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粮食增产保供能力将稳步提升

2020-01-08光明日报

种业导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种业激素植物

未来10年,我国稻谷产量稳定在2亿t以上,年均增长0.6%,小麦产量年均增长0.13%,玉米产量年均增长2.5%,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和供给明显增加……”2020年4月20日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以下简称《报告》)中,一系列由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预测研判的权威数据,勾勒出我国未来10年粮食生产将稳中有增、提质调优、增产保供能力大幅提升的总趋势。

民以食为天,面对纷繁复杂的农业内外部风险挑战,正如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大会上所言:“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产品生产供给影响不大: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粮食安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也在大会上指出:“疫情让我们意识到,要加强粮食和农业生产体系的韧性,来应对突然的、始料未及的冲击。”

未来我国口粮安全有保障:稻谷、小麦、玉米是中国三大谷物,《报告》显示,未来10年,中国谷物生产平稳向好,消费持续逐步提升,口粮供给充足。得益于科技进步、单产提高,稻谷产量将稳定在2亿t以上,优质稻谷播种面积将增加,小麦产量将达到13500万t,玉米产量将达到3.38亿t。

“菜篮子”“果篮子”等将提质增效: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肉蛋奶、水果、水产品等农产品在老百姓餐桌上的比重日益加大。对此,《报告》指出,未来10年,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和供给明显增加,上述农产品的品质将进一步优化提升,提质增效。

自2014年起,我国已连续6年举办农业展望大会,发布未来十年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发布的信息将减轻疫情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同时提升中国农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光明日报)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组织开办“种业夜校”线上研讨“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

2019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组织开展了“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专题研究工作。春节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给专题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使研究团队快速提升种业规划编制认识水平研究能力、准确掌握种业发展总体态势具体问题,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与承担规划组织工作的国科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精心开办了“种业夜校”,组织种业科研、产业和政府管理多方面的专家线上专题讲座和深入研讨,为做好“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据悉,“种业夜校”线上活动于2月下旬正式展开,由开始的一周一次发展成为一周两次再到固定为每周二、四、六晚上八点,活动开展至今已举办十二期。针对规划研究的工作重点和研究团队的核心关切,“种业夜校”精心组织了系列讲座活动。

“种业夜校”线上活动得到了相关领导和专家、企业家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认可,研究团队成员也反映通过线上“种业夜校”学习,扩充了知识面、走到了第一线,特别是讲座后的专家答疑,真正开拓了研究的思路和方向。“种业夜校”线上活动实现了疫情防控、日常工作、研究学习三不误,后续还将坚持下去,通过更全面的学习和交流,真正编制出一个高质量、有突破、能落地的现代种业发展规划。

(农民日报)

中储粮累计完成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收购2208万t

截至2020年3月31日收购期结束,中储粮按最低收购价累计完成中晚稻收购2208万t,较2019年度增加35万t。

中储粮集团新闻发言人表示,目前中储粮集团公司管理的中央事权粮食库存充足,特别是近些年通过执行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使得国家在常规的中央储备粮之外,还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政策性粮食库存,我国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有充足的家底。

疫情发生以来,中储粮还加大粮食投放力度,从2020年1月20日至3月31日,中储粮系统累计销售粮食1014万t,较2019年同期大幅增长43%,为保障市场供应和稳定提供了坚强支撑。

(经济日报)

河南省计划到2022年年底培育 1000个省级农业品牌

近日,从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第五十三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河南省计划到2022年年底培育1000个省级农业品牌,其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0个、农业企业品牌300个、农产品品牌600个。

河南是农业大省,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夏爱英介绍,河南将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进行培育,省、市、县协同发展的品牌体系建设思路,加快推进体系建设,不断生产更多绿色、优质、安全的品牌农产品,推动农产品消费市场扩容提质。按照年度创建目标任务,2020年河南省将重点围绕肉、面、油、乳、果蔬等行业,力争创建30个以上国家级农业企业品牌,200个省级品牌。

目前,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已达4679个,培育创建了16个国字号品牌、600个省级品牌。夏爱英表示,河南省将继续加强河南本土农产品宣传,组织品牌农产品参加国家级展会,扩大豫农品牌知名度、影响力,提升市场占有率。同时,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增加中高端供给。建立种养、加工、仓储、运输等环节的可追溯制度,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上线运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加大检查频次和力度,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河南日报)

河北高标准农田面积达4982万亩

从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该省继续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和节水设施、田间机耕道、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工程建设为重点内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0年河北将建设高标准农田286万亩,使全省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4982万亩。

近年来,河北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打造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据了解,目前2019年该省批复的199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实现全部复工,将为“确保全省粮食总产量700亿斤以上”奠定坚实基础。

(农民日报)

山东创立首批十大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时作出的“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科教改革攻坚行动,助推山东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打造,山东以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为龙头,以优势产业大县或行业领军企业等为产业基地,聚合科政企农资源,推动成立了寿光蔬菜、沾化冬枣、乐陵小枣、平阴玫瑰、菏泽牡丹、德州扒鸡、农机装备、金乡大蒜装备等首批十个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4月10日,山东举办了首批十个产业技术研究院签约仪式。山东省农科院蔬菜花卉所与寿光市金投集团、省农科院果树所与沾化区和乐陵市、省农机院与雷沃重工等现场签约。

据了解,山东推动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旨在打造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新型研发平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服务的综合性平台,围绕当地产业存在的堵点难点开展研究,边研究边推广,边创新边转化,解决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山东省副省长于国安介绍,近年来,山东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5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有力支撑了山东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为全国农业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山东农业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将其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产业腾飞的“助推器”和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可以实现科研产业无缝对接,由市场定方向、企业出题目、团队搞研发,搭建完全开放的农业新型科技研发平台,加快研发创新、成果熟化和转移转化,实现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供应链;实现优质资源协同共享,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优质科技资源,建立纵向贯通、横向多元的协同创新体系,打造一批“政产学研金服用”各创新要素集聚的优势产业集群;实现多方需求互促共进,建立开放共享、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实现科研有产出、利益有保障,将其打造成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农民日报)

玉米育种耐密性的遗传改良规律被揭示

近日,《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与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阐析了现代育种过程中玉米的基因组选择与遗传改良规律,为加速玉米遗传改良与精准设计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科研人员收集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350份玉米育种材料,分析发现现代玉米育种过程中,种子均经历了向更低穗位、更少雄穗分枝数、更紧凑叶夹角及更早开花期方向的趋同选择。该团队进一步采用全基因组重测序和关联分析,挖掘出233个与15个农艺性状有显著关联的基因位点,鉴定到1888个受育种选择的基因组区域,涉及近5000个功能基因。最后,研究者利用CRISPR/Cas9 技术,证明2个在现代玉米育种过程中受到选择的基因ZmPIF3.3和TSH4,分别在调控玉米株高(穗位高)和雄穗分枝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由此,该研究明确了穗位、雄穗分枝数、叶夹角和开花期对于提高玉米种植耐密性的关键作用,为耐密玉米品种遗传改良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同时阐明现代玉米育种过程全基因组选择与遗传改良规律,为玉米耐密抗逆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

(光明日报)

秸秆还田过量对重金属超标土壤不利

水稻和油菜秸秆产生的溶解性有机碳过量,导致有机铁氧化物复合体(OFC)溶解,降低重金属Cr(铬)的固定量。

近日,《环境科学与技术》在线发表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退化及污染农田修复 ”创新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他们以我国土壤中典型的、具有高致毒性重金属铬(III)为例,在微观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秸秆还田对土壤重金属铬污染控制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成果对于在铬超标农田秸秆还田管理,保障农田安全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据该论文通讯作者杨建军研究员介绍,秸秆还田是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重要途径,秸秆还田过程中如何保障重金属超标农田的安全利用尤为重要。

(工人日报)

植物激素分析技术研究取得进展

日前,Plant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激素分析平台褚金芳团队题为ATailoredHigh-efficiencySamplePretreatmentMethodforSimultaneousQuantificationof10ClassesofKnownEndogenousPhytohormones的文章,报道了一种高效的植物激素分析新方法,通过1份样品,能够同时定量分析现有已知10大类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天然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应对外界胁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结构特征和生理作用的不同,植物激素被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各类植物激素之间存在相互协同、对抗和因果等关系,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调控网络。随着植物激素网络互作及新型植物激素功能研究的深入,植物学家们亟需更加可靠高效的分析技术,以期能够同时获取更多种类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变化,从而更加清晰地阐明植物激素网络的调控机理。

植物激素分析平台长期致力于高效、高灵敏度植物激素分析方法研究和技术开发,平台所建立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植物激素研究中,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相关领域高水平原创性成果的完成。在前期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技术研究人员从所有已知种类植物激素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入手,精心设计了能够覆盖所有经典植物激素以及新型多肽激素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结合LC-MS/MS,仅需1份100毫克植物样品即可实现对现有已知植物激素(生长素、脱落酸、水杨酸、茉莉酸、乙烯、细胞分裂素、赤霉素、油菜素甾醇、独脚金内酯以及多肽类植物激素PSK)44种化合物的准确定量分析。

该方法的检测范围涵盖了已知10大类植物激素,尤其是把新型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和PSK加入多种激素分析中,是目前所见报道的植物激素种类最全面的分析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全植物激素组同时绝对定量分析的难题,该方法的应用将为植物激素网络互作研究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种业激素植物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直面激素,正视它的好与坏
宁波第二激素厂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绝经治疗,该怎么选择激素药物
备孕需要查激素六项吗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