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知识的分类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0-01-07白华贤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逻辑推理能力高中数学核心素养

白华贤

【摘要】核心素养教育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创新与改革.文章以知识的分类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探究对象,对知识分类与核心素养进行简单的阐述,对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数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知识分类;高中数学;核心素养;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教学时,会对以往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素质教育中,传统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合适的教学手段,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知识分类

数学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是学生可以直接获得的内容,包含教材中的定义、公式、概念、定理.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陈述性知识进行教学时,需要将教材内容作为基础,以生动教学手段为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建立学习网络,对分散的数学知识进行讨论分析,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以此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为后续熟练应用打下基础.程序性知识,则需要学生通过陈述性知识探究更深入的教材内容,并理解其真正的文化价值,以此实现高质量学习.在课堂教育中,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二、数学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高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落实,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是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是目前教育面临的问题.利用数学知识分类,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知识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知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应用意识.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逻辑推理、运算等能力得到提升,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效果.第二,推动教育改革.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理论教育,将文化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忽略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而核心素养的落实,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求,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与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综合水平得到提高,为教育改革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数学课堂教育中,加强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利用知识分类,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促使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

三、知识分类背景下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利用知识分类,实现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个类型的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不仅是如何教学,还有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数学理论.不同教学理念下,知识构建的方式也是不同的.素质教育与传统教学不同,对学生知识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较高.陈述性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学生不需要深入探究,只需要记忆结论即可.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抽象思维、直观想象、逻辑推理与陈述性知识关系非常密切.程序性知识,则是需要利用某些工具在学习内容探究过程中确定的某种知识.程序性知识形成的过程离不开陈述性知识.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内容比较丰富,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创新教学方法,落实教育内容,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如何将数学核心素养与学生联系在一起,实现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问题.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数学知识的分类,进行针对性教学,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在上述关于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描述中可以得知,陈述性知识是可以直接获得的,说明该知识形成过程具有抽象、直观、逻辑推理的特点;程序性知识形成的过程,则需要经数据分析、建立模型与数学运算这三个步骤,才能够得到最后的答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分类,并利用此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构建知识体系,推动教学改革.

(二)立足知識生成过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当明确知识分类对素质教育的影响后,教师可以利用知识形成,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并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陈述性知识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学习陈述性知识过程中,学生会利用抽象思维探究知识形成,验证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掌握更多的知识,核心素养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以“三角函数”章节内容为例,这一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及象限角、弧度制等概念,掌握并学会应用三角公式,包括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三角函数的和差倍半公式等,学会用三角函数的图像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这一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知识生成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核心素质教育.从知识生成角度来讲,可以将三角函数内容分成两方面知识点:第一,陈述性知识.其中三角函数相关概念、三角公式、三角函数的图像及性质都是陈述性知识.第二,程序性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列举实例内容,根据定义推导出的三角函数公式,利用定义、公式得到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内容等等都是程序性知识.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信息化教学,将教学内容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利用抽象思维思考知识形成过程,以此完成知识学习.信息化教学能够将知识形成过程更加形象地呈现出来,加深学生理解与认识.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这一内容,使学生感受建模、运算、数据分析等过程,以此提升数学思维,促进核心素养形成.

(三)利用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知识生成

当学生具备核心素养后,其数学思维与品质也相应提升,对于后续学习顺利进行具有很大帮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的内容,探究新的知识点,以此促进数学教学发展.现代社会对学生要求较高,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推动数学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知识积累,提高综合素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根据学生思维品质确定培养方式,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推导,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已知某公益单位需要在5個人中选出4个人去从事公益活动,要求AB不可以接受第三个岗位,每个岗位至少有一个人,问:一共有几种不同的分配方法? 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知识生成的过程,也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体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题,以此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思路.进行程序性知识教学时,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了解数学知识,分析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运用该方法进行教学工作时,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学生分组.根据学生日常表现、性格特点及数学基础,将五名同学分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的各方面都是互补的,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能力.学生分组是保证课堂教学公平性的前提,若是某个小组综合能力非常强,则会影响其他学习小组的学习热情.因此,应做到科学分组,保证教学效果.第二,布置学习任务.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利用陈述性知识,引导学生探究程序性知识,感受知识生成过程.第三,学生课堂讨论交流.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是保证合作学习效果的关键.若是学生讨论不积极或者讨论过程不认真,则会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产生影响.第四,教师评价.这一环节教学行为实施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自我剖析能力,使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有全面的认识,并在后续学习中完善、优化.

(五)多媒体教学,提升知识理解能力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将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简单化,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多媒体具有信息共享的优势,教师可以收集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并将此分享给学生,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基础知识,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空间几何体”为例,进行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出现的圆锥、圆柱、正方体、棱锥、棱台等立体图形,并将展示图形的三视图标记出来,然后进行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对此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为学生学习几何体的体积、表面积打下牢固的基础.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的方式,将基础知识内容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并将此分享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前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无形中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形成.

(六)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无论是程序性数学知识,还是陈述性数学知识,都可以采用探究学习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与知识类型,合理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探索更深入的知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该方法的优势是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效果,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课堂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就教材内容自主讨论,鼓励学生深入分析,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以“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例,进行这一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探究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第二,探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第三,探究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问题后,留出3~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独自探究学习.当学生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知识分析、生成情况,并适当提出一些建议,解决学生学习上存在的疑惑,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促使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核心素养教学中,应重视知识分类,培养学生数学品质与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未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实现终身学习.通过知识分类,培养学生逻辑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雪林.现象教学: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扎根:以“2.2《圆的标准方程》”一课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0(6):6-9.

[2]朱晓语,胡典顺.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湖北省16个市州的调查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0(2):50-58.

[3]王有茂.汇集众人智慧培养核心素养:评《基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9(8):123.

[4]周迎春,罗毅.情境设置为相宜 素养习得是本真:以“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9(22):40-43.

[5]陈学玲.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J].数学教学通讯,2019(36):59-60.

猜你喜欢

逻辑推理能力高中数学核心素养
仅仅依靠形式逻辑所能解决的问题很少
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例谈“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