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性目标研究

2020-01-09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视域教师队伍育人

袁 媛

(云南工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品德优良,一个人才能为社会发展有所贡献。高校思政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工作,实际效果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效果。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还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教育模式较为落后、教师队伍教学能力不够以及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冲击等。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历史沉淀的成果,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培养品德优良、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状,明确了解和解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足,探索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方法,以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

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状

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过硬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认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高校德育的主要手段,但其还存在较多问题[1]。从文化育人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教育模式缺乏文化育人要素、教师队伍文化育人理念不牢固、多元文化冲击影响教育实效性等方面。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德育培养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一)教育模式缺乏文化育人要素

目前来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主要采用政治哲学理论讲解的方式,内容较为枯燥。经典哲学理论或者党的政策教育等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甚至无法吸引学生进行学习。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不感兴趣,只是在考试前突击背诵考试要点。这些情况反映出当前的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在文化育人的背景下,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缺少了文化熏陶的作用。

(二)教师队伍文化育人理念不牢固

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了教育能够达到的效果。从当前高校思政教师队伍情况来看,普遍能够进行政治哲学理论的授课,但其文化育人的理念不牢固,不能有效运用传统文化的力量进行教育。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师队伍的成长环境是在政治哲学理论为主体的专业培养下,缺乏文化育人基础;二是教师队伍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了解不深入,难以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运用文化进行育人。特别是目前大多数教师采用以理论讲解为主、理论考试检验为辅的灌输式教育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大多停留在应付考试的层面,难以在思想上认同教师所授知识。

(三)多元文化冲击影响教育实效性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外来文化不断影响和冲击着国内人群,年轻一代大学生更加容易受到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中华传统美德,近年来的外来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相比较思政教育中灌输的内容,大学生更加相信网络媒体宣传。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了巨大的挑战,迫切需要改进教育方式方法。

二、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方法探索

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最为关键的教育课程之一,在培养大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上具有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用文化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有力抓手,在文化育人理念下进行人才德育,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2]。当今社会,物质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部分青年却出现了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个人主义严重等问题,对国家长远发展极为不利。高校思政教育对纠正这些问题有很好的作用,可以使大学生改正错误的思想认识,达到思想纯洁、品行端正的效果。在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很有必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大大增强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提升教师队伍文化育人的基本功

思政教育教师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进步,在文化育人视域下,教师需要提升自身文化育人的基本功。首先,教师要树牢文化育人理念,从思想上重视文化育人的重要性,改进传统的思政教育观念,突出思政教育中文化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文化进行教育熏陶,打牢自身的文化基础,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掌握。再次,教师要提升思政专业教学技能,实时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势,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还需要具备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能力,要善于调查研究,分析学生的所思所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教学。

(二)将文化实践课程引入思政教育

文化是笼统的概念,对文化的了解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4]。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需要通过文化载体来实现。将文化实践课程引入思政教育,是实现以文育人的有效途径。文化实践课程,主要是指用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呈现,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有声有形的方式向学生展现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5]。将文化实践课程引入思政教育的措施如下:一是在思政教育中穿插讲解古典戏曲的知识,用经典戏曲故事传播民族精神;二是用诗词赏析让学生体会诗词表达的思想内涵,用诗词的思想感染学生。例如,教师专门引入爱国等内容的诗词激发学生兴趣,分析优美诗词中传递的种种思想,使其转变对思政教育的看法,促使其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以优美古诗词作为辅助教学工具,提升教学效果。

如上所述,在思政教育中开展文化实践课程能够有效增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更好地向学生灌输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价值。基于此,更需要探索更多将文化实践活动引入思政教育教学的途径。例如,可以在课堂中增加一些传统文化历史案例,以具体案例引入思政教育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好感度,还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甚至可以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融入自己以后的行为抉择中,为国家培养出真正的国之栋梁。

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性目标

(一)引入文化育人教学机制,建设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体系

在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应围绕思政教学的目标体系,实现思政教育课堂改革。具体措施为:通过文化融合方式,将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体系建设中,以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凝聚人心,从而达到教育学生身心以及创新高校思政教学课堂体系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高校及教师必须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学机制,建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目标体系,在育人过程中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内容进行有机统合,积极运用我国传统文化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建设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

(二)融合文化育人理念,优化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结构

在文化育人视域下,必须优化设计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结构,助推高校思政教学效果提升。可以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引入更多先进多媒体教学设备,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与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社会舆情和社会发展现状。教师还可以全面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等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载体和手段,将更多有关文化育人的内容引入思政教育课程中,提升思政教育效果,使高校思政课程在文化育人理念引导下实现 进一步的发展。

结语

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本文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体系,通过创新高校思政教学课堂、优化设置教学课程等方法,实现在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传统文化体系的架构建设和创新,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视域教师队伍育人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