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路径研究

2020-01-08孔现红

科学咨询 2020年34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价值观核心

孔现红

(淮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安徽淮南 232038)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与传播者,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与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因此,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主要阵地。处在当前信息繁杂、变化急剧及手机阅读流行的社会环境下,如何通过古代文学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更丰富、更优质的经典文化资源,以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建构是当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内深度精讲与课外阅读延伸中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悠久而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民族延续与发展的根本与灵魂。古代文学教学使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得以延续与传承,如“仁以处人,有序和谐”的友善观,“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崇义黜利的价值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厚生爱民的博爱观等,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传播夯实了理论根基与舆论导向,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民族精神的承续。

要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逐步建构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其首要任务就是充分挖掘古代文学经典著作的思想精华,以实现民族文化精髓的延续与践行。古代文学作品内容丰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密切关联。如《周易·系辞上》“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礼记·缁衣》“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孟子·滕文公》“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孟子·离娄》“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公孙丑》“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经典作品中反映的民族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等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了鲜明体现与完善发展。所以,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且具有超越时空价值的优秀经典篇章,以课内精讲的方式加以深入解读并加以创造性地转化。课内精讲由于教师学识涵养、个人感悟、人生阅历的融会贯通,使知识的讲解更有系统性、学理性,较之碎片式阅读更具有思维深度。教师在课内深度精讲时,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人生体验融入到对经典的解读之中,进一步触发学生对经典作品中凝聚的核心价值观的深刻领悟,进而熔铸于心,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收获了最大的实效。

但近年来,古代文学课程课时受到压缩调整,课堂深度精讲的篇章有限,因此,在课堂深度精读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经典阅读的范围与方式。目前,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几乎成为家庭必备,新兴的电子文献由于存储量大,易于保存、使用方便逐渐改变着传统的阅读方式,成为阅读的“新宠儿”。教师可在课余时间布置相应的经典古代文学作品,学生可利用碎片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电子文献阅读,增加阅读容量,并从中获得思想的熏染。将课内深度精讲与课外阅读延伸相结合,能扩展学生阅读数量,提升阅读质量,有助于大学生自觉阅读经典学习习惯的养成,从经典阅读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精神魅力。

二、专题探究与选修拓展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谭邦和说:“在文学与文化之间,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社会、历史和人生;在文学与文化之间,古典文学的潜在蕴涵和现代意义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掘;在文学与文化之间,我们容易变得深刻、深邃和深沉;在文学与文化之间,我们可以找到古典文学与当代生活的许多话题[2]。”文学与文化水乳交融,文学是文化的艺术呈现,特别在古代文学中蕴含着博大而丰厚的文化精神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从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注重古代文学中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中华文化历来倡导“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而不同”,强调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伦理观念,先秦圣贤对此多有论述,且在后世得以延续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等理念的根基。传统文化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对平等公正的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平公正和谐理念的基石。在古代文学专业课的教学中,针对此类学术思想性较强的论题开设专题性探究,如《“民本”思想及其价值发展》,能使学生了解“民本”观念在先秦圣贤思想中体现,并进一步探究先秦“民本”意识的发展变化,通过讨论与辩争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秉承与新的时代转化。如开设《“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理性思考》专题课,探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时代内涵及其现实性。专题性的课题探究能使学生对古代思想文化精髓有更系统化、完整化的清晰把握,也能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开拓学生思考问题的多维度。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与古代文学课程相关的选修课程,结合时代发展、现实社会环境深入阐发诠释古代文化精髓,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使之具有新时代的人文特色。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宣扬爱国思想,从孔子的“杀身成仁”到岳飞的“精忠报国”,从王昌龄的“不破楼兰终不还”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之歌如缕不绝,可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传统诗词,在全校开设《爱国诗词解读》课程,结合当前防疫抗疫及防洪救灾的现实事例,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铭刻于学生心中。针对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人生困惑,开设《<论语>与人生》《<孟子>与人生》等课程,通过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正确引导,使他们摒弃陈腐观念而确立起新的价值观念。唐诗宋词是大学生们耳熟能详且喜爱的,其中也彰显着深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价值。在全校开设公选课程《唐诗宋词的现代解读》,让更多的学生在唐诗宋词的时代解读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与深奥,并从中进一步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性与前瞻性。

三、实践体验与网络资源中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陆游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通过行为导向创设情境,开展不同类型的实践创作活动使书本知识得到进一步转化,学生在各种实践体验活动中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与深层内涵。2018年9月,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出:“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以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内容”[3],经典诵读贯穿于古代文学教学始终,且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绾和,“新年经典吟诵”“端午青春诗会”“中秋诗会”“毕业诵”等实践活动常办不衰,其中有经典原著的诵读,也有学生们自己创作的诗词文佳作,在诵读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在诗词文创作中体味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锤炼自己的创新意识。每年一届的话剧节也是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学生结合自己所学,对古代文学中涉及的相关文学人物及历史事件进行艺术的舞台再现,在舞台创作与表演中强化对古代文学史及元典作品的现代解读,体会古代文学的艺术精妙,在无形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了灵魂深处,与精神同行。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网络媒介也成为古代文学教学的主要途径,且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社交化媒介平台具有更强大的汇聚性[4],能满足大学生碎片时间学习的有效需求。故在古代文学实际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广泛的网络平台,如国学网、中国大学MOOC、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平台、学堂在线、中国诗歌网等,这些平台都提供了大量与古代文学课程相关的精品课程和网络公开课,将新兴发展的互联网与高等教学相结合,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推翻了各高校之间的围墙。借助网络资源共享获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汲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同时,借助网络媒介,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开展与古代文学课程相关的短视频、微电影等比赛活动,把网络知识技能与古代文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系建构的进步性、创新性得到进一步彰显。

古代文学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国富民强的价值目标、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诚信友爱的价值导向等现代价值理念,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能使学生在古代文学濡养中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敬心理和高度认同感,于知识的转化中逐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收到“润物细无声”的社会效应。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新媒体分析的古代文学传播途径分析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