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价值研究

2020-01-07韩伟

艺术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价值研究艺术创作

摘要:本文梳理艺术创作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价值构成体系,总结艺术创作保证和提升价值的具体方法途径;分析在新时期背景下公共空间的含义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创作特征与表现形式;分别从几个方面阐述实现艺术创作价值所应具备的原则和要素;采用分逻辑阶段的方法,对公众的认知层次进行解析;最后提出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创作价值的五大具体策略。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艺术创作不应该成为附属品,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广大设计者需要把握我国当前良好的艺术氛围和社会平台,在创作时,应熟练驾驭构成价值体系的因子,善于运用提升价值的方法技巧,这对于形成具有独特艺术文化魅力的公共空间、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展现和提升城市形象,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2

0 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间竞争日益加剧;同时,伴随着全球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的需求更多从物质转向精神层面,且多元化的趋势明显。政府和公众愈发重视和关注对公共空间的艺术创作,各个城市公共空间中形形色色的艺术创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所在区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康定斯基曾指出,所有艺术作品皆是自己所处年代的孩子[1];同理,有别于之前仅仅服务装扮城市环境或者政治宣传,今天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创作的内容越来越宽泛,不仅反映了创作者对时下社会现象或其他方面的探寻表达,更是城市文明构建的衍生品和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传递了都市的形象与精神内涵。

1 表现形式及特征

一是城市公共空间是都市重要的公用领域场所,相较于私人空间而言,天然带有自由、开放属性。汉娜·阿伦特将其形象地比喻成圆桌,公众可以通过它联络在一起,从而开展一系列社会沟通[2]。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扬·盖尔清晰地阐明,当城市外部环境发展越好,居民公共活动的参与度与质量就越高,邻里之间就会相互熟悉并形成良好的凝聚关系[3]。从以上角度来看,它还起到了维护社会关系的重要作用。

二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主要指在公共空间中的以浮雕、壁画、装置等为常见形式的一种艺术活动,另外,短期展览、公众参与的行为互动等艺术形式也属于这个范畴[4]。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创作可以说是一种体验,可以加深公众对居住地的了解,增强人们对所在地的感受;同时,它也是一种愿景,可以通过物质维度来保存城市的记忆,并将其整合到当前时代来传播;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以都市文化脉络为桥梁,建立城市与人之间的密切沟通联系,为城市生命力和人文精神带来创新。

2 价值实现原则

2.1 紧贴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一切艺术形式遵循的真谛。我国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了艺术创作在生活和自然中吸收营养的重要性[5]。宋朝诗人林升那首脍炙人口的《题临安邸》,也是作者针对当时社会生活现实的有感而发,这些都说明公共艺术创作只有深入生活,到群众中去,让创作回归本源,才会真正了解大众的需求是什么,才会产生生命力,也才会有价值;如果创作盲目追求“高大上”,崇洋媚外而不接地气,最终只会被抛弃,更不会有价值可言。

2.2 富于创新

创新是艺术活动的本质要求,打破约定俗成艺术“围困”,是社会给予的毋庸置疑的神圣使命。清四僧之一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通篇都闪烁着创新的理念。他在前人基础上创新性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等诸如此类的观点,历久弥新,成为经典,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6]。因此当前公共艺术创作应当积极拥抱信息时代,接受新艺术观的洗礼,从表现方法和技术手段等入手,创作出具有创造力、新颖性的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3 价值实现要素

3.1 物质条件

我国广为流传一句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没有前期的物质准备,后续的创作只会是海市蜃楼。贝多芬的交响乐也需要琴、鼓、号等多种乐器才能演奏完成,物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价值只有凭借物质才可能达成,公共艺术更是如此,创作所用的颜色、构件以及材料等都是其實现价值的前提。现代建筑经典之作“流水别墅”正是巧妙利用了当地的流水、石料等物质,使作品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堪称典范。我国的文化瑰宝根雕艺术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工”,也辅证了物质对于艺术价值的重要性。

3.2 工艺应用

技术产生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各种新工艺层出不穷,赋予了设计者更多的表现语言,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作价值的实现效果。例如“高技派”的代表作香港汇丰银行大厦采用预制配件施工工艺,钢管组成的支撑构架等完全外露,从而争取了更多的内部空间,这种突破常规的设计方法,体现了结构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又如我国古代的明式家具特别讲究制作工艺,展示了先人的智慧,完美诠释了卯榫结构的特点,成为世界家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7]。

3.3 符号运用

恩斯特·卡西尔认为符号的形式就是一切文化的形式[8]。艺术创作的本质目的是与大众在精神上产生共鸣,符号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其表现形式是外在的,各个民族文明具有代表性的隐性特点或地方文化显性特征都可以通过符号这种载体加以提炼。通过其传送出来的感情、文化等信息,能左右大众在精神上的认识与价值上的判别,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对于公共艺术创作价值实现的成功与否是有决定性的。比如屹立在青岛五四广场中“五月的风”雕塑,创作者正是从青岛城市历史文化中提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五四运动的精神特征属性,结合滨海的特点,经过艺术加工,形成了城市标志符号,实现了艺术创作的价值。

4 价值的认知层次

公众对公共艺术价值的认可是冗长复杂的思考碰撞过程,涉及许多因素,大致可分3个逻辑阶段,互相作用又相对分明。

4.1 认识阶段

最开始作品的形式、色调、构图、尺寸等信息会通过视触觉等传递给公众大脑,吸引其注意力,然后经过消化理解得到初步的认识;相反,如果作品不能使公众感受到美,认知价值的正常进程就会结束,甚至还会产生消极的印象。

4.2 体味阶段

当大的艺术效果得到初步认可后,在这一阶段观众会在前一步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作品的细节、内容等方向,激发自身知识积淀,产生文化互动与思想反应,有兴趣通过分析品位对艺术创作的价值得到更深层的认识。

4.3 判定阶段

在经过前两个进程后,观众大多会产生理性的认知,价值关系在二者之间应运而生。值得注意的是,大众群体在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判断侧重点的不同。另外,所处环境等方面也会对价值产生影响。

5 价值实现具体策略

5.1 传承地域文化

公共艺术是一种各维度都体现着本地区文化内涵的重要介质,其生命力存在于这片土地。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与之割裂,生命力也就荡然无存,就像要用陕北话演绎信天游才能欣赏到它的原汁原味一样,艺术创作和当地文化语境二者有机结合,扎根于这片辽阔的沃土并吸取营养,就可以增强公众的认同感并激发他们向上的精神动力。例如公共艺术创作中可将当地传统的门头、石雕、老街景、墙面等建筑符号挖掘提炼,从位置、比例等各角度进行重新组合诠释,其中还可添加大院门楼等真实砖雕丰富作品层次,演化成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全新视觉效果;同时融入一些现代人物,赋予时尚气息,这些动态各异的行人与公共空间穿梭的人流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从而再现地方文化精髓,突显地域特征以及城市的深厚历史底蕴。

5.2 强化场所精神

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那么,这些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公共空间就应该有相对应的场所特点,自然而然,作为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创作也应该具有场所精神,并向公众完美传达。反之,就如同缺少了灵魂。因此,应在所处的城市区域就地取材,使每个公共空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特征,通过较高的辨识度,公众快捷地确定自己的方位和了解所处区域的环境特色。例如可用艺术装饰手法演绎一个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展现花团锦簇、绿草如茵的景象,写意的表现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大胆的色块加上浓厚的笔触,为空间增添场地特征,体现出花园都市和追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信念。

5.3 传播公益文化

城市公共空间是公共基础设施,作用是服务人民大众,因此,艺术创作有时要具备公益性,题材选取可以是介绍当地的风土民情或者急需保护的民间手工艺以及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比如乘客一走进地铁主题车厢,就感受到强烈的公益氛围,展现标志建筑、发展规划、历史变迁、特色美食、人文典故以及旅游景点等内容的宣传招贴布满了车门、地面、拉手、侧窗等地方,用接地气和富有创意的形式展现给乘客,使人印象深刻。这种方式不是浅显的灌输,而是让人在旅程中无意之间就明晓公益知识,因此更有亲和力,市民更容易接纳,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公众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喜欢这座城市,建设这座城市,从而有力地传播正能量,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5.4 注重人性化

在现代都市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厌倦了钢筋水泥的丛林生活,期盼回归自然。人员密集、声音嘈杂的公共空间除了要选择环保材料消除噪音、使用消防材料防止火灾外,有时因自然光线不足、空间封闭,会给人带来压抑等心理不适感觉,对此,可以通过人性化艺术处理来重塑空间特征,呈现清新自然、整洁有序的效果,消除这种厌倦,进而使公众在视听觉等各方面的感应被唤醒,展现出春意盎然的生态环境魅力。例如可采用现代艺术手法,设计一根根不锈钢金属条整齐间隔排列,形成帘子效果,在透露出强烈生活气息的同时,这些垂直排列的金属条也从视觉上改善了项目空间高度偏低的情况,增加了空间视觉高度,从而使人心情舒畅;背景也可将山峦、树木等元素提炼整合进行平面化处理,通过这种新颖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一抹绿色,可以改变封闭枯燥的地下空间,营造出一种置身室外自然环境的感觉。

5.5 引入互动性

在公共艺术创作中适当介入参与因子,不但能使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而且还能调节枯燥的空间,使其更具有生机。互动性公共艺术的特点是人们在欣赏作品时,亲自参与到艺术中来,并随之产生的人与人、人与作品、人与所处场所发生的各种交流关系。除了传统的以影像、雕塑等为载体的艺术创作之外,声光电、装置等形式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比较盛行。比如群众可以扫描二维码了解作品,通过虚拟空间的交流互动,体会鲜活的艺术表现力以及优美意境。又如对平面椅子图形进行立体化表达,其价值除了审美性,更在于它突破了平常的表现手段,画面元素分层,作品真实感得到强化,同时,乘客可以以个人的想法参与到作品中,坐到椅子上,从而产生互动以及对作品的再一次创作升華,体会参与互动的无限快乐。

6 结语

优秀的公共空间艺术创作贴近目前社会主题,是空间品质的象征,会影响并增加城市的精神内涵;它不单单只是精神诉求,更是城市文明记忆的见证者和代言人。在都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不应该成为附属品,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广大设计者需要利用好我国当前优越的艺术氛围与社会平台,始终对公共环境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对创作作品的人文因子、地域因子以及社会因子等进行全方位的探究,通过各种创作手法及其他策略的运用,把握公共艺术的发展脉搏,体现其价值,从而呈现出能够服务大众的独具匠心的作品。

参考文献:

[1][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李政文,魏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16.

[2] 杨建科,张骏,王琦.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公共性建构[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9):19-25+106.

[3][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3-41.

[4] 曾春蓉.对地铁公共艺术品与乘客心理的相关分析[J].速读(下),2019(2):249.

[5] 徐晨晨.浅析生活中的艺术创作素材[J].艺术科技,2017(12):458.

[6] 姜金军,贾佳.清初“四王”“四僧”艺术的共通处——从石涛绘画思想说起[J].美术观察,2017(9):118-119.

[7] 刘月辉,蒋晖.论文匠合流下明式家具的内涵与影响[J].艺术科技,2020(7):26-29.

[8] 陈涵子,严志刚.徽派园林的符号学视角解读[J].黄山学院学报,2010,12(5):52-55.

作者简介:韩伟(1976—),男,山东莱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城市公共空间价值研究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重要性探讨
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的必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