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馈策略在中国文化英汉双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20-01-06马惠琼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双语教学

摘要:中国文化英汉双语教学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也是缓解师生在对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和摆脱“新哑巴英语”困扰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而话语性反馈和评价性反馈相结合、及时反馈和延时反馈相结合、直接反馈与间接反馈相结合等有效的反馈策略可以让中国文化英汉双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完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跨文化教育任务。

关键词:反馈策略 中国文化 双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1]。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内容,尤其是母语文化内容的教学,已经在业界达成共识。因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以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相互平等为前提的,只有非常了解和熟悉母语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目的语文化,并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2]。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语言和文化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语言文化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在通过英汉双语开展中国文化内容教学的过程中,有效运用反馈策略,可以影响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1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把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性质和教学目标定义为: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3]1 其教学目标之一是“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3]4。《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也指出:“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可以……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高国家软实力。”[4] 可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目的语和母语文化的教学内容,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它有助于学习者提高文化鉴别和鉴赏能力,提升文化素养,因而也是学习者成长、成才的客观需求。在教学中如果“没有两种文化的双向导入,必然导致交际主体一方的缺失,跨文化交际就无从谈起,大学英语的跨文化教育任务必然沦为水中月、镜中花”[5]。中国文化英汉双语教学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对母语文化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是学习者缓解“中国文化失语”和摆脱“新哑巴英语”(不能用英语表述相关的中国文化内容)的困扰,提高跨文化交际实效的有效途径。但中国文化内容浩繁如星,学生相关知识积淀不足,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偏弱,口语表达能力更是亟待提高,在对外交流中饱受“新哑巴英语”的困扰。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英汉双语开展中国文化内容的教学也可谓困难重重。但实践证明,教学中运用反馈策略,可以帮助学习者有效克服焦虑、紧张和畏难等消极情绪,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 反馈策略概述

“反馈是指在既定目标存在的前提下,学生对目标的实现与否的反映,为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表现提供有用的信息。”[6]“在语言教学环境中,反馈通常是指为改进、提高学生的学习,对其某一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发回的信息。”[7]教学反馈不仅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做出的评价、描述,以及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的交流活动,也指学生本人为总结学习得失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归纳总结,还指学生之间对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相互评价和反馈。不管是教师的反馈、学生自己的反馈,还是学生之间的反馈,都应该是对学生学习行为、过程和结果的具体描述和客观判断。教育家周榕在对外语教学中的反馈功能做了多维度的研究后指出,反馈是联系教与学的纽带,维持课堂交互、提供相互理解的信号,提供学生态度反应的讯息。[8]68

教学中的反馈策略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分为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话语性反馈和评价性反馈、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及时反馈和延迟反馈等多种类型。各种反馈策略在教学中可以交叉使用。反馈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反馈的教学活动不是完整的教学,更谈不上科学有效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反馈策略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本文重点探讨教师反馈策略在中国文化英汉双语教学中的运用。

3 教师反馈策略在中国文化英汉双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文化英汉双语课程借助英汉两种语言,以中国文化主题为单位,概览性地讲解中国文化,既让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提高英语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具备用英语简单表述中国文化和自身民族文化身份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人文素质和民族文化修养,缓解“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最终达到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用英文表达中国人的文化和民族身份的能力。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评价性反馈和话语性反馈相结合、及时反馈和延时反馈相结合、直接反馈与间接反馈相结合的反馈策略,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1 话语性反馈和评价性反馈相结合

评价性反馈“指的是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与否的判定,这种反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回答的形式和正确性”。而“话语性反馈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或者纠错,主要是为师生建立交流对话……话语性反馈关注的是内容而不是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9] 。中国文化英汉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决定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以话语性反馈为主、评价性反馈为辅的反馈策略。在教学中,即便是一个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也并非只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如《论语》既可以翻译为Analects或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也可以直接用汉语拼音“Lun Yu”来表示,对 “?hat ?in? of influences ?oes Confu--cianism have on Chinese peoples ?aily life?” 等类似问题的回答,教师更是难以简单地用“Yes! You are right!”或“No! You ?i?nt get the point!”这样的评价性反馈,学生不能从类似的反馈中获取更多的有益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师生交流对话、提升学生交流能力的话语性反馈策略不失为更好的选择。针对《论语》的翻译,如果学生答出了 Analects的答案,除了给予及时的评价性反馈之外,教师还可以不失时机地告诉他/她“Lun Yu”也是不错的选择,进而与学生分享一个观点:在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时,如果英语中存在词汇或文化空缺,可以选用汉语拼音(必要时可以加注)。一则可以准确地表达这些词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特有的内涵;二则可以借势把“Lun Yu”这样的中国英语推上国际交流舞台。touhao(土豪)、fengshui(风水)等已经进入英语语言,成为英语家族中新成员的事實充分说明,“中国英语不仅成功承担了传扬中国文化,使中国自信参与平等交流,既表明政治立场和观点的使命,也为丰富英语语言、构建和谐语言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10]。

3.2 及时反馈和延时反馈相结合

“即时反馈可以使学生及时注意到自己的错误 ,尽快更正 ,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延迟反馈则更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迁移。”[11]及时反馈和延时反馈各具优势,在教学中只有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回答问题或完成作业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两种反馈策略,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教学实践表明,对于新的、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应给出及时而肯定性的反馈。因为新,自我反馈和同伴反馈可能存在空白;因为难,及时反馈可以给学生提供心理上的支撑,缓解焦虑情绪。”[12]比如,在安排学生就“中国传统艺术”和“中国民间文化”两个章节分组收集整理资料、制作PPT,课堂上分享时,针对他们在发音、语言、材料的多寡和PPT的制作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不足,应多采取延时反馈的策略,可以在全班同学都完成分享之后整理归纳并以书面的形式分享到班级群,让学生自己对号入座,查找并关注他们的错误和不足,加以改正,积累并内化知识;而教学某一传统艺术或民间文化的发展渊源及影响等较难的内容,教师可以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并通过话语性反馈策略等诱导学生,及时对他们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错误加以补充或纠正,以完善教学内容。

只有根据教学过程中任务的难易程度,有侧重地把及时反馈和延时反馈有机结合,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越学越明白,越学越自信。

3.3 直接反馈与间接反馈相结合

中国文化英汉双语课程因其主要教学内容既有中国文化,又涉及第一甚至第二外语的英语,其难度自然大于单纯的中国文化课与大学英语读写、视听说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和焦虑感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他们表现好的地方应给予直接、肯定的反馈,而对表现不足之处,可结合话语性反馈策略,给出间接而具体的反馈,这样可以做到事半功倍。间接性反饋可以充分顾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减低他们的情感障碍,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获取信息。因为“积极的情意反馈作用于学生,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重新‘估量自己,使自己情感迅速向着积极的方向转变”[8]68。

例如,在学习“道家思想”的相关内容时,针对“道家和道教之间有何关系”一问,有的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道教出现的时间比道家晚;道教是宗教,而道家不是,但更本质的区别却无从说起。这时候,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积极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信息的意识和努力给出肯定和表扬,还可以进一步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如道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道家的思想内涵有哪些?二者在中国的影响如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引导、思考和交流,学生会意识到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网络上的简单信息,而没有做进一步的调研和独立思考。他们将从类似的间接性反馈信息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用英语概述中国文化的能力,有效克服“中国文化失语”和“新哑巴英语”在对外交流中形成的障碍。

结语

教师反馈是任何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不仅是对教学活动的简单总结和归纳,更是融入了教师情感的带有温度的指点和引导。每一种反馈策略都不可能孤立于其他反馈策略而单独存在于某一教学活动中。就中国文化英汉双语课程的教学而言,只有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选择、有侧重地把多种反馈策略有机结合起来,既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也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只有把话语性反馈和评价性反馈、及时反馈和延时反馈、直接反馈与间接反馈等多种反馈策略相结合,有机融入课堂内外的教学中,才能真正优化、整合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韩敏.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28(1):149-152.

[2]张磊,杨浩然.论外语教育的和谐文化共生[J].湖北社会科学,2017(11):172-178.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2.

[5]马惠琼.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中西文化双向导入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9,41(4):115-119,127.

[6]朱宏华.反馈策略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教师, 2008(S1):126.

[7]Ur,P. A Course ?? La?guage Teach??g:Pract?ce a?d Theory. Cambr?dge U??vers?ty Press,1988. 转引自李俊芬. 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教师反馈策略模式初探[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1):49-52.

[8]王催春. 论外语教学中的情意反馈策略[J]. 中国西部科技,2008,7(20):68-69.

[9]王春辉. 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反馈策略探析[J]. 中国西部科技,2014,13(8):120-121.

[10]马惠琼. 中国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策略研究[J]. 红河学院学报,2020,18(2):77-79,92.

[11]陈启瑞. 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反馈策略的研究[J]. 科技视界,2019(30):71-72.

[12]马惠琼.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反馈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5(下):61-62.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双语教学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情景导游》课程双语教学改革探索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面向不同对象的双语教学探索
Seminar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