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撤并时代”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与应对

2020-01-14王存德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

王存德

摘   要   “后撤并时代”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即:缺失家庭教育,寄宿学生缺乏关爱;低龄化倾向明显,寄宿学生生活不适;课余生活方式与内容相对单调,寄宿学生发展受阻。究其原因,财政投入短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不健全,学校宿舍服务水平较低以及寄宿制学校相关师资配置不足。因此,要加强财政投入,努力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及其附属设施,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提供相关制度保障,合理配置学生生活指导教师,提高寄宿学校宿舍服务水平,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

关键词  撤点并校  乡镇寄宿制学校  寄宿学生  学生管理

自撤点并校实施以来,我国农村学校在区域布局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撤销、合并了一大批乡村地区教学点和小规模学校,在学校布局调整方面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为农村学生上学带来了诸多问题,即学生从家里到学校路程遥远、上学交通不便、学生住宿困难大等。基于此,国家在叫停撤点并校政策实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村地区学校的管理,于2018年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这是自2001年实施“撤点并校”以来进行的第三次重大政策调整。该政策主要是针对我国教育体系“神经末梢”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两类学校提出的,目的在于通过就近入学和在校寄宿来进一步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也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1]。近些年来,在国家的倡导与号召下,在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改善其基本办学与住宿条件,以期在“后撤并时代”解决农村学生尤其是那些距离学校较远和留守儿童的上学问题。

一、“后撤并时代”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后撤并时代”背景下,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只有理性审视问题所在,才能为后续的问题解决提供方向与思路。笔者认为,“后撤并时代”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教育缺失,寄宿学生缺乏关爱

在调研走访中发现,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多家庭教育缺失,缺乏亲情与关爱。一方面,一些寄宿制学生的家长常年在外打工,一年连回家的次数都很少,更不用说照顾子女的生活起居。这些学生群体因家庭教育缺失,缺乏亲情与关爱,他们在寄宿生活中往往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常常生活在自我封闭的空间里,表现为焦虑、孤僻。这些学生在寄宿学校之前习惯了对自己的亲人和玩伴诉说,在寄宿生活开始后,亲人和玩伴不在身边,再加上他们感觉不到外界对自己的友好态度和温暖,长此以往,他们因缺乏安全感和关爱而不愿倾诉。另一方面,一些寄宿生在学校寄宿期间见到父母的机会较少,只有在周末才能回家,这对他们尤其是那些低龄学生来说,得到的直接亲情较少,再加上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对他们的内心情感与思想变化关心较少,这样就无法给予孩子学业或情感上的帮助,导致寄宿制学生缺乏亲情和关爱[2]。

2.低龄化倾向明显,寄宿学生生活不适

随着我国撤点并校政策的不断推进与落实,一大批农村教学点与小规模学校撤并,农村大规模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进入“后撤并时代”。从目前来看,我国乡镇学校学生寄宿情况十分普遍,寄宿学生低龄化倾向明显,个别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已经寄宿的情况,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学生不适应问题。有调查显示,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有一、二年级低龄寄宿学生的学校比例占据45%。这些低龄寄宿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发育不成熟,与父母间存在较深的依恋关系,自我调节能力、同伴间交往能力以及独立生活能力都欠缺,在校寄宿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出现想家、哭闹、难以入睡等问题,不仅排斥寄宿制学校生活,还严重缺乏安全感。这些低龄学生在寄宿生活过程中无论对学校还是周围他人都表现出一种消极适应,即学生对自身、教师、同学以及环境变化的一种被动应对状态。在寄宿过程中难以适应寄宿学校生活的这种状况,进一步加大了寄宿学校对学生管理的难度。

3.课余生活方式与内容相对单调,寄宿学生发展受阻

在调研走访中发现,很多乡镇寄宿制学校因管理经验不足和缺少健全完善的寄宿制相关管理体制,寄宿学生课余生活相对单一,没能进行艺术、科学等课程的相关熏陶。正常情况下乡镇寄宿制学校基本在下午五点半左右放学,放学后再无其他可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娱乐活动。在乡镇寄宿制学校,因学生寄宿在学校之中,他们在校的课余时间相对比较多,如果学校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妥善管理寄宿生的课余生活,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不仅有利于寄宿生的健康成长,还有助于缓解他们的想家情绪。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乡镇寄宿制学校存在教师对学生课余生活指导不足、娱乐活动缺乏、课余生活单调的情况[3]。首先,许多寄宿制学校的课外活动设施设备短缺,图书资料不足。虽然几乎所有的寄宿制学校都有操场,但其体育设施、活动器材等较少,无法满足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需求;从课外阅读资料来看,各学校的图书馆、阅读室空间普遍较小,图书资料相对陈旧、匮乏,利用率较低。最后,乡镇寄宿制学校很少组织有趣的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学生没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余生活[3]。

二、“后撤并时代”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后撤并时代”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受制于财政投入、寄宿制学校相关制度、寄宿制学校宿舍服务水平以及寄宿制学校相关师资配置问题。

1.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及其附属设施不足,财政投入短缺

“后撤并时代”,乡镇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数量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为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其原因之一在于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较差,难以满足学生寄宿生活的基本需求。从调研结果来看,大部分乡镇寄宿制学校是非寄宿制学校在空间上的转移和时间上的延伸,虽然部分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寄宿生宿舍管理制度,如寄宿生信息档案、宿舍管理规定、学生行为守则等,但学生宿舍用房及其必要设备和附属设施等相对薄弱。从住宿用房来看,一间寝室居住人数较多,学生寝室比较拥挤;从必要设备和附属设施来看,宿舍的供水和必要设施不足。因自来水供应短缺,宿舍廁所供水开放时间仅在早上和晚上,整个宿舍楼都没有热水供应。此外一些学校的宿舍内没有配置相应的桌凳,而且大部分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澡堂设施,有极个别学校在学生宿舍楼的厕所里安装几个简易洗澡喷头,且热水供应不足。这与《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中规定的“学生宿舍由居室、厕所、储藏室、盥洗室、管理室、情节用具室等组成;学生宿舍确保一人一床;人均居室使用面积不小于三平方米”等要求相差甚远[4]。

2.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不健全,制度保障不力

就规模效益而言,举办寄宿制学校有利于节约办学成本,整合教育资源,但从单个寄宿制学校建设来看,会增加新的成本。所以,从资金投入和经费使用来看,寄宿制学校要比非寄宿制学校的花费高出很多。但我国现行教育投资体制还没有明确规定这些新增成本,且相应的制度保障不足,地方政府经费投入很难及时到位,导致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经费不足。从学校管理来看,因大多数寄宿制学校是从非寄宿制学校转变而来的,故在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管理体制构建等方面还尚未完善,相关制度保障缺乏。从安全方面来看,安全管理是乡镇寄宿制学校遭遇的重大难题,寄宿制学校与非寄宿制学校不同,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寄宿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安全问题都由学校来负责,但从调研结果来看,当前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卫生方面来看,寄宿制学校除了负责学生的学习之外,还要负责寄宿学生的饮食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乡镇寄宿制学校在卫生方面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对食堂后勤人员、食品安全、消毒状况以及食堂环境等缺乏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3.寄宿制学校宿舍服务水平较低,学生日常需求未能满足

从服务状况来看,当前乡镇寄宿制学校宿舍服务水平较低,有待进一步提升。调研走访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乡镇寄宿制学校缺乏相应的学生生活指导教师,且为数不多的几名生活教师服务意识淡薄,对寄宿生的生活照料不周。从调查结果来看,有90%以上的乡镇寄宿制学校都配有相应的宿舍管理人员,但大多数学校的宿管员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生的日常需求。从负责范围来看,宿管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寄宿生的就寝秩序和宿舍楼秩序问题,对寄宿生的睡觉状况、饮食情况、心理狀态、情绪情感等问题无暇顾及,还不能完全称之为“生活教师”。从调查结果来看,有接近40%的寄宿生有晚上起夜的习惯,有高达30%的学生认为在学校住宿期间“夜间上厕所”是最大的困难,甚至还存在寄宿生在寄宿期间尿床的情况。但在走访中仅有极少数宿舍管理人员履行过叫学生“起夜”的义务。在乡镇寄宿制学校中,厕所离宿舍比较远、晚上“起夜”没人成人陪护是寄宿生在夜间上厕所害怕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不到5%的学生认为在校住宿期间最关心自己的人是宿管员即生活教师[5]。

4.寄宿制学校相关师资配置不足,学生管理工作难以进行

在大规模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之后的“后撤并时代”,乡镇寄宿制学校适应农村复杂的自然环境与特定的人口分布,其建设不仅满足了农村学生的就学需求,还提高了教育资源分配和使用效益。然而,作为一种特殊办学模式,寄宿制学校在政策待遇方面没能得到特殊照顾。例如,相较于非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负责的范围更为广泛,增多了对学生的生活管理——衣食住行,传统有编制的教师中没有可以负责学生衣食住行的生活教师,故生活教师都没有编制,且数量不足。另外,乡镇寄宿制学校中的学生住宿在学校之中,与父母见面的时间和机会比较少,至少一周或更长时间都在与父母分离,从而出现一些心理不适或心理问题,这就需要相应的专业心理教师来调试和疏导。但从调研结果来看,乡镇寄宿制学校几乎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教师,心理教师严重不足。在乡镇寄宿制学校中,一方面因学校性质与功能原因,寄宿制学校工作量本身就比较繁重,另一方面在校教师编制有限,教师普遍感觉工作压力较大,对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缺乏关注[6]。

三、“后撤并时代”优化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的路径

针对“后撤并时代”背景下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原因分析之后,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优化和改进。

1.加强财政投入,努力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

因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生活水平、教育理念等原因,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县市政府财政相对困难,对乡镇寄宿制学校的财政投入难以落实。因此,各级政府要根据本省实际财政状况和《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与管理规范》中规定的标准,进一步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资金投入,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除学校建设用费之外,还要解决中西部地区乡镇寄宿制学校的水、电、取暖等相关费用。地方教育部门应在国家划拨经费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筹措相应的经费,在支持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在学校建设用地、收费、管理等多方面实行减免优惠政策,努力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与此同时,乡镇寄宿制学校本身要在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努力做好建厕、改水、供暖、食堂与澡堂建设等基本工作,大力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及其配套建设,保障教师与学生的日常工作与生活。首先,要改善学生住宿条件,使其符合相关规定的标准,即人均居室使用面积不小于3m2,确保学生在宿舍一人一床,并且配备相应的储物间、洗衣池、浴室以及其他必备设施,确保学生有饭吃,有水喝,能洗澡。其次,配备一定的桌凳、体育器材、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以满足住宿学生在住宿期间的生活、学习、运动等方面的需要。

2.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提供相关制度保障

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相关制度不健全、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因此,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学生在学校住宿期间学习、生活、饮食等多方面的安全。首先,建立内容全面的寄宿生档案,全方位认识和了解每一位寄宿学生的情况,在建立档案时要与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全面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身体状况等情况,确保档案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与全面性,同时安排专门人员对建立好的寄宿生档案进行专业化的保管。当寄宿学生的情况出现变动时,要在第一时间对其档案进行及时更新和完善。其次,进一步完善寄宿生在安全、卫生等管理方面的制度,将学生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使其肩负相应的责任。虽然寄宿制学校教师尤其是生活管理教师人数较少,不可能实现对学生一对一的交流和管理,但仍应不断提高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效率,尽可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与思想动态等,及时与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寄宿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及思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在安全管理、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学生在安全、干净、优美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3.合理配置学生生活指导教师,提高寄宿学校宿舍服务水平

乡镇寄宿制学校因缺乏相应的生活服务专业人员,对学生的管理基本停留在“看管”层面,没能进入更深层次。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其身心发展还尚未成熟,在校住宿期间保育式的生活服务是必不可少的。为了确保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寄宿期间健康快乐地成长,须配备足额的专业化、高素质生活指导教师,来加强对低龄寄宿学生的生活照料。具體可以从数量、质量、职责三个方面来看生活教师的专业化。从数量来看,当前对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的数量还没有明确的定论,从调查结果来看,有95%以上的生活指导教师认为一位生活教师可以管理25~30名寄宿学生。因此,在生活教师的师生比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学生年龄段、不同地域等区别对待,但要确保一个班级配有一名生活指导教师。从质量来看,生活指导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卫生及基本育儿等方面的知识,在招聘时要求这些教师须在求学期间经过相关专业的培养,或对其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从职责来看,生活指导教师负责寄宿生的生活照料、宿舍管理、养成教育以及娱乐活动等,从而提高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服务专业水准[7]。

4.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对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学校渡过的,学校既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他们生活和玩耍的地方。因此,在校住宿期间,学校要为寄宿生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多样化的娱乐性活动,在参与和体验各种娱乐活动的过程中接受多样化的养成教育,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眼界,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思维模式、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及生活习惯[8]。首先,组织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交流合作的机会与空间。在课余时间,通过参与多元化的活动、与其他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学生可以学到别人的长处、吸取他人的优点,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身能力。其次,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与个性特长的空间。利用课外活动、课后、饭后等闲暇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动手绘画和制作书画作品、手工艺品等,并将其进行展示,以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作品,并对该学生进行奖励,从而培养学生的进取心。最后,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绘画大赛、书法比赛、文艺汇演、体育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个人特长来参与比赛,让学生感受参与活动的乐趣,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此促进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学男,吴霓.“后撤并时代”寄宿制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教育的挑战与可能——基于江西、四川两省的调研[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01).

[2] 吴迪雅.农村寄宿制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04).

[3] 张燕.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7(06).

[4] 甘琼英.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现状与思考——基于G省2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4(05).

[5] 董世华.乡镇寄宿制小学的“痛点”、政策回应“盲点”与改进路向——基于6省16县50余所乡镇寄宿制小学的调查数据[J].现代教育管理,2020(04).

[6] 侯钰婧,刘宇文.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两类学校”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12).

[7] 李慧敏.农村寄宿生生活现状及改善对策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7(12).

[8] 刘宇文,侯钰婧.农村两类学校布局优化的现实问题与方向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03).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思路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浅论高职院校的大一新生的思想特点及教育方法
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策略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