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课制作的“变形计”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中的运用

2020-01-11单阁任青青黄虹久龚珊珊彭清云曾正刚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51期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微课制作教学模式

单阁 任青青 黄虹久 龚珊珊 彭清云 曾正刚

【摘要】《医学免疫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变形计”教学模式采用“换位思考”的思维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微课这种短小精悍的视频教学载体,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微课兴趣小组分工制作微课,本文通过分析微课制作的具体过程,发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此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学习兴趣,对专业知识巩固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变形计  微课制作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医科大学教学工程项目(微课类)(20180303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51-0127-02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交叉学科,相比其他医学学科,更具有系统性和前沿性。长期以来,由于《医学免疫学》各个知识点比较抽象、深奥、难理解[1],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依样画葫芦”,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只知“什么”,而不知“为什么”。鉴于此,我们利用微课这种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微课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微课制作,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微课制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文基于微课制作的“变形计”教学模式对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学科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和总结(见图1)

1.微课制作

1.1微课选题。

微课是一种将教学重难点知识片段通过微型视频形式进行教授的教学方式,视频时长约10分钟,整个视频的重点围绕主题进行。选题是微课创作的第一步,在选题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如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选题太大、太泛,重点、难点不突出。例如:某学生最初以“超敏反应”为选题,短短的十分钟微课却涵盖了四种类型超敏反应的定义、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和防治原则等大知识点,每个大知识点还包括了许多小知识点,在平时正常教学进度中,此内容需3小时才能完成,如果强行压缩成10分钟的微课,会导致教师讲解节奏过快、学生思维跟不上,重难点不突出,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此问题,在正式进行微课制作之前,要求学生针对全班学习《医学免疫学》这门课的具体掌握情况开展问卷调查,对课程内容中的重难点、易混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后,再进行微课主题的确定。以往老师都是凭自身教学经验来划定所授课程内容中的重难点,忽略了每个专业的学情差异,通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确定微课主题,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选题陈旧,缺乏创意,完全依靠教材内容进行选题,没有结合课外素材和大家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因此,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广泛阅读和搜集相关素材,观看优秀的微课作品,从中吸取经验,并且融入个人的创见进行创作。

1.2.微课设计。

在确定好主题后,学生需要根据设定主题进行知识点的查询和总结归纳,搜集相关的图片、文字、微视频等内容,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对内容的播放顺序和呈现方式进行设计。由于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这就要求在微课设计上要合理充分,既要保证知识点的完整性,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做到符合逻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这一环节的实际工作中,有部分学生不能对微课进行合理设计,出现知识点内容过于繁琐,知识点组合太散、太杂、缺乏合理性和衔接性等诸多问题,这是由于他们对知识点缺乏整体认识所致。为了制定出与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和教学形式一致的教学设计,需老师引导学生首先对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和学习对象进行分析,然后以此为依据,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和微课类型。通过这次微课设计,让学生对这门课的整体知识框架有了初步了解,对微课制作的情景设计、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以及相关的网络教学评价、反馈机制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驱动学生更为全面地掌握知识点,才能从肤浅的学习层面过渡到深入的学习层面。

1.3.制作PPT课件。

PPT是日常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的课件制作软件,它是将相关的知识点转换成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再通过PPT进行展示,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在制作微课时使用PPT课件是一种常见的微课制作手段[2]。此外,大部分学生通过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对PPT的使用比较熟悉,使用PPT制作微课简单易操作,而且制作成本较低。PPT课件有引领全文和概括全文知识点精要的作用,因此,课件的制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有思想、有价值、有创新,真正起到解惑的作用。既要体现出现代教育技术的科学性,又不能太花哨。在此过程,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比如:通過可视化的手段将授课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概念,但是部分同学制作的PPT过分追求可视化、动态化和趣味性,导致个别知识点描述不恰当,上下页内容缺乏连贯性,偏离了学习目标。再者,部分同学忽略了PPT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习者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反而将简单的知识点复杂化。因此,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根据上一步的微课设计准备好PPT素材,素材包括了静态图片、动态图片、文字、视频、背景音乐等。然后,结合自己的设计思路将素材进行整合分类,PPT内容的设计要有启发性、悬念性、趣味性,才能为制作出优秀的微课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制作PPT课件,学生一方面提高了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使用技能,另一方面提高了综合素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4.书写解说文稿。

在PPT课件完成制作后,即可以采用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开始微课的录制。在正式录制之前,需要写好相对应的解说文稿,这一步对于制作者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作者进一步理清思路,为下一步视频录制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在整理解说文稿时同学们会发现,这一步需要严密的逻辑性,文稿要与PPT紧密结合,各内容之间的关系需要自然过渡。我们在录制之前,通过不断反复的边播放PPT边进行文稿的解说,进而不断完善文稿的内容,以达到最佳的解说效果。通过反复地解说,有时也会适当调整PPT的播放顺序,由于我们进行分工合作,环环相扣,在此环节沟通很重要,更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1.5.视频录制和剪辑。

完成上述工作后,根据微课制作要求,进行微课的录制,需保证整个视频的播放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当然,一节好的微课,录制者的声音也很重要。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录制条件受限,录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杂音,势必会影响最终的微课效果。所以在录制完成后还需要进行背景去噪。背景音乐的选择同样很重要,没有音乐的PPT是单调并枯燥无味的,但是要选择一段与内容相配的音乐才能达到辅助讲解的目的。这一步我们重复了约10次,问题主要集中在音画不同步,噪音大等方面。这主要和同学们录制经验不足有关。此外,也要求录制者对整个内容非常熟悉。

2.“变形计”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作用

2.1“变形计”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世纪医药卫生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和难点之一[3]。“变形计”教学模式,首先是通过学生自主微课选题,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选择某一个知识点准备微课制作,提高了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微课设计,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提高学习主动性;其次在制作PPT课件和书写解说文稿环节,需要通过学生之间讨论来解决,可加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探讨问题的学习能力;最后通过视频录制和剪辑将学习内容转化成微课视频,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讲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2“变形计”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现阶段“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教育改革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与创新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需要[4]。但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及对医学教育规律的认识不足,严重阻碍了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5]。制作微课的第一步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后,结合问卷调查自主选择知识点,顺利完成这一步需要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知识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思考和选择;在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可预见的具体问题和麻烦,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进而激发创新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不但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而且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2.3“变形计”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医学课程的复杂、枯燥、晦涩难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开展“变形计”教学模式,一方面,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产生自我成就感,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兴趣。另一方面,老师通过奖励优秀的微课作品,激发学生对所选择的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4“变形计”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

《医学免疫学》內容错综复杂、涉及面广且知识点更新速度快,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采用“变形计”教学模式,一方面实现角色转换,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换为“教师”主动思考,以“教师”角色更加准确把握知识点。另一方面,学生课外微课制作过程,增加对知识点的深入讨论、交流,有利于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根据此次实践效果来看:参与此次微课制作的学生共12人,均来自贵州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乙班和丙班,在2018-2019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综合中,成绩排名第一的为参与微课制作的学生,且参与微课制作学生的末考成绩均位于班级前列。

3.结语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伴随着信息化新时代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推进,需要对传授知识的技术进行不断创新。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进一步改进《医学免疫学》教学模式,使免疫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和创新型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华英,曾怡,陈源红.以培养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J].现代医药卫生,2012(10):1573-1574.

[2]杨仕青.基于PPT课件的微课设计与制作[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4):230-231

[3]杨基峰,张松柏,郝爱平,等.基于微课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7(24):184-185.

[4]袁振国.《教育规划纲要》确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10(18):4-5.

[5]李云飞.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7(7):22-24.

作者简介:

单阁(1985.08-),女,汉族,湖南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医学免疫学。

猜你喜欢

医学免疫学微课制作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浅谈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几大关键点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基于PBL模式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经验
以学生为本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试卷质量分析在《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