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即兴喜剧演员学随机应变能力

2020-01-04王海雯

上海工运 2019年10期
关键词:爬山表演者喜剧

王海雯

职业讲述

沈飞:

从事即兴表演13 年,他创立的“飞来即兴”是国内第一个以即兴喜剧演出和表演课程为主的剧场。

和你聊聊即兴喜剧

我是一名80 后。高中时就去美国留学了,大学读的是计算机编程。毕业后,因为还想学点不一样的东西,多探索些不一样的文化吧,我就从纽约去了洛杉矶,在那的一个剧场里学习即兴喜剧表演。

曾经,我是美国AM1300 广播电台节目的主持人,洛城18 台的制作人。还在好莱坞著名的剧场表演脱口秀,是当时绝无仅有的华裔表演者。最后,撇开一切光环,我决定成为一名即兴喜剧的专业表演者,并把这一风靡美国的现代喜剧表演带回中国。

没有剧本的一出好戏

这些年借力媒体传播,大众对同样从美国传进中国的脱口秀有了更多了解。同样是喜剧,即兴表演和脱口秀有什么不同?相对而言,脱口秀更传统些,它是一人一个舞台的搞笑演说。而即兴表演,是在场景下的团队表演。但最重要的不同在于,脱口秀表演者是在有文稿前提下的演说;而即兴表演,正如其名,完全没有剧本,是根据现场观众的建议,即兴创作角色和情节,来完成一场喜剧演出。

这听上去是不是很疯狂?没有剧本,没有任何准备,一个团队要怎么演?这就要说到即兴表演最核心的“Yes,and”理念了。无论前一位演员设计了一个怎样的情景,其他演员都要在接纳(Yes)对方的前提下,再增加(and)一个新的情景。一幕剧就在这样的“加乘”中边说边演地呈现出来。

举个例子吧。如果台下的观众决定要看一个有关“大象”的剧。那么,即兴表演者的演绎可能是这样展开的——

“我看到了一头大象!”

“是啊,这头大象已经三岁了,好快啊,转眼之间。”

“亲爱的,它是我们结婚时领养的,现在我们也快到‘皮婚’纪念日了。”(这时男主一边在铲着粪,一边回头看着女主)……

从“大象”、“它三岁”到“主人公结婚三年”,原本一个单薄的元素就在“Yes,and”的叠加下变得丰满起来。而专业的即兴表演者还会加上各种搞笑元素,不间断地逗乐台下的观众。

人人都是即兴演员

登台前,即兴喜剧的演员是没有剧本的,所以他们平时的准备也不叫彩排,而是训练。训练什么呢?训练非线性思维,训练肢体语言表达(表演),更训练团队成员间的默契程度。某种意义上说,它比一场传统的舞台剧难得多,所以对于专业的即兴表演者,依然是遵循“台下十年功,台上十分钟”的法则,需要大量地学习,反复地训练,不断地提高与队友间的默契程度。

可能你还会好奇,专业的即兴表演者都是科班的演员出身吗?其实不是。反而,仅仅通过传统表演学习的学生,也无法成为即兴演员。在美国,即兴喜剧是一个全民可以学习的剧种,无所谓有没有天赋,无所谓是否科班出身,人人都可以登上舞台,开启属于自己的“Show Time”(表演时间)。

即兴喜剧会如此风靡的原因,一来它契合了人的天性。孩童时的我们都是随心所欲的,而成长的代价,就是要学习各种规则,被各种“边界”形塑成一个成年人该有的样子。这不是不好,但也多多少少压抑了自己的本真。而舞台就是另一个世界,一个人造的世界,在其中你可以反复重来,可以肆意演绎各种角色,感受笑的力量,感受身心合一。

还有,即兴喜剧也更契合了真实的世界。因为每个人身处的环境,其实都是一个个即兴表演现场。你虽然具备了各种知识,拥有丰富的阅历,但某一时刻你说的某一句话,做的某一个决定,依然考量着你当时那一刻的反应能力。同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现代社会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互助”,熟稔即兴表演核心理念后,你会更自然而然地与他人有效“连接”,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他人。

现场教学

理论:应变,从“Yes,and”开始

在即兴喜剧的舞台上,演员是无法事先沟通的,必须现场就往下推进故事,不管发生什么场景都必须完成。这时候就产生了一个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则——“Yes,and”,翻译过来就是“是的,而且”。这也是即兴表演训练人随机应变能力的核心,先学会接纳,才能应变。

Yes 指的是接纳,不管你的队友在舞台上创造出什么,你都要接受,包括他的身份,他给你的设定,他台词里的一切信息。当然,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同意别人说的每一句话,但这个Yes 的规则,至少可以提醒你去尊重你的伴侣、父母、朋友、同事所创造出来的东西。

And 指的是除了应该接受别人的信息之外,还需要添加一个新的信息还给对方。如果没有添加信息,沟通也会被阻断。即兴喜剧就是你给我一个信息,我还你一个信息,就好像你搬来一块砖,我在你的基础上也搬来一块砖,搭着搭着,最后就把房子给搭好了。

“Yes,and”容易遇到两种阻碍。有一种最混淆视听——“Yes,but”,听上去跟“Yes,and”很像,但它的意思是“是的,但是”,其实它阻断了故事的发展,是一种委婉的拒绝,一种变相的say no(说不)。另一种是只发问,不贡献信息增量。有些人在沟通时只提疑问句——我们在哪?在干嘛?吃什么?生活中若有这样的人,旁人会感到很吃力,因为他不贡献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即兴喜剧的舞台上,有一个规则,叫作不许提问,特别是在开场的时候不要提问,要尽量用陈述句。

实例:怎样优雅地表达观点

古语有“鸡同鸭讲”,今有“尬聊”一词,都在形象生动地说明,在充斥着否定、拒绝以及暗含自我唯一性的沟通中,没有人是赢家。来看几个高频的“尬聊”现场,用“Yes,and”怎样化险为夷。

前情提要:大年三十,亲人围炉。面对眼前的“单身狗”,长辈们七嘴八舌地聊开。

爸爸:娃啊,30 好几了吧,

妈妈:怎么还不结婚呢?

“Yes,and”小哥哥:是啊,的确年纪也不小了,所以我更该乘着现在的光阴,去成就一番事业,35 岁之后我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但35 岁我还可以结婚啊。

前情提要:有一个女孩,她新交的男朋友特别爱爬山,但她就是不喜欢。周末的一天,她的男朋友又来邀请她一同爬山。

男友:今天天气真好,一起去爬山,如何?

“Yes,and”小姐姐:亲爱的,我不爱爬山,但是我特别好奇,你爬到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你爬到了山顶能给我拍几张照片吗?专门为我拍的。你下山之后,我会在咖啡馆等你,听你跟我讲一讲此次的经历。

前情提要:有一群小伙伴正在筹划怎样度过一个小长假。

“Yes,and”A:那几天天气很好,要不去钓鱼吧;

“Yes,and”B:这个主意不错,再去把谁谁一起叫上;

“Yes,and”C:他有车,可以一起开车去;

“Yes,and”D:既然开车,我们可以选择去崇明岛钓鱼;

“Yes,and”E:索性就住一晚上,直接租个民宿得了。

延伸:激发创意的不二法则

上述的第三个对话场景中,其实展现了一个特别美好的团队形象,有效应用“Yes,and”法则,大家心往一处去,力往一处使。每个人的权利都得到了保障,因为都发表了观点;但每个人也都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因为尊重了他人的观点。而在彼此的叠加中,一个最原始的建议,就得到了最大化的扩充,最终可以执行。

这也正是企业在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时期望达到的效果,分开来,每个人都是独立而自由的;而连接在一起,彼此又都是合而为一的。如同在即兴舞台上的演员们,互相“捧哏”,彼此成就“一出好戏”;而在现实的职场,就是共同出谋划策,来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特别是在激发创意的“头脑风暴”阶段,大家圆桌会议,领导就可以制定一个交流原则,严格遵循“Yes,and”,在接纳前一位发言者建议的同时,增加一个自己的新观点。如果每个人都有一种“再烂的哏我也愿接”的决心,那么观点碰撞的过程一定是愉快而舒心的,而最终得到的结果必是集众人之智慧。

小结:在善意与信任间让灵感迸发

在民主意识、边界意识被不断高举的当下,成年人已经越来越习惯了说NO,甚至以为只有说NO,才是坚持了自我。当然,生活的复杂性,使你不可能永远说Yes,但其实无论是机械地说Yes,还是机械地说NO,都不是最好的方式,收放自如才是人生最舒服的状态。而“Yes,and”恰是为你提供了一种最好的可能性,在坚持了自我的同时,也尊重了别人的自我。

连接,是“Yes,and”内含的一个更深的逻辑。所谓的随机应变或是团队协作,都只是表象的技巧。更本质的智慧,是当你用肯定对方的方式进行表达时,你可以更好地与他人连接,让信息流动共享。你不用担心自己不够机智或是缺乏创意,那种所谓的灵光乍现或是灵感迸发会在彼此的善意与信任间,自然而然地生发。

猜你喜欢

爬山表演者喜剧
我们一起去爬山
难忘那次爬山
爬山
爬山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爆笑喜剧
喜剧世界
妙猜两数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论表演者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