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融课堂”实践探索

2020-01-06范丽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33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核心素养

范丽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金坛中专战“疫”主阵地是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倾心打造“融课堂”,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将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积极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融课堂;教学质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金坛中专学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根据《教育部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停课不停学”的精神,制定“延迟开学、按时开课”的教学工作方案,2月10日开始全面实施网络云教学。教学部门精心部署,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线上教学持续平稳运行,教学秩序有条不紊。

一、倾心打造“融课堂”

全面实施“融课堂”,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将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积极的自主学习,促进师生健康生活、共同成长。

(一)融课程

学校教学科研处开展专项调研,组织各系部对新学期开设课程进行筛选,保留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部分可在网上实施教学的专业技能课,新增包括防疫知识、心理辅导、素质拓展、职业素养、企业文化与制度等课程。本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设置线上教学课程,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有序、高效、高质、保量落实2020年春学期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二)融资源

教师按新学期调整后的课表在线授课辅导,学生居家自主学习。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凤凰慕课、超星泛雅平台、国家开放大学、现代云课堂等平台资源,根据我校各专业学科教学计划、进度要求,合理地选择网络资源,打造“融课堂”。

(三)融方式

基于线上教学经验,本着“准时开课、流畅讲课、师生互动”原则,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运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腾讯课堂、钉钉云课堂等多种平台和软件开展线上教学活动,直播、微课、慕课、QQ、微信齐上阵,采用录播、微视频、任务单、在线对话、学案等进行组合式教学,多途径多形式把知识传送给学生。

(四)融督查

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设计了教学情况反馈表,要求学生在授课当天线上反馈。授课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反馈表及时掌握学生线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在线上及时解答。每天教师上完课在智慧校园上及时填写教学日志,总结反思,并作为学校绩效考核依据。学生填写班级日志,对任课教师教学任务、时间、方法、教学质量及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班主任协调监督本班教学工作,审核班级日志,及时处理问题并签名后上传到系部;系部检查汇总形成教学日报并上传学校教学管理群,汇编成全校每日教学简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螺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教学高质高效有序进行。

二、线上教学运行情况

(一)线上教学数据

学校共开设702门课程,占本学期应开课程的96%,实现了“分层分级、全面开课”的目标。共建立课程教学群70余个,覆盖率100%。其中线上课程公共基础课占48.2%,专业课占51.8%。线上教学教师235人,其中承担线上课堂教学任务的高级教师占比41.65%,所开课程门次占在线开设课程总门次的46.9%。

(二)线上教学资源

1.在线课程资源基础。2017年,学校出台了《泛雅课程建设方案》,着力推动网上课程,鼓励教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在线辅导答疑等。累计有135门次的课程通过学校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辅助教学活动。近年来,学校将线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重点,启动了系列课程建设计划,推动了课程资源共建共享,逐步形成了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建成了一批优质在线教学资源。

2.新建网络教学平台课程。疫情发生以来,学校通过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课程60门次。课程抽样统计,通过平台累计添加课程资源2300个(资源占用空间约540G),146门次课程通过平台发布课程作业,教师端添加课程作业650次,学生端提交作业近2万次。课程讨论区发文总数2816条。

3.线上教学模式。学校线上教学授课方式多样,主要以线上直播和使用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资源为主。课程教学主要集中在QQ、阿里钉钉、ZOOM(44.9%)、中国大学慕课(20.94%)以及腾讯课堂(17.98%)。另外,线上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大多会混合采用直播课(83.83%)、文字交流(41.73%)、语音交流(34.96%)、资源包(28.95%)和录播课(26.69%)等多种方式组合进行授课。

三、线上教学管理

(一)线上教学组织工作

为切实保障在线教学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校系两级在线教学工作小组,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讨论线上教学工作方案,从疫情防控、教学运行秩序与在线教学质量三个维度综合研判,制定和出台了《关于延迟开学时间教学工作预案》《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开学初课程教学准备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涵盖教学准备、基础保障、过程管理、课程建设等各方面,全面确保线上教学有序开展。

为严格把控在线授课质量,学校根据线上课程试运行和学生反馈的情况分批开课,强调线上课程开设“五不准”原则,要求各系部做到“没有准备好的课程不开,学生不满意的课程立即停开,课程在线学习资料不足的不开,不重视学生学习反馈、简单直播的不开”。校系两级对新开课严格把关,96.8%的课程在开课前完成了试课、试讲。学校要求以直播形式教学的课程,教师在正式开课前须熟悉相关操作,准备应急预案,提前30分钟进行课前检查。对准备不充分的课程,延后开课。

(二)线上教学质量监控

学校建立了校系两级在线教学工作交流QQ群。校级交流群由主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务处领导、系部主管教学的领导和督导组成;系级交流群由系部教学干部、任课教师、督导组成。及时交流信息、分享经验、解决问题、反馈情况。另外,各系部组织在线巡课,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及时收集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据大部分教师反馈,他们能够根据学生和督导组意见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调查问卷结果显示,PPT和教学资料有更新的达到74.96%,积极调整教學方式的达59.02%,选择教学效果更好的平台的占49.04%,多数教师能够及时对教学方案进行修正,不断改进。

(三)线上教学培训服务

学校对教师网络教学水平进行调研摸底,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在线教学需求,缜密分析,找准教师在线教学的痛点与难点,逐一破解资源短缺、技术和技能不足等问题。成立在线教学指导团,建立300余人的教学研讨群,围绕“网络直播教学组织”“PPT录制课”“录像深度加工”等主题定期开展视频直播培训,形成了包括文本、图片、视频在内的10余个线上教学工作包,帮助教师解决在线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建立校系两级在线教学工作交流QQ群,部分系部为居家授课教师购买耳机、摄像头等装备,为在线教学提供有力的技术与条件保障。

针对开课初期摸底调查确定的全校86名因各种原因不具备居家进行网络学习条件的学生,学校展开个性化指导帮扶。对家庭困难、手机流量不够用的学生,赠送“暖心流量包”,助力学生网络学习不掉队。有效的措施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認为指导服务解决了大部分或部分问题的教师和学生占比分别达到88.72%和95.33%,只有9.4%的教师和4.67%的学生认为缺少指导和服务。

四、教师线上教学

(一)教学工作量

学校合理适度安排教师线上教学任务,所有课程均按教学计划进行,授课教师均能严格按课表上课。本学期,教师带1门课的占53.9%,带2门课的占31.7%,带3门课的占14.4%。从教师每周线上授课的频次来看,一周一次的教师占比11.2%;一周两次的教师占比24.21%;一周三次的教师占比35.79%;一周四次的教师占比17.14%;一周五次及以上的教师占比11.66%。总体来说,学校小班化教学占比大,教师工作量适中。

(二)课堂互动考核环节

师生互动的方式主要包括课堂互动、随堂测验、作业和课后辅导等方式。呈现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教”“主动学”的教学形态。调查结果显示,随时在线互动讨论、集中辅导答疑等是教师采取的主要课业辅导方式(80%);61.8%的教师认为在线教学的互动效果非常好,认为互动效果一般的占36.9%,仅有1.3%的教师认为互动不理想。

从调查反馈看,98.87%的教师会课后布置作业;96.96%的教师会对课后作业进行检查、反馈;93.98%的教师会课后安排答疑;90.98%的教师反馈学生会在课后请教问题。

(三)教师线上教学的适应

调查结果显示,70%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比线下教学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要多;27%的教师认为两种方式相当;只有3%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要少。另外,44%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是线下教学所花费时间与精力的2倍;25%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是线下教学所花费时间与精力的3倍及以上;19%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是线下教学所花费时间与精力的1.5倍;12%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是线下教学所花费时间与精力的2.5倍。以上数据说明,学校教师在线教学积极性高,责任心强,教学准备充分。

面对种种挑战,学校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和辅导,主动学习,互帮互助,大胆探索各种技术和平台,快速掌握了直播、录播和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技能。调查结果显示,26.69%的教师从未对线上教学感受到任何不适应;49.25%的教师刚开始的时候不适应,现在已经逐渐适应;只有2.26%的教师现在依旧不适应。

教师对线上教学不适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线教学没有传统的课堂教学氛围,无法进入状态(68.72%);二是自己或者学生对线上操作不熟悉(42.56%);三是线上教学导致周末、节假日答疑等活动不间断,24小时待命(30.26%)。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例如,无关外部环境干扰较大,缺少有利的教学环境和条件(28.21%),因网络经常卡顿,带来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下降(26.67%)等。

(四)教师的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54.51%的教师认为应该加强视频课互动式教学;48.50%的教师认为授课平台应多样化;39.85%的教师认为可建设“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支持实用指南平台网站。另外,超过30%的教师认为应该将线上教学成果纳入考评范围,进行线上教学平台操作培训等。

五、学生线上学习

(一)网络稳定性

疫情的突然暴发,对学生也是一个重大的考验。线上教学开始的第一周,学生使用电脑的比例只有12%,大部分偏远地区和贫困的学生只能使用手机上课。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校学生使用电脑的比例上升到17.03%。学生线上学习网络稳定性大幅提升,认为网络稳定和基本稳定的比例达到了67.16%;认为偶尔不稳定的占比29.28%;只有3.56%的学生认为网络不稳定和极不稳定。

(二)学生学习状态

经过9周的网络教学,11.95%的学生完全跟得上教学进度;68.31%的学生基本跟得上教学进度;13.95%的学生很难完整地跟上学习进度;只有5.79%的学生基本靠回放课件或只能看教师制作的课件。

(三)学生线上学习的适应

学生对线上学习的感受和教师基本相同。43.94%的学生刚开始的时候非常不适应,现在已经逐渐适应;24.41%的学生从未感到任何不适应;14.69%的学生依旧不适应,占比相对比较高。调查显示,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线上教学平台(app)不统一,造成诸多不便(58.31%);二是外部环境干扰较大,没有有利的学习环境和条件(49.31%);三是网络经常卡顿,学习效果不佳(38.42%)。另外,线上操作不熟练(34.17%),长时间在线学习对健康产生的危害(33.54%)等原因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六、亟待加强的工作

(一)加快推进网络在线课程建设

改造升级平台管理系统,将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资源平台。强力推进平台所有课程在线开放,资源共享,资源建设与教学互动联通,成为课程实时更新、教师实时答疑、学生随到随学、在线考核、师生双线评价、管理者即时可查教学动态数据的教学载体。保证课程建设常态化,常建常新,实现可学习、能考核、可评价、能统计,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展示窗口。

(二)高效开展教学针对性培训

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和教学需求配置培训资源,以在线教学的问题为导向,组建教学指导团队,及时发布指导建议,帮助教师不断改进培训方式,完善教学方案。同时要系统规划培训体系,增强网络资源课程建设的能力,提高教师适应新技术的能力,打造具有一流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和平台开展优质教学的能力,推进“互联网+”教学模式与体系的建设。

(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指导和服务

网络教学对学生的精力投入和学习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网络教学也不能仅限于课程教学与知识传授,应引导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从学生反馈自身学习状态看,“没有养成网络学习习惯,在线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我监督指导能力不足,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容易偷懒”等也是学生反馈最为集中的问题。应开展多样化思政教育,加强学生学习指导,促进班级同学间的交流,系统建立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四)完善线上线下互动的教师考评与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把教师开展课程资源建设作为教学履职的基本要求,把建设的质量和运行效果作为教学绩效的考核点,把服务网络教学的成果作为教学水平的衡量标志,充分调动教师网络教学积极性。同时健全和完善学业评价体系,把学生线上学习成效纳入学业评价体系,探索多样化学分认证。

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和学校运行带来了重大挑战,也给网络教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激发了教师教学创新的激情,也是对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历练,促进了职业教育一次重大的教学变革。

责任编辑:章跃一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核心素养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云模型及其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