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让生命之花绽放光彩

2020-01-07王赛王晓宇

教育家 2020年44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学生

王赛 王晓宇

今年以来,媒体曝出的多起青少年自杀事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在哀叹惋惜青少年学生离去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心理疾病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威胁,关注心理健康、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共识。

何为生命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生命教育议题。

主持人

胡友永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雄安校区校长

研讨嘉宾

万玉霞  武漢市常青树教育集团总校长

沈   洪  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上海市市东中学)校长

胡利盛  瑞安市实验小学校长

黄升昊  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校长、书记

朱燕敏  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小塘中心小学校长

张立栋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校长、党委书记

议题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会悦纳学生

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芬芳,每名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千差万别的个体学生,特别是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影响或自身存在有待改进的因素,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怎样包容悦纳学生的“不完美”、挖掘学生的潜能、成就学生呢?

张立栋:社会万物千姿百态,人与人也是千差万别。一是平常心“看待”。人各有所长,形象气质、脾气性格、行为习惯、爱好特长、做事能力、学业成绩,有所差异是客观现实,教育者应接受学生的差异。二是不平常“对待”。关注群体更要关注个体,既要看到森林也要看到树木,关注学生个体。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创设适合学生成长的空间和氛围,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时机,以适当的方式给学生思想引领和行为帮助,使“不完美”的学生实现“完美”的人生。

我校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文化引领。校园文化是促进师生精神成长的重要资源,“尊重赏识、情满校园”是我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标志,引领师生相互悦纳包容、彼此欣赏认可,多看他人优点,多找自身缺点,进而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俯下身子、轻声细语,像朋友一样地对待学生”成为教师关爱学生成长的常态,学生在教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成为现实。

二是氛围创设。学生生活在校园里,校园环境、班级氛围、特色活动、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比如:校园主干道两侧的路灯杆、教室走廊墙壁上和楼梯栏杆转弯处的醒目位置都做了精致的展示牌匾,对各类受表彰学生的大幅照片和人生感悟话语进行集中展示、定期更新,学生备受鼓舞。

三是评价激励。正向评价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我校提出“每天进步一点点,力争天天有进步”的学生自我激励要求,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四叶草评价体系”是对学生进行全员、全面、全程评价的机制,荣获“金色四叶草”奖章是学生最大的期待。我校评价和表彰围绕仁爱、健康、智慧、责任四个方面,分别对学生思想、行为、学习、活动等进行评价,按照金、银、铜三级认定并颁发奖章,学生人人得奖成为现实。

四是特长发展。我校给有体育特长但学习成绩不突出的学生提供平台、机会和帮助,常年带领学生刻苦训练,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每年组织特长生参加区、市、省和国家级比赛并取得名次,进而获得进入重点高中的资格。目前,凭特长生资格被重点高中录取的学生已经占到我校毕业生人数的10%,学生通过发展特长同样可以实现人生梦想。

黄升昊:“让每一位孩子摘到梦想中的星星”是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的办学愿景。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应以爱为底色,悦纳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身心健康,一个方面都不能少。高举的旗帜,响亮的口号,矫健的身姿,浩荡的队伍……这是我校2000余名师生毅行的场景。他们日行30000多步,徒步15公里,没有一个人喊累,以实际行动展示了新时代的少年形象。教育应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新冠肺炎疫情后复课,作为浙江省级心理辅导示范站,我校对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评。对班级特殊学生,教师们总会特别关照。

个性定制,一门课程都不能少。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从2009年开始设计第三教育空间拓展课程140余门,学生可自主选课。木工坊课程、3D打印课程获评“杭州市精品课程”,啦啦操队在全国、省、市比赛中累计荣获一等奖8次。对有特殊发展需求的孩子,学校为其开辟绿色通道。比如,学校为游泳健将方喆订制文化课辅导方案,满足他“每天下午参加游泳训练”的需求。目前,该生已成为国家运动员,在2018年浙江省运会上摘得六枚金牌,在2019年全国青运会上摘得男子乙组接力赛两枚金牌。此外,我校还开展了 “走读杭州”活动——每周半天,让孩子们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

只要有利于学生成长,再大的困难都要克服,再多的付出都值得。我校建设了“数字童年”网络平台,为学生永久保留成长轨迹;一封封家书,鼓励孩子、引导家长,传递心中的大爱、责任与担当。我们坚信向上向善的力量,教育有了温度,即使微小的生命也会向着阳光自由生长。

多元评价,一分热情都不能少。幼小衔接月,学生回家兴奋地告诉家长:今天和好朋友找到了最喜欢的校园一角——趴在草地上看蚂蚁、躲在小树林说悄悄话、在沙堆边玩沙子……学校生活,不仅是学科学习,更是怀着好奇去探索未知世界。

我校低学段学生期末测试,由传统的试卷测评变成“创最强的团队,做最好的自己”综合素养测评,从健康素养、学习能力、行为礼仪、人际交往、实践创新等多方面评价学生,引导学生做最好的自己。教师把主体单一的评价转变为多元的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当孩子学会观察、喜欢合作、善于交流时,自然便能收获成功、感受成长。

悦纳孩子,贵在初心与坚持。“想在孩子的前面,心中才有孩子;守在孩子的身后,眼中才有孩子。”只有我们勠力同心,“悦纳”才能走向“悦享”。

议题二:在挫折中探寻生命的意义

当下,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压力等因素导致青少年压力大、焦虑感强,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有的青少年因为遭受挫折难以承受和调整情绪而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给家长、学校带来困扰和担忧,甚至成为社会问题。青少年阅历有限、社会经验欠缺,需要成年人的积极引导。您认为挫折教育对学生有哪些意义?怎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呢?

沈洪:哲学家尼采曾指出“一切以身体为准绳”,身体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意志及其他一切思维和活动的形式。因此,身体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本然形态,只有让受教育者用身体来获得直接的感受,通过身体的教育实现培养健全社会人的最终目的,才能使生命教育实现最终的价值,让孩子们学会直面挫折、挑战挫折。下面,我从身体教育视角谈谈如何在身体教育中探寻生命的意义。

身体教育缺位是生命教育的根本问题。学校教育,肩负着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任。但是,长久以来学校教育更关注“智”的发展,而忽视或轻视“身”的发展,学生的身体发展被物化、被压抑,当前青年学生所面临的生命困顿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身体的深刻体验。

教育教学是一种基于身体的实践活动,与人之身体有密切联系。身体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长期处于边缘位置。尤其是体育学科,虽然在国家政策的要求下逐渐被重视,但很多时候这种“重视”仅仅是一种工具理性下的被动参与,而非体育的本质——把体育学科育人的任务弱化,萎缩了体育课程的功能,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补位身体教育,是有效解决生命教育现阶段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身体教育中探索生命教育的意义。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身体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规律和有规则的身体运动,促进青少年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康成长的过程,而体育,正是身体教育的重要一环。生命教育和身体教育应该是有机统一的,二者是因果关系、互动关系。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所进行的生命活动,则是身体彰显生命存在的重要体现,我们通过对身体的认识、关怀、控制和运用可以达成对生命的理解;而对身体的强化,可获得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谐的社会关系,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身体教育是提升生命教育品质的突破口。第一,观念改变与意识提升。体育是唯一一门从幼儿园一直持续到大学的必修课程。通过体育教学,可以确保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连续接受身体教育,让体育回归到人生命的本源,引导受教育者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发展生命,这也正是体育理应担当起的生命教育重任。第二,体育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密切关联。学生在体育学習中能够掌握科学保健和健身的基础理论知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比如:通过参加运动会或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对手、不畏挫折的精神;学习运动损伤后的互救与自救,培养学生爱惜生命、认识生命的能力;分享奥运冠军、优秀运动健儿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第三,注重体育学习方式、评价方式转变。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由两条主线构成,即精神建构和身体建构。如果说身体建构是体育课程塑造学生之“形”,那么精神构建则是体育课程塑造学生之“神”,只有“形神兼备”才能塑造具有鲜明特征和独立人格的个体,所以,体育评价的出发点是学生身体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的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评价应是一个动态的反馈过程,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使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培养开朗、豁达、善于表达与交流的心智与品格。

生命教育本质应是通过引导和激励,让学生去体悟生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身体教育中完善生命教育的发展,从而有能力去应对生命中的挫折。

议题三:家校社协同,筑牢学生生命安全的防线

保护学生生命安全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家庭、学生、社会协同努力。结合您所在学校的教育实际,谈谈家校社怎样协同育人才能筑牢学生生命安全的防线。

朱燕敏:我校的办学宗旨是“让每一个生命‘活起来”,“活”就是有生命力、有生长感。孩子的“活”需要家长、教师、社会多方联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资源的多元融合,需要多个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多效赋能。我校注重融通家校社力量,筑牢生命安全防线,形成教育资源圈,创生“学研行”家庭。

创生家校合作的新模式。学校成立了各个年级的“年管会”(年级管理会),家长自荐或推荐加入,参与月度心理专题研讨,教师引导家长用不同的视角看待每一个生命,思考生命教育的核心价值。

建立家校合作的新纽带。重建“家长导师”制度,家长们以导师的身份走进校园,共学共长;开设“父母课堂”,引领家长学习育儿技巧;启动“争章竞星”“星级家长”系列评选……在丰富的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培育家校合作的新载体。以“日记”为载体,以“漂流”为形式,“漂流日记”在班际、级际流动,以“育儿经验、成长故事、好书推介、发展建言、热点众议”等为内容。家长之间、家校之间践行“学研行”育人思想,了解每个生命成长的独特性,传递每个家庭的温暖和关爱,记录家庭和教师关注每个生命的故事。

搭建家校合作的新阵地。家长们主动建立护畅岗、认养岗、食监岗等岗位,助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食品卫生监督、学校未来发展,呈现出“学校是我家”的家校社融通的发展格局。学校的活动从策划、组织、过程到反思都有家长参与,在活动中关注每个生命的成长历程。

重建家校合作的新系列。基于学生成长需要,我校家、校、社融通,从封闭走向开放,班主任、学生与家长共同开发“春萌、夏乐、秋享、冬藏”四季主题班队活动,开设了“小龙人亲子行、小龙人牵大手、小龙人大戏台、小龙人演说家、小龙人小社团”等“小龙人”校外系列活动,关注学生成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生命成长。

开启家校合作的新评价。我校开展以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为标准的学生评价,启动以“六艺小龙人”为抓手、以“书、动、礼、艺、能、心”为指标的递进式“能级评价”,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用评价导向将学校文化渗透进学校生活,让学生自身的优势得到肯定,并能根据评价寻找努力方向,提升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提高师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质量。

议题四:疫情之下的生命教育启示录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大课。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哲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他指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人类应该意识到,任何生命都有价值,我们和它们不可分割。”您认为疫情之下的“生命教育”大课包含哪些内容?

万玉霞:2020年,一场疫情大考,将永远铭刻在人类记忆中。面对危机,我们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教育体系,都在进行重大调整和再认识。教育的实施主体是人,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是人的生命延续和生命价值的实现。我校的“生命发展教育”理念,其宗旨就是呵护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倡导生命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了让生命之花更加鲜艳地开放,在后疫情时代,我校放眼人与生命、人与健康、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社会等,多领域、多维度地深入开展生命教育。

珍爱生命的生命教育大课堂。首先,是对自我生命的珍爱。一是开展好理想信念教育。学校提出了以修养“中国人格”为核心的“五气三观”德育目标,“五气”,即培养学生具有“浩然正气、昂扬锐气、聪慧灵气、担责勇气、仁义忠气”;“三观”,即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厚德载物的伦理观、遵循规律的科学观。二是开展好抗挫励志教育。一个孩子是否关注自我生存状态、是否关心他人的命运、是否关注社会的需要,是教育对生命培养与完善的重要因素。只有心怀感恩的人,才能正确面对一时的困惑。我校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口提升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开展不同主题的感恩教育:一方面,用对生活、生命的知恩、感恩,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生命温度的人,激发学生对亲情的珍爱,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挫折;另一方面,以身边英雄事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我校播放“身边的英雄——疫情中白衣天使的大爱与奉献”等先进事迹视频,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正确认识。

其次,開展好自护自救的生存技能教育。我校开展了疫情防控防疫知识大培训,卫生习惯大培训,火灾演练、自护自救等安全教育大培训,并制作了居家心理、锻炼、自我保护等系列视频,让孩子们每日锻炼修身,以健康载道。学校致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公共安全意识、珍爱生命的健康公民。

最后,对大自然的珍爱。我校作为“国际绿色生态学校”,高度重视生态环保教育,成立“绿色基地”,开展了“保护母亲河——长江”“府河观鸟”“自然笔记”等活动。另外,学校在1—9年级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精心开展科创小项目探究式学习,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诱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思考用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教育大课堂。我校坚持“人人都是心灵工程师”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心理教育体系。在后疫情时期突出“心理减负、课业减重、成长减压”并进,“课程育心、活动强心、辅导护心”,夯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在班级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互助小组,实行心理导师制,给学生创设阳光积极的成长环境。教师们从面对挫折、人际交往、亲子关系及家庭环境的适应,尤其是尊重生命的高度,全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增强其对生命的敬畏、承受和应对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后疫情时代”的严冬。

开展好“五育并举”的教育大课堂。我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原则,全面开启1—9年级各学科核心素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健康规划和丰富居家生活。德育,心忧天下的爱国担当;智育,线上学习的自律;体育,强身健体的防护;美育,感受美好的正能量;劳育,照看家人、陪伴弟妹、学习生活技能。在引导孩子对自我世界、周围小世界、社会大世界正确认识和做出贡献的同时,培养孩子抗挫折、抵御风险和从挫折中自我修复的能力。

家校共育形成大格局的教育。一是积极发挥家校委员会的主体参与作用;二是狠抓正副班主任家校沟通的技能培训;三是充分利用教育云平台,让家校共育工作面更广、更深、更高效;四是高度重视“学段衔接教育”,重抓幼小、小初、初高三各学段的衔接教育。

胡利盛: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对文化的体认、注重知识技能的生成、注重精神态度的培育。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充分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力量。

我们应该将家国情怀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知道:一个人掌握基本的生活、生存常识,具备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能力,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是何等重要。瑞安市实验小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基于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提出:“懂传承、强基础、有精神”的育人目标。

懂传承,就是传承百年校史文化、千年永嘉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夯实中国文化根基。强基础,意即希望学生拥有强健的身心基础、扎实的学科基础及强劲的创新基础,从而夯实生存发展基础,打通个人与当下以及未来的关系。有精神,即要求孩子们外貌仪表有精神、遇事处事有精神、理想志趣有精神,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生命教育需要载体才能落地,为此,我校推出“实小强基计划”。通过“基于项目化学习的3+1探练课堂”变革、“有效作业”改革、“体艺2+1”和“居家体育作业”的落实,推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扎实知识基础的形成、强健身心基础的炼成。通过玉海基因课程群的开发与实施,让孩子们接触甲骨文化、玉海名人、玉海风物、国旗文化(国旗设计者曾联松是我校校友),把教室延伸至历史文化街区,在文化氛围中浸染,从而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四学——学军、学农、学工、学创意;四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四礼——孙诒让(学校创始人)诞辰礼、入学入队礼、国旗纪念礼、毕业少年礼;四社——红领巾广电社、孙义燧创新班、小明星艺术团、玉海文学社”和由一系列日常行规养成教育、一系列历史街区研学课程构成的“4411大德育课程”,全面支撑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关注生命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生命群体的和谐共生是我们的根本使命。作为教育者,视域要宽,要给予学生广域关怀,而非将关注点停留在学科成绩、知识获得等某个局部;视线要长,要给予学生全程关怀,要思考教育对于生命全程的作用,而非将关注点停滞在某个年级、某个学段;视角要低,要给予学生细微关怀,要立足日常的课堂教学、德育活动,立足每一次作业、每一次常规教育,而不能将关注点停放在概念、理念的层面。

新冠肺炎疫情“危中有机”,只要我们认真反思、积极应对,就会成为促进教育管理者形成新观念、赋予学校发展新动能、推进育人效能新提升的一次机会。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学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