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语境下《纪录片创作》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2020-01-11张田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张田

摘 要:《纪录片创作》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考查大学生实操动手能力的骨干课程之一。这门课程不但实践性很强,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历史文化与文化传播等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庞杂知识体系。随着媒介融合的趋势、高校教育体例的改变,在《纪录片创作》这门课程上强化学生综合性训练,将会对学生的培养大有助益,同时也会对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良带来积极影响。

关键词:媒介融合语境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5-0086-02

《纪录片创作》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必修课程,作为一门核心专业课,它对于培育高校大学生在戏剧影视、社会传播范畴的现实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媒介融合大趋势到来、科学技能的兴盛以及摄录与创作的大众化、业余化,各高校纷纷把可观的实践类课时加入到教学计划中,而且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培养,也从采编播人员向更具备多方面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人才转变。看似只是在加多实践课时,其实非常需要学生对影视专业有更深入的感悟和动手的能力,因此,旨在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才会帶领整个学科走上体系构建、创新实践的道路。我国推出“双万计划”之后,教育部推出的又一新措施是加强新文科建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一个艺术类专业,尤其是“戏剧与影视学”变成一级学科后的一个主力学科方向,它更应该包括在“新文科”内。在其作为新文科成长进步的同时,要统筹其各个具备显著时代性的多样化的交互学科。在综合性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作为一级学科,依托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凸显人文性、综合性以及复合性的办学理念,培养有着一定的文学造诣、深度的文化底蕴、综合的学科素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其实,无论是综合大学、专业性大学,都很重视新文科建设带来的新趋势和发展方向。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体系构建与实践创新的全面推进

隶属于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性强、人文气息浓厚。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创始人之一的胡智锋教授把我国“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分为三个阶段:从模仿苏联,到学习欧美、借鉴西方先进的戏剧与电影观念、思想和形式,再到新世纪的今天着手研究独具我国特色也就是拥有自身特色的相关联学科的发展方式框架及其体例,全方位推动学科本身的进步。

在1949年的发轫阶段,我国开始启动戏剧戏曲、电影和广播电视艺术的教学体例,人才培养整体上呈现输出专长化、职业化的特质和特征。如此,可以直达职场,为本行业前端供给储备力量。在这个阶段更突出强化了径直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性,从而把注重意识形态的传播功效放到最大,学科效用突显,功能过于扁平化。而从我国对外开放伊始的第二进程,该学科取得了全方位进入到改革开放规划中来的可喜进展,不论是教学团队的搭建,还是兴办、经营管理学校的体制机制的特定样式,抑或是人才培养的理想化诉求、培养目标,全方位研习了西方的经验并大有斩获。

人才培养方面会面向更多非专业人士,更看重对学生素质的多元化培育。如今综合类、理工类及师范类大学纷纷开设戏剧与影视相关专业或具体课程,以至于林林总总的课程、专业和学科层出不穷,譬如电影制片、电影管理等等,营建并进一步深化了学科的底蕴与内蕴。自2000年以来的第三阶段,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进入到全面推进的阶段,这缘于“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晋升成为了一级学科。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口碑载道,更被业界和考生家庭认可,呈现出全面铺开的态势,并体现在纵向体系构建与横向实践创新两个方面。

二、《纪录片创作》实践教学特色的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影响着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针的达成和教学模式革新的成败。《纪录片创作》作为一门强调实操的课程,亟待改变陈旧的、墨守成规的教学样式。提高纪录片实操教学的比重,为纪录片产业发展培育更多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使纪录片产业化发展拥有更大量的技能支撑和理论支撑,这可以说是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的首要目的。

在融媒体时代,与时代脱节的学科使教学显得老气横秋,游离于实践创作的纪录片理论教学等于是在纸上谈兵。当然,我们都知道历史鉴别和历史认知的能力对于一门学科的深入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纪录片创作课程来说,提高历史感知和历史记忆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们继续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核心能力。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不应再是单纯的以教师讲授知识点为主。世界电影诞生日那天,卢米埃尔兄弟就是在巴黎的地下室咖啡厅用一块白布蒙在墙壁上,放映了几部一分钟左右的纪录片。所以,可以说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就等于是整个电影的风雨历史。尽管这百余年的世界纪录片里,经典作品精彩纷呈,令人每每提及简直是如数家珍,但是,如果完全按照史实的脉络讲解,就会用掉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课时量毕竟有限,也就是说,很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来进行实践教学。以前的那些经典的纪录片,节律平缓的(如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新潮新颖的(如吉加维尔托夫《带摄影机的人》),带有政治色彩的(如里芬施塔尔《意志的凯旋》)等,当代大学生已经不能轻易接受,简单机械的播放加电影赏析的讲授模式因为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们跳跃的思维与瞬间丧失的注意力,已然与时代脱节。

融媒体时代网络交互更为便捷与高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能更好运用新媒体平台,立足纪录片赛事,让学生们分组创作,在《纪录片创作》结课的时候都有一部可以去参赛的作品输出。目的是开拓在校大学生的眼界,从而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了解纪录片创作崭新的信息,同时,不断跟进国内外最新的纪录片创作的先进理念。纪录片创作要深入大学、进入教室。但是前提是学生们首先需要夯实基本技能,不要盲目地比赛、一味地”以赛代学”,丢掉课堂、只认比赛成绩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学习和进步的。在《纪录片创作》课堂上,首先应完成知识部分的传授,除了史实部分以外,还包括影视专业基础知识,同时更需要学生借由这门课程深入生活、体味生活,结合多门学科知识武装自己,以复合能力进行纪录片创作。较好利用实训基地可以对理论课堂形成实践补充,实现理论知识的实践过程和实践环节。对此,我们会称之为产教融合。一些院校在纪录片创作课程中开启了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的培育方针。它是各高校进行教育改革、响应国家政策的重要手段。

三、《纪录片创作》课程与广电专业人才培养

在纪录片创作课程的教育教学上,产教融合可以实现对纪录片创作人才的培养数量、规模与各公司企业对接。理想的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是在纪录片创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纪录片产业对纪录片创作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需求融入到对人才的培养课程当中,如创作人才的行业标准等。虽然纪录片创作产教融合的教学系统在各高校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是在纪录片创作产教融合的道路上,企業的参与、教师的资源、创作的实践意识等诸多因素导致纪录片创作人才培育过程中出现了如能力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只有让企业深入到课程的产教融合过程中,并成为产教融合成果的受益者之一,才能够使企业更好与高校融合,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创作人才。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加强对纪录片创作课程的人才培育。首先,以学生为本,专注于他们在从事专业创作时所需要的技能,建立基础学科与工程科学之间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其次,有目的性地安排实践,让实践环节具有更明确的针对性,从而培育学生面对问题时的自主分析能力以及自主应对能力。只有自主地去实践和发现问题,才能锻炼独立开展系统思考的能力。第三,寻找能够合作的纪录片导演或团队,在团队合作中促进学生间互补互助,以发挥团队精神、勤沟通、宽容为合作基础,跨越知识鸿沟和沟通障碍。最后,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深入工程项目实践,了解、熟悉产品设计或系统开发的构思、设计、实施和操作四个重要环节。

依照理论教学大纲为每项安排独立单元,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种教学手段尽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教学法的历程中也存在过很长时间,但是它忽略了各项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在不同纪录片创作理念背景下,它们呈现出的整体差异性。比如,“直接电影”流派喜欢并擅长关注一些极富争议的社会话题或者社会现象,善于通过纪录片全面客观呈现事件的复杂性,从而“促使人们反思普遍持有的认为事情理所应当的观念”,因此,他们在表现手法方面提出了“Flyonthewall”(置身事外的观察者)的理念,创作的作品中声音部分大多是以同期声为主,几乎放弃了使用解说词。而“真实电影”流派则将拍摄纪录片看做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方式,比较关注表象之下人的本质,推崇“介入”以期被观众捕捉、理解。总之,需要在独立单元的基础上突显整体差异性,加之实操环节比例的调节,在产教融合的道路上继续探索,从而最终达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