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图书馆社交网络服务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0-01-11吴卓茜尹伊秋宣静雯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社交网络信息服务图书馆

吴卓茜 尹伊秋 宣静雯

关键词:图书馆;社交网络;信息服务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调研法与对比分析法,梳理了国内外图书馆社交网络的发展研究现状,归纳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12-0098-03

20世纪90年代中期,基于“六度分隔理论”与“150法则”的社交网络兴起。进入21世纪,社交网络逐渐成为人们交流信息的主要工具,如脸谱、博客、人人网、开心网、微博与微信等,已成为互联网用户与移动网民必备的信息交流工具与平台。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本着服务用户的原则,图书馆开始涉足社交网络,期望借助社交网络扩大服务受众面,提升和扩展自身在读者个人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1 社交网络及其功能

1.1 概念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简称SNS),包含三层含义: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交软件(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和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它是由一种或多种特定类型的节点构成的社会结构,这些节点代表着个人或组织在价值观、理想、观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往来关系;同时,它是一种基于Web的服务方式,在有權限设置的系统内,使用者不仅可浏览、分享好友的联系列表,按个人兴趣建立不同开放程度的个人信息档案,还可浏览、分享链接;此外,它还是一种互联网应用、一个平台、一种媒介、一种工具、一种服务,甚至是一种理念[1]。

1.2 功能

SNS与传统万维网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万维网的主体是内容信息,依靠内容信息组织在一起,呈现给用户;而SNS的主体是人,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织在一起。SNS独特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一是以用户为主体。SNS的信息流是以人为节点进行传递的。二是嵌套式互动模式。SNS产生的行为进行反馈,再反馈,每一个行为又与其他行为形成不同的嵌套,最终形成互动元素的叠加效应。三是口碑式信息传播方式。SNS不仅是一个深度交互的平台,还是一个分享情感、沟通生活信息的平台。

2 国外图书馆社交网络发展历程

有关国外图书馆利用社交网络的研究始于2006年,研究主题从图书馆界对引入社交网络态度的探讨,到操作层面、技术层面的交流,再到社交网络应用中的具体问题探究,展示了社交网络在图书馆界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2.1 理论研究

国外开展的社交网络理论研究主要有信息交流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与创新扩散理论。从信息交流的维度看,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流是多维的。创新扩散理论是指借助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和新产品的理论,有学者将社会网络理论整合到创新扩散理论模型中,以研究图书馆利用社交网络的行为。

2.2 实践研究

国外主流的社交平台主要有Facebook、博客、微博、Wiki、YouTube、Flickr、社交游戏、Delicious等。图书馆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社交网站开展信息服务,如:英国“图书馆之声”的微博已成为图书馆员与读者交流的重要通道,哈佛大学图书馆更是将图书馆搬进Second Life等虚拟社交空间。

国外图书馆提供的社交网站服务主要包括新闻消息类、链接中转类、技术服务类、交流类和参考服务类;服务功能集中在墙、信息、照片、视频、活动、链接、博客、讨论吧、礼物及提供RSS订阅与评论等方面;使用的第三方应用程序主要有JSTOR、World Cat、Book Share、Ask a Librarian等。研究者针对馆员技能、社交平台功能及规则制度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Murphy提出图书馆员要掌握社交网站技能,如创建内容、评估信息、使用伦理和法律、信息检索和导航、互动教学等。Kealey关注Facebook的群组功能,指出图书馆员要学会创建账户,运用各类功能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研究者还对图书馆社交网络工具的服务效果进行了评估。Boyer根据每月活跃用户的记录发现,用户对图书馆的使用率较低。Gerolimos调查了20个美国学术图书馆的Facebook账户,发现91%的发布信息没有收到评论,超过82%的用户以“点赞”的方式进行互动,且大部分的评论是图书馆员撰写的。

3 国内图书馆社交网络研究现状

笔者以“图书馆”与“社交网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截止时间为2019年9月,获取相关文献155篇,其中,期刊文章137篇,占总量的88.4%;学位论文12篇,占总量的7.7%;其他会议与报纸文献6篇。

从发文量变化趋势(表1)可以看出,有关国内图书馆社交网络研究的发文量自2010年起逐年增多,其研究发展过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分析社交网络的特点,剖析国外社交网络与图书馆服务融合的实践案例。二是“试水”社交网络服务,探索社交网络与图书馆服务的融合。三是社交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数字资源推广、参考咨询、阅读推广、图书馆营销等。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类整理,拟从图书馆社交网络的建设方式、应用实践、实践效果、用户行为与需求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述评。

3.1 建设方式

社交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递与服务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与强大的用户黏性,图书馆开发建设社交网络具有可行性与适用性。图书馆构建社交网络须解决身份限制、功能扩展与组织协调三个问题[2]。图书馆应用社交网络开展服务的方式主要包括:在社交网络站点创建服务平台,基于社交网络API开发应用程序,运用社交网络技术原理架构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3]。图书馆建设社交网络,应采取分步推进的策略,即加入已有的社交网络节点、添加社会化软件、提供社交网络服务[4]。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在选择社交网络时要因馆制宜、因地制宜。

3.2 应用实践

图书馆社交网络的服务功能包括检索资源、获取服务、分享信息、在线参考咨询、组建学习社区、开展专题活动、征集建议、发起倡议和提供移动社交网络服务等。文献调研结果显示,社交网络被广泛应用在参考咨询服务、阅读推广服务与数字资源宣传推广等方面。冯颖构建了基于社交网络的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资源层、支持层、加工层和服务层[5]。吴惠茹提出图书馆利用社交网络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要立足读者需求,利用平台功能、开放接口、新应用、用户数据信息等拓展平台阅读服务功能[6]。淳姣等从社交网络平台的均衡性、资源推广的系统性、品牌性、用户教育和客户端的选择等方面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数字资源推广建议[7]。刘征提出,图书馆应利用社交网络的大数据进行资源整合与服务创新[8]。

3.3 实践效果

从服务与实践效果看,研究者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国内与国外、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同一图书馆应用不同社交平台等三个维度进行了研究。研究者通过对比国内外社交媒体的发展现状,发现国外图书馆已着手社交媒体的图书馆社区建设,而大多数国内图书馆仍停留在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推广宣传工作方面;通过对比社交网络在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应用现状,发现公共图书馆存在认识不足、缺乏统筹规划、服务功能弱、信息发布形式单一及内容单调等问题[9],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服务内容分散、用户活跃度低和功能开发不深入等问题[10];通过对比高校图书馆利用豆瓣网、人人网、新浪博客、微博与微信等不同社交媒体平台开展服务的情况,发现目前的服务模式实现了沟通即时化、发布信息及时化、交流互动和服务模式多样化[11]。此外,一些研究者还分析了影响图书馆社交网络服务质量的因素。例如,有关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官方微博信息发布与互动交流的调研结果显示,微博的发布类型与内容、发布时间与频率、语言和写作风格、微信群、微博团队和多方互动等都影响着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12]。

3.4 用户行为与需求

研究者通过分析用户的信息行为数据,获取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从理论上分析总结了图书馆社交网络用户的特点,该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化标签、个性化推荐、用户聚类、空间拓展需求、广泛的资源需求、非学术需求增多与兴趣多元化;用户信息需求朝着服务虚拟化、集成化、专业化、法制化的方向转变。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使用户行为数据成为研究的焦点,研究者从评论、关注度、活动、话题参与等方面分析了微博用户的信息需求[13];从用户行为数据视角分析了用户画像[14];通过分析微博发文量、转发量、评论量、点赞量及转载量等,对用户进行了行为分析[15]。此外,研究者还从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检索、信息选择、信息利用与评价视角,提出了图书馆社交网络服务的改善意见,构建了图书馆社交网络用户信息行为模型[16]。

4 讨论与展望

由于国内外图书馆引入社交网络的时间不同,二者在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与研究深度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总的来说,二者研究的相同之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内外图书馆的社交网络平台类型多样。国外图书馆常用的社交网络主要有Facebook、博客、微博、Wiki、YouTube、Flickr、社交游戏、Delicious等,以及第三方应用程序JSTOR、World Cat、Book Share、Ask a Librarian等;国内图书馆常用的社交网络主要有微信、微博、QQ空间、豆瓣网、人人网、新浪博客等。二是国内外图书馆利用社交网络开发的服务功能类似,应用广泛。常用的服务功能有发布消息、宣传推广、查询资源、链接中转、互动交流、参考咨询、发起倡议等,国外图书馆还利用社交网络开展公共服务与居民就业服务,建设社交网络图书馆社区;国内图书馆积极整合社交网络与图书馆服务内容,开展线上服务,如阅读推广、数字资源宣传与推广,甚至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用户行为分析。三是国内外图书馆均已开展服务实践效果评价研究。研究发现,国外用户大多通过“点赞”的方式进行互动,多数评论来自图书馆员;国内图书馆主要利用社交网络开展宣传与推广工作。

国内外图书馆社交网络研究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深度与研究领域方面有所不同。国外图书馆已针对社交网络理论开展了相关的研究,而国内图书馆的理论研究相对欠缺,将研究重点放在社交网络的应用与实践方面;国外图书馆关于社交网络的研究涉及规章制度与图书馆员技能,而国内图书馆在该方面鲜有研究。二是用户行为数据研究成为国内图书馆社交网络研究的新热点。研究者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采集、分析、预测、画像描述等方式对用户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

目前,国内图书馆开展社交网络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点:一是社交网络的功能开发不够深入,信息发布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二是社交网络平台选择不稳定,专业性不强,内容分散,用户活跃度低。三是发展不均衡,地域差异性较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对社交网络的认识不足,在功能开发、实践应用、服务深度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四是缺乏统筹规划与规范化管理。

未来,国内图书馆开展社交网络服务不仅要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完善服务功能,注重提升用户体验,还要继续深化服务内容与社交网络的融合,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实践探索,让社交网络渗入图书馆服务的方方面面。此外,国内图书馆还应借鉴国外图书馆的发展经验,关注图书馆员在社交网络运营方面的技能培训与发展研究,注重图书馆社交网络运行与管理的统筹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梁晓涛,汪文斌.社交网络服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0-13.

[2] 杨建永,张成波.对图书馆社交网络用户黏度强化策略的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23):23-26.

[3] 李金波.社交网络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2(6):170-174.

[4] 彭亚飞.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交网络应用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7):79-81.

[5] 冯颖.基于社交媒体的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体系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6(7):84-86.

[6] 吴惠茹.社交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趋势及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6(12):71-76.

[7] 淳姣,何华,郑军,等.图书馆应用社交网络推广数字资源调查[J].图书馆论坛,2018(5):79-87.

[8] 刘征.基于社交网络的图书馆资源整合与服务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4(6):117-119.

[9] 丁敬达,李辉.社交媒体在图书馆的应用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24):62-65.

[10] 王露露,徐军华.“互联网+”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社交网络调研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5(18):27-33,82.

[11] 丘瑜.基于社交媒体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8):48-55.

[12] 郭劲赤,高红.社交网络推进图书馆信息服务: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3(11):69-73.

[13] 邢文明,洪芳林.基于微博互动的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9(7):65-69.

[14] 吴智勤,柳益君,李仁璞,等.基于社交网络的高校图书馆用户画像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16):26-30.

[15] 汤正午,廖璠.公共图书馆微博用户行为研究:以上海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9(12):82-90.

[16] 朱鹏威.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研究[J].情报科学,2019(2):133-137.

(編校:孙新梅)

猜你喜欢

社交网络信息服务图书馆
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科技创新服务探析
农业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研究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社交网络自拍文化的心理解读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