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究
——以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

2020-01-08刘培萍曾祥梅

山东化工 2020年18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高技能化工

刘培萍,曾祥梅

(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10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中明确提出: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方案中还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集中体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特征[1]。这充分说明,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近几年来,我国普通专科招生人数与"年"俱增,2016年343.21万,2017年350.74万,2018年368.83万,2019年直接扩招100万人。专科招生人数不断增长,高技能人才的巨大缺口却毫无转机。人社部2018年的数据就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1.65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但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91万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2]。全国政协委员杨成长表示"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实际上我们更需要技工、熟练工人和工程师,但这部分人群占比却比较少"。这充分显示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比较突出的结构性问题。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结构与市场需求的不适应、就业者的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即企业招不到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校培养不出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众所周知,化工企业由于其专业性、安全性等方面的原因,在人才需求中不仅要求高技能,更要高素质。这对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满足岗位的技能需求,更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的职业教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行业有明显脱节的现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等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职业导向功能在学历教育中体现不明显,职业培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反应迟钝,仍处于零散状态,化工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也缺乏良性互动机制。本文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以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提出构建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发展的模式,以职业目标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增加学历教育的灵活性、适应性和职业培训的系统性、衔接性,充分发挥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出企业亟需的即用型高技能人才。

1 构建育训一体化的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以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打破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界限,对接区域大中型炼化、制药、轻化等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充分调研了解企业的岗位特点、职业素质、人才发展要求等,将行业标准、地区标准、企业标准融入应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进度安排、学分设置、毕业要求、教学设施及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革,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设置职业道德与素养类、项目管理类等理实结合的课程和DCS仿真培训、化工总控工培训、分析检验技能培训等培训课程,并通过学分的设置来保证学历教育课程和职业培训课程的比例平衡,通过选择多样化教材保证课程开设及实施。

2 优化育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1 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及评价方式

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秉承“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评价的主体性、过程性、发展性原则,将注重结果考核转为注重过程考核,将注重理论考核转为理论与实践并重考核,将一次考核转为阶段性多次考核。将仅关注结果评价转到更加关注过程评价,将更多的评价

转到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方法上。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变革传统的期中、期末考核方式,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将学生平时成绩和实践实习操作成绩提高,增加职业培训类课程的考核,采取不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以置换不同学分的措施,激发学生考证、取证热潮。鼓励学生从自身出发确定职业目标,并根据职业目标制定职业发展路径和要求,从而形成个性化评价标准。

2.2 改革教学模式

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目前17、18、19级在校生人数为838人,其中A类学生670人,BC类学生168人。针对本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的学生特点、学习方式等分别创设教学模式。一方面,A类学生的学习场所不再局限在学校教室,学习方式也不仅仅是传统的课堂授课,而是创新性引入长短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定期组织学生下厂参观实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岗位培训和企业内技能比赛。另外,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定位为校企联合培养订单班或冠名班,形成订单班实体及定向人才输出。聘请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等作为兼职教师,走进校园开展职业培训或讲座,发挥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学校学历教育与特定职业培训并举。另一方面,针对B、C类学生的身份、年龄、社会经历等不同设置弹性学制,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化等手段,对B、C类学生采取非课堂教学模式。

3 打造与育训一体化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引领和带动教学改革的是广大一线教师,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建立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定期举办培训班,参加省培、国培项目,参加学术交流会议等方式,增加高职教师的学术性;通过教师自发组织交流会、教研部研讨、教师教育能力培训等方式,培养高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艺术,增加高职教师的师范性;通过开展“企业师傅进校园,学校教师入企业”行动,邀请企业师傅进校园分享工作经验、开展岗位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培训,考取工程师、工艺师等执业证书等方式,增加高职教师的技术性(职业性)。最终,将学术性、师范性、技术性“三性”高度融合,打造与育训并举相适应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高技能化工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宜兴陶瓷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班2022年第二期
城市轨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训思路与对策
山西农谷农民职业培训学校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
高技能人才工作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