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境脉”视域下基于HPS教学模式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2020-01-11顾美丽

化学教与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科学史教学设计

顾美丽

摘要:“境脉”视域下基于HPs教学模式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以“科学史”为脉,以“活动链”为境,采用材料阅读、实验设计等形式将科学史融入科学探究,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境脉;科学史;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11-0038-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0.11.010

“境脉”视域下的HIS教学模式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中知识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作为一以贯之的知识脉络,创设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动态生成空间而又一脉相承的探究情境,以“科学史”为脉,以“活动链”为境,通过对科学探究的复盘重演,使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情感态度多线并进,从而达到夯实学生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双重目标。那么,如何从繁复纷杂的科学史中剥离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知识脉络,又如何围绕这一教学主线创设以任务解决为牵引、以思维冲突为驱动的探究情境?本文以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二节“空气成分的探究”为例,探讨“境脉”视域下基于HPS教学模式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由一个问题“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出,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及生活经验,对空气成分提出合理的猜想。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以空气成分发现史为主线,进行了层层递进式的“活动链”设计(图1)。对梅猷的蜡烛燃烧实验进行了改编,创设任务型探究情境——如何证明玻璃杯中仍有气体存在,加深对蜡烛熄灭后玻璃杯内水面上升原因的理解,进而推导出空气中存在两种成分:一种支持燃烧、另一种不支持燃烧。

呈现“拉瓦锡的曲颈甑实验”这一科学史,认识到在梅猷蜡烛燃烧实验的基础上,拉瓦锡对空气的组成成分有了定量的描述,即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1/5。在理解拉瓦锡曲颈甑实验的基础上,对梅猷的蜡烛燃烧实验进行改进,通过现象与猜想的冲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药品的选择进行思考。在教师演示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的基础上,设置开放式的实验设计任务,通过对不同装置的组合以达成对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这一环节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空气成分测定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给出英国物理学家雷利于1892年的一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对数据的差异提出猜想,为稀有气体的发现埋下伏笔。经历科学史的品读、科学探究的参与,进而形成完整的对空气成分的量化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一)挖掘前概念、建立实验猜想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思考: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一种混合物,那么空气中究竟有哪些物质呢?

猜想: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证据:

①动物进行呼吸,空气中就有氧气和二氧化碳;

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空气中就有氧气;

③饼干敞口放置会变潮,空气中就有水蒸气……

归纳:空气中可能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物质,猜想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设计意图: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调动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及生活经验,对空气成分进行猜想,为后续一系列实验的探究和科学史的呈现作铺垫。

(二)梳理科学史、创设探究情境

[活动一]两支蜡烛(A、B)点燃后放在桌面上,将其中一支蜡烛罩上玻璃杯,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图2)。(改编自梅猷的蜡烛燃烧实验)

提問: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

追问:此时玻璃杯中是否还有气体存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猜想?

[活动二]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图3)。

提问:当蜡烛熄灭后,玻璃杯内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根据这一实验现象,你认为空气中有哪些成分?

归纳并得出结论:空气中有氧气,剩余成分不支持燃烧。

设计意图:对科学史“1674年梅猷的蜡烛燃烧实验”进行改编,创设任务型情境,通过实验设计,加深对蜡烛熄灭后玻璃杯内水面上升原因的理解,进而推导出空气中存在两种成分:一种支持燃烧,另一种不支持燃烧,对后续拉瓦锡曲颈甑实验的理解分解难度、奠定基础。

那么,剩余成分中究竟有哪些气体?

[科学史一]拉瓦锡的曲颈甑实验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对空气的成分进行了研究,请阅读课本P54“科学家探究空气成分的历程”(图4)。

思考:

①反应后待装置冷却时,拉瓦锡如何判断密闭容器内的气体体积减少?拉瓦锡将密闭容器内减少的气体命名为什么?气体为什么会减少?

②如何定量测得约1/57(提示:钟罩内增加的汞的体积等于消耗的氧气体积)

③密闭装置内的剩余气体有怎样的性质?拉瓦锡将其命名为什么?

设计意图:呈现“拉瓦锡的曲颈甑实验”这一科学史资料,在关键性问题引领下,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阐述实验现象并得出相应结论。认识到在梅猷的蜡烛燃烧实验之后,拉瓦锡对空气成分的探究有了定量的描述,即空气中氧气体积占1,5。

[活动三]沿用拉瓦锡的实验思路,我们能否利用刚才这一实验装置,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了便于测量,事先对玻璃杯进行了刻度的标记,将玻璃杯倒扣在水中,加水至与最下方刻度线齐平,上方的四条刻度线就把此时杯内的空气均分成了五等分(图5)。点燃蜡烛,罩上玻璃杯,请你预测实验的现象。玻璃杯中的水面真的能上升到刻度1吗?

学生分组实验。

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和我们猜想的不一样?(提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氧化汞是固体)

猜你喜欢

科学史教学设计
浅谈科学史在初中科学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生物HPS教育融入科学史的校本课程开发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利用生物学史组织探究性学习的案例及反思
科学史教育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