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县黄河流域生态修复与高质量发展探析

2020-01-11李艳芳张绳顺

花卉 2020年18期
关键词:临县荒山全县

李艳芳,张绳顺

(临县林业局,山西 临县 033200)

临县位于晋陕黄河峡谷吕梁山西侧,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县国土总面积2979km2,辖23 个乡镇631 个行政村,面积和人口均居山西省第二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22.173 万亩,其中有林地109.36 万亩,森林覆盖率24.5%。临县地形沟壑纵横、气候十年九旱、农业生产广种薄收、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生态环境极不稳定。

1 临县黄河流域基本情况

临县是山西沿黄四市十九县黄河流域治理的重点县,黄河北至八堡乡洼石泉村入境,南至碛口陈家山村出境,途径6 个乡镇、41 个村庄,有湫水河、月镜河、曲峪河、八堡河、青凉寺河、兔坂河六条支流,流程96km。全县总水土流失面积2580km2,占国土总面积的87%。目前已治理面积达1706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6%),其中由林草覆盖治理面积占63%,泥沙流失量由每年3400 万吨减少到2040 万吨,年减少1360 万吨。

2 近年主要治理成果

近年来我县按照在“一个战场”打赢增绿增收两场战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以及省委省政府绿化、彩化、财化的要求,以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村庄绿化、通道绿化和干果经济林基地建设五大工程项目为抓手,初步形成了一地二带四区六河(碛口自然保护地、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景观带,湫水河沿线生态带、东北部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区、中部黄土丘陵生态恢复区、西部沿黄土石山生态治理区、北部黄土丘陵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湫水河、月境河、青凉寺河、曲峪河、兔坂河、八堡河)的生态保护与发展大框架,黄河一号97km 已完成通道荒山治理59km,占到总里程的61.5%;2016 年以来全县完成造林102.6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5 年的18.3%,提升到2018 年底的24.5%;全县林业生态建设总投入23.58 亿元,带动6.8 万贫困户、18.5 万贫困人口增收7.8 亿元,年人均增收1050 元,保护与发展并重并进,支撑起绿色临县、生态临县、景观临县、富裕临县的本底。

3 面临突出问题

3.1 自然地理特别脆弱

临县县志记载:临县曾是“丛松疏岩,列柏琦望”的好地方,但近300 年来,历代大规模毁林开荒,耕地增加6 倍,致使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况且由于人们只重视“粮食生产,以粮为纲”,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森林植被越来越少,生态失调。这种广种薄收的掠夺性生产,导致愈穷愈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据实测资料表明:10°~30°坡耕地,每亩流失水14.4m,表土6.46t,即每年冲蚀表土厚1cm 左右,每吨浸蚀土壤中含氮0.5kg、钾20kg、有机质2.5kg。结果造成土壤肥力减退,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从1996—2001 年我县连续五年发生了特大旱灾,庄稼几乎绝收,就是由于植被覆盖低、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临县为多风地带,每年冬春风沙日数多达100d 左右,6 级以上的大风日数一般在40—50d,可以说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每年春种季节,大风刮走耕表土现象经常发生,及造成了空气污染,又造成了严重的土壤退化严重,所以风沙危害仍然是当地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临县土壤为黄绵土、土质轻,抗侵蚀能力低,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由于受水土流失、风沙危重,直接导致耕地生产力下降,使可利用耕地逐渐退化,土壤肥力降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正常年景多数耕地农作物产量仅有100kg 左右,干旱年份农作物产量不到50kg。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不仅土地生产力低,而且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十分差[1]。

3.2 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自解放以来,临县经过历届领导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奋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小流域治理和林草地治理,全县的生态环境有一定改观。但总的来讲,生态环境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好转。特别是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仍然在影响着当地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表现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和风蚀仍然十分严重,生态治理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根据临县国土二调以及山西省林地保户与利用规划,目前沿黄仍有近21.8 万亩25°以上枣林急需实施退耕还林,有20.6 万亩土石山急需续进行生态修复治理。

3.3 修复立地条件极差

近年来我县生态治理主要集中在北部、东部黄土丘陵区域,这里覆盖大面积黄土治理相对容易。而我县西部沿黄土石山区为典型的困难立地,土层薄、石头多、降雨少,治理难度大,治理成本高、成果巩固难,是水保重点灾害区,也是下一步重点生态修复区。这里濒临黄河,地势低,气温高,土层薄,降雨量少,造林成活难、保存更难,2020 年开春以来我县沿黄地区至今没有一场有效降雨,已成活的林木遭遇极度干旱天气濒临死亡[2]。

3.4 脱贫成果巩固难度大

临县是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大县之一,扶贫任务相当艰巨。目前贫困人口大多数人低于人均生产粮食低,人均收入低,人均消费低,居住条件差,生活水平处于温饱线以下,临县人民群众这一贫困状况,如没有外部分量的扶持,如不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如不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和对低产田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要使群众摆脱贫困是极难的。我县沿黄区域约占全县总面积1/3,基本是基岩座底黄土戴帽,地被主要覆盖红枣,因不符合新一轮退耕还林置换条件,这里成为全县退耕还林未覆盖的主要区域,生态条件恶劣,农民经济来源少,治理成本高、治理难度大、巩固成效难。

4 主要对策措施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我县林业生态建设明确两条路径:①大面积实施荒山荒沟的绿化、彩化;②实施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做好林下经济的进一步开发和拓展。重点采取五大措施:

4.1 全面增绿

多树种混交多模式发展,增阔减针、增彩增收;科学配置造林模式,增加树种丰富度,提高景观效果;集中全县人、力物力、财力,争取用五年时间把沿黄区域20.6 万亩石质荒山和中东部15万亩宜林荒山进行修复治理,同时把25°以上覆盖枣树培养成地上地下复合经济,实施退耕还林;防治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让荒山绿起来。

4.2 多元增彩

调整树种结构,注重阔叶树种、彩色树种的合理配置,增加树种多样性,增阔减针增强景观效果;提高新造林彩色树种比例,提升已建成工程档次,逐步实现碛口周边建公园,黄河沿线增景观,打造一个景色秀美、五彩斑斓黄河靓丽风景线,让山川美起来。

4.3 多措增收

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红枣、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开展集约化经营,实施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把低效林变成高效林,把单一林变成立体种植林,拓展经营模式,推行经济林保险,发展林下经济,开展立体种植,地上地下优势互补,培养特色致富产业,开发枣芽茶、枣花蜜,林牧、林禽相结合,开发黄河旅游,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百姓富起来。

4.4 科技兴林

针对沿黄石质山区荒山土薄、石多、土壤含水量低的现状,为了改变苗木生长的环境,并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最大限度地进行坡面截流,提高栽植穴土壤含水量,采用采用垒石、客土,改善树坑区域局部栽植环境,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树木对恶劣的生态环境调节能力;树坑按等高线布设,品字布局,控制土流失,拦蓄周边雨水,使栽植坑局部土壤含水量达到降雨量提高几百米地区的土壤含水量标准,增加林木抗寒能力。同时利用土石山区石头多的特点,就近取材,外棱用石片垒砌,下宽上窄,顶棱宽不低于20~30cm,坑长1.2~2m,宽0.8~1m,深0.6~0.8m,坑修成外撅嘴、内蓄水,外高内低的月牙形,坑里靠石棱内侧至底铺塑料膜防水从石片缝渗漏;采用客土栽植方法,将周边熟土回填到坑内,坑内客土到与外棱高差20~30cm,留下蓄水坑;按株行距品字排列,有效拦蓄天上水。同时应用容器苗脱袋造林技术、轻基质穴盘苗造林技术、阔叶树截干埋土保墒技术等黄土高原抗旱造林技术,全面提高困难地造林成活率,增加科技含量,改变传统粗放式经营,实行集约化道路,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水平,让质量高起来。

4.5 改革创新

对造林合作社进行规范提升,通过培训持证上岗,采取支部+模式,加强党组织在合作社的模范带头作用,让社员更有主心骨,不断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实行局地合作、运用PPP 模式、引入社会资本等形式,形成社会办林业,全民建生态,共同搞好黄河流域治理的良好格局,让机制活起来。

猜你喜欢

临县荒山全县
把荒山打造成4A景区
荒山的“根”——“牛玉琴”式的老人齐军祥
山西临县举办电商峰会助力乡村振兴
深度贫困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擎起健康扶贫旗 共筑百姓幸福梦 山西科技志愿服务健康科普活动在吕梁临县成功举办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缪带弟:姐妹齐心 荒山生金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小猴栽树
临县“15岁当干部”乡党委书记曹莉被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