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的高校自媒体舆情引导研究

2020-01-06朱飞

人物画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舆情引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媒体

摘 要:舆论是公众意见的公开表达。通过舆论可以审视政治动向,把握社会脉搏,体察群众情绪。舆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大学生作为舆情参与的重要主体,在近年来的舆论热点事情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群体的舆论力量。作为高校,如何立足于理论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舆论观念成为当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高校;自媒体;舆情引导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及规律性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一套保守封闭的理论体系,伴随着历史的演进过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开放的姿态不断兼收并蓄,实现创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吸收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积极成果,在科学认识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是指在中国革命、改革、发展的各个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几代中国领导人,根据我国国情和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赋予其丰富的中国特色及时代内涵,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思想旗帜和根本遵循。

如今,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传播技术改变了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新一轮的媒体变革颠覆了传统信息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手段。在新时代条件下,我国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不断丰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传播手段创新,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二、高校自媒体舆情引导现状研究

(一)自媒体时代概况

自媒体(We Media)这一概念最早在21世紀初期就已出现,相较于官方媒体而言,自媒体有别于其他媒体,主要突出在“自”上面。从自媒体的使用主体看,自媒体更注重公众参与的概念,即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媒体,突出强调传播主体的自主性。从自媒体的内容生产来看,突出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的自由性,公众通过自媒体可以实现信息内容的个性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在自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实现信息发布与获取、社会交往与监督,情感表达与娱乐等功能体验。

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演化过程中,自媒体区别于传统互联时代的单向度信息传播模式,用户生产内容的模式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推广变为可能。目前,我国自媒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是当下最火爆的自媒体形式。

21世纪的媒介演化风驰电掣,在自媒体的空间舆论场里,一方面公众参与舆论的话语权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也充斥着网络谣言、拜金主义、极端主义、享乐主义等多种负面舆论思想误导群众,污染社会风气。

(二)高校网络舆情

舆情,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社会空间内,公众对公共事务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个人事务所表达的具有群体性的情绪、意愿、态度、意见的总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互联网空间成为公众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公众对各种公共事务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个人事务所表达的具有群体性的情绪、意愿、态度、意见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要素包括舆情主体、舆情客体、舆情载体、舆情介体和舆情环境。

1、高校网络舆情的舆情主体是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具有隐匿性特征。所以在校的师生、离校的校友、校内的组织都有可能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这些个人或组织主体文化素质水平高,对舆情载体应用高度熟练,意见的表达能力和行动能力强,甚至是某一领域的意见领袖。在一些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中,高校中的意见领袖甚至能起到影响舆情发展的作用。舆情主体生产内容并受到舆情介体和舆情环境的影响。

2、舆情客体就是由具有公众共同利益性质的公共事务或者带有群体性特征的个人事务所形成的舆论场域。舆情主体与客体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它是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中,舆情客体是与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相关的各种现实社会现象和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观点。

3、舆情载体是指用于承载舆情,将舆情变成舆论的工具,主要包括各种传播媒介。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是重要的媒介。在移动互联时代,“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是当下承载网络舆情的重要载体。网络舆情主体通过网络舆情载体发表观点,相互讨论。

4、舆情介体是舆情的指向性话题,并通过媒介载体呈现出来,我们通常称之为热点、焦点事件。一般而言,舆情的介体都是具有争议性的热点话题,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民生、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一些列话题。

5、舆情环境。舆情环境是指舆情产生与发展的时空背景,包括与舆情关联的物理空间、社会环境、传播环境。舆情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既制约着社会心理、文化传统上各种具体舆论的形式和发展变化,也制约着对舆论进行引导的人们,同时,无形地调节着个人、团体、社会相互间的关系。良好的高校舆情环境意义重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能让校园氛围积极向上,凝聚师生力量。

(三)高校自媒体舆情引导现状

当代大学生群体文化水平较高,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处于精力旺盛的青年期的他们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思维情感状态活跃,有着强烈的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自媒体平台的虚拟性、匿名性、互动性特点符合大学生群体的表达需要,为他们提供了极佳的自我表现场所。大学生群体有属于其年龄圈层的网络语言、表情文化,他们以各类新媒体平台为阵地,以身份建构、文化认同等因素为准则,建构起属于自己本身的网络社交圈,彼此之间建立了很深的社交粘性。在对舆情保持旺盛好奇心的特征前提下,一旦舆情被群体关注,便会产生裂变式的传播效果。大学生群体是当下网络舆情事件参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舆情的产生和发展。虽然在自媒体环境下成长的这一代大学生面对舆情时会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判断,但出于个人情绪表达的非理性的舆论传播仍然占有较高比例,高校自媒体舆情呈现出理性和非理性并存的特点。

从高校层面来说,作为管理主体的高校也仍然存在着舆情疏导意识淡薄、舆情管理制度不完善、舆情管理队伍薄弱等多方面的问题。目前,国内各高校都设有信息管理部门,负责与本校有关的网络信息督察工作。由于舆情管理资源成本投入偏低,技术监管手段应用不足导致对舆情的处置反应能力较为滞后;舆情疏导意识的不足导致舆情进一步激化甚至产生次生舆情;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舆情处置失范、模式化缺失;舆情管理队伍薄弱导致舆情处置合力不足,舆情处置时间延长。

三、高校自媒体舆情引导策略

高校作为培育高等人才的阵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稳定学校的教学科研秩序,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于高校自媒体舆情管理工作而言,面对如此庞大的网络活跃群体,如何稳定有效的获取学生的信息诉求,及时把握学生的舆论动向,做好保障学生话语权的同时又能维护学校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从高校舆情主体角度,建立一支专门的舆情信息管理团队。对于舆情信息管理团队而言,主要发挥舆情预警和舆情信息监测的职能,舆情监管的技术手段只能作为舆情信息监测的技术支撑,但从本质上看,舆情管理工作还是做“人”的工作,舆情预警也是高校舆情管理工作的前提。作为各学院的学生骨干、辅导员,他们是各项政策指令的落地人员,往往对舆情具有第一时间的敏锐体察,他们是舆情信息管理团队最合适的基层工作者。依托于舆情信息管理团队,辅之于舆情信息监测技术和良好的舆情反馈机制,能够有力提高舆情的处置效率。

从高校舆情客体的角度,注重畅通信息反馈和意见诉求机制。对于很多高校的舆情事件而言,由于信息反馈的延迟或者意见反馈平台的缺失导致学校在舆情客体中处于失语状态。学生诉求反馈不畅,进而转向自媒体平台表达观点诉求,导致舆情爆发。基层学院要关心关注学生的利益诉求,通过定期召开权益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问题解决诉求;对于学生关注的重点通知信息,学生在解码文字信息过程中容易产生理解偏差的,要通过线上或线下会议的形式进行解读传达,;学校层面可以通过建立校内意见反馈平台的形式,与各职能部门形成联动,推动诉求高效率解决反馈。

从高校舆情介体的角度,要做好形势教育工作。自媒体平台的信息纷繁复杂,在校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热点事件有着极强的参与意识,形势教育是当下大学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对国际、国内热点形势进行学习、研讨,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形势和国际比较,促进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和了解,推动理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推动校园网络公序良俗的建构。

从高校舆情环体的角度,注重校园舆情环境的营造。和谐的校园舆情环境一方面要注重管理体系制度的迭代更新,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教育活动的开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管理制度体系不断面临各种新情况。从高校学生工作法治化的内涵来看,高校与学生都是权利义务主体,出现矛盾时,必然要用法律手段来协调解决。对于高校,要尊重学生权利,确保学生利益不受侵犯;但同时,对于散播谣言、宣泄庸俗、灰色言论等扰乱校园和社会秩序的网络行为也要通过管理体系制度进行相应的惩处。对于舆情环境的营造,高校更应着力于舆情教育活动的开展。利用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开展网络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通过举办网络文化节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创作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通过多种自媒体形式加大校园网络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力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新闻传播思想[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6):5-12+126.

[2]高金萍.社交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境遇与创新发展[J].中国编辑,2019(10):16-20+26.

[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编写组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林爱珺,郑小华,张甜甜,邹雨茉.舆情信息工作指南[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6.

[5]蒋弦.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D]. 2018.

[6]余晨光.高校網络舆论引导的实效性研究[D]. 2019.

作者简介:

朱飞(1992-),男,汉,江苏溧阳,研究生学历,助教,研究方向:网络思政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舆情引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媒体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2011至2015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研究综述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论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的引导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