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单篇阅读的问题检视与教学机理*

2020-01-14周国圣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

周国圣

摘   要   统编本语文教材已用三年,然而,对照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当下的语文课堂鲜有按照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框架构建,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均存在明显不足。核心素养背景下,按照怎样的机理构建语文课堂、开展单篇教学,是一线语文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回归学科基本属性,紧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翼,围绕语言实践活动,由表及里,指向立德树人;由内而外,回归语言运用。精准解读、科学预设、有序教学,核心素养才能自然生长。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单篇阅读  问题检视   教学机理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后,核心素养成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统编本教材聚焦核心素养,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统编本语文教材已用三年,然而,对照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当下的语文教学鲜有按照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框架构建课堂。就单篇阅读教学而言,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均存在明显不足,缺乏学理依据,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一、当下语文课堂的问题检视

1.教学目标欠准确

第八次课改以来,三维目标逐渐成为教学导向,然而三维目标对一线教师而言,属宏观引领,未从微观层面具体指导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不少语文教师面对一篇课文难以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或是确定教学目标缺乏学理依据,导致一节课该学习哪些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掌握哪些方法,形成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均没有准确指向。

2017年,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写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目标日益明晰。然而,一线教师未能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究其原因,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忽视了核心素养的指导意义;部分教师虽然明白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重要性,但没有厘清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关系,更不懂得如何将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细化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中,依然粗略套用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导致教学目标欠准确。因此,在核心素养评价体系下,语文教师须要融通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准确确定单篇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欠科学

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是执教者对教学内容具有自主性。教学内容源自教师解读,会因教师解读不同而产生差异,导致其不确定性,甚至随意性,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与特级教师韩军老师的《背影》解读之争便是其表现。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教学内容不能随心所欲,应该指向明确。若没有学理指导,就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选择欠科学。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方法有哪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学过程欠条理

教学实践中,教师忽视解读方法指导,导致学生解读能力薄弱。一些课看上去热闹,但学生在语言提升和精神修养方面收获甚微。究其原因,很多教师清楚“整体感知——具体解读——课堂小结”的基本教学思路,然而,一节课、一篇课文按照怎样的程序组织教学,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对话,心中无丘壑,教学欠逻辑。虽说教无定法,但教学应有法。在具体的评价体系下,相同文体的教学逻辑应该趋同,相似文本的解读过程可成范式。课堂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学习文本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也要引导学生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才能提高学生学科关键能力。

二、单篇阅读的教学机理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1]。温儒敏教授不仅告诉我们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素,而且帮助我们厘清了四大核心素养的关系。四大核心素养,紧紧围绕“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其既是四大核心素养的组成,也是基石,更是达成路径。因此,语文教学应以引导学生构建语言运用机制为中心,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四方面核心素养。

單篇阅读教学应综观语文核心素养的要素关系、编排目的、单元主题、文体特点、文本内容等元素,寻找交集,内外兼修。这里且以统编本教材九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为例,阐述单篇阅读教学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机理。该课文编排在统编本九上第二单元,属议论文单元。阅读议论文,须要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和方法。《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雨果先生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是一封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劫掠圆明园罪行的信。这不仅是一封信,更是一篇观点鲜明的议论文。它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课堂教学。

1.化无形为有形,让语文可感可触

语文学科,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工具性指向人文性,二者紧密联系。立德树人是所有学科的根本指导思想。语文学科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科特点决定学科方法,语文学科的立德树人不能脱离工具性。“立德树人要整体渗透,润物无声”[1],在言语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然体悟,浸润生命,不可灌输,不可贴标签。语文课“缺少语文味”,就是因为忽视了言语教学目标,忽视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三者的基础。后三者必须通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落实[2]。因此,语文教学不可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不可忽视言语教学的具体目标,不可离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立德树人,看似无形,实则有形。语文教学需以言语教学为抓手,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让语文可感可触。

学生自读文本,能够知晓作者观点,故无需将“明确作者观点”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依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基于实际学情,这节课应将“雨果先生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其表达观点的方法与策略指向语文的工具性,指向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大师的语言魅力。具体而言,可从篇章与言语两个层面构建。篇章,即作者的谋篇布局、行文思路。这与单元导语“理清论证的思路与方法”完全一致,因此,这一课的教学须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课文先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后揭露、譴责英法联军强盗行为,前者展示美好,后者揭示美好被毁灭,前后对比,控诉英法联军的罪行。言语,即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与技巧。本篇文本运用了铺陈、类比、反语等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英法政府、圆明园及中国人民的情感态度。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内部,体味字里行间的意味,感受作者语言的表达魅力,通过阅读,学生感受到圆明园至高无上的艺术价值,是东方文明的剪影。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内容知晓层面,更须要关注言语表达的形式和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长期的语言感受与体悟,学生的语言感受力、理解力、运用能力渐渐内化,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逐步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稳步提升。

2.化表层为内里,让语文有品质感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在《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对话》一文中指出,语文教育不仅应注意语言工具训练,还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在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三者需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载体,并在学生语言实践活动过程中得以实现。语言实践活动除了指向表——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还应指向里——思维、审美、文化,或兼而有之。

(1)思维。思维的品质,从某个层面看,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等等。在执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等文本时,既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反语修辞表达对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愤恨与谴责,又要指导学生明白作者为表达谴责之意,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至此,依然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层面。教学实践中,为促进学生深入理解雨果先生的博大情怀、人道主义、人民立场,可引导学生比较雨果与一般人对英法联军的态度差异。经过碰撞交流,学生认识到雨果是站在世界人民的立场上,站在世界艺术价值的高度,超出了一般人的爱国情怀,也领略了雨果先生难能可贵的人道主义思想。如此,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获得发展。

(2)审美。审美鉴赏与创造,即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1]。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类美的形态作为具体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3]。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中的审美,主要是对文本形式及其精神蕴含的审美感受,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情趣、标准,认识作者表达美的技巧,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美、创造美的方法。阅读“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一句,不仅须要感受雨果对巴特勒上尉的讽刺,而且须要鉴赏雨果的反讽艺术,“你认为”三个字,微言大义,蕴含着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劫掠圆明园的否定态度;阅读“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不仅须要体会其中饱含着作者的悲痛之意,而且须要认识此句独立成段的妙处。这样咀嚼文字,可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增强审美意识,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文化。文化传承与理解,具体而言是指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鉴赏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1]。文化,即精神,是立德树人的营养供给,因此,文本解读须要挖掘文本中蕴含的精神文化,语文课堂的落脚点不能缺少文化元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虽然是一封信,但其中不乏文化因子,雨果之所以谴责英法联军,是因为其站在世界人民立场和世界艺术立场上,这正体现了人民立场的先进文化。“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明确表达了作者对英法政府的批判,而非对英法人民的谴责。理解文本、咀嚼文字、赏析语言终须指向精神文化。这样解读才能深入理解雨果的思想,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3.化知识为智慧,让语文有法可依

核心素养如何落实?语文课堂如何构建?单篇教学如何设计?在剖析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之后,可归纳为三点。

(1)精准解读。精准解读方可正确选择教学内容。文本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要厘清其层面关系。教学文本至少包含两个层面:内容和形式。前者指向人文性,培养学生思维、审美、文化等素养,后者指向工具性,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审美等素养;前者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后者为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这种关系,可喻为文本解读的一体双翼。因此,文本解读应遵循“从语言中来,到语言中去”的基本原则,了解内容,把握主旨,理解表达特色,汲取精神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2)科学预设。科学,是指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要依规而行,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按照科学的机理进行设计。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挖掘,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须要寻找教学文本与核心素养的契合点,形成单篇教学的具体目标、内容、过程。

(3)有序教学。有序,是指在语文教学的规律下,基于学情,将教学内容调整、排序,一般而言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处;从文本到内容,再到形式;从“写什么”到“为什么写”,再到“怎么写”;在“读进去,走出来”的螺旋式中上升,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达成立德树人目标。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曾指出,语文对学生的用处最基本的是两个:一个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能够运用语文,会读会写会听会说;一个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搭建精神的家园[4]。语文味,从语言中来;语文课,到语用中去。因此,当下语文教学须紧扣“工具性”“人文性”两翼,指向核心素养,明晰教学机理,方能飞往理想的蓝天。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坚持立德树人,立足核心素养——用好统编本语文教材的两个前提[J].语文建设,2019(07).

[2] 赵长河.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语用性语文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0(01).

[3] 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王旭明.牢牢把握语文教育正确的方向,将课标精神落到实处[J].语文建设,2017(07).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
国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探究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让语文课堂步入自然自由新境界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追求快乐的语文课堂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浅析语文教学中师生有效沟通的策略
正能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