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乃礼从心脾论治味觉缺失验案一则

2020-01-14王少丽白宇宁倪媛元姚乃礼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心脾味觉障碍

王少丽,白宇宁,倪媛元,刘 震,姚乃礼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姚乃礼(1944-)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首都国医名师,第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40余载,具有丰富的临证经验,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提出了“脾虚邪盛、毒损肝络”理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核心病机在于“脾虚毒损络阻”。在内科杂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方面,多立足于脾胃论治,在调治脾胃同时注重肝脾同调、心脾同治,临证每获良效,现将治疗味觉缺失验案一则总结如下。

1 典型病案

患者,女,45岁,2018年1月11日初诊:主诉味觉缺失1月余。患者自述1个月前因外感于当地医院行抗生素(具体不详)静滴治疗,后出现味觉缺失,食不知味。2017年12月27日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经检查排除颅内、鼻咽部、肿瘤、内分泌疾病等导致味觉缺失可能,口腔黏膜检查亦未见明显异常,遂给予甲钴胺片、维生素B1、健脑合剂等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症状较前稍有好转。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就诊。刻下症见:口内味觉缺失,伴身体反应较前迟缓,记忆力减退,胃脘胀满,嗳气则舒,纳眠可,大便3~4日一行且质黏,小便调。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薄黄,脉左寸沉细,关尺弦,右细弦,尺弱。西医诊断味觉缺失原因待查、药源性味觉障碍可能,中医诊断舌不知味,辨证属心脾两虚、脾胃不和、清窍失养,治疗以健脾和胃、养心安神、行气活血为法。处方:太子参20 g,茯苓30 g,麸炒白术15 g,丹参15 g,当归15 g,桂枝6 g,石菖蒲15 g,远志12 g,莪术6 g,旋覆花10 g(包),代赭石15 g(先煎),黄连5 g,厚朴花15 g,栝楼30 g,甘草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8年1月18日二诊:患者诉服药3剂后味觉功能已恢复。继服4剂胃脘胀满、身体反应迟缓、大便不畅均较前有所缓解。现胃脘偶胀满,大便每日1~2行,排便畅,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弦细。患者因味觉恢复正常拒绝继服中药,遂嘱患者不适随诊。2018年7月19日(6个月后)随访,患者诉味觉正常,口腔无不适。

2 讨论

味觉缺失病例在临床并不多见,目前认为其常见的原因有年老、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口腔疾病、脑血管疾病、心理因素、手术损伤、药物因素、锌元素缺乏等[1-7]。本案患者经现代医学检查已排除颅内、口腔、肿瘤、内分泌等相关疾病可能,因发病前1个月有抗生素应用史,且应用抗生素前味觉正常。考虑抗生素不良反应可能是其致病的主要原因,故西医诊断为味觉缺失原因待查,药源性味觉障碍可能。

目前现代医学认为,人具有5种基本味觉,即酸、甜、咸、苦、鲜,其他味觉均是这5种基本味觉相互配合而产生的[8]。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位于舌黏膜上,对各种味道均为敏感,味觉的产生是由位于味蕾中的味觉受体细胞收到呈味物质的刺激,编码形成神经电信号并通过感觉神经传送到大脑皮层,最终通过大脑综合神经中枢系统分析后而产生[9]。药源性味觉障碍是指由于药物的使用导致味觉功能丧失、味觉异常和味觉减退,可表现为分辨各种酸、甜、苦和咸味的能力丧失,对实际正常食物本身的味道不能准确判断而感觉为变酸、变苦或其他怪味,以及对味觉的分辨能力降低,如感觉为口淡、口涩味、食之无味、味觉消失或味觉倒错、口苦、口腔金属味等[10]。药源性味觉障碍最初由Henkin等于1967年提及[11],见于青霉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时患者出现味觉部分或全部丧失,此后不时有味觉障碍的报道,但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12]。目前,已有心血管系统药物(如马来酸依那普利、卡托普利、赖诺普利、硫酸庆氯吡格雷等)[13]、神经系统药物(如苯妥英钠、右佐匹克隆等)[14]、抗肿瘤化疗药物(如顺铂、卡铂、阿霉素、环磷酰胺)[15-16]等引起味觉障碍的文献报道,在抗感染药物中,亦有莫西沙星[17]、注射用克林霉素[18]、伊曲康唑[19]等药物引起味觉障碍的文献报道。研究发现,药物致味觉障碍的主要机制[12, 20-21],一是药物或药物的代谢产物与锌结合,形成不溶性螯合物;或某些药物增加尿中锌的排泄,从而导致体内锌不足引起味觉障碍;二是含有巯基的药物可引起体内铜消耗过量而致味觉障碍;三是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所致;四是通过直接或间接过程导致味觉受体的损害;五是神经递质功能改变;六是药物改变了唾液的化学构成;七是药物引起腔黏膜干燥、舌萎缩等造成味蕾功能异常;八是紊乱的神经元冲动散播(如通过影响钙内流,诱导周围神经炎或神经元脱髓鞘)等。

味觉缺失可使患者口腔不适、食欲下降,最终影响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22]。目前现代医学对于此类病例的预后和控制尚无有效正规的措施[23],多给予营养神经类药物对症治疗。中医认为味觉缺失属于“舌不知味”范畴,其病位在舌。姚乃礼认为其病机主要与心脾两脏有着密切关系。《灵枢·经脉》云: “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心之络脉与舌直接相连,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通过经脉可直接反映于舌[2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 “心主脉……在窍为舌。”马莳注: “舌为心之苗,故心主舌。”《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主血脉,心血通过经别上荣舌本,以使舌知五味,故“心气通于舌”[2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脾主口……在窍为口”,《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灵枢·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味觉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26]。脾胃运化得当,水谷精微输布正常,清阳方得以上奉,舌之味觉功能才可正常。故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味觉缺失虽病位在舌,却与心脾密切相关。心主血脉,主气血之运行,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脾功能正常方能保持味觉正常,化生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为脏腑组织提供濡养。

本案患者心血不足、舌窍失养故见味觉减退;心主神志,心血不足影响神思,故见健忘、反应迟缓等症状;脾主运化,脾失健运,运化水谷、水湿功能失常,湿浊内阻,故见大便数日一行且质黏;脾胃虚弱,胃失和降,故见胃脘胀满、嗳气。舌脉症合参,姚乃礼认为其证属心脾两虚,脾胃不和,清窍失养,治疗当以健脾和胃、养心安神,佐以行气活血为法。方中太子参、茯苓、白术、甘草取四君子汤之意,以太子参甘微苦平,益气健脾;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且茯苓、白术相配,健脾祛湿之功益著;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共奏益气健脾之功;桂枝辛甘微温,归心、肺、膀胱经,温运脾阳,助脾化湿且可温通心阳;石菖蒲辛温,芳香利窍,善宣气豁痰,开窍宁神,化湿和胃;远志辛苦微温长于祛痰开窍,安神益智,二药相须为用,开窍启闭、宁心安神之力增强,且石菖蒲、远志与太子参、茯苓联用,取定志丸(石菖蒲、远志、人参、茯苓)之意,以益心强志令人不忘,治心气之不足;当归味甘性温,归肝、心、脾经,可补血活血。《本草正》记载其“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27];丹参味苦性微寒,入心、心包、肝经走血分,具有活血凉血、化瘀止痛之效,能祛瘀生新而不伤正。《妇科明理论》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二药合用补血、活血、通畅窍络;莪术苦泄、辛散、温通,入肝脾经,既入气分又入血分,活血行气软坚散结通经,健脾消食化积。莪术、丹参为其临证常用之药对,二药相配寒温并用,气血双调,既可入络活血软坚散结,又兼有养血益气之功,不仅活血化瘀之功倍增,而且又无耗伤正气之虑;旋覆花、代赭石取旋覆代赭汤之意,旋覆花降气,代赭石质重而沉降,二药重在降逆和胃;厚朴花气味辛香,作用较厚朴更平和,且不似厚朴辛香燥烈易损伤气阴,功可宽胸理气、化湿开郁、降逆理气,与旋覆花、代赭石共用降逆和胃宽中,且可防止太子参、茯苓、白术健脾助运之呆补、壅补之嫌;黄连苦寒,清热燥湿,祛中焦之湿浊;栝楼甘微苦寒,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协同当归缓解患者之大便不畅,甘草调和诸药,上述诸药合用补养心脾,通畅窍络,温化痰湿,畅达气血,使心脾二脏生理功能得以恢复正常,故味觉缺失得以治愈。

3 结语

本案以味觉缺失为主诉,基于舌为心之苗,心气和则能知五味,脾开窍于口,舌为脾之外候,脾和则口能知五谷,且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旁,故从心脾论治而取得疗效。

猜你喜欢

心脾味觉障碍
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
修饰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味觉传感器的制备应用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Cecilia Chiang, pioneer of Chinese cuisine
过桃花村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味觉护肤——可以品尝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