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2020-01-14陈全忠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于漪语文老师

陈全忠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9年9月17日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于漪是谁?在基础教育领域,她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她写下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上了近2000节公开课,她的名字和语文、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的一生都在三尺讲台坚守,胸中却怀有江河世界。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1929年,于漪出生于江苏镇江,15岁时,父亲去世。于漪的少年时代在艰难中度过,那时日本侵略中国,她亲眼看到邻居的房子被炸毁,人也因此殒命,哀哀无告。她在往乡下逃难中不慎一脚跌倒,下巴磕出血,终身留下疤痕。

烽火连天中,于漪辗转求学:先是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1年后因学校调整,再考入省立淮安中学;读了1个学期,淮安中学搬迁,又考入刚刚复校的镇江中学。学校条件很艰苦,宿舍是从前的养马场改造的,简易的木板当床,用油灯照明。于漪却不觉得苦,因为那些良师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

教国文的老师每堂课都全身心投入,走进教材与文中的人同悲同喜,身历其境,自己感动然后再向学生放射文字波、情感波,他的课堂深深打动了于漪。高中数学老师毛老师,不但教给了于漪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且教会了她做人的道理。一次数学期中考试,同桌问于漪一道题的答案,出于义气,于漪就把解法写在纸条上递给她,不料却被毛老师发现了,他一把拿走了纸条。试卷发下来,她俩都是零分。毛老师还不罢休,把于漪找去训斥了一顿。有几句话她至今还记得:“你这是帮助同学吗?歪门邪道。她有困难,不懂,你可以跟她一起学,讲给她听,还可以来问我。用这种不诚实的方法,不是帮她,是害她。”离开办公室时,他又加了一句:“学习和做人一样,要老老实实,懂吗?”这件事于漪刻骨铭心,从此,她做任何事情都要想一想:是否老老实实?是否想投机取巧?

那时候,她梦想成为一名能够影响学生人生的良师。高中毕业后,于漪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教育系。大学期间,在曹孚、周予同等教授的影响下,她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学识,还塑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品格。

大学毕业后,于漪如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7年后,她由教文化课转向教语文。一开始,她摸不到语文教学的门径,便请教传统国学底蕴深厚的教研组长徐振民老师。为了取得“真经”,每天一到办公室,她就给教研组长扫地、擦桌子、泡开水……终于,她的诚心打动了徐振民。徐振民在听了于漪的试讲课后,表扬了于漪讲课的几个优点,最后话锋一转:“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这句话虽然打击到于漪,但也让她更加清醒,知道自己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在后来的教学生涯里,她常常反躬自省:入门了没有?用心了没有?

1958年,于漪被调往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为了打牢基本功,她从汉语拼音开始,一点一点地钻研学习,把中文系的主要课程吃透,还独自钻研了上百篇教材。为了备好一堂课,于漪常常花上十几个小时。“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于漪一直用《后汉书·列女传》中的这句话鞭策自己。她不断向高手求教,广泛阅读……后来,这些方法都成为于漪迈入语文教学之门的指南针。

改革开放初期,于漪根据自己20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用口述的方式完成了《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中学语文备课手册》等多部著作。这些教学实录、教学磁带面市后,广受欢迎。后来,当于漪的公开课《海燕》在电视里直播时,上海万人空巷,大家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时人评价:这哪是在上课,分明是于漪用生命在歌唱!一位青年教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跟踪了于老师的3000多节语文课,他最深切的感受是,于漪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

1978年,于漪成为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他人击掌相贺,于漪却“深感惶恐”。她常说:“我说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这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一辈子都在学,不断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她随身备着两把尺子,一把量己之短,一把量人之长,越量越找到自己的不足,越比越觉得自己有向前奔跑的动力。她更加勤奋学习,学习的深度、高度、广度早已超越学科圈子。

在近60年的教学生涯中,于漪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她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主推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教改实验,主讲近2000节省市级以上探索性、示范性公开课,其中50多节被公认为语文教改标志性课例。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撥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句话引起了于漪的共鸣。

从教以来,于漪没有骂过任何一名学生。她认为:做老师,必须有宽广的心怀,要包容各种各样的学生,这个包容不是居高临下的态度,而是走到学生心里,与他平起平坐,体会他的情感、理解他的想法。学校曾把一名屡次逃学、偷窃、打群架的学生放到于漪带的班级。后来,这名学生与父亲争执被打后离家出走。于漪焦急万分,与几名学生找了他一天。找到后又该怎么办?如果送他回家只有两个可能,一是再逃走,一是旧问题复发。如果带他回自己家,他会不会偷自己家的东西?

一想到这里,于漪立刻自责起来:“对他有如此的戒心,缺少起码的信任,还谈什么教育和爱护?”于漪把这名学生接到家里,于漪上班,他上学;学校放学,他跟着于漪回家做作业。于漪以心换心,以情激情,以理疏导。经过多次“拉锯战”,这名学生逐步走上正道。后来,于漪生了一场重病,住院治疗。这名学生已经工作,探望时看到于漪打吊针,哽咽地说:“于老师,您不能死啊……”

于漪很感动:“我的学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他们都是家庭的宝贝、国家的宝贝,我当教师,要把他们当宝贝一样来教育。不求他们能显赫,但一定要成为社会的好公民,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早年,同事们就发现:批评调皮的孩子时,于漪的脸上也带着笑。但这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到的,于漪说,初当教师时,对两类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喜爱。一是聪明的,省力。二是好看的,可爱。“与学生长期相处,真切感受到他们生命的蓬勃和聪明智慧,自己的认识和感情都起了变化,懂得了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无选择性,只要是生长在这块热土上的孩子,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培养他们。”

于漪认为对待孩子应当丹心一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把真爱播洒到学生的心中,学生心中才有老师的位置。前些年,一名毕业多年的学生在大洋彼岸给于漪写信:“于老师,感谢您将中华文化之精妙和为人之基准播种于我少年心田。”几十年来,于漪用博大的胸襟和朴实的教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培养了一个个大写的“人”。

作为教师必须抬头看见月亮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于漪被任命为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的校长。当时学校校风很乱,教师上班迟到是常事;赌博、酗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学校是育人的神圣殿堂,理应是一方净土,摒弃邪恶、污浊和庸俗,播洒做人的良种。”于漪决定恢复坐班制,学校教职工必须准时上下班。面对时尚潮流的影响,她组织师生围绕“什么是当代师范生真正的美”等开展专题讨论,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社会上流行的,学校不一定都提倡;学校风气如果降低到社会的一般水平,那是教育的失败。

学生不爱惜粮食,泔水缸里的剩饭剩菜溢得满地都是。于漪气急了,到伙房里拿了个脸盆,用手把一个个包子、大块大块的饭捞起来,到一间间教室去讲:“任何人都不能暴殄天物,这是素质问题、品德问题……”事后,学生在周记里写道:“我从来没见过于校长如此激动,是我们不懂事,浪费粮食的行为可耻,以后要注意节约。”

“一身正气,为人师表”逐渐成为全校师生的精神支柱。焕发新颜的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吸引了来自上海各区县优秀的初中生报考,为上海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教育的大海中畅游的于漪,在现实生活中的脚步却并不轻松。胃溃疡、肝炎、心脏病……都曾“光顾”过她。每天,她吃大把大把的药;每天,她意气风发,要么伏案疾书,要么四处奔走,从不停歇。

2002年,于漪退休了,虽然离开了一线讲台,但仍然心系教育事业。她把自己的晚年时光又无偿地奉献给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退休后,她逐字逐句审阅了从小学到高中12個年级的上海语文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她曾经腰椎骨折,卧床3个多月,一能坐起就深入学校指导课题和论文,走进课堂听课、评课。

为了系统地培养青年教师,退休后于漪成立了“于漪语文名师培养基地”“于漪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来自全市各区县的几百名年轻教师,在于漪的帮助下成为教学骨干。在基地授课过程中,于漪注重引导学员之间彼此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于漪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如今,她带教的教师中,有的已被评为特级教师,有的多次在全国的教学大赛中获奖,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我很骄傲,我带出了年龄跨度达三代人的特级教师。”于漪说,“我老了,做不了太多事情了,而教育事业是常青的,中青年教师的手里掌握着国家的未来。”

2020年9月,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在上海成立。出席活动的于漪一袭白衣,鬓发打理得一丝不乱,立于讲台,目光依然清亮有神。“我总是会想起曹操《短歌行》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作为老教师,我对教师队伍中的优秀者、杰出者始终心怀感激、不断思念、无尽崇拜。”92岁高龄的她这样对中青年教师说道。

在新教师培训中,她多次引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来阐明观点:首先心中要有月亮,也就是理想信念,真正敬畏专业、尊重孩子,还要有学识,如此才能看透“六个便士”,看透物质的诱惑。“满地都是便士,作为教师,必须抬头看见月亮。”

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已经融于她血肉的教育,早就是生命里再也割舍不下的部分。

(编辑 鲍琦)

猜你喜欢

于漪语文老师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生就是我的天下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