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何为

2020-01-08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张晓敏马燕燕

河北农机 2020年8期
关键词:存在物异化劳动者

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张晓敏 马燕燕

引言

谈及“哲学”就需要我们以哲学的历史为基础。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其从古希腊诞生至今,发展、繁荣,起起落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回顾过去,历史上的哲学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寻求心灵的满足,他们的求知活动充满着思辩,而我们的哲学也就产生于这样的思辩过程中。

1 什么是哲学

1.1 哲学的含义

“哲学”英文单词是“philosophy”,由“philo”(爱)和“sophia(智)”构成,源自希腊,其本义指的是“爱智慧”。哲学在产生之始就与智慧联系在了一起,那么智慧是什么呢,只有探问事物存在的一般依据、追寻万事万物本原的知识才是真正的智慧。而哲学就可以理解是热爱和追求真正的智慧。所以,在古希腊时期,人们也将哲学称为智慧学。将“哲学”一词进行解读之后,我们就要追问“什么是哲学”,在这里,我们需要理解的是什么样的内容才称得上是“哲学”。

1.2 哲学与人

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从三个角度来解读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

1.2.1 西方哲学史

研读西方哲学史之后,我们发现哲学起源于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开始寻找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从苏格拉底开始,西方的哲学家开始关心人。苏格拉底作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哲学家,他认为:哲学不能只是单纯地去研究自然,也应该把研究重心放在人事问题,不只是对宇宙自然思辨也要对人与社会持思辨态度。苏格拉底倡导“认识你自己”,这种重视“自我”思想的产生为西方哲学从人出发奠定了开端,也决定了未来思想的发展走向。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这个阶段的人文主义主要是论证人的价值,让人去追寻自由;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基于对人性的分析而建立的自由学说,真正的主题是人和自然;卢梭的自由平等思想;黑格尔寻求自我意识……这些哲学家的爱智慧的过程都表明人是哲学的最高追求。

1.2.2 中国哲学史

在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长河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哲学的发展是始终围绕着人来进行的,“中国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把伦理、哲学、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了”。从先秦百家哲学孔孟荀的“仁”倡导人本精神,到汉唐三教哲学的人性理论,再到理学哲学“修己治人”,以及近代哲学推陈出新,“人”的再发现……每个时代,关于人的哲学对话永远是最强音。

1.2.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谈及人,不可忽视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被人称为人本主义哲学。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体系里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人学思想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有着一个共同的人学宗旨:人永远处于最根本的位置。在马克思的各种著作中都可以看到其大量的非常深刻的、非常重要的人学思想。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虽然其人学体系没有构建完整,但依旧可以从中找到人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框架结构。马克思的著作《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述了人的存在问题,并依据人的存在方式,揭示出人的存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主要有对象性、自然性、类性和社会性,进而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本质。

人是对象性的存在。人首先应该是存在物。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谈到,所有的存在物都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它们是不可以脱离对象而存在于世界的。人需要在其自身以外找其他对象来证明自己。当然,在这里人的对象性不仅仅是指其他存在物是自身所存在的对象,还代表着着自身的存在是其他物的对象;人是自然存在物。是因为人本身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自然界的发展导致了人类的产生,人和动植物一样具有受动性,是特殊的自然存在物。人是类存在物。人的不同之处是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和其他存在进行区别,把自己和同类当作对象;人“类”和其他“类”最本质的区别人具有普遍性,可以能动地利用自然,为自己取得自由;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类之间为了生存相互沟通、合作、依赖,组成了社会。

人的本质问题是指是什么使人成为人,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之为人的依据,马克思的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与其他类不同的能动的生命活动。马克思认为人不仅仅是自然的,更是属于社会的。在社会中,人类发挥自己的意识能动性,进行自由自觉的生产,利用和改造自然,人具有主体性。从最开始的原始社会走向我们的现代社会,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一步步实现的,因而,人具有历史性。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加成熟完善,是因为他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内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还结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析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所存在的异化问题。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将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提出劳动异化的理论。

第一,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与他在工厂工作期间生产的产品价值成反比的关系,工人生产的产品价值越大、产品的数量越高,工人自身的价值也就越低,劳动产品从此成为压迫工人的力量,劳动产品成为奴役工人的异己的东西。工人本身的价值更低廉,工资也就更少,变得更加贫穷。本应该是属于工人的劳动产品被资本家剥夺,工人生产的对象和产品越多,工人现实占有的越少,并受到自己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的控制,因此,“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所进行的劳动越多,就创造与自身相异的东西越多,劳动对人来说已经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工人成了劳动产品的奴役。马克思在观察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人与自然的联系出发考察劳动的对象化,自然界为工人供给劳动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保持工人生计的生活资料,然而工人并没有获取应得的价值,是以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至此工人与劳动产品之间成了相互对立、相互异化的存在。

第二,劳动者同劳动生产活动之间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异化不单单表现在劳动生产活动的结果(劳动产品)上,还表现在工人生产劳动产品的活动过程中。劳动作为维持人类生存的活动是人的本性和第一需要,是人与动物进行区别的根本,是人得到满足的手段,人类的劳动应该是自由的、幸福的,通过自身的劳动肯定自己并在过程中发挥价值从而获得自由平等地发展。但在私有制下,为了满足资本家的利益,雇佣劳动——一种看似人们自由选择的劳动将工人的劳动作为商品而存在,劳动则成为被迫的、强制的,不再是劳动者自主的活动,劳动者在劳动中否定自己,失去其本性,从人的本质的机能转变到动物的机能,劳动者的劳动不再属于劳动者,而属于资本家,劳动者在劳动时感到不自由,在不劳动时,仅运用自己的生理本能,劳动者是快乐的,由此得出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第二个规定:劳动者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

第三,劳动者同自己类本质相异化。人是类存在物,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自由的存在物,人的普遍性表现在:自然是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自然也作为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对象,劳动是满足人生存需要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类活动,而动物并不会对此进行区分,在这样的比较下,人就是类存在物。人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才能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但是当进入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异化劳动将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贬为维持生存的活动,同时,在私有制下人的意识能动性不再发挥出来,相比较于动物的优势没有意义,人与动物无异,因此,异化的劳动使得人的类本质和人相异化。

第四,人与人之间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进行的劳动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类本质直接导致了人同人相异化的结果。因为资本家的存在,人不能占用自己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不能自主地进行生产活动,更甚于丢失了自身的本质。资本家和劳动者不再处于平等的位置,使得私有财产产生,双方的平等不再存在,两者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资本家统治劳动者。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系,在人与对象的关系中,只有人自身才可以统治人的力量,但在资本主义下,对象即资本家统治了人,因此,人与人之间相异化。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的表现形式的分析,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希望找到人与人之间异化的原因,对当时现状进行改变;并希望劳动者自由的意识得到唤醒,人们从异化的劳动中挣脱出来,清理好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生产力,解放人。

在马克思看来,之前存在的共产主义有两种,分别是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对这两种共产主义展开批判,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后终点应该是社会性质的共产主义,就是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进行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走向哲学革命的新高度,马克思所认为的真正的共产主义是实现人完完全全占有自己的本质,是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存在,是人、自然、社会和谐的相处,是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

马克思认为要想将人的本质还给人,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实现。社会性质的共产主义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地,就是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进行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是实现人完完全全占有自己的本质,是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存在,是人、自然、社会和谐的相处,是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

马克思人学思想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着完整的人学思想框架和内容,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类苦难命运的思考和对人未来发展的探索。自始至终都将人放在最关键的位置上。马克思一生都在为全人类的幸福努力奋斗,他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分析研究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以人作为研究的起点,寻找克服异化的答案,设想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构建人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把实现人的复归和自由解放当作终身目标。

因此,无论是从西方哲学史看,还是分析中国古代哲学史,更甚是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探寻人的存在,寻求人的价值,因此,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

2 为什么需要哲学

哲学是智慧之学,哲学追寻的是更深层次的意义,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于人们拥有着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培养着人们的思辩精神,让人们认识到宇宙世界的宽广,辩证地看待事物,使得人们认识自己的无知。“认识你自己”,只有知道自己无知之后,才能改变现状,变得更优秀。哲学的优点看不到,摸不着,但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改变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哲学。

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可以发现:哲学流派和哲学思维的产生,是文明发展的标志。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和先秦百家哲学让中西方人认识到了自然和世界,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渐渐有了自己的一套思维体系,了解自然,认识了自己,这是哲学带给人类思维的飞跃。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在每个时代都存在着束缚人类发展的事物,哲学的存在就是对人的自我意识进行冲击,使其觉醒,实现思想的解放,展现无限的创造力。

在大家的认知世界里,哲学是极其抽象的理论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是无用的,甚至有人提出“哲学无用论”,其实不然,哲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有着现实的社会、历史基础的,是哲学家们对当下时代的社会实践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能反映社会的总结性理论。脱离了现实社会的哲学将不是真正的哲学。人们能够改造世界的原因在于其能够认识这个世界,把握世界的发展规律,所以说,人类的发展是离不开哲学的。哲学本身是清楚明了的,要成为人民的哲学就必须要关注现实。哲学的概念理论都是和现实密切相关的,人类可以通过哲学在一般中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案,使得人类活动不再盲目。哲学关注现实,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正确的指导和解决方法,哲学不仅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更是立足于人的学问,帮助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

哲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其关注的领域与其他学科不同,更加的抽象和纯粹理性,但其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在哲学领域化解所面对的难点,推进着哲学的发展,带动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大学生,需要全面发展,哲学是大学开设的课程中不可缺失的一门学科。

哲学可以对人生进行有系统的反思,能够帮助人们去认识物质世界,改造物质世界,是人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精神武器。哲学带人类学会爱智慧,帮助人们养成思辩精神,学习哲学,我们学会反思,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形成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要想一直保持着开放、进步的状态,就需要用哲学时刻丰富自己、对智慧充满渴望,我们需要哲学。

3 如何发展哲学

发展哲学需要我们不仅要学好哲学更要做好哲学。

在学习哲学时,我们可以学习哲学史,在学习哲学史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各个时期的哲学家,结合当时的时代,了解他们,感受其伟大思想。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批判性思维,提升了自身的哲学素养。我们还可以学习哲学原著,回到哲学,不仅要读懂哲学家的思想,还要学会做哲学研究;在做哲学时,我们要认真对待思想实验,结合专业性的哲学知识,围绕哲学问题展开辩论,让哲学回到生活,提升学习者研究哲学的能力,以及审辨性思维的能力。研究哲学问题时,我们要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案,确定好研究对象后,要学会围绕研究问题展开分析论证,逻辑而有条理,有理有据。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观点表达得清楚明了。

中西哲学史的发展历程表明哲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哲学的进步,离不开学习、继承、借鉴的过程,不结合当下现实条件,不推陈出新,难以实现哲学繁荣的景象。社会实践为哲学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真正的哲学;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是多样的,我们应该采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哲学,保护哲学的多样性,中西方哲学和而不同,因而,要攀登哲学的高峰,就要保持开放,百家争鸣,保持各种观点的碰撞,丰富哲学史。

4 结语

缺乏哲学的人生是乏味的。在我们的人生中,处处都是哲学,只要我们有一颗“爱智慧”的心,就可以深化自己对世界、人生的感悟,成为有思想的人。综上所述,哲学让我们更加智慧,让人类拥有更理想的未来!

猜你喜欢

存在物异化劳动者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论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唯物史观思想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最有思想的句子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浅谈我对海德格尔存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