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寡人之于国也》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现实意义

2020-01-11漆朝晖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24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可持续发展

漆朝晖

摘要:《寡人之于国也》中老子和梁惠王的对话贯穿着民本思想主线。孟子认为梁惠王欲使自己国内老百姓增加,必先施“仁政”,以人为本,为老百姓谋福利,这对今天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着重要意义。文中谈到的“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等思想和我们今天尊重客观规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脉相承。“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体现的就是今天让老百姓生活得有尊严、有获得感、有幸福感的思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这段蕴含的是我们今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文章最后痛斥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对我们今天的奢侈浪费现象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孟子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烛照今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本思想 天人协调 可持续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奢侈浪费

“战国七雄”中的魏国,在魏惠王统治时期堪称强国,后来连遭强大的秦国侵略,内忧外患,国力锐减,被迫迁都大梁,魏惠王乃称梁惠王。为重振雄风,梁惠王意识到人才可以兴国,于是“卑词厚币以招贤者”,在此背景下孟子应招来到魏国。初来乍到,梁惠王视之为上宾,席不暇暖,就问孟子治国安邦之策,后来孟子和梁惠王有了多次对话,孟子也为梁惠王贡献了一系列的治国方略,尤其是提出了一整套的“仁政”学说,建构了一个道德框架。千古传诵的《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記述了尊贤的君王与智慧的大臣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中的哲学伦理和政治理念等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闪光,及至今日仍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与“王道”“仁政”理念一脉相承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以德治国思想的发扬光大,他的这种学说后来也成为其政治思想的重要架构。这是孟子构筑的一种理想政治,他认为如果统治者以人为本,关心百姓疾苦,人心所向,百姓就会拥戴明君,国家就会强大。孟子仁政学说虽然包容甚广,触及政治、经济、哲学甚至包括实现大一统的措施、路径,但民贵君轻是其一贯准则,这主要是从东周初期重民轻神思想嬗变而来的,在“礼崩乐坏”的晚周时期难能可贵。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提倡实行王道,“王道之始也”,王道的核心就是仁义,以仁义为核心的统治就是仁政。

文章开篇梁惠王认为自己治国尽心尽力,觉得治国比邻国做得要好,疑惑为什么不见老百姓来投奔。孟子采取一贯的孟氏论辩风格,取譬设喻,用“五十步笑百步”的道理开导梁惠王,潜台词是你的治国和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都缺乏民本思想,都没有做到“仁政”,没有落实“王道”思想,用仁义之心爱护百姓。移民移粟,赈灾救灾乃君王本分,又有什么值得显摆的呢?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治国之策和邻国国君的一些做派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要想使百姓归顺,必须施仁政,进行王道之治。

我们今天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是对这种治国理政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了为人民谋幸福,它也是儒家治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赓续。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能有这种思想实在难能可贵。今天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从民生出发,做好作为“人民公仆”应做的服务工作。党和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战略就是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现在已取得很大成绩,对世界贡献都很大。“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不能忘了来时的路,要以民本思想贯穿始终。

二、顺应天时,天人协调思想影响至今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天时,要求我们参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协调理念。老百姓当播种时要播种,当施肥时要施肥,当除草时要除草,当收割时要收割。统治者不逆天而行,滥用民力,而顺天而行,因势利导,就会“谷不可胜食也”。我们历史上是有过教训的,这种思想是很接地气的。

孟子认为:网眼小的渔网不要撒向鱼塘,来年鱼鳖就会吃不完;按照时间规律进入山林砍伐,材木就用不完。诚哉斯言!细密的渔网不放入鱼塘捕鱼,漏网的小鱼小虾等得以继续生长繁殖,水产品就会源源不断,补给充足。尊重春生夏长的自然规律,春夏封山育林、禁伐,林木就会不断地成长,木材就不会缺乏。我们今天提出的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此一致,我们一再强调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平衡,与此一脉相承。党和国家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的绿色、协调、共享理念在孟子的思想中也能找到渊源。

三、“养生丧死无憾”也是我们今天的追求

孟子接着阐述他的政治见解:稻谷和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完,这就使老百姓供养生者和为丧者办丧事不会有遗憾。是的,食和用皆无后顾之忧,就能供养活着的人,能安心地为逝去的人办丧事,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去。这就是说让老百姓生活有尊严,有获得感,有幸福感。今天为百姓谋利益、谋福祉,就是我们的初心,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当然更是我们的追求。

四、解决百姓温饱而后施行礼乐教化,现实意义深刻

五亩的宅基地,在其周围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绸衣服;鸡、猪、狗等家畜的畜养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就能让七十岁的人有肉食用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耽误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不会挨饿了。在这种条件下,才可以认真地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反复地给百姓讲孝悌的道理,才不会在路上出现头发花白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基本就是实行了“仁政”“王道”,在这种状况下,天下百姓就会归顺了。先要保证温饱,才能谈得上教化。两千多年前的管仲说过,“仓廪食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仓廪实和衣食足的前提下,认真地抓教育,训导教化,促进社会风气向良好的方向转变。

我们今天提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百姓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何谈礼乐化育?“申之以孝悌之义”,让老百姓懂得孝悌,对上辈孝顺,对兄长敬爱,世风日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理想社会。孟子这些充满着智慧的思想穿越历史时空,时至今日,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五、节约简朴之风理应传承

孟子痛斥,狗和猪吃人吃的食物统治者不去管束,路上有人饿死不去赈济贫民,却坚持怪罪年成不好。不施行仁政,老百姓怎会来投奔?孟子揭露了奢侈浪费现象和贫富悬殊现象,同时告诉梁惠王如此作为,潜藏着社会危机。

孟子所言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好的警示作用。我国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依然不高,还远没到富裕的程度,可是社会上奢靡浪费之风有日炽之势,对比孟子所言,我们理应警醒,节约简朴之风应该继承,也必须继承。

孟子作为战国时期的哲人先贤,作为儒家学说这一显学的发扬光大者,在孔子“礼”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的学说,在很多文章中都阐释了他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成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体现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烛照古今,及今依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有着紧密联系,我们应该从圣人睿语中汲取精神营养,为实现中国梦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可持续发展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给国际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刻启示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民本思想的理论传承及现实意义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