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大众传播中实现馆藏家谱的创新价值

2020-01-11张昕宇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大众传播图书馆

张昕宇

关键词:大众传播;图书馆;馆藏家谱

摘 要:图书馆馆藏家谱具有珍贵、稀缺、个性、专题等鲜明特点,是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的重点,在图书馆信息资源传播及服务体系中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文章以洛阳理工学院图书馆馆藏家谱为例,提出在大众传播中应通过传播馆藏家谱中的伦理记忆、区域文化特色、家族历史变迁内容及家族精神文化纽带实现馆藏家谱的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12-0129-03

1 馆藏家谱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大众传播是新闻机构通过传播媒介向公众传播信息的活动。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生产与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大众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广泛,信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公众,在海量信息和爆炸式信息传播速度的社会氛围中,大众信息的有效组织与传播受制于大众具有选择性的接受动力。家谱资料在大众传播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会给大众带来什么样的有效信息、大众选择接收家谱信息的愿景如何?这是图书馆开展家谱信息大众传播工作需要首先明确的问题。

中华文明延绵五千年,祖先崇拜与宗法制度是中华农业文明的重要社会基础,历代家族讲究追本溯源、敬宗睦族。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地之有志。目前,家谱起源时间尚无定论,据对已出土文物及史类文献的考证,家谱至少可以追溯到周代的《世本·帝系篇》,自此绵延数千年、精深宏富,雖历经岁月侵蚀,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余种。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与研究家谱文献的重要机构,如美国犹他州盐湖城家谱图书馆收藏中国家谱(包括支谱、族谱、通谱、总谱等)17,099种,是世界上最大的家谱资料检索中心。

作为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馆藏家谱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家族内部信息,普遍记录有家族的姓氏源流、族规家法、世系图谱、分支迁徙、契约文书、人物传记、艺文著作等史实,是家族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在大众传播馆藏家谱资料及其研究成果过程中,可以辨析家谱记叙与公开文献的记载差异,萃取家谱资料中蕴含的家族伦理记忆、审视家谱资料中反映的区域文化特色、厘清家谱资料中记录的家族分支迁徙、凸显馆藏家谱中体现的家国精神纽带,从而实现海内外游子找到祖根、明了血缘的朴素意愿。因此,笔者认为,馆藏家谱在图书馆信息大众传播及创新服务体系中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具有其他文献资源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当前馆藏家谱在大众传播中的主要成就

2.1 馆藏家谱的学术研究成就

随着人们对馆藏家谱资料重视程度的提升,对家谱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也在广泛开展。现阶段的家谱学术研究始于90年代初期,在2016年左右达到巅峰,如1995年研究家谱的图书有235本,2000年有238本,2003年有367本,最高值是2013年的962本;从研究家谱的相关期刊发展来看,1983年开始有三位数的期刊参与进来,达到103家,最高值是2016年的797家;从研究家谱的学位论文发展来看,一直少人问津,2003年才有11篇,2016年达到128篇的最高值。

在众多研究成果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上海图书馆2009年出版的《中国家谱总目》,收录家谱种数达到52,401种,不仅是家谱的集大成者,还客观评价了所录家谱的特色,萃取了家谱中有价值的资料等,在客观记录家谱本身的同时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有用的家族信息和查询线索。此外,张海瀛著录的《中华族谱集成》、常建华著录的《宗族志》、钱杭著录的《宗族世系学研究》、陈建华、王鹤鸣主编的《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均是近年来家谱搜集整理与研究方面的鸿篇巨制。

2.2 馆藏家谱的数字化传播成就

随着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的发展,馆藏家谱数字化工作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较之纸质家谱现场查阅、展览,数字化家谱的大众传播更具优势,打破了用户的时空限制,具有数据量大、传播效率高、受众面大等特点。例如,上海图书馆馆藏我国335个姓氏22,000种、110,000余册家谱,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单位。为了便于国内外用户查询,该馆还建设了“上图馆藏家谱目录数据库”“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用户可以24小时上网查询浏览。

家谱书目数据库对于家谱的内容揭示较粗浅,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内容查询要求,家谱全文数据库应运而生。通过查询全文数据库,用户更易获得完整、准确的家谱实质性内容,但家谱全文数据库开发较困难,谱中原载的古字、生僻字、异体字、世系图、世系表等难以数字化。从整体上来看,目前家谱全文数据库数量较少、建设进度缓慢,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与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于2001年联袂研制的“中国谱牒库”,该数据库共收录宋元明清历代家谱、年谱、仕谱、日谱1万种,总计全文超过10亿字,影像超过1千万页,数据总量约350G,可进行毫秒级全文检索和一站式整理研究作业,为纵览历代谱牒并提取其中的丰富信息、进行计量化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3 馆藏家谱的网络传播成就

在对存世家谱进行数字化的同时,为了满足家谱续修及网络传播的需求,家谱软件及家谱网逐步兴起。例如,“家谱先生”在修撰传统家谱内容的基础上,为每个入谱成员定义了一个相册、影像集和录音集,修谱者可以将成员的照片、视频及音频资料插入,软件内置媒体播放器,家谱修成后即成为一个图、文、像、声并茂的现代数字家谱。该家谱软件的另一亮点是谱成后可以直接打印成册,分发给家族的各个成员。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近年来一些家谱网站也应运而生,如:2008年国家图书馆与澳门基金会联合启动建设了“中华寻根网”,该网目前可以通过查询家谱名称、姓氏、谱籍地为用户提供500多个姓氏源流、2,000多部家谱和6,000种其他文献的阅览以及自建家谱、交流联谊的互动服务。相较于纸质家谱和家谱数据库,家谱网站的建设更易于家谱修撰知识、家族姓氏源流、家谱内容信息的大众传播。

3 在大众传播中实现馆藏家谱的创新价值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当前阶段的馆藏家谱在大众传播中主要集中在家族性、区域性或专题性家谱的搜集整理及题录传播上,对家谱内容研究仍显粗浅,源于馆藏家谱的新知识传播略显薄弱。中华家谱中凝聚着家族的历史记忆,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和信仰,馆藏家谱蕴含的实际价值必定高于表面文字的叙述。如何深入挖掘家谱内容中蕴含的时代价值,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在原始家谱资料信息传播的基础上实现馆藏家谱内容的创新传播,使馆藏家谱在大众传播中提供给受众更大的查阅动力,是图书馆今后馆藏家谱传播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所在图书馆地处中原地区,自2000年起開始建构中原地区家谱、全国地县志文献资料中心。经过二十年的耕耘,该馆已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以白居易、程颢程颐家族为代表的360余种、400余册中原地区姓氏家谱;在全国2,800余个地县中,收集到近2,000册各地县的县志、教育志、经济志、艺术志等第一手资料。

3.1 传播馆藏家谱中的伦理记忆

中华历代家谱编撰过程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普遍坚持“亲亲”“尊尊”法则,遵循“仁、义、礼、智、信”思想,彰显出鲜明的中华正统伦理道德体系:面对国家提倡家国一体,忠孝一道,忧国忧民。例如,《范氏家谱》(伊川忠宣房系)所崇尚的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既是范氏宗族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也成为中华民族知识分子高尚伦理道德的核心;面对族人提倡尊祖敬宗,讲究孝悌,克己利人。例如,《河南卢氏家谱》中的《家训》载有:“凡吾族人,子必孝亲,弟必敬兄,幼必顺长。处宗族以和恭为先,处邻里以忠厚为先,本宗与吾固有远疏,然始祖视之,皆为子孙,无亲疏也,故吾当同视之。”;面对生产工作提倡继承耕读家风,重本而不抑末。例如,刊刻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修谱人为清初兵部右侍郎张鼎延的金门寨《张氏家乘》强调“以农为安家立业之本,男耕女织,勤俭持家,为起家之道,治家之法,耕种为先,共商木艺,亦足起家,深谋达虑,亦可相时经营。”;面对子孙提倡自强自立、爱岗敬业、为人本分。例如,兰考县《三槐王考城相府王氏族谱》所言“乃工乃商,或农或林,尤文尤武,不辞艰辛。敬业爱岗,勤俭脱贫,穷勿志短,富要怀仁”等。

深入挖掘馆藏家谱内容,萃取优秀伦理记忆,传播中华传统美德,对于淳化当今社风家风、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传播馆藏家谱中的区域文化特色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中华大地普受儒家文化浸染的情况下,区域文化也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岭南民风务实精明、巴蜀民风活泼幽默、三秦民风热情朴实、齐鲁民风讲礼重义、湖湘民风骁勇善战、吴越民风细腻清丽。理学大儒的洛阳程家、百万之家的巩义康家、汇通天下的祁县乔家、“华夏首望”的琅琊王氏、中兴之臣的湖南曾家、名家辈出的江南钱家,这些家族才俊辈出、群星灿烂,与其所受的家庭教育和所在家族的影响力是分不开的。

馆藏家谱内容涉及历史学、地理学、人名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种学科,各种记载丰富多彩、浩繁庞杂,如:“祖”字就在河洛地区家谱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出现的频率仅次于“世”字。“祖”字所蕴含的集体无意识是河洛地区家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家风的传承具有典型意义。由此可以看出,梳理认识不同区域家谱影射出的历代礼俗制度、婚姻制度、丧葬制度和宗教信仰等及其变迁,对于研究区域文化及其传统特色,增强区域文化自信,乃至对于继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抓手。

3.3 传播馆藏家谱中的家族历史变迁内容

中华历史久远,因各种原因人口大迁徙、南北人口大融合现象较常见。例如,中原地区外来人口大多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入,迁入时间以元明时期为主,当今姓氏中有64%是由明代洪洞县迁入的;自称为“河洛郎”的客家人的先辈是中原人,自西晋以后历经五次迁徙,现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家谱资料对本家族历史的变迁记录得最为详尽和真实,如:洛阳白居易这支白氏在东南沿海和台港澳及东南亚均影响较大,这在《白氏宗谱》中的《家状》有比较明晰的记载。东南地区的白氏后裔的迁移路线就是由洛阳迁至南阳并辗转江西、福建,而后又有后裔迁往东南沿海及海外等地;《邵氏家谱》前有七序,其二序为宋绍兴32年(1162)颖州陈伯康所撰《题邵氏宗谱序》,该序略述了邵氏家族源流及播迁,“自皇宋南渡,子姓扈跸散处四方,有居于临安者,有徙于绍兴庆元者,有徙于建康昆陵者,有徙于歙与扬州者,有徙于姑苏云间者,有徙于江右南昌及抚州九江者,有徙于福建建宁泉州者,及广东压州南雄者。”读罢该序,北宋灭亡邵氏后裔南渡播迁情况一目了然。这些史实在史书、志书中均未记载,《邵氏家谱》序言解决了客家南迁住地这一重要问题。

家谱重视“追本溯源”,竭力记载始祖、始迁祖及家族分布情况,以达到“尊祖、敬宗、睦族”的作用,因此面向大众整理与传播馆藏家谱中的家族历史迁徙分支信息,为海内外华夏子孙寻根问祖提供了重要线索,是馆藏家谱进行新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传播馆藏家谱中的精神文化纽带

家谱不仅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形成史、变迁史、成长史,也是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历史的缩影和见证。家谱是族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即使先人远渡重洋,后人也知自己来自何方。可以说,家谱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和文化联结纽带。

馆藏家谱中蕴含着丰富的受到普世认同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理念,如家国一体、尊宗敬祖、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等,这些理念真正深植于家族子孙内心并成为衡量后世为人处事的准则。图书馆如能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提取并传播馆藏家谱中的优秀家族文化,使之成为凝聚华夏儿女力量的强大精神文化纽带,对于助力领导干部廉政建设,服务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战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凝聚海内外华人力量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结语

家谱作为中华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子孙成才和家风修明,在家族历史中起着重要的教化和凝聚作用。深入研究馆藏家谱内容,挖掘馆藏家谱时代价值,推进当今社风家风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无疑是在大众传播中实现馆藏家谱独特史料价值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鹤鸣.中国家谱总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 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 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 高申.传统家训在当前家庭美德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6] 谢琳惠.家谱中“祖”字文化内涵探究:以河洛地区若干家谱为例[J].图书馆,2015(8):99-102.

[7] 谢琳惠.洛阳地区家谱提要[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7.

(编校:崔 萌)

猜你喜欢

大众传播图书馆
图书馆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究传播学角度下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的内涵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广播新闻创新性改革文献综述
新形势下的主持人舆论引导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中国独立电影的跨文化调和与妥协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