海滩涂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人口总量第二的设区市。

沧海桑田、历经变迁的盐城,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带成陆较早的地区之一。习惯上,盐城被称为“盐阜平原”。“盐”是“煮海为盐”的历史,“阜”指有土无石的地貌。全境东濒黄海,南北狭长,拥有江苏最长的标准海岸线。辽阔的海域,为古盐城的海盐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海岸线,是盐阜先祖生存的依托,是古盐城海盐生产的命脉;古盐城海盐业的兴衰,与海岸线的生成和东移变迁息息相关。地质考古揭示,晚更新世末期,约距今7万年以来,这块古老的大地历经沧桑,其历史变迁大体经历了一个陆地—海洋—陆地的三次海陆演变。里下河、黄淮、滨海三大平原区的地貌现状,是地质作用和气候变化的结果,是不同时期长江、黄河、淮河冲击的产物,是由北向南近岸海流泥沙南输的产物,是风飏泥沙沉积物质不断叠加的产物。

距今约7500 年,是全新世的最大海浸期,气候进入暖湿期,海平面大幅上升,今里下河地区为深2.5 米左右的浅海湾。考古发现大量的浅海浮游生物遗骸腐烂物质,给这些海域铺上了一层厚15 厘米左右的灰黑色淤泥层。在今盐都学富镇镇治西北一里处发现深3.5-7米的浅海低洼海底,曾生存着大量今亚洲沿海已灭绝了的长达30 多厘米的海生大牡蛎。此时的海岸线,大体分布在今高邮、洪泽湖西岸一线;今天的盐城境皆为大海,系大浅海湾的一部分。距今7000 年左右,海平面回落到大体与现今相平位置,虽有波动,但升降幅度较小。潮间海岸线基本稳定在里下河黏土泥质平原的第二阶梯,即今范公堤遗址一线。受潮汐影响,海拔不超过1 米、东西宽度超过200 公里的里下河平原地区,成为咸淡水交织、潟湖密布的湿地,并且零星分布着海拔高度超过2.8米的沙、泥冈(堤)。沙、泥冈(堤)的陆续出露,为早期的人类活动提供了栖居空间。市境多处古文化遗址曾陆续出土大批石斧、石刀、石环及玉器等珍贵文物。

据考古调查,盐城市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有阜宁古淮河流域的古河梨园、施庄东园、板湖陆庄、陈集老曹,以及位于古长江三角洲北缘的东台溱东的开庄等地;今老市区的解放北路等处也有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石镞、晚期的石钺等文物出土。2011 年10 月至2015 年11 月,南京博物院对位于东台和兴化两市交界处的蒋庄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当年曾引起轰动的这处蒋庄遗址,以泰东河为界分东西两区:东区(Ⅱ区)以唐宋时期堆积为主,面积约45 万平方米;西区(Ⅰ区)以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堆积为主,面积近2 万平方米。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西区,发掘面积3500 平方米,发现的一处良渚文化聚落,出土文物包括玉璧、玉琮、石钺、陶鼎和骨制鱼钩等近1200 件文物。尤为惊喜的是:蒋庄遗址东北部的公共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墓葬数量最多(清理各等级、各葬式墓葬280 座)、骨骸最为完整(出土234 具骨架和各类质地随葬品700 余件,其中包含琮、璧类等高等级礼玉)的良渚文化墓地之一。如此众多的人骨集于一处,且历经5000 多年依然保存完好,令人叹为观止。鉴定显示,死者人骨以青壮年比例为高;骨骸当中,有的无头,有的无手,有的身首分离,有的只存头颅。专家学者推测,这些恐怖现象或与战争有关:良渚人来到这陌生的北方,将“国界”向北推移,因此与其他聚落发生激烈冲突,并在战斗中造成了大量伤亡。蒋庄遗址的成功发掘,连同此前在周边的东台开庄遗址,以及距此不远处的南部海安青墩遗址、北部阜宁陆庄等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打破“良渚文化分布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还为良渚文化向江北扩张并向淮河流域靠近,提供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交往的新证据,从而大大丰富了良渚文化在物质生活、聚落形态、组织结构、等级分化、精神信仰、礼仪制度和文明化进程等方面的内容,使人们对这个5000 多年前神秘文明的认识日益清晰。2016 年5 月16 日,东台和兴化两市交界处的这处蒋庄良渚文化遗址,被列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综合这些考古调查和考古发现,以及历史地理学家对盐城多处历史遗址、地下埋藏和地质资料的研究,结合地方史志等史籍记载,盐阜平原的再次成陆并有先民活动,当可溯至距今约6000-5000 年新石器世代中晚期。这是因为,海水的渐趋后退,加之长江、特别是直接入海的古淮河从上游桐柏山区夹带的大量泥沙,经海潮和风浪的不断顶托,日积月累地形成沙嘴继而露出海面;与此同时,长江北岸和古淮河南岸的沙嘴仍在不断向大海延伸,而长江、古淮河所夹带的泥沙经海流的一再搬运,在大浅海湾东部海底的缓坡处缓慢形成一条由西北而东南走向的岸外沙堤(今羊寨、龙冈、大冈、安丰一线后被称为“西冈”)。诸多的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显示,黄河下游流域及淮河中上游和长江下游流域的先民,最早来到了今天的盐城境域。相传,北方有个叫“奄及”的部落,在南迁途中就曾留下部分族人于古淮夷地,这当是盐城人的祖先。先民们分别带来各自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在此后的碰撞和交融过程中,创造出了古淮夷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特色文化。古淮夷先民对这一片沃土的早期开发,点燃了江淮区域的文明之火,由此成为东方淮夷地文明的起源。

此后,海岸持续东移,陆地不断拓展。海浪潮汐的浪涨潮落将各样贝壳卷至海滩并予堆积,年复一年的浪击翻滚又将贝壳碎成贝壳沙并厚积为贝壳层。市境沙冈沿线沉积层中常常发现的灰黑透明、质地坚硬、俗称“地骨”的介壳沉积物,便是这些贝壳沙堤的实物。夏、商、西周时,或许因为古盐城境气候暖湿,水位较高,部分区域可能不很适宜人类居住,留下的遗迹不是很多,商代晚期遗址仅见龙冈果林场和龙冈中学商代晚期墓葬;但从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陶觚、罐等已具土著文化特点,更多出土的尊、豆把、鬲、簋、卣、甗、器盖等,虽为陶器,其器型和纹饰与中原青铜器、陶器比对,如出一辙。这表明商代的盐城,主体部分已融入中原文化文明体系。距今3500 年左右,在“西冈”以东又渐趋形成新的沙堤(今施庄、上冈、盐城、草堰、东台一线后被称为“东冈”)。近两三千年来,由于黄河、淮河、射阳河等诸多大小河流日夜不停地东流,入海口处水面宽阔,流速减慢,巨量泥沙在此堆积形成沙堤,进而露出海面并陆续形成海滩;但唐代以前,这些露出海面的沙堤与陆地还并未完全通连。故此,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称“盐城,本汉盐渎县,洲长百六十里,在海中”,南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称盐城“唐前为海中之洲”。这个“海中之洲”,大体代表了秦汉时期古盐城的海岸线。唐大历年间(766-779),李承利用“东冈”天然高沙冈地,曾筑起过一道“常丰堰”以捍海潮。北宋时因“常丰堰”渐废,范仲淹又重筑范公堤——这便成了唐宋时期古盐城海岸线的人工标志。

南宋建炎二年(1128)起,由于黄河的全流夺淮,致使沿海泥沙骤增,海岸线迅速东移,海滩淤涨加快,大量滩涂渐成陆地。据盐城旧志记载,唐宋时期的盐城距海不过0.5 公里,17世纪30 年代约25 公里,18世纪70 年代增至50 多公里,至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徙山东入海时,盐城距离黄海已达70 多公里。海岸线年复一年的东移,致使盐城的沿海滩涂湿地不断向大海伸展,盐城的陆地面积不断扩大。

总体上说,历经沧海桑田的盐阜大地,其成陆趋势大致为:古沙堤(大致在范公堤即旧204 国道沿线)成陆最早,西部里下河地区成陆稍迟(约在秦汉后),东部滨海平原和黄淮平原成陆最晚。全境不仅地貌特征均为平原(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和东北部低洼,分为里下河平原区、滨海平原区和黄淮平原区),而且资源众多(土地、矿藏、港口、海洋资源丰厚)、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河湖密布,宜于人居和各种作物的生长。

“水清绕瓢城,绿溢鹿鹤鸣;盐渎传千载,城拓沐海风。”①与众多内陆城市不同,襟湖临海的盐城,是一座由盐而起、因盐置县、以盐而兴、姓“盐”名“城”的海滨花园式“水绿盐城”;置身于这座融汇东西、交融南北的“东方湿地之都”,既能体验星罗棋布的湖荡灵气、领略逐浪大海的弄潮豪迈,又可触摸“煮海为盐”的厚重历史、感悟吴韵楚风的人文底蕴。在全国与“盐”有关联的县级以上城市中,盐城是唯一以“盐”命名的设区市。

“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说文解字注》的这个盐卤说,明白解释了盐卤为同一物质:自然形成的是卤,经过加工的为盐。由此而及,池盐是卤,海盐为盐。盐城自古姓“盐”,盐城的“盐”源于夙沙氏首创的“煮海为盐”,故称“海盐”。“煮海为盐”,这一利用大海的先导,使深受盐卤浸泡的海滨盐城积淀了厚重的海盐文化底蕴。众多资料显示:盐城的海盐是历史上批量生产最早、产量最高、影响最广的盐种;盐城所在的两淮地区(史指淮河下游的海滨两岸地区)的海盐,无论生产技术还是产量质量,在全国的海盐产区一直是独占鳌头。“煮海之利,重于东南,两淮为最”,盖因这地区地跨淮河,全境海岸线占了整个淮盐产区的60%,两淮盐场又有近半集中于盐城境域之故。相传,古时候湘赣一带嫁女,往往要选以粒大色白、饮誉古今的上品淮盐为馈物,而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嫁女,则必以淮盐相陪,方为嫁妆齐全。

吴盐如花皎白雪。海盐本色的白,是古盐城依托大海生存的标志色。大海的恩赐,使海盐成了盐城先民利用海资源和水资源的文化结晶。《史记·货殖列传》称“东有海盐之饶”。一个“饶”字,将这块海滨地的海盐资源和海盐生产表现得十分鲜活!这得归功于汉初的刘濞。刘濞系刘邦侄儿,被封吴王。吴王设都广陵,以铸钱、煮盐、造船三大产业为立国之本,吴国日渐强盛。《史记》称说“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力富饶”。得益吴王“募民煮盐”的举措,沿海的盐场越来越多,盐业越做越大,地域越扩越广,影响越播越远。汉元狩四年(前119),一个以“渎”串连各盐场为特征的新县盐渎县诞生。

盐渎县的出现,意义非同寻常,盐城这座城市的建置史自此开始。至东晋义熙七年(411 年,另一说为太康二年即281 年)“盐渎”更名“盐城”时,这里已成盐之城、盐之都。盐城旧志将此解读为:“为民生利,乃城海上,环城皆盐场,故名盐城。”

由“渎”而“城”并以“盐城”冠以县名,体现的已不仅仅是以盐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结果,同时还蕴含着古人对生存理念和居住环境的一种改变和强调:盐城的先民们已不再视纵横如网的“渎”为象征,那种对于城镇市井的向往和追求溢于县名!

——盐城建城史的长卷,由此展开。

二、色彩斑斓的城市文化

上下千万年,纵横数百里。今天的盐城地理环境,是漫长的自然力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盐城曲折而生动的文明史,就是在这样的舞台拉开帷幕并渐次演进的。得益于这方广袤的海滨热土,古今人类拥有了生息繁衍、建设发展的平台;凭借着这块巨大的历史舞台,世代居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和城市文明,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城市文化。

——传承千年的白色海盐文化。盐城,一座姓“盐”名“城”、充满海风盐韵的海盐古城。因盐而兴并以“环城皆盐场”得名,盐城海盐文化的精髓,积淀的是以开放包容为内核的千年海盐古韵。建置两千多年,勤劳智慧的盐城人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留下了丰厚的海盐文化资源: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统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极富地域特征的乡风民情、生活习俗,大量的传世典籍、艺文作品,以及随处可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无不烙上“盐”的印记。时势变迁,虽说昔日的海盐繁华已风光不再,但与其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海盐文化遗存,如范公堤遗址、草堰古盐运集散地、西溪盐仓监遗址、张士诚起义北极殿遗址、王艮“东淘精舍”遗址、海春轩、朦胧塔、云梯关、古庆丰桥、盐镇安丰古街及富安明代故居等,依然俯拾皆是(约860 多处),分布于串场河沿线如“墩”“亭”“场”“灶”“仓”“团”“锅”“滩”等数百处土味浓、卤气足的各种地名②,已成今人读取盐城海盐文化的活“化石”;至于“百姓日用即道”的王艮泰州学派、灶民拜祭盐婆的祭灶仪式、除夕忌讳“饭泡汤”的乡风民俗,以及以盐民生活为背景而陆续问世的《水浒传》《桃花扇》《陋轩诗》等诸多文学作品,无不体现出盐城海盐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串场百里皆盐场”。穿市而过的盐城母亲河——串场河,当年是串联各盐场的运盐之河,如今在其沿岸打造的国家AAAA级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包含了全国唯一一座以展示海盐文明为主题的中国海盐博物馆,其银白色的建筑如晶莹剔透的盐晶堆积于串场河畔,向世人诉说着盐城的海盐历史;风貌区内外,既有“煮海为盐”“炼卤煎盐”等盐民生活场景的再现,又有水街小桥流水、青砖灰瓦,盐民市井生活繁华的风情彰显,还有东进路文化休闲美食街的繁华和盐渎公园水绿生态的韵致。传承千年的白色海盐文化,因其体现了海滨先祖勤劳坚韧、不屈不挠、尚智崇文、图存求变的鲜明特色,展示了盐城人民艰苦奋斗、创新创业、尊师重才、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彰显出盐城文化对其他文化形态的接纳、吸收、消化并加以融汇共生的文化交融,故而一直是盐城区域文化开放包容的主旋律。作为盐城的主流文化,海盐文化是盐城城市文化的根,是盐城城市精神的魂。

——化作基因的红色铁军文化。盐城,一座气贯如虹、彰显铁军雄风的英雄城市。抗战时期,新四军剑指江淮,开辟苏北,挺进盐阜。1940 年10 月,新四军、八路军会师盐城,开辟了以盐城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11 月下旬,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由海安移驻盐城。皖南事变后,党中央庄严宣告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随后中共中央华中局在此成立。盐城成为整个华中抗日的政治领导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浴火重生的新四军在此发展壮大为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的“铁军”,进而成为华中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新四军选择盐城,华中局选择盐城,既有刘少奇深邃的战略眼光,又有盐城独特的地缘优势。当年,许多从皖南突围出来的同志,历尽艰辛来到盐城,重新投入战斗;许多民主人士、文化名人、青年学生,从敌占区、大后方冲破重重封锁,奔赴盐城,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一时间群贤毕至,盛况空前,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华中党校、鲁艺华中分院、抗大五分校、江淮日报社、江淮银行,以及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学救会、新安旅行团等抗日团体纷纷建立,初具规模的“新的苏北、新的盐城”蓝图引领华中、辐射全国,“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一时传遍大江南北。烽火岁月血与火的考验,使新四军这支铁的队伍熔铸出听党指挥、报国为民、坚贞不屈的铁的信仰,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克敌制胜的铁的意志,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牢不可破的铁的凝聚力,令行禁止、执纪严明、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勇猛顽强、英勇骁战、所向披靡的铁的作风,也为盐城这座英雄城市打上鲜明的“红色之城”烙印。在盐城的五年抗战中,仅新四军三师就对敌作战4700 余次,歼敌6 万余人,有效削弱日伪实力,钳制日军在华中的力量,有力支援了抗日正面战场。“兵民是胜利之本”。新四军在盐城的抗战,自然也离不开这座英雄城市的卓越贡献。“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在当时的盐阜区广为流传;“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绘就了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的生动景象。如今,散落于全市各地248处重要的红色遗址遗迹,以及以烈士命名的128个镇村,在静穆的历史烟云之中向世人诉说着峥嵘岁月的金戈铁马,彰显出这方地域的红色激情。近年来,盐城以铁军文化为资源优势,主打红色文化品牌,积极创建革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老城区的建军路,作为集中展现铁军文化的景观轴和人文串联轴,已精心打造出反映铁军文化的各种地标建筑和景观胜地。其中,位于建军路东部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四军纪念馆,是目前国内最全面、最系统反映新四军抗战史的综合性纪念馆,被中宣部、国家旅游局列入全国100家红色旅游景点景 区 和30 条 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位于建军路西部的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和中共中央华中局旧址泰山庙,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建军路中部、老城区中心的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因旧城改造一度被挪后已恢复就位;与这“三位一体”相配套呼应,遍布于四周的抗大五分校、抗日军政大学华中分校、鲁艺华中分院、华中党校、江淮日报社等众多红色遗址,也将陆续恢复并建立为微缩景观。红色的铁军文化,已化作基因融入了盐城这座英雄城市的血液;盐城的城市文化,已被定格为鲜艳的红色基调。

——坚守生态的绿色湿地文化。盐城,一座水陆相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市境东拥大海雄浑之气,西蕴湖荡仙灵之质,中部南秀北雄交汇、吴韵楚风相融。4550 平方公里的东部黄海湿地,是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原始生态保持最为完好的海岸型湿地,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栖息着680种脊椎动物,包括400多种鸟类、200多种鱼类和多种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尤以丹顶鹤、麋鹿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最为著名,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通道上的重要驿站,连接着20 多个国家鸟类种群的迁徙路线。盐城,也由此被誉为“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家园”。这片广袤的沿海滩涂到处充满原始古朴风貌,蓝天大海、海涂芦荡、森林草地以及各种珍稀动植物融于一体,海天相接,草木茂盛,鹤影翩跹,麋鹿成群,生物的多样性特征十分显著,具有与基岩海岸、砂质海岸迥然不同的海滨风光和罕见珍贵的生物资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知名湿地,丹顶鹤和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似两颗璀璨的明珠,吸引了全世界野生丹顶鹤和麋鹿种群数的60%和25%在此栖息,唱响全国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养鹤姑娘徐秀娟的感人事迹就发生在这里。保护区内拥有珍稀物种及动植 物2500 多种(62 种 被 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每年在此越冬丹顶 鹤1000 只左右,麋鹿种群数量由1986年建区时的39头发展到2018年 的4556 头。盐城沿海湿地已成全球最大的野生丹顶鹤越冬地,中华麋鹿园作为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园,已成世界上麋鹿种群数量最多、基因库最为丰富的麋鹿种群,世界生态学家将其誉为禽鸟的王国、麋鹿的家园,生态保护极具典范意义。2017年12 月,盐城黄海湿地成功入围世界遗产地名录预备名单。2018年4 月,国务院正式同意将盐城黄海湿地项目作为2019年国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2019年7月5 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盐城黄海湿地作为中国第14 处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成为全球第二块潮间带世界湿地遗产。此次成功申遗的地域,全部集中在盐城黄海湿地,范围包括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盐城条子泥市级湿地公园、东台市条子泥湿地保护小区和东台市高泥淤泥质海滩湿地保护小区。被誉为“里下河明珠”的西部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自然湖泊,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系典型的潟湖型湖荡湿地,素有“金滩银荡”之美称。当年,华佗足迹大纵湖,郑板桥写意“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高岑描绘“扁舟一棹泛秋波,月色平铺似画图”。与大纵湖异曲同工的九龙口和马家荡,也是一片飘逸着诗人词客风流文采的湖荡湿地,在此生活的那些淳朴的“水上人家”,世代享受明净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令世人向往的这一方净土,堪称世外桃源。由于这里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而且民风淳朴,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故与东部沿海湿地一样,同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网络成员,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盐城境内中部地区,也是河湖港汊纵横交错,水网密布,仅市区就有新洋港、蟒蛇河、串场河、皮岔河、小洋河、通榆河等各类河道110条之多,享有“百河之城”美称。伴随城市化的发展,盐城市将水资源和湿地保护与美化城市家园充分结合,利用现有资源设施,沿不同河段规划并设置了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串场河南段沿岸、盐渎公园)、滨河休闲景区(串场河中段沿岸、迎宾公园)、亲水游乐景区(新洋港西段沿岸、人民公园)、文化核心景区(先锋岛)及生态园林景区(沿通榆运河中段和新洋港东段沿岸两大森林公园)六大滨水景区,以沟通市区“百河”水系。城市中心最主要的湿地——大洋湾,已规划建设成包括森林公园和水上公园在内的休闲旅游度假区。以生态立市、绿色发展为引领,“湿地之都”“水绿盐城”的城市空间“味道”和文化品位已经形成。

——面向大海的蓝色海洋文化。盐城,一座濒海临风、拥有丰厚资源的海滨城市。濒临黄海、地处江苏东部沿海中部的独特地理位置,使盐城拥有广袤的沿海滩涂资源以及丰厚的岸线港口和海洋旅游资源。全市共有6 个沿海县(市、区),滩涂总面积4553平方公里(占全省沿海滩涂总面积67%),可供开发利用面积达到1300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82 公里(占全省61%),深水岸线70 公里,海域面积1.89万平方公里(其中内水面积1.21 万平方公里),领海面积6753平方公里,其沿海海域是中国唯一无赤潮的内海水域;石油、天然气资源富足,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蕴藏量800 亿立方米,预计总储量约2000 亿立方米,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陆上较大的油气田;沿海和近海还拥有约10 万平方公里的黄海储油沉积盆地,居全国海洋油气沉积盆地的第二位,具有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广袤的盐城大地与蓝色的海洋文明有着与生俱来的关联。自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盐城的港口建设提速飞快,临港产业发展迅猛。大丰港区作为江苏省重点建设的三大深水海港之一,已发展成为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该港区北距青岛港210 海里、连云港港120海里,东距日本长崎港460 海里、韩国釜山港465 海里,南距台湾基隆港620 海里、上海港280 海里,已有在建和投产的亿元项目数十个,其中投资30 亿元的金风科技·江苏大丰海上风电产业基地,以及年产30 万辆轿车的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现代化程度极高。另一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滨海港区,地处江苏沿海中部的连云港与长江口内,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10 米等深线离岸最近处1.22 海里,深水直通大海,是江苏沿海水深条件最好的岸段之一,现已成为江苏沿海开发国家发展重点支持的10 万吨级以上港区,是淮河流域出海枢纽港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国家一类临时开放口岸射阳港区,已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2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2 个),泊位年综合通过能力436 吨,集装箱年通过能力2 万标箱。国家一类临时开放口岸响水港区,距连云港港27海里,距日照港59海里,集、疏、运条件十分优越,港区现已形成电力能源、金属冶炼、环保化工、再生造纸、船舶修造等五大支柱产业。跻身于全国规模港口行列的盐城港“一港四区”③的港口港城风光,弶港、黄沙港等众多内河港的海滨渔港风情,壮美的海上风电场、风光渔互补系统、海洋馆、动物园等众多的沿海设施,以及特色鲜明的海鲜美食等,已经构成了海滨盐城壮观优美、丰富独特的海洋风光带。2013年和2014年,盐城连续荣登“最美中国榜”。

——列为非遗的本色淮杂文化。盐城,一座传统时尚、善于继承创新的文化名城。盐城既是淮剧的发源地,又是杂技三个半发源地之一。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 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初为民间小戏,由当地流行的农民号子“儴儴腔”和田歌“栽秧调”发展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的“门叹词”,常与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以竹板击节,时称“二可子”,主要唱调由“门叹词”“香火调”和部分民歌小曲发展为淮调(又称“老淮调”);后受徽戏和京戏影响,移植演出一些表现历史生活的大戏,因需扎靠和打把子,故称“靠把戏”,唱调吸收徽戏并加以变化,创造出“靠把调”(又称“老徽调”),后渐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淮剧。早期淮剧以“老淮调”“靠把调”为主,唱腔多为曲牌联缀结构,尚未采用管弦乐。民国时期,戴宝雨、梁广友、谢长钰等在“香火调”基础上,采用二胡伴奏创作新调,因二胡以琴弓拉奏,故名“拉调”,唱腔板式有新变化新发展。时因李玉花、董桂英等一批女名演员出现,淮剧表演艺术得到较大提高,流行地域从盐城、阜宁、淮安、宝应、泰州、兴化等地逐步扩大,迅速辐射苏南。民国初年,淮剧艺人何孔德、何孔标、陈达三等人将淮戏搬至上海后,很快流行于沪皖浙等地。1939年,著名演员筱文艳在“拉调”等唱腔基础上又创“自由调”,使淮戏的表现力增强。此后,著名演员何叫天再创“连环句”唱调,更加丰富了“自由调”。根据地时期,盐阜文工团淮戏研究组在创作演出大量现代戏的同时,吸收扬剧“小开口”曲调,新创“新淮调”“新悲调”等唱腔,淮戏唱腔更为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淮剧作为江苏六大地方剧种之一推陈出新,先后创作并演出了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的经典剧目。其中,《金色的教鞭》成为首部搬上银幕的淮剧电影;《奇婚记》在1985 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一举荣获两个主演、两个配演以及编剧、作曲、演出共7个一等奖;《鸡毛蒜皮》获文化部第六届文华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半车老师》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和中国曹禺戏剧奖;大型淮剧《小镇》获第十五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并亮相2017年新年全国戏曲晚会,江苏省政府为《小镇》剧组记集体一等功;《菜籽花开》获第三届江苏省文华大奖,《送你过江》晋京献礼十九大。盐城的杂技历史十分悠久,汉唐时期,杂技即负盛名。明朝初年,盐城庆丰“十八团”已成名闻遐迩的杂技之乡。清初,杂技艺人以自己的绝活享誉东南沿海并远涉海外传艺新加坡、泰国等地。“十八团”艺人创造的许多传统杂技,尤以气功、顶技、蹬技、爬竿、三上吊、走索、舞狮、马术等出名。改革开放后,盐城市杂技团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新颖高雅的杂技节目。专题片《杂技故乡新苗壮》《沃土上的鲜花》相继在江苏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映;2004 年5 月,中央电视台《走进中国——盐城》专题介绍盐城杂技艺术;大型杂技音乐剧《美猴王·西游记》在纽约曼哈顿林肯艺术节作为开幕大戏上演引起轰动,连演27场后又分赴加拿大、南美洲多国及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等国的大剧院演出500 余场次;《对手顶碗》《春江花月》分获第二届、第四届全国杂技大赛大奖;《扇舞丹青》获俄罗斯年度国际马戏艺术节最佳编导奖、第五届西班牙菲格拉斯国际杂技艺术节金像奖和评委特别奖;诗词歌赋杂技剧《小桥流水人家》获第三届江苏省文华奖优秀剧目奖;杂技音舞诗《千里共婵娟》在美国巡演获强烈反响。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结果显示:全市9个县(市、区)共收集非遗信息线索14427条,调查项目802 个(其中民间文学409项、传统音乐25 项、传统舞蹈37 项、戏曲92 项、曲艺16项、杂技2 项、传统美术45 项、传统技艺87项、生产商贸习俗22 项、消费习俗28项、人生礼仪29项、其他10 项),共涵盖17个门类62 个种类。其中,除盐城淮剧、建湖杂技和“董永与七仙女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外,另有29项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有91 项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

三、灿若星辰的人文底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与逐浪前行的时代弄潮儿,总是如影随形、相得益彰。坐拥千里海疆与长江巨龙的特定地理坐标,汇聚在楚汉雄风与吴越文明的文化交融地带,大自然的恩泽和历史的眷顾,赋予这方临海襟湖的热土,既可创造财富,又能输出思想,注定这块地灵人杰的秀地,既富饶美丽、又人文荟萃;漫长的盐城千年历史,众多的古城城郭胜景,掩映于文人墨客的笔端而成为史家之绝唱。

唐代,诗仙李白《梁园吟》中的“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诗圣杜甫《夔州歌》中的“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等诗句,在透露了诗人曾足迹两淮的同时,还为后人形象地描绘出了淮盐运销的万舟竞发之壮观景象。

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及韩世忠、梁红玉夫妇在盐领兵抗金,所留下的故事荡气回肠。先后于西溪任职盐官的吕夷简、晏殊、范仲淹,均相继入朝为相,人称“西溪三杰”。他们在盐城都留有千古华章:吕夷简有“异香浓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王侯家”的《咏牡丹》;晏殊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浣溪沙》;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不仅留下了“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的《至西溪感赋》,而且筑起了泽被后世的民生工程范公堤。最为悲壮的要数南宋左丞相陆秀夫,他那负帝蹈海的飞身一跃,尽显“海国孤忠”的民族英雄气节。

元末,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以“十八条扁担”揭竿起义,威震江淮,枭雄一方。文学巨匠施耐庵④与弟子罗贯中,隐居白驹著成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被列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明代,朝廷重臣高榖⑤16 岁荣登进士,一生官历五朝内阁,人称“五朝元老”。晚年荣归后,足遍乡里即景吟诗,兴致所至,泛舟盐城登楼眺海,体会“瓢城东望水漫漫,暇日登临眼界宽”的旷达与舒畅,领略“涛声吹雨沧溟湿,雾气横空白昼寒”的景致与诗韵,感慨“尘世不须伤往事,桑田更变几回看”的惆怅与自慰。他的这首《盐城观海》成了歌咏古瓢城的经典之作。另外,哲学家王艮以自创的“泰州学派”名闻全国;书法家宋曹的《书法约言》《双钩草书千字文》堪称经典,作品漂洋过海,饮誉扶桑;著名评话大师柳敬亭⑥,则以精湛的技艺名闻天下。

清代,盐民诗人吴嘉纪以其独特的“盐场今乐府”闻名于世,因其诗作真实反映盐民生活之困境,深刻揭露盐商富豪之奢靡,血泪控诉剥削阶层的压迫,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有“东淘诗太苦,总有断肠人”之称。《陋轩诗集》收入诗作1265 首,被誉“清初三大家”之一。足遍盐城的孔尚任、李汝珍,以盐城水墨润就不朽名篇《桃花扇》《镜花缘》。文武双全、颇有儒将之风的武状元徐开业,镇守潼关,以身殉国。水利专家冯道立治水有方,著成《淮扬治水论》《测海蠡言》等40 余部治水名篇。据不完全统计,盐城、阜宁、东台3个老县,在及至清末的历代科举中,能够列出姓名的有进士112名(盐城48名、阜宁18名、东台46 名),其中武科状元2名,文科榜眼1名、探花1名、翰林2名;举人398名(盐城221 名、阜宁96 名、东台81 名)。除前文述及的陆秀夫(与文天祥同榜进士)、施耐庵、高榖、徐开业以外,另有武状元朱同宗、榜眼孙一致、探花夏曰瑚、翰林庶吉士夏寅官等,进士和举人中的仁人志士,不胜枚举。

进入近现代,辛亥革命先驱如臧在新、伏龙等,追随孙中山反帝反封建,不负韶华,出彩青春,被国民政府追授中将衔。“五卅”反帝爱国先驱顾正红、新闻史研究开拓者戈公振、左联作家孙石灵、爱国科学家喻兆琦等著名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各显风采。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局、抗大五分校、鲁艺、湖海艺文社、江淮银行等相继在盐城成立,盐城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盐城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革命烈士,这些擎旗呐喊的时代先锋,个个光鲜照人。当代的盐城更是人才辈出,涌现出如书法家高二适、胡公石,教育家陈中凡,理论家胡乔木,外交家乔冠华等无数文化精英和各界名人。

历史是城市的根系,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这“根系”与“灵魂”之间的“联络线”,便是一座城市的文脉。盐城,之所以姓“盐”名“城”,源自于大海的恩赐和塑造,得益于海盐的哺育和滋润。盐城的历史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部沿海滩涂的千年变迁史,也是一部海盐文化的千年传承史,更是一部地域历史积淀与城市文脉延续的千年交融史。

注 释

①2011年编制完成的《盐城城市空间特色规划和实施引导》,将盐城市的城市空间“味道”明确为“水绿盐城”;“水清绕瓢城,绿溢鹿鹤鸣;盐渎传千载,城拓沐海风”,是对“水绿盐城”的阐释。

②在烙有“盐”印记的地名中,以“团”为名,多分布于古淮南盐区的今东台、大丰境,如戚家团、南团、西团、新团、北团、卞团等;因“灶”得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六灶、沈灶、南沈灶等;“总”,是旧时盐场灶民的聚居单位,市境沿海乡镇仍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扬名的便仓镇,当年是伍佑场便仓的所在地;以“”为名的有曹、潘等镇。

③盐城港的“一港四区”:指大丰港区、射阳港区、滨海港区、响水港区。

④施耐庵,籍贯有争议,一作兴化人。

⑤高榖,籍贯有争议,一作兴化人。

⑥柳敬亭,一作南通余西场(现余西古镇)人。首轮《盐城市志·人物传》作盐城人。

猜你喜欢

海盐盐城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粗海盐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海盐可可
福盐,海盐中的贵族
对于海盐腔现状的诸多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