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祖璋的平和缘

2020-01-04曾金华

闽南风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古籍荔枝科普

曾金华

十多年前,曾经在福建科普作协的内部刊物《迎春花》中《纪念贾祖璋百年诞辰》的一篇文章里读到一句话,大意是说,贾祖璋曾经在平和工作过。当时,我不禁惊叹起来:贾老竟然曾经与平和结缘过!

贾祖璋(1901—1988)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他的文章我们许多读书人是不会不熟悉的,他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入选高中语文教科书,文章準确、翔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做了介绍,并表明对我国荔枝生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我们教学中不时地要与这篇文章打交道,而且这也是一篇典范的科普说明文,对这样一篇课文我们怎么会陌生?但是,当时我们没想到的是,作家竟曾经在我的家乡平和工作过,并且,这篇文章的材料也很可能是在这儿收集而得的!

我努力找寻贾老在平和的踪迹。但几十年的烟尘已把贾老的鸿爪雪泥湮没得了无踪迹。我已经无处寻觅贾老在平和的一麟半爪了。

时光荏苒,这件事后来就抛掷一旁了。

前些天,偶然又看到贾老的名字,我便在网上搜寻起来了。于是我看到了《百科名片》上的资料:

“……(贾祖璋)1961年秋到1962年夏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1年。回社后任大型《知识丛书》编委,承担科技部分书稿的选题策划和编审工作。1978年5月到上海出席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从此开始了创作的辉煌时期。……十年动乱期间,身处逆境的贾祖璋,此时的心情虽说无奈,但他又不愿意虚度年华、浪费时光。他只身到野外的稻田、菜园、果园,观察植物生长、昆虫活动和鸟类繁衍的动态。同时,还大量阅读当时所能找到的科学和农技书籍,从1970年到1976年的6年间,共写了50本读书笔记。这段时间的实践和阅读,为科学春天到来后的科普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也才有了荣获‘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及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范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兰和兰花》《蝉》等名篇的问世。”

就这则材料中贾老的简历而言,1978年前十年左右时间贾老的经历显然是不清楚的,这也仍然无法让我将贾老与平和联系起来,我未免感叹。

后来,读到《福州晚报》的一篇文章,让我对贾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文章里有这样的叙述: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在那‘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的贾祖璋,自然遭到了灭顶之灾。他被宣布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斗。1969年10月,林彪发布1号令,紧急动员疏散全国大中小城市人口。贾祖璋被遣散到福建的平和县山区。他的儿子贾柏松先此早下放在平和县劳动了。自然,平和县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但贾祖璋懂得怎样应付这艰难的日子,乐此不疲。他说倒是有时间去潜心钻研一些古籍,学习知识。在整整六年的时间里,他辑录古籍100多万字,编成《后汉书动植物钞》《苕溪渔隐丛话植物钞》《辞源植物钞》《辞源动物钞》《福建柑桔谱》《龙眼谱》《荔枝谱》《桃谱》《水仙》《兰花》《茉莉》《月季》《牡丹》,以及《萤》《蛙》《金鱼》《鸦》《蝉》等30多种50多册的动植物谱,表现知识分子的‘顽固性。他相信这种‘顽固性,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对于科学都是有用的。”

同时,我又寻觅到一篇博文里这样的内容:“几年前在一家旧书肆(应该在厦大附近)里面买到一本有科普大家贾祖璋印章的书《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此印看上去不起眼,大小在1.5厘米左右,出于对签名书的一种嗅觉,我仔细端详后确认印章上面的字是贾祖璋印,依照我的习惯我查了该名人的相关资料,结果看到一点让我有点意外的字眼‘下放平和。下面节选一段网上找的记载——《科普写作的极致》一文的节选:

“贾祖璋的痛苦源于执著。他对科学小品写作的执著,不仅是追求人文的或文学的美,更着迷于它深层的自然之美和科学之美,科学的理性与理趣。‘文革期间的1970年至1976年,贾先生被迫居处于闽南平和县坂仔公社的小屋内,以古稀之年,放逐之身,昏眊之目,数年间从所藏的古籍中抄录爬梳,辨误考证,评述整理出了百万字有关动植物的资料,即今日部分收入全集第五卷的《札记》诸篇。这些凝聚了老人无数心血的科学与文学的札记,除了科研价值弥珍,也使我们这些科普后学得以窥见贾先生在写作《鸟与文学》等文前前后后曾作出了怎样的工作,虽在‘文革逆境,此心此志仍不泯。”

这是“老秀才后人·闽南寻迹的博客”里的文字。感谢他(她)为我省却了许多艰难的搜寻工作。

这些虽然是网上材料,其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由此我们不也可以此清楚地了解到这样的一个事实:文革时期,贾老被宣布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斗,并1969年至1976年曾经“下放”到平和县坂仔公社(今天的坂仔镇),在公社的小屋里度过了艰难困苦的生活——有意思的是,贾老在公社的住所,与现代文化大师林语堂的出生地恰好隔溪相望,相距不到两百米,两位文化名人是否有着灵魂上的邂逅?——但他仍以古稀之年,放逐之身,数年间不忘深入实践,细致观察,同时辨证众多古籍,积累大量素材。这为日后他的又一次创作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也就有了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蝉》等这些名篇的问世。

世事变迁,人事兴废。贾老在平和留下的一点痕迹已然消失殆尽,但我相信,贾老的坚强的品格,对科学的执着精神,一定仍然会熏染并激励这一方水土的人们,我充满着信心!

斯人虽已逝,风范定长存……

猜你喜欢

古籍荔枝科普
吃荔枝
Fruit of the South
荔枝红了到灵山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江苏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荔枝
古籍出版的困顿与生机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