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筹理念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
——以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为例*

2020-01-09谭发祥

图书馆 2020年6期
关键词:丹棱县院坝众筹

谭发祥

(四川省图书馆 成都 610015)

1 背景

众筹是指由自然人或组织发起,向大众募集资金或筹集某种资源,以支持发起人或发起组织为实现某种目标而自发融入的集体行为。“众筹”在我国由来已久,如凑份子钱、集资修建生产生活设施等都是一种“众筹”行为。但作为一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获得新内涵的互联网融资用语,众筹翻译自国外crowdfunding一词,并于近几年才从国外引进,其最初是指艺术家们为创作筹资的一种手段,后演变成初创企业和个人为自己的项目争取资金的一个渠道[1]。在用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后,众筹又成了政府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种方式,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资金和资源渠道,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多元化的重要实现方式之一。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用众筹的方法拓展建设主体、丰富资源资金来源的实践和研究颇多。在实践方面,众筹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尤为让人关注,如在社区图书馆、农村图书馆的应用,我国第一个图书馆众筹项目就是2014年5月3日由北京大学91级校友发起共建的元坊村蒲公英乡村图书馆[2]。而我国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众筹的相关研究也是始于2014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知网上已有相关论文百余篇,主题集中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众筹的模式、特点、风险及防范、成功关键因素、影响等,多为从面上进行实证研究或逻辑演绎,针对单一案例进行总结分析的较少。笔者认为,众筹模式之所以能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其具有相对稳定的构成因素和发展路径,因而具有相对可复制性。对某一个成功的众筹案例进行经验总结和分析,挖掘其成功因素和发展路径,不但有助于开拓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和模式,也有利于其他地区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有效借鉴。因此文章试图通过分析总结丹棱县的“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的创新做法和实践经验,以期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新的启发和思考。

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是典型的农业县和财政小县,但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县:近三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93亿元,先后新建了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大雅堂博物馆,改(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全县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3 571平方米,居眉山市第一名。丹棱县还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第一个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县、中国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县[3]。丹棱县在发展当地公共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获得的成就,与“眉山市丹棱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项目有密切关系。该项目于2015年8月开始创建,2018年入选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三年间共建成综合型、专业型、文旅结合型三大类民间众筹文化院坝100个,创新构建了“县、乡镇、村社、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解决了群众文化需求“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农村群众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数量、品质和均等化程度、便利化水平均有大幅提升。其“发挥政策驱动力、依据本地基础、挖掘本地特色力量、依靠政府引导、灵活众筹内容、丰富众筹模式”的众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可为其他地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 丹棱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民间“众筹”的政策基础

丹棱县“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项目是立基于国家倡导社会力量参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上的。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早在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就强调了社会力量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大作用。随后在《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符合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和供给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氛围更加浓厚,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日益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效益显著提高。此后,又通过法律条文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作用和合法性予以确认,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第二条、第二十五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七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三条这九条中,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总体要求、参与方式、表彰奖励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也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运行、服务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众筹作为组织社会力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曾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也提出:“支持科技项目开展众包众筹,推进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探索和规范发展服务创新的互联网金融”。可见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互联网金融,众筹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众筹作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第十七条中也明确提出,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公益众筹的方式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并在一些地方政府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项目中有了比较成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中,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的“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项目就是应用“众筹”理念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典型案例之一。

3 丹棱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民间“众筹”的文化环境

众筹项目的特色因素是众筹项目成功的前提[4],项目所处环境被列入Stevens R制定的帮助图书馆员众筹成功的框架中[5],可见独特的文化环境在众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中的作用非同小可。丹棱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项目的成功,同样以立足于本地特色为前提。丹棱县的地方文化体系不但为其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环境,更依托当地的经济实力为项目提供了经济基础和人才队伍基础。

丹棱县是大雅文化的发祥地,有诗书合壁、典雅端庄的大雅堂,有“三彭七李”等历史文化名人。特别是丹棱人民在长期的历史长河里创造出来的精彩的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更是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传承:丹棱唢呐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丹棱花灯、丹棱冻粑制作技艺、丹棱牛儿灯、丹棱石刻技艺、丹棱山歌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陀子会道场、老峨山六月六朝山会、打草鞋技艺、石工号子、走五马、说席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龙灯、狮子灯、水族灯、车马灯、打连箫、敲腰鼓、棒头会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3]。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源于百姓生活、根植于田间地头,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培育了一大批德高望重的传承人和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俗文化、民间文化爱好者,通过父子相传、师徒相授,使民间文化绵延不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体系,他们也自然成为了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

丹棱县地处成都平原边缘,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交通发达,经济条件一直较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丹棱县的种植业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一般家庭单靠种植蔬菜、水果、茶叶等,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加上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区遍布全县,也为当地人民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这使得当地民众不但有文化基因,也有余力能够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青壮年农民选择留在当地,有利于当地的文化传承。尤其是一些有思想、有主见、有文化、有号召力、有影响力的青年人留在当地,更是为当地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旺盛的生命力,为“民间众筹文化院坝”的开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4 丹棱县开展民间“众筹”文化院坝的政府引导因素

政府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责任主体。丹棱县当地政府在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也通过政策、财政、专业指导等方式对民间众筹文化院坝进行积极引导。

在政策引导方面,丹棱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推广“民间众筹文化院坝”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大雅新农民,快乐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实施意见》《丹棱县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考核奖补标准》等文件,要求在全县范围内,根据各行政村的具体情况,大力推广众筹文化院坝建设,并在硬件设施、组织保障、活动内容、资金扶持、平台搭建等方面做出了具体安排,提出了 “四有四化”的建设目标:即每个文化院坝有一个组织机构、一个活动坝子、一支文艺队伍、一批文艺项目;要实现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精品化,参与广泛化。在资金引导方面,丹棱县委、县政府在鼓励自建、政策引导的基础上,设立了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引导资金300万元,对三大类不同主体的文化院坝进行扶持引导,对建设成功、活动正常开展、有吸引力、群众参与效果突出的文化院坝每年分别给予了1—3万元的奖补资金。在专业指导方面,丹棱县委县政府要求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县老年大学、各中小学校、各专业艺术培训机构要常年开展送文化下乡、送文化技能下乡活动,帮助文化院坝培养文艺人才,免费为文化院坝创作文艺作品、指导编排节目、辅助图书管理、开展读书活动,使文化大院成为凝聚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智慧和力量的交汇点,彰显出文化院坝的众筹性、时代性、公开性、艺术性、可持续性等特点。

5 丹棱县开展民间“众筹”文化院坝的主要内容和模式

丹棱县坚持“自愿筹集、量力而行、数量自定、共建共享”的原则开展民间“众筹”文化院坝,一切以村民的实力、村民的意愿为基础,不做超出村民实力、增加村民负担、违背村民意愿的筹集,院坝的大小、房间的多少、文化项目的数量、开放时间、演出频率、参加人数都由村民自己确定。在众筹方式上,主要通过自办、合办和协办众筹文化院坝:“自办”就是一个文化大院所需的房子、图书、家具、器材、舞台、道具、管理人员,甚至演员的召集、演出地点的确定等由一户村民或一个企业自己办好,基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或支持;“合办”就是一个居民点的几户人家,各自根据自家条件,分别承担一个或多个文化项目的所需物资,共同办好一个文化大院;“协办”就是那些既无自办的实力,又没和其他村民住在一个居民点的村民,根据自身条件,为其他文化院坝的建设捐赠一些力所能及的实物、经费或劳力,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办文化院坝。这样简单而又富有弹性、切合实情的众筹原则和众筹方式,让文化院坝的众筹内容丰富而又实用,并形成了三种众筹文化院坝模式[6-7]。

5.1 众筹文化院坝的主要内容

5.1.1 活动场地众筹

活动场地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前提条件,没有较好、较大的活动场地就没有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空间和载体。王作平是丹棱县丹棱镇桂花村的一位民间艺术家,为了改变家乡公共文化生活匮乏的现实,2006年他率先将自家300多平方米的房子、院坝贡献出来,改为“作平文化大院”,然后自己出资1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政策法规宣传栏、图书室、书画室、多功能活动室、文化墙、演出舞台等,还为“文化大院”购置了电脑、电视、打印机、照相机、摄像机、音响、乐器和1 000多册图书、50多幅书画作品,成立了一支由60多名村民组成的文艺队伍,为当地老百姓建成了一个集读书看报、文化娱乐、健康聚会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在提供场地的基础上,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他还创作了一批快板书、短小剧,用歌声、舞蹈、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普知识。村民们既可在院坝看书到深夜,也可在大院唱歌到天亮,还可以载歌载舞几天几夜,开启了一种农村文化建设与服务新模式——“永不关门的文化院坝”。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许多民间文化传承人、文艺骨干纷纷加入到文化大院和文化院坝的建设之中,有的把自家的房屋贡献出来,做成阅览室、书画室、卡拉OK室等,供人们阅读、写字、画画、唱歌;有的将自家的院子平整、装饰后,变成排练、演出、聚会、跳广场舞的开放场所;有的村民甚至将自家围墙拆除、将果树砍掉、将菜园硬化,拓展为居民点、社、村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随时供村民参加公共文化活动。

5.1.2 资金和设备众筹

资金与设施设备是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众筹”活动的重要内容。丹棱县委县政府在政策引导的同时,鼓励群众和爱心企业为文化院坝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支持以及多种形式的设备帮助,全力支持文化院坝建设。同时,县委县政府还专门出台了《丹棱县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百企联百院”工作实施意见》,鼓励100家企业结对帮扶100个文化院坝,不仅提供资金帮扶,还提供音响、乐器、道具、服装、图书等设施和资源。

5.1.3 人才和智力众筹

文化院坝建成后,如果只有图书、乐器、道具、演出服装,没有人组织和参与,文化大院就会失去活力、失去朝气、失去人气、失去建设文化大院的初心。据此,县委县政府积极鼓励、支持县图书馆、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服务中心的专业人才,用专业带业余的方式定期到各文化大院免费进行图书管理、创作辅导、节目编排、科普讲座,支持全县各类社会艺术团体、民间艺术学校、艺术培训机构参与文化院坝组织的各项活动;协调各大企业以支持人、财、物等形式赞助文化院坝的文化活动,用这种“专业带业余”、参与活动、企业支持等方式“众筹”到了一大批专业人员深入文化院坝,加强对文艺骨干的培训和辅导,使文化院坝的演出水平、组织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同时,每个文化大院的创建者也根据自身特点和能力,拿出自己的“绝招”、亮出自己的“门道”,众筹一批“铁杆”粉丝,想方设法发动群众、感染群众、吸引群众参与,使每个文化院坝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5.2 众筹文化院坝的主要模式

三年来,丹棱县共建成文化院坝100个,每个院坝实行“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归结起来分为三种模式。

一是文旅结合型。这类院坝的建设模式通常以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为主,将文化资源与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娱乐活动、文化活动、饮食文化等相结合,满足群众和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如盆景园文化大院、仕华文化大院等。

二是专题型。这类文化院坝是以某个专题为主,具有形式灵活、主体多元、适用广泛等特点。如培珍摄影文化大院,就是以摄影、书法、绘画、收藏、根雕、石刻等艺术主题为主;峨山窖酒文化大院、华顺公司文化大院、中车丹齿股份有限公司文化大院等,就是以企业主导产品为特质,以展示企业的悠久历史、先进的生产工艺、优越的产品性能、独到的文化创意为主题或专题,吸引了不少艺术家、爱好者和村民,使他们能够聚在文化大院里共同探讨艺术、创作艺术、传播文化。

三是综合型。这类文化院坝就是以农民自家住房为基础,个人筹资平整院坝、修建舞台,吸引社会力量、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有的把自家的客厅改成了阅览室,有的把自家的院子整平后改成村民的排练场地、演出场地,有的把自家的菜园硬化后改成了村民们跳广场舞的场所,多种文化形式并存。这类院坝以作平文化大院、德祥文化大院为代表,是三类文化院坝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6 丹棱县众筹文化院坝的成效

6.1 弥补了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自启动“民间众筹文化院坝”项目以来,丹棱县通过众筹方式完成了100个文化院坝建设,其中综合型文化院坝50个、专题型文化院坝24个、文旅结合型文化院坝26个,活动场地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众筹建设资金、设备价值共600多万元,众筹到活动赞助费300万元,用550万元的财政资金撬动了3 600万的社会资金。加上近三年来,丹棱县累计投入1.93亿元新建、改建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使全县公共文化活动场地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3 571平方米,解决了以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资金缺乏、人员缺少、管理不到位等传统难题,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热情不断高涨,有效弥补了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形成了“县、乡镇、村、文化院坝”四级公共文化服务新体系。

6.2 培养了“草根”文化队伍

文化院坎项目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农村、服务群众、活跃在田间地头的“草根”文化队伍,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忠实的守护者、传承者。依托众筹文化院坝建设,丹棱县培育了一批以全国优秀文化志愿者、四川好人王作平为代表的农村文化能人,树立了正能量,宣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了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夯实了基层文化服务队伍。近三年来全县共培养了“能下地干活、能上台演出”农村文艺队伍92支,培训文艺爱好者12 800人次,招募文化志愿者2 600人,开展各类文化培训、讲座300余场,受众达1万多人次,形成了“大雅新农民·快乐新农村” 文艺演出、“党群集中活动日”“乡村春晚”三大文化活动品牌。每年“大雅新农民·快乐新农村”文艺演出150场次以上,每场活动都有社会团体、文化院坝、群众文艺队伍的积极参与;每村每月固定的“党群集中活动日”,由文化活动搭台,集中宣传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每年的“乡村春晚”,由民间众筹文化院坝牵头组织,实现了春节期间院院有演出、村村有欢笑、乡乡有活动,真正把文化“种”在了基层。

6.3 促进了乡风文明和产业发展

文化院坝以文化活动为平台,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村民看书读报、排练演出、举办大型文艺活动、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常性开展知识培训,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建立农产品物流电商网络,植入特色文化元素,助力乡村旅游,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提高了村民参与文化院坝活动积极性。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廉政教育,打造出虎皮寨等7个廉洁文化大院,使文化院坝成为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讲台、农业科学技术的培训点、邻里纠纷的调解室,促进了睦邻友好、乡风文明、产业发展。

100个文化院坝就是100个“文明生长点”。受其影响,在眉山市涌现出眉山市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联盟、眉山市图书馆社会共建公共图书阅读点、东坡区鲜滩村企业众筹文化中心、青神县民间捐建汉阳图书馆、中国竹艺城博物馆等150余个社会机构参与建设和管理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社会投资达3.6亿元,充分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引领作用。

7 结语

丹棱县的“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项目依托国家政策支撑,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以本地特色文化体系为基础,融合社会和基层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创新性地众筹文化院坝内容,符合农村文化内在结构和发展规律,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总体上看,丹棱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项目激发了群众从自身需要和文化传承的愿望出发,贡献自己的“微”力量以满足自身需要、过上美好生活的热情,是一种在政府引导下,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自愿行动。其探索形成的“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共建共享、服务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子,为其他地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丹棱县院坝众筹
重庆白石:“院坝善治”开启乡村振兴新引擎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丹棱县校外篮球培训机构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
院坝里说事 板凳上交心
丹棱县特色产业的SWOT分析和发展对策
众筹
川北院坝
新时代如何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丹棱县生猪粪污还田种植生态水果模式调研及效益分析
丹棱县藤椒林下养鸡模式调研及效益分析
中国式众筹升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