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地州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公共艺术构建研究

2020-01-07杨宗礼

艺术科技 2020年23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文化建设

摘要:文化一词常解为“人文化成”,《易经》贲卦彖辞的描述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公共艺术介入高校文化建设,可拉近校园文化与师生群体的距离,弥补日常简单说教式的局限,将硬性的规章制度与软性的文化融合起来,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文化样本,拓宽高等教育的维度,使高校文化建设更好地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教育行动中。

关键词:云南高校;文化建设;公共艺术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02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自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来,云南地州高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但在公共空间文化建设方面却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大多数高校公共空间的艺术文化氛围淡薄,高校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发挥不足。因此,回归传统,立足当下,重新挖掘大学校园在公共艺术建设方面的潜力,为云南高校文化建设拓宽维度,构建高校特色的公共艺术文化很有必要。

1 公共艺术的起源

20世纪60年代,以劳森伯格、奥登伯格、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主义将艺术的话语权从精英推向了大众,为公共艺术进入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德国艺术家博伊斯提出了社会雕塑的概念,认为艺术应该从博物馆走向社会,博伊斯为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1982)策划的作品“7000颗橡树”,以全新的观念与行动解释了公共艺术与社会性、时空性的结合;美国艺术家克里斯托与珍妮·克劳德夫妇游说德国国会24年,最终成功实施了包裹德国国会大厦的艺术活动(1995),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是公共艺术的巅峰之作。

孙振华(2004)认为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使存在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1]。易英(2000)、皮道坚(2004)、殷双喜(2004)、翁剑青(2005)几位学者也对公共艺术承载的社会性给出了支持的态度。李永清(2005)认为公共艺术是以人的价值为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公共艺术具有实地文化特性,它点缀环境,并依环境空間而存在。王中(2007)、陈云岗(2004)两位学者认为公共艺术的重点在于准确把握住艺术语言与社会属性、环境空间之间的逻辑关系。

国内外有许多将公共艺术的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发挥得恰到好处的高校案例,如2010—2011年清华大学以百年校庆为契机举办的水木清华国际雕塑创作活动,根据校园内不同性质的公共空间设置了合乎情理的公共艺术作品,增强了清华园的艺术氛围,拓展了公共空间的文化能量,丰富了校园的文化建设内容,起到了卓有成效的作用,也为高校公共艺术建设树立了榜样。

2 云南地州高校公共空间文化建设现状

高校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阵地。目前云南省内高校文化建设中能以公共艺术的形式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以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在昆高校为代表。3所高校皆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给云南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地州高校的公共艺术文化建设上,形式还略显单一,成效还略显不足。具体现状可概况为以下3点:

2.1 建设方法,重制度轻文化

纵观云南地州高校的文化建设,制度成效良好,但在方法的拓展与延伸方面还有继续探索的空间。云南地州高校在育人方面已有许多成熟的工作经验。学校建立了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为主力的管理体系,对学校及国家的重大政策皆可以做到及时转达,教学、党建、团建、就业等工作都可以按时完成,能够清晰明确地执行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基本可以做到令行禁止。但在校园公共文化的具体建设上,存在硬性的规章制度与软性的校园文化建设脱节的情况,高校所承担的全方位育人功能未能高质量开展起来。

2.2 建设内容,重抽象轻具象

在云南地方高校的公共文化建设中,校园公共文化的建设以校风校训、学校宣传各类活动的横幅标语及学生的社团活动为主。校风校训的表现以校训石为主,如大理大学校训“博学达真,大德至理”、玉溪师院校训“至真至善,致美致用”、红河学院校训“博远有鸣 开阔弘毅”、文山学院校训“博思审问 明德笃行”、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校训“立德树人,笃学尚行”,校风校训的含义深刻,寓意深远,但过于抽象的文学化效果在视觉方面的效果略显单一。

2.3 建设效果,重娱乐轻信仰

学校团委管理下的学生社团活动是云南地方高校公共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总体以歌舞类、时尚展演类为主,都是适合年轻学生展示青春活力的“奶油”类活动,但校园公共艺术文化不能过度娱乐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目前高校从课堂入手全面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决贯彻课程思政的教育方针,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课堂之外的校园公共空间内,还有大量的空间可以思考如何使高校文化与师生信仰相结合,思考高校公共空间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 公共艺术介入云南地州高校文化建设的开展思路

高校文化建设只有与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相结合才会成为一种力量,才会发展成为一种实力。高校的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高校师生员工的需求。一要维护好高校教书育人的精神文化权益,突出高等教育的历史主体、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地位;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使高校的精神文化需求不被异化,始终沿着健康、正确的道路前进[2]。

当前云南地州高校在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重文字描述轻视觉传达、重抽象宣传轻互动交流的状况,对公共艺术的开展与高校文化建设及教书育人的结合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以云南地州高校公共空间作为实践载体,对高校文化、地域文化、艺术功能与艺术语言的结合作深入研究,对公共艺术与高校文化建设的融合开展具体的实践。一方面要寻找国内外公共艺术与高校文化建设相关的案例,在前人的实践中总结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要从教育学、传播学、艺术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视角取得适合的理论基础与田野资料,塑造学校文化形象,提升学校文化气质,促成高校文化建设与公共艺术的融合。

高校公共艺术建设应结合校园内的地理风貌,不同院系的学科特色、学校历史文化资源等,处理好艺术语言与高校文化的关系,为高校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态模式。具体到公共艺术方案构建思路,以下三点可供参考。

3.1 广泛搜集关于高校文化建设与公共艺术设计的文献资料

通过文本解读与案例比较研究,寻找云南地方高校文化建设与公共艺术融合的结合点,避免坐井观天、闭门造车,对高校公共空间的形态、材质、功能进行细致的研究,对校史、校训、校风、学风等展示学校特色的资料进行搜集甄别,为公共艺术实践方案设计积累丰富翔实的一手资料。

3.2 注意多学科知识与公共艺术的结合

梳理公共艺术设计所需要的相关学科知识,选择有效的元素融入校园公共艺术方案中,综合运用艺术学、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理论,系统分析云南地方高校文化中公共艺术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路径等要素,避免方案的孤立性与切入视角的单一。

3.3 丰富高校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

从艺术形式的选择、创作题材的考量,将公共艺术实践方案与全方位育人相结合,最终在预选公共空间范围内打造出具有艺术气息并能体现大学文化的公共艺术阵地,使师生能够在公共艺术中感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总结高校文化建设中公共艺术创建研究的经验与得失,为之后做更多准备。

4 公共艺术介入云南高校文化建设的形式

4.1 景观雕塑

景观雕塑是三维立体的艺术,其占据空间渲染气氛的能力是架上藝术无法比拟的。以中华传统的优秀经典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作源泉的景观雕塑,可以根据不同的空间类型进行相应的景观雕塑布局,如在路灯下可借助路灯的构图与夜景的顶光,设计一组学生路灯夜读的雕塑,以视觉实体的雕塑形式为学校建设浓厚的学习文化提供更佳的选择;在图书馆可根据走廊、大厅等空间设计孔子、孟子、马克思、周恩来等古人、先贤的肖像雕塑来营造庄重的仪式感,为学校教学场所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在体育场馆等空间周围可设计与运动相关的景观雕塑,为运动场馆提供更多的人文气息。

4.2 壁画艺术

壁画艺术是一种适合在平面空间内展开的艺术形式,壁画在建筑外墙的平面延伸中以流畅的叙事能力与饱满的色彩表现力对公共空间的装饰作用尤其明显。从古至今,壁画的公共性、装饰性及叙事性就在人类的文化实践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西班牙拉斯科洞穴内的动物题材壁画、古埃及的正面律壁画、古罗马写实主义的民俗壁画、两河流域的马赛克拼贴壁画、中国的敦煌壁画等,众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为高校公共空间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经典的文化样本。在云南高校文化建设中,公共艺术的构建也要结合学校实际的空间特征、色彩特征、地域特征、民族文化特征等,为云南高校文化建设提供更有云南高校特色的文化实践。

4.3 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在人类的艺术实践中属于非常年轻的艺术形式,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中走来的装置艺术有旺盛的生命力。装置艺术对材料的拓展以及对创作观念的表达,对空间题材的塑造,对交互行为的运用为人类公共空间的文化构建提供了更自由的创作范围。但以解构传统、消解经典为代表的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发源于美国的装置艺术、观念艺术、波普艺术亦需要我们有选择地借鉴与学习,而非一味求新求异,忽略了对经典美的追求与对社会伦理原则的遵守。高校文化建设中的装置艺术应以颂扬经典、提升审美能力、提高人生境界为追求。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应注重声、光、电、网络新媒体等形式与装置交互艺术的融合,通过与受众群体的互动,丰富高校文化生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网络互动等形式为青年学生及教师群体提供学习的交互平台,提供纾解情绪、缓解压力、抚慰心灵的艺术空间。

4.4 展演活动

在地方高校的文化建设中,公共艺术的展开应注重永久性与动态性的平衡,景观雕塑、壁画艺术等公共艺术形式一般具有永久性的特点,可持续地占据某一公共空间,装置艺术具有易逝性特点,在装置艺术撤走后空间会恢复原样。作为对以上3种艺术形式的补充,绘画、舞蹈、交响乐、音乐会、戏曲、话剧、舞台剧等艺术形式在高校内的展演可以使学生与教师接触到更具艺术特征的经典文化,通过体验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对于提高地方高校师生的艺术修养与文化素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经典艺术的展演有极大的局限性,云南地处祖国边疆,作为云南地方高校,对经典艺术活动的展演更是有极大的需求,需要各方的协调才能使这项活动得到有效的开展。

5 公共艺术介入云南高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是传播知识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文化建设是一项以校园文化育人、增进师生情感认同与文化归属、促进高校与地方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工程。校园公共艺术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板块,起到了文化知识隐形传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其外在表现为具有物质依托的文化艺术作品、雕塑、景观等,内在蕴含了某一大学、某一地区、某一国家特有的文化艺术特色和精神意蕴[3]。

以公共艺术的方法展现云南地州高校校园的环境空间特点与校史校风特色,展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展示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师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时代,共同体验时代美学,增强高校的文化自信。在高校师生群体中建立起动态的艺术交流与传播模式,可丰富云南地方高校的文化建设内容,更有质量地实现高校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6 结语

现代公共艺术从单一的环境美化行动逐步演变为既注重审美又强调公众参与互动的社会行动。以公共艺术介入高校文化建设,可为高校文化多样性的建设探索新的可能性,增强高校的文化自觉,塑造高校文化生态模式。云南地州高校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对于公共空间的文化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公共艺术的介入可以提升云南高校的文化形象,在高校中营造正能量的生活美学,在公共艺术的创建中丰富高校文化建设的维度与方法,在创造美、欣赏美、传播美的过程中实现高校育人的目标。

云南地州高校多位于民族地区,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寻找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传统雅文化的共融方式,营造既富有民族气息又能体现中国精神的校园文化,可提升师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师生的生活意趣,增强高校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以先进文化辐射所在区域,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公共艺术的能量。

参考文献:

[1] 孙振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J].美术观察,2004(11):16.

[2] 冯刚.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J].湖南社会科学,2011(5):192-194.

[3] 江哲丰.高校校园环境中公共艺术建设的原则与方法[J].艺术教育,2013(03):44-45.

作者简介:杨宗礼(1985—),男,云南临沧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云南民族民间美术、雕塑艺术。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文化建设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