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尤利西斯》中布卢姆善与忍的伦理阐释

2020-01-11游巧荣周柏青

关键词:布卢姆犹太教尤利西斯

游巧荣 周柏青

(1.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2.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湖北 武汉 430079)

《尤利西斯》(Ulysses)是爱尔兰著名现代主义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922年出版的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利奥波德·布卢姆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随着对这部小说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对布卢姆这个人物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就现有成果来看,学者们大多是从原型批评、精神分析法、人物精神二元对立等角度对布卢姆展开研究的,而从伦理角度进行研究的,尚不多见。本文拟从伦理角度对布卢姆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解读,挖掘隐含在其善与忍背后的伦理原因。

乔伊斯选择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尤利西斯作为布卢姆的原型,认为布卢姆与尤利西斯相对应的,不是尤利西斯征战与杀戮的一面,而是“全人”的一面①。布卢姆身上常常并存着一些看似矛盾的二元对立因子:既鄙俗又高尚,既卑劣又仁慈,既怯懦又勇敢,虽庸碌无为却抱负远大,虽饱受欺凌却常怀善心,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乔伊斯说他是“有史以来最善良、最温顺、最和蔼,就连母鸡下蛋都能伸手接住的好人”②,充分揭示了布卢姆仁厚善良的品质。“乔伊斯本人喜欢布卢姆,评论家们也几乎个个都喜欢他。他面对日常生活中寻常的消磨成为现代英雄主义的范例。”③布卢姆人生经历了多种磨难和痛苦,他的遭遇折磨着他的灵魂与肉体,但他把痛苦埋在内心深处,怀着一颗善良之心,关爱他人,表现出一个普通人的可贵品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一种美德是自然产生的,人的美德都是后天形成的。“道德的美德是通过社会的教育和训练得到的,是在行为中形成正确选择的习性的结果。”④布卢姆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充满着冷漠、歧视和屈辱。显然,他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多少引领他向善的东西。这就不得不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比如他的犹太人身份。布卢姆是犹太人的后裔,生活在天主教占主导地位的爱尔兰。“他起初信犹太教,后改信新教,最后又皈依了罗马天主教。”⑤他尽管两次改宗,但他毕竟是在犹太家庭里长大,又亲身体验过犹太教,犹太伦理对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强调道德伦理的宗教,“犹太教以其伦理一神教的特征将道德和宗教这两者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⑥,“在犹太教里我们有道德劝告的传统”⑦。对犹太人而言,犹太教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它更是一种伦理道德体系。它强调践行现实道德原则,要求信徒在个人的行为和社会中不仅要恪守律法,而且要切实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犹太伦理呈现出与一般世俗伦理不同的特征——伦理契约化⑧。犹太人是著名的契约民族,他们把遵守契约看作自己的道德义务和责任。“‘约’观念对犹太人的影响还通过犹太人对律法和道德的遵守来得以体现。”⑨对犹太人而言,遵守律法和道德诫律是“约”的观念的重要体现。在犹太教“约”的观念的影响下,布卢姆就像遵守“约”一样遵守犹太道德诫律,把遵守犹太道德诫律看作自己的伦理责任。面对他人对自己的伤害,布卢姆没有怨怼,没有仇恨,总是善待他人,关爱需要帮助的人。他的善良和容忍是源于他对犹太道德诫律“爱邻如己”的忠诚恪守。面对妻子的背叛,布卢姆选择原谅,依然对她不离不弃,把她看作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他对人类始祖亚当对妻子夏娃立下的婚姻誓约的遵守。“约”的观念也体现在犹太教婚姻伦理关系中。“约能界定像协议或者婚姻联盟这样的人类关系。”根据犹太婚姻伦理,婚姻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契约。布卢姆对给他带来屈辱的婚姻作无原则的坚守,始终对妻子极尽包容、百般呵护,这是他对神圣婚姻契约的信守。

一、恪守“爱邻如己”道德诫律

犹太教是伦理一神教。犹太哲学家斐洛“将犹太教的教义合理地分为两类:一类是用虔诚和神圣手段来规范人对神的行为的教义;另一类是用人性和正义的规则来规范人对其同胞的行为的教义”。“爱上帝”与“爱邻人”是犹太教伦理的两个核心主题。美国犹太教改革派创始人艾萨克·梅耶·怀斯把犹太教解释为“对上帝的敬畏和对人类的爱”,可谓抓住了犹太教伦理的根本。《希伯来圣经》是犹太教的重要典籍,希伯来文称作《塔纳赫》,是基督教《圣经》的《旧约》部分。“因为基督教是从犹太教发展而来,早期基督徒接受犹太圣经为自己的圣经,基督徒通常称《希伯来圣经》为《旧约》。”《希伯来圣经》(即《圣经·旧约》)的前五卷称为《托拉》(又称为《律法书》或《摩西五经》),分别为《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托拉》在犹太教经典中居于中心地位。“上帝被看作是神圣的‘《托拉》赐予者’。”“犹太教是《托拉》的宗教。”“犹太教所有的教义、信条和思想均直接从《托拉》中产生,《托拉》是犹太教的根基。”犹太教典籍《塔木德》说:“世界的基础有三:《托拉》、神的崇拜、人的善行。”《托拉》是犹太律法的基础,《托拉》提出了多达600多条诫律(或称诫命),其中许多诫命与“爱上帝”“爱邻人”这两个伦理主题相关。《旧约·利未记》第19章第18节说:“你当爱邻如己。”这是耶和华神下达的一条重要诫命,告诫犹太教徒爱自己的邻人,因为邻人是与你一样的人。上帝创造了邻人,正如上帝创造了你。你对邻人的责任,蕴含着上帝的荣耀。“爱上帝”与“爱邻人”体现在摩西与耶和华神订立的重要契约“摩西十诫”中。在《旧约·出埃及记》第20章第1—17节,摩西向以色列人宣布了耶和华神在西奈山授予他的十条诫命,即著名的“摩西十诫”。“前四条诫命强调了犹太人对上帝应尽的义务,体现了‘爱上帝’的内涵,后六条诫命则规定了犹太人应遵守的个人与社会伦理准则,即‘爱邻人’的内容。”《旧约》记载了上帝与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的多次立约。“在犹太民族与上帝订立的约中,犹太民族是作为一个民族整体与上帝立约,每个成员都要遵守上帝的诫命。”“在神本主义宗教伦理的框架中,伦理和契约有机结合、相互支持是传统犹太伦理的典型特征。”在犹太教中,“爱邻人”与“爱上帝”是统一的,“爱上帝”的信仰必然体现在“爱邻人”的行为上,对邻人友善就是亲近上帝,就是虔敬上帝。“犹太教强调个人有责任帮助他人,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因为犹太人不仅作为个体的人而且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与上帝联系。”整个犹太教历史回响着这样的声音:“人占据了历史,承担义务,人通过自己的善行接近上帝。”犹太教徒若要履行好“爱上帝”与“爱邻人”的职责,就要不断完善自我道德修养,尽可能去关爱他人,在“爱邻人”中体现对上帝的爱。“‘爱上帝’与‘爱邻人’这两个伦理核心主题提高了犹太民族的整体道德水平,升华了犹太人的情感、心理和精神世界……”不管在生活中经历多少磨难,犹太人始终恪守上帝发出的“爱邻如己”道德诫命,以表达对上帝的爱。他们把“爱邻人”当作“上帝的选民”所承担的使命,秉承救世情结或人道主义情怀,保持宽广的胸怀和宽容的胸襟,承担起伦理责任,关爱同胞,善待他人,播撒爱的种子。

天主教是爱尔兰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布卢姆是犹太裔爱尔兰人。为适应环境,以便融入爱尔兰人的生活,在宗教信仰上他放弃了犹太教,接受了新教和天主教的洗礼,希望能与主流社会融合。尽管他两次改宗,但他毕竟是在犹太家庭长大,又亲身体验过犹太教,犹太教文化对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认同已故的父亲,显然认为自己是犹太人。”犹太教文化对他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虽然他在爱尔兰出生和长大,但他最坚定的信念是建立在‘犹太身份’感的基础上……”他为他因幼稚的焦躁,曾轻蔑地对待某些犹太教义和教规而感到悔恨。事实上,他对犹太教文化有着深深的眷念。在《尤利西斯》第四章,他行走在街上,睹人思物,他想到无酵饼。无酵饼是纪念以色列人脱离埃及奴役的一种食品,是犹太人过重要节日逾越节的必需品。在第七章,当他看到排字工人排倒了“派特里克·狄格南”(即将“Patrick Dignam”排成了“mangiD kcirtaP”)时,不禁想起以前过逾越节时,他父亲给他倒指着念犹太教典籍《哈加达》书的情景(《哈加达》是希伯来文,是从右向左书写的)。他还由此联想到犹太人饱经沧桑的历史。犹太先民逃离埃及,到处流浪,吃尽了苦头。在第十五章,布卢姆再次提到《哈加达》书,他还提到犹太教习俗:门柱圣卷、合礼、受诫礼、无酵饼,以及犹太教节日:赎罪日、再献圣殿节。犹太教文化的熏陶,犹太家庭的文化传承,使布卢姆不仅铭记犹太人的历史,谙熟犹太教习俗节日,而且记住了犹太教伦理法则,记住了“爱邻如己”的道德诫律。布卢姆尽管饱尝人间的不幸与苦难,却依然具有善与忍的美德,说明“爱邻如己”这条犹太道德诫律对他影响至深。平时他不忘向他人宣传博爱思想。《尤利西斯》等十二章,在小酒馆里,面对周围反犹主义者的攻击,他说:“对男人和女人而言,侮辱和仇恨不是生活。每个人都知道真正的生活与那是恰恰相反的……是爱。”他认为只有爱才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内容,是人人都需要的东西。在第十五章中,他阐述了他的博爱思想,倡导“推行世界语以促进普天下的博爱”。他始终信守“爱邻如己”的道德诫律,在生活中努力践行这一道德诫律,用善行去温暖身边的人。在他离家漂泊的一天中,他扶盲人过街,参加朋友的葬礼,去医院看望难产的产妇,保护喝醉了的斯蒂芬,像父亲一样待他,把他带回家,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犹太教教导人们善待一切人,哪怕是自己的敌人。《旧约·出埃及记》第23章第4—5节要求犹太人对有难的仇敌,必须伸出援助之手。由于深受“爱邻如己”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布卢姆面对他人的排斥和歧视,并未心生怨怼或仇恨,而是把痛苦埋在心里,热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即便后来改信新教和罗马天主教,也从未改变“爱邻如己”的道德信仰。基督教是从犹太教发展而来的,它继承了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把它作为《圣经》的《旧约》。“爱邻如己”也是基督教的伦理要求,《新约·马太福音》第19章第19节和《新约·路加福音》第10章第27节重申了《旧约·利未记》第19章第18节“爱邻如己”的道德诫律。布卢姆的善行体现了他对“爱邻如己”这一道德诫律的恪守,还表明这一道德诫律在他心中扎下了根,使他即便身处恶劣的生存环境依然能够表现出忍耐宽容、博爱的人性美。

二、遵守人类始祖亚当的婚姻誓约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婚俗总是三种因素的混合物,这三种因素泛泛说来,就是本能、经济和宗教。”这说明在西方社会婚姻与宗教密不可分。《圣经·旧约》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婚姻伦理问题,阐明了犹太教婚姻伦理观。《旧约·利未记》第18章提出“勿乱骨肉之亲”的婚姻禁忌,强调性道德,强调道德约束,反对违反人伦的性行为。《旧约》中的神话传说“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不仅述说了上帝造人的神话传说,还形象地道出了上帝所造的第一对男女骨肉相连、密不可分的亲密关系。《旧约·创世纪》中说,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是一个名叫亚当的男人。亚当在伊甸园内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后来,上帝怕他孤独,又为他造了一个名叫夏娃的女人。《创世纪》第2章第21—24节是这样描述上帝造女人的过程的:“耶和华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根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的骨中骨、肉中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骨中骨、肉中肉”是人类最早的情话,亦可谓人类始祖亚当当着上帝的面向用他的肋骨造成的女人夏娃立下的婚姻誓约,意在说明夏娃不仅是他的配偶,而且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的骨肉至亲。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人们往往不惜用许多美妙的言辞来赞美爱情,但千言万语都不及人类始祖亚当的这句“骨中骨、肉中肉”来得真切。这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骨中骨、肉中肉”字不多,却意味深长。它是对爱情的赞美,对婚姻的宣告,是亚当对夏娃许下的相爱相伴终生的诺言,是毕生对她不离不弃的誓约。亚当和夏娃相亲相爱的故事成为犹太社会美好爱情的象征。犹太民族举办婚礼,有个习俗是七项祝福,其中第六项祝福表达新郎新娘对彼此的爱恋不断增长的希望,他们就如同亚当和夏娃一样真心相爱。每一对夫妻就是亚当与夏娃的再生,丈夫爱妻子,把妻子看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倍加珍惜。犹太人常说:男人之所以被女人吸引,是因为上帝从男人身上摘取肋骨做成女人,以至男人想要找回自己的失物之故。从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他的肋骨),是所有尘世间男人的宿命。只有找到了属于他的肋骨,他胸中的伤才不会隐隐作痛。亚当把妻子夏娃当作“骨中骨、肉中肉”的婚姻誓约深深地影响着犹太社会的男人。对每个犹太男人来说,只要他找到了他的另一半(他的肋骨,即心爱的女人),就会倍加珍惜,唯恐失去。布卢姆像其他犹太男人一样,娶到他心爱的女人为妻,就会将对方视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骨头和肉一样,紧密相连,永不分离。他信守爱的承诺,用一生来保护妻子。

人类始祖亚当在上帝面前向妻子夏娃立下了要把她当作自己的“骨中骨、肉中肉”的婚姻誓约,这就制定了犹太男人必须遵守的婚姻伦理规则。男人要爱护妻子,把她当成自己的骨肉至亲。这也确立了犹太妇女在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塔木德》强调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给予了她们很高的地位。“犹太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家庭……由于意识到妇女在家庭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塔木德》赋予她们极有尊严的地位。”在犹太文化里,妇女在家中居于重要地位。布卢姆虽然生活在爱尔兰,但他毕竟是一个犹太人,犹太婚姻伦理观在他的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努力践行人类始祖亚当对夏娃许下的婚姻誓约,把妻子莫莉看作自己的“骨中骨、肉中肉”。他尊重莫莉,把她看作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爱惜她就像爱惜自己的骨和肉一样。如果用传统社会对一个女性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莫莉算不上贤妻。她只顾追求自身的享乐,而不像其他妇女那样,在家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布卢姆因为丧子而悲痛异常,以致丧失了性功能。莫莉却不甘寂寞,出轨背叛了他,使他蒙受作为一个男人难言的耻辱。妻子对他如此不忠,布卢姆却并未责罚她,而是选择默默忍受,一如既往地尊重她,爱护她,生怕她受到伤害。他甚至担心妻子会被情人博伊兰抛弃。《尤利西斯》第十一章,布卢姆脑子里想象着妻子莫莉被情人博伊兰抛弃的情景:“她就该痛苦啦,抽抽噎噎地哭泣。那双西班牙式的大眼睛直勾勾地望空干瞪着。”他的内心独白中出现了“wavyavyeavyheavyeavyevyevy”一词,这个词是“wavy”(波浪状)和“heavy”(沉甸甸)拼合在一起的生造词。他用这个生造词来描述他妻子长发上造型别致的波浪。尽管妻子对他不忠,妻子在他眼中依然是女神般的存在。在第五章,麦科伊向他炫耀说:“我太太刚刚收到一份聘约,不过还没有谈妥。”他马上说:“我太太也一样,二十五号那天,贝尔法斯特的阿尔斯特会堂(Ulster Hall)举办一次排场很大的音乐会,她将去演唱。”他还提到那是一种巡回演出,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按照股份来分红。显然,布卢姆为妻子感到颇为自豪,他以标志性的音乐表演场地——著名的阿尔斯特会堂来强调这次音乐会的高水准,说明他妻子莫莉的音乐造诣深,表现出对她的由衷赞赏。布卢姆对待妻子除了无原则的迁就和忍让以外,还有敬重。这种行为貌似令人费解,但若与犹太教婚姻伦理联系起来,又并非不可理喻。作为一个犹太人,布卢姆信守并践行着人类始祖亚当向妻子夏娃立下的婚姻誓约,他像亚当对待夏娃一样,把妻子莫莉看作自己的“骨中骨、肉中肉”。即便妻子背叛了他,他也不愿舍弃她,因为妻子是他身上的骨肉,如果舍弃她,自己的身体会产生撕裂般的疼痛。他对妻子的痴心可用中国宋代词人柳永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形容。不管妻子念不念他,他的情总在那里;不管妻子爱不爱他,他的爱始终在那里;虽然妻子的心已游离,他依然默默地守护着妻子,不舍不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布卢姆心中始终信守着犹太婚姻的誓约——那个曾经的庄严承诺。

三、信守神圣的婚姻契约

契约观是犹太教的基本教义之一,也是“圣经犹太伦理文化核心观念之一”。《圣经·旧约》记载了上帝与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之间的多次立约。“约”(covenant,希伯来语为berit)这个词多次出现在《圣经·旧约》中,“现在通用的‘Covenant’一词特指犹太人与上帝之间的‘契约’”。犹太民族与上帝之间的特殊联系是以契约的方式来完成的。犹太教的契约不同于商业契约或合同,它不是通过相互谈判或商量而议定。“犹太教契约的订立是基于某些神圣化命令的事件,它有一套约定条件,包括灾祸与祝福的结局。”犹太人必须遵守契约履行上帝赋予的职责,忠于上帝,上帝则会保护他们;若违背契约的规定,则会招致惩罚,遭受苦难。这种契约观念赋予了犹太民族“上帝选民”的民族优越感和神圣责任意识。契约观也体现在犹太教婚姻伦理关系中。“犹太教把婚姻视为一个神圣的契约。”《圣经·旧约》清楚地表达了婚姻是一种神圣契约的思想,“婚姻被称为一种契约”。《旧约·创世纪》告诉我们,人类第一桩婚姻是由上帝亲自做的媒,这显示了人类婚姻的神圣庄严。因此,人类的第一个婚姻之约可视为具神圣性的契约之一。《旧约·箴言》第2章第17节用“sacred covenant”(神圣契约/盟约)来描述夫妻之间神圣的契约关系。《旧约·玛拉基书》第2章第14节进一步阐释了男女婚姻关系的神圣契约性:“因耶和华在你和你幼年所娶的妻中间作见证……她虽是你的配偶,又是你盟约的妻。”由此可知,上帝亲临男人娶妻现场,是缔结良缘的见证人,这体现了婚姻的神圣性。男人娶女人为妻,也就视为与她立了约,这充分体现了婚姻的契约性。正因为婚姻具有神圣性和契约性,犹太人至今还保留着婚姻契约书(Ketubbah,即marriage contract)的传统,简称婚约。结婚时新郎要将一份特别的契约——婚约交给新娘,婚约载明夫妻双方婚后各自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着重强调丈夫对妻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婚约从其实质来说,是一种契约。”对于夫妻双方来说,婚姻成为一个神圣契约,自结婚之日起,双方都要谨记婚约上对神起誓订立的责任和义务。于是,“男女之间的关系以‘婚姻契约’为基本准则,就像神与圣民之间必须遵守的契约一样,婚姻对彼此具有神圣的约束性。”可以说,希伯来人的婚姻在创造一个新的家庭世界的同时,也是在巩固神与人通过契约所构建起来的神性世界。《塔木德》说:“在没有男性和女性结合的地方,人就配不上看见shekhinah(神的存在)。”在犹太人看来,只有男女结合,才看得见神的存在,婚姻被赋予了神学意义上的神圣性。“在《希伯来圣经》以及后来其他所有犹太文献里,一个丈夫和妻子的关系常被比喻性地理解为体现上帝和人类之间的亲密关系。”正因为犹太人把婚姻看作神圣的契约,把婚姻与家庭视作生活中极为神圣、重要的部分,所以绝大多数犹太人的婚姻是稳定的。即便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犹太人也要竭尽全力保持家庭的完整。保全了家庭,也就保全了犹太民族的基本细胞。所以在犹太人的流散生涯中,家庭的完整保存了犹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正因为在犹太文化里婚姻被看作神圣的契约,所以,对于犹太人布卢姆来说,保住婚姻、爱护妻儿,就是天经地义的,如同信守犹太人与上帝签订的契约,既是必尽的义务,更是神圣的责任。也正因为犹太婚姻具有神圣性和契约性,犹太教将婚姻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妻子和孩子看作上帝的恩典,有妻子和孩子就是接受上帝的赐福。《旧约·诗篇》第128篇第3—4节这样写道:“你妻子在你的内室,好像多结果子的葡萄树;你儿女围绕你的桌子,好像橄榄栽子。看哪,敬畏耶和华的人,必要这样蒙福!”对犹太男人来说,家中有娇妻,膝下有儿女环绕是上帝恩赐的幸福。“犹太人的家庭观念特别浓厚。单身生活被认为是不幸,没有子女则是灾难。”根据犹太传统,“‘生养众多’是上帝对以色列人的允诺,多子之人必将多福”。犹太教认为:“无妻之男人无乐、无福、无善。”对犹太人布卢姆来说,保住妻子和孩子就是保住家,保住婚姻就是享有上帝的赐福。没有妻子儿女等于灾难降临,生活将毫无意义。布卢姆失去了唯一的儿子鲁迪,这给了他致命的打击,乃至丧失了性功能。面对丈夫的性无能,妻子莫莉不是选择默默忍受,而是红杏出墙,与其他男人发生婚外情,让丈夫蒙羞。莫莉的出轨行为在20世纪初的爱尔兰是大逆不道的,违背了传统的婚姻伦理道德。面对妻子的不忠,布卢姆并没有怨恨她,责罚她,而是忍受屈辱,委曲求全,依然爱她,对她关爱备至,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温情。他一大早起床为妻子准备黄油面包。“再添一片涂了黄油的面包,三片,四片,好啦。她不喜欢把盘子装得满满的。”他出去买食物也不忘问一下妻子想要点什么。他出门时轻轻地拉上门,生怕打扰了妻子的睡眠;回来后又为她烫茶壶、沏茶,把早餐送到她的床前。明知妻子要与情人博伊兰幽会,却装作不知道,选择回避,宁愿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屈辱,自己一个人去都柏林的大街上游荡,为他们幽会提供方便。可以说,布卢姆对妻子的宽容,达到了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布卢姆之所以能忍受如此屈辱,百般包容妻子,坚守婚姻,正是因为他深受犹太契约婚姻文化的影响。婚姻在他的眼中就是神圣的契约,保住家庭、守住婚姻是自己的神圣责任和义务。保住婚姻和家庭,就能享受上帝的赐福。从某种程度上说,布卢姆是犹太传统婚姻伦理的“忠诚卫士”。布卢姆对婚姻的坚守、对妻子超乎寻常的宽容,使他最终获得好报,婚姻有望得到挽救。在小说的结尾处,妻子莫莉回忆起她与布卢姆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想起丈夫的种种好处,表现出对丈夫的深深眷念,表达了她想重新回归家庭的愿望。小说以她回忆自己与布卢姆热烈相拥,自语“我愿意,好吧”而结束。这个结尾暗示读者,他们的夫妻婚姻关系在修复,他们将再续前缘,共度余生。

结语

乔伊斯长篇小说《尤利西斯》的主人公布卢姆,因其犹太人身份,饱受爱尔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处境十分艰难。爱尔兰社会的冷漠、歧视,妻子的背叛,使其饱受精神摧残,但他并不仇恨任何人,对他人表现出极大的包容、仁慈和善良。他的行为充分体现了犹太伦理道德精神。面对他人的歧视和排斥,他没有以牙还牙,而是谨遵《旧约·利未记》中的道德诫律:“爱邻如己”,善待他人,尽可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面对妻子的背叛,他牢记并践行人类始祖亚当在上帝面前对夏娃立下的婚姻誓约,就像亚当对待夏娃那样,把妻子看作他的“骨中骨、肉中肉”,对妻子十分珍惜。按照犹太教婚姻伦理观,婚姻被视作神圣的契约,对夫妻双方具有神圣的约束性。一对男女一旦缔结婚约,就应当遵守婚姻契约的责任和义务。布卢姆蒙受妻子出轨之辱,仍坚守婚姻,把守护婚姻、爱护妻儿看作神圣的义务和职责。好人有好报,正是布卢姆对妻子的忍让和付出,唤醒了妻子的良知和理性,使得婚姻最终有望得到拯救,这是他的善与忍换来的报偿。“布卢姆的忍耐宽容精神和博爱的思想代表了人类高贵的尊严和品质,这也是主人公为什么最终赢得了青年艺术家斯蒂芬的‘父子之情’,唤回了妻子莫莉之爱的真正原因所在。”虽然布卢姆没有古希腊英雄尤利西斯那么伟大,但他与尤利西斯一样是一个好人。“从任何人文主义价值观的标准来判断,布卢姆和尤利西斯都是好人。”一个平民化“英雄”,成为与尤利西斯这位伟大的神话英雄相媲美的形象。作为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布卢姆始终具有人道主义情怀,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表现出善良的品质和忍让的美德。这对于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为了纪念这个平凡而不朽的人物形象,《尤利西斯》的爱好者们把小说中的日子——6月16日定为“布卢姆日”(Bloomsday),成为爱尔兰每年仅次于国庆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布卢姆日”的诞生,既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利奥波德·布卢姆这个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平凡而神圣的小人物,也是为了纪念塑造了这个不朽人物形象的、20世纪伟大的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及其名著《尤利西斯》。

注释

①Frank Budgen,JamesJoyceandtheMakingof“Ulysses”andOtherWriting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p.191.

③Edward Brandabur,AScrupulousMeanness:AStudyofJoyce’sEarlyWork,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1, p.168.

④罗国杰、宋希仁编著: 《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05页。

⑦Alan L. Mittleman,AShortHistoryofJewishEthics:ConductandCharacterintheContextofCovenant, WILEY-BLACKWELL, A John Wiley & Sons, Ltd., Publication, 2012, p. 2.

⑨周海金:《犹太文化视域中的 “约”观念》,《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布卢姆犹太教尤利西斯
与《尤利西斯》偕行百年
疫情背景下“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应用
把握每一分钟
“萧译本”《尤利西斯》畅销原因探析
暴力、历史与殖民——论《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把握每一分钟
枕枪而眠
把握每一分钟
海涅作品中的犹太性
为《小评论》连载的《尤利西斯》辩护:析伍尔夫名篇《现代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传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