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

2020-01-09项贤钦蔡艺玮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学分双创

项贤钦 蔡艺玮

(1. 杭州师范大学 创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2. 杭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地方师范院校陆续经历了多次转型,如师范院校的综合化,师范院校转型为教师教育院校。现如今,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改革既是贯彻十八大关于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的发展战略,也是促进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还是提升人才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开展创新教育也是地方师范院校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1]。面对双一流大学建设以及各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压力,师范院校需要寻求自身发展策略,积极应对新一轮的转型发展,探索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走出一条师范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杭州师范大学从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完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健全机制,优化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融入专业教育,分层推进 “双创” 教育

教育的内涵是培养人,学校通过教育使人达到预期标准。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杭州师范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课程建设:融入 “双创” 理念

学校提出“双创”教育“求同存异”推进策略,即求 “双创” 教育和专业教育之同,存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之异。以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工程教育 “能力导向的教育(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 和学生个性发展 “选择性教育” 为理念,构建 “必修+ 选修”“通识平台课+ 嵌入式专业课+ 行业精英课程” 三层级、多向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并从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源头抓起,努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建有慕课平台,课程资源丰富。自主建设“双创” 网络课程,立项建设 “双创” 慕课,并共享 “超星慕课”“爱课网”“网易云课堂” 和 “上海高校课程中心”等慕课资源。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中,学校将实践类学时从20% 提升至40% 以上,同时设置创新创业试点学院和新兴应用型专业6 学分的 “双创” 课程,其他专业设置4 学分。以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为 “牛鼻子”,以 “小班化教学” 为基本形态,“线上线下相结合”,实施 “混合式” 教学模式改革。以 “小班授课与研讨、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课外一对一答疑”以及“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的 “三课堂三互动” 为主要形式立项建设21 门 “双创” 类小班化教学课程,以 “项目制” 和 “无领导小组” 等课程考核方式为主要特色立项建设 “双创” 类课程考核改革项目[2]。

(二)实践训练:贯彻OBE 理念

通过建设 “数据挖掘实验室”“IT 众创空间” 等实验实训平台和 “梦想街区”“菜鸟驿站” 等项目孵化平台,建立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杭州城西中心等校外产学研平台和阿里巴巴集团—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践体验、科研训练、创业孵化提供重要平台。通过学生社团、远航节、钱江论坛、博厚学堂和创客沙龙等形式,营造“双创” 文化氛围;搭建校内校外联动、“区块链” 式的 “双创” 教育实践实训平台。

为强化 “创新驱动、项目引领、以赛促学、成果导向”,学校构建了 “院- 校- 省- 国家”“多层次、普及化” 的 “双创” 实践体系。学校每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包括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并开展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学科竞赛。以此,不断扩大学生参与面与受益面,促进 “双创” 教育的开展。

二、推进区域协同,整合校内外资源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创办体现区域特色的学科和专业,为区域培养和输送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因此,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紧密结合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只有 “立足校情、服务地方”,高校才能得到地方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成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一)区域优势:融入科创走廊

杭州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校地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腹地的优势,融入未来科技城等周边区域,以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和 “双创” 智库(“一城一镇一智库”)为依托,以创业学院、学校科技园、校园梦想街区(“一院一园一街区”)为基地,推进 “校地互动、产教融合”,与阿里巴巴集团等名企共同“改革课程体系、开发新课程、编写新教材”。学校还依托浙江省 “美育与文化传播2011 协同创新中心”,协同推进文创类人才培养和美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项目实施,并与杭州未来科技城等合作共建“梦想驿站” 等创业孵化园。

(二)师资建设:坚持 “内培外训”

建设技能名师工作室,实施 “百名高管进课堂”“百名博士进企业” 的 “双百计划”。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省级校本“双创”导师培训项目;实施 “师友计划”,通过为学生配备创业导师方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作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联盟理事单位,学校组织教师主持科技部创新方法专项“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互动共享平台” 课题工作。组织实施 “杭州城西产业科创集聚区双带(带项目、带技术)入企工程” 和 “杭州师范大学教师进企入园践习工程”,每年选派教师入企锻炼,出国接受浸润式双语教师培训,并邀请国际专家来校授课。通过将教师 “双创” 业绩纳入教师考核和评职评优体系,充分激活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三、完善保障机制,创设 “双创” 教育生态

(一)制度建设:力促教育常态化

学校通过 “学分银行、学分转换、创新学分、弹性学制、双创档案、奖学评优” 等保障举措,勉励学生积极投身 “双创” 教育实践。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制度,将创业学院课程作为专业培养方案选修模块,应用型专业试行以创新创业实践代替毕业实习、以创新创业项目或成果代替毕业设计。同时,设立6 个不收费创新学分,将学生专利获得、自主创业、课题研究、项目训练、学科竞赛等纳入其中。为勉励在籍学生创业,学校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程。另外,学校出台评奖评优激励政策,将学生 “双创” 经历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并记入 “双创” 档案,经亨颐奖学金、Reach 奖学金等都设立了专门的 “双创” 奖项。

(二)体系建设:提升 “一站式” 服务

在大学生创业园专门设立大学生创业服务区,承载大学生创业项目评估、创业指导及培训等功能,打造公共政策咨询、各类扶持资金申请、企业工商税务登记、法律咨询、财务管理、创业指导等“一站式” 公共服务平台,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完善的商务信息、投资融资、咨询培训、市场拓展、公共研发以及IT企业服务等专业化服务。在学生事务大厅专设就业创业窗口,办理校区层面就业创业相关服务。同时,开通校园就业创业网,提供创业动态、创业指导、政策解读等多项服务。构建由校园就创网、学生就创微信平台、手机APP 平台、创业工作QQ 群、手机短信平台等组成的多渠道、广覆盖的信息发布网络体系。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学分双创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学分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