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语误用与语义磨损浅析

2020-01-08刘扬之

科学咨询 2020年42期
关键词:古义复合词乔迁

刘扬之

(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5)

词语误用是语言使用中最常见的现象,语言使用者由于对词语不理解或理解错误导致误用,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涉及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各个方面,学者们归纳了各种误用类型。换个角度看,词语误用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客观原因,就是语言本身的因素导致人们对词语的误用,也就是说,这种误用有一定的理据。本文主要探讨一些词语的误用与语义磨损有关,是语义磨损导致词语误用。

一、词语误用举隅

例1 乔迁

本人周六乔迁新居,恭请各位亲朋好友光临。此处的“乔迁”,使用不妥,为词语误用。

“乔迁”出自《诗经·小雅》:“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乔”即高大的树木,原意是从阴暗的山谷,到高大的树上。“乔迁”用作比喻义时,指搬迁到好的地方住。

《现代汉语词典》对“乔迁”的解释是:比喻人搬到好的地方去住或官职高升(多用于祝贺)。所以,“乔迁”用于祝贺别人搬迁新居,一般不说自己乔迁新居。

例2 垂询

老师,你好!我想跟您垂询一下自主招生的资格问题。

查资料,啃书本,向专家垂询,渐渐地,小崔入了门,懂了行。

“垂询”是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如“欢迎垂询”。《现代汉语词典》对“垂询”的解释是: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例句中“垂询”,指的是自己向别人询问,“垂询”使用不妥,是词语误用。

例3 聆听

感谢诸位聆听,谢谢!

“聆”本意是倾耳细听,“聆听”表示注意力集中,虔诚而认真地听,包含听者诚恳的态度。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所以,报告人用“感谢诸位聆听”是不妥当的,是词语误用。

例4 奉还

以前我送你的礼物,请悉数奉还。

他按时奉还了我所有的借款。

“奉”本是双手捧着,含有恭敬的意思,“奉还”就是双手捧着恭敬地归还,主要指自己对别人的“归还”动作,是敬辞,奉告、奉劝、奉陪,都有这种相同的附加义。例句中的“奉还”也是词语误用。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奉还”:敬辞,归还。

例5 芳龄、芳名

本人芳名周小霞,芳龄25 岁。

芳,称人的敬辞,自称不妥,词语误用。

二、词语误用的原因

从语言使用者来说,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弄懂词语的意思,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上面这类词语的误用,具有一些代表性和普遍性。从语言本身来说,这些误用,也存在和语言形式本身相关联的客观原因。

汉语中的复合词大多由两个语素构成,两个语素的意义存在不平衡现象,有的是古义,有的是今义,有的是常用义,有的是不常用义,有的和词义相关联,有的和词义不关联。复合词中古义语素、不常用义语素,很容易对词义的理解产生干扰。如上面例句中“乔迁”的“乔”是高的意思,这个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人们不理解这个语素义,所以,在理解“乔迁”一词时,忽略“乔”义,只注意“迁”义,变成了“乔迁”就是“迁”的意思。既然“乔迁”就是“迁居”的意思,那么,“乔迁”既可以是别人乔迁,当然也可以是自己乔迁了。“奉还”的“奉”是双手捧着的意思,人们在理解这一词时,也忽略了这个意义,所以“奉还”就是“还”的意思。

其实,这种思维形式的词语理解,在词语的使用中是很常见的,比如“埋怨”“昆虫”“披露”,人们在理解这三个词时,通常是只有“怨”义,没有“埋”义,只有“虫”义,没有“昆”义,只有“露”义,没有“披”义。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宁曾说:“就现代汉语来说,这种含有先秦古义的双音词,因为其中有一个不自由语素,而且使用的是古义,结合得自然非常紧密,成为一个统一的使用单位,使用者不会再去追究一个一个的语素义——特别是造词时的语素义,古义也就淹没了。”这种古义的淹没,可以看成是词义变化中的“语义磨损”。

当然,在词语的使用中,并不仅仅局限于古义语素,一些现代义的语素也有磨损现象发生。前面的例子,“聆听”只有“听”,“垂询”只有“询”,“芳龄”只有“龄”,都是语义磨损的结果。

三、关于语义磨损

语义磨损,指语义在使用中会产生磨损的一种新兴语法现象。词语使用时的意义和词典义相比程度的弱化。吕叔湘先生在《中国语法要略》中提出程度磨损。这是从一种角度对该现象进行说明:“表示高度的词语,很、高、太,使用久了也会失去锋芒,不再表示那么高的程度。”随着语用的扩大以及该现象的层出,语义磨损不断引起学者们的探究。

对于语义磨损,不少学者专家着眼于对“程度的磨损”的探究。吴立红通过分析“很雪白”这种新的表示高程度的表达方式,再次证明某一类词或表达方式,在长期使用中会随着人们的认知变化,逐渐失去原有的固化程度,高量淡化。李胜梅主要讨论了词语使用过程中词义强化程度的“磨损”“衰减”及相关语用现象,指出在词典中的词义与在实际语用中被“磨损”后的词义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孙志豪先生针对公文归纳出一批具有词义磨损典型特征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扩展了语义磨损研究的范围。

复合词的语素义磨损,有些对复合词词义的影响不大,有些就比较大。一般来说,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语素义的磨损对词义影响不大。并列结构的两个语素意义相同或相近,互相补充,如“逗留、羡余、傲岸、探访、文饰、边鄙”等,“逗、羡、岸、探、文、鄙”等语素在词中都是古义,逗和留、羡和余、傲和岸、探和访、文和饰、边和鄙的意义相同,“逗留”和“留”,“羡余”和“余”的意义也基本相同,所以古义语素的磨损对词语的意义影响不大。而偏正结构的复合词,语素义的磨损对词义影响就比较大,如:“恪守、横祸、舆论”,其中的“恪、横、舆”等语素都是古义,“恪”是谨慎、恭敬的意思,“横”是意外的意思,“舆”是众多的意思,这些语素义的磨损,使整个词语的意义有明显的改变[1-4]。

四、词语误用义和汉语词义

当词语使用违反了语言规则、偏离了词典释义时,我们通常认为是词语的错用,这种错用,除了词语使用者的主观因素外,如果还有语言本身的客观因素,即错得“情有可原”,我们说这是词语的误用。如果某种误用反复使用,被社会普遍承认和接受,出现在报纸杂志文学作品中,成为人们的一种表达习惯,我们可能就要承认这种误用的正确性。说到底,语言本身就是社会的约定俗成。正如索绪尔所说:“我们有时会歪曲形式和意义不大熟悉的词,而这种歪曲有时又得到惯用法的承认”[5]。

前文列举的一些误用的例子,“乔迁”用于自己迁居,泛指迁居义,“垂询”用于自己询问别人,泛指询问义,“聆听”用于别人听自己,泛指听取义,等等,是否被社会广泛接受,我们不敢妄下结论,但不少人这样表达,这是语言事实。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词语的误用义呢?

一方面,一些和字典词典并不矛盾的“误用义”,应该认可肯定。

比如:前文举的例子“聆听”“芳龄”等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芳龄:指女子的年龄,用于年轻女子。聆听:听。词典中的释义并没有强调年龄、听的主体,按这种释义,“芳龄”既可指别人的年龄,也可以指自己的年龄;“聆听”既可以是自己听别人,也可以是别人听自己。

另一方面,一些和字典词典不一致的“误用义”,像“垂询”“乔迁”等,辞书有具体明确的释义,误用义尚存争议,我们既要注意词语使用的规范性,在明确误用的同时,也要知道,由于语素义的磨损,“垂询”解释为询问,“乔迁”解释为迁居,是有一定的理据性的,是符合词义演变规律的。词义演变最典型的三种方式是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垂询”“乔迁”的误用义,是典型的词义扩大,从理论上看,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词语误用可以看作是词义演变的一个动因,词义误用的结果与词义的正常引申结果并没有本质差别。语言的重要功能是交际,误用义通常是突破辞书释义的交际效用的体现。在言语交际中,如果某种误用义广泛流行,不断出现在书刊媒体上,误用义就可能变成正确义,那么字典辞书就要修订原有释义,词语使用的确存在“积非成是”的可能性[6]。

猜你喜欢

古义复合词乔迁
类型学视野下汉语和维吾尔语反义复合词的对比研究
基于对外汉语的结果义与虚化义动补式复合词分析
冬之光
课内文言文复习之《〈论语〉十二章》
“乔迁”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课内文言文复习之《河中石兽》
从构式语法角度分析英语复合词
从构式语法角度分析英语复合词
乔迁
五味乔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