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语文课堂文化品位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0-01-03杨波全

快乐学习报·教研周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提升策略

杨波全

摘要:当夸社会中所积累起来的一切文化成果正是人之天性得以彰显的结果,作为学校教育,其根本任务之一是传递文化。构建一种以高雅的精神风貌,祥和的,。理状态,严谨的思维方式,高尚的价值追求等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文化。

关键词:提升;课堂文化品位;策略

天性教育理论认为,我们的教育在对人予以教化的时候,有些东西是不能通过教而生成的,那就是人的天性,天性是大自然给予人的恩惠,它是自然意志、世界意志、宇宙意志在生命意志中的具体体现。天性作为生命进化最高形态所特有的一种禀赋是人生命的力量和心性发展之源,而当今社会中所积累起来的一切文化成果正是人之天性得以彰显的结果,作为学校教育,其根本任务之一是传递文化。那些属于天性的,不可教的东西恰恰是文化生长的根基,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秘密,是人类赋予创造性的秘密,文化,归根结底是天性的外化,天性的客观化,是人的自然化以及自然的人化,因此文化教育与开启人的天性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在学校教育中,由于文化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认识和发展自身的价值,能帮助他们求得心灵的自由发展,寻求内心的完美与和谐,而且能直接影响着学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天性的开启和天良的回归,因此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努力提升课堂的文化品位,便成为实施天性教育的一项首要任务。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文化教育,究竟如何来提升课堂文化的品位呢?

通过理论实践探索,在对课堂文化的构成与特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我们构建起了一种以高雅的精神风貌,祥和的心理状态,严谨的思维方式,高尚的价值追求等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文化。

一、高雅的精神风貌

高雅的精神风貌是提升课堂文化品位的根基,是构成高品位文化的源泉和动固。体现在课堂中,它是以生命性理念引导教学,以新的知识成果推进教学改革所构建的一种积极向上、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中学语文核心素养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教师通过创造一个平等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探究的课堂、温暖的课堂和充满激情的课堂,来展现其高雅的精神风貌。

在课堂中,展现高雅的精神风貌,教师不再以导师的身份自居和先知先觉者的身份出现,是走向讲台,步人学生中间,做学生的朋友、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对教师而言,上课是人与人的交往,而不单纯是劳作;是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方式,而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是自我发现和探索真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展示结论”。[1]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携带着课本和僵化的教案走向学生,而是携带着如何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的策略走向学生。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白、教案上演剧,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学习学习中对文本的步步叩问,其自我体验和自我发现得以不断的深化。学生积极的思考,主动的提问,大胆的质疑,热烈的探讨,激烈的争论和踊跃的表达,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提高的不只是能力,更多的是获得发现的喜悦、顿悟的惊喜、思考的快乐、自我的认可和前进的动力。学生得到的是老师的忱的赞赏、真诚的尊重、情感的归宿和思维的乐园。在这样的充满灵性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被放飞,潜能被发掘,激情被点燃,师生的思维在碰撞,情感在融合,心灵在贴近,师生真情涌动,灵性焕发,激情四射。

二、祥和的心理状态

祥和的“心理状态”是优化学生主体结构的基础。基于对生命意义的反思与关照,从开发生命潜能,焕发生命活力这一层面,重新定义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意义。当教师在教学中以一种祥和的心理状态面对学生、走进教室时,他就赋予了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括的场所,成为他们快乐的、喜爱的、有创意的世界,从而结合其心智潜能,焕发生命活力。发[2]其外显特征体现为:教学情境的自然和谐、学生心态的祥和与自由开放,学生天性的充分张扬。

构建课堂文化,教师所展现的是平宴中见精深,祥和中见深情的教学风格和高雅的人文情怀。教学中,教师总是以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的姿态健步走上讲台,举止从容、端庄大方、精神饱满、雍容自然;讲课时教师的态度亲切而不随意,严肃而不紧张,学生始终处在一个宽松、舒适、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教师的精湛教学艺术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得更多自主建设建构知识的场所与机会,让学生们的身心沉浸于一种师生共同创造的课堂文化中,进行有意义的互动,激励每个学生参与解决问题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所使用的语言总是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简练、明晰、准确、生动、新鲜而富有情趣。“在师生的对话中,老师把自己和学生都看作平等的一方,自己的想法与学生的想法放在一个天平上权衡,自己的道理与学生的道理用同一种眼光去审视,自己的逻辑与学生的逻辑也用同一个标准去判断。这样一来,教育也就变得理性了,教师可以淡定从容,学生也可气和心平,这样教育的效益大大增加,其持续性,持久力也非同寻常”[3],善于把深刻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课堂的美感魅力,教师使用的语言都是赋予美感和节奏感的,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中的学生的情绪,巧妙地予以控制和调节,运用语音声调的高低快慢、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們的印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课堂中,为了唤起每个学生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师充分发挥了师生和生生对话的艺术,让学生们经过合作、探究,自由地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进行交流、评议和赏析,整个教学过程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生生互动的情景充分发挥着课堂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天性提供了舞台,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师生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使学生的情性得以彰显,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本义的还原和促进学生天性的发展与张扬。

三、严谨的思维方式

高品位的课堂文化是滋养学生天性的养料,而这些养料都蕴含于思维方式之中,为了开启学生的天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教师从教学理念的确立,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情境的创设,构建了一套富于思维严谨、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教学体系,蕴含了一种追求完美,崇尚智慧,力求创新,逻辑严谨的思维方式。

课堂中展现严谨的思维方式,教师以精湛教学艺术蕴含睿智和灵性,能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心智的唤醒和美的享受。他们总是设法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静思,在交流中提升,让学习成为乐趣,让思考成为习惯;“学生不仅能够靠思维深入到事物、现象、相互依存性的实质中去,而且能在思考的过程中从记忆的储备里挖掘材料,把以前己知的东西跟新的东西进行对比和比较”。[4]它通过文化对学生的心智的熏陶和心性的锤炼点燃起生命的亮点、优化其生命的形态,促进学生理智生活,道德生活与审美生活经验的积累,从而形成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品味高雅的课堂艺术文化;课堂中,为了解决好知识与能力的问题,教会学生思维,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时,注重以技能训练为途径,向学生传授那些智力含金量最高的策略性知识和有效性学习方法;以“学而时习之”为途径,引导学生运用合作、体验与探索的方式去自主获取知识和完整的知识的建构,让学生不断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思维创新与方法创新的过程中获取智慧的养料,在智慧的碰撞中使学生的知性与理性得以提高与增长。

四、高尚的价值追求

作为立足于文化教育的课堂,其核心任务之一是激活并培养主体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作为一种生命存在的自我意识,其内涵是对人高尚的德性的发掘、把握、培育和塑造。唯有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学生们才会懂得珍惜生命,了解自己生命的价值,懂得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掘这种价值,并充分利用它创造新的价值,从而发现生命真正的美。同时,唯有这种美才能导向善,促使学生以善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系的形成,使高贵的德性得以彰显。

课堂中,教师是通过用生命创造教学艺术之美来焕发学生的生命的活力,从而体现一种高尚的价值追求。教学中将是充满激情,全身心的投入,用自己丰富、真挚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以情动人,让整个课堂洋溢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氛围;他们让学生在一种活跃、愉快的精神状态下探索问题、形成顿悟、展开想象、发展思维;教学不仅是一种启迪智慧的教育,而且是一种审美教育,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教师通过对最直接的生命活动一一审美活动的激发、培养与引导,直达每个学生生命的本源,以美启真,以美扬善,使之生命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驱动;教师在传授知识、训练思维、提高学生素养的同时,十分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即注重对学生美好健康的情感、正确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5]通过这种课堂文化的建构,能让学生在情感上对真、善、美有一种终极的向往,在态度上对真、善、美一种不倦的追求;能让他们懂得“善”是唯一的价值标准,一切真和美的事物唯有“善”的才是有价值的,从而让他们学会以善求真,以善塑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通过这种课堂文化的建构,学生的悟性的获得、灵感的出现、情感的升华、个性的张扬等都在自然形态中生成,知识技能迅速得以内化,其生命可以获得一种^性美的陶冶与净化。

总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的教师用自己的生命、心血和智慧,构建了一种以高雅的精神风貌、祥和的心理状态、严谨的思维方式、高尚的价值追求等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文化。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書社2002.6。

[2]率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0

[3]刘晓东,论教育与天性[J]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69-75。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1984.6

[5]棘巨明,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文化的重建[J]湖南教育(教育综合).2008( 11)30-30

猜你喜欢

提升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论新形势下政工干部的修养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