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网络直播课实践共同体的构建与优化

2020-01-03陈玥

文教资料 2020年29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

陈玥

摘 要: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网络直播课为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研究以实践共同体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和师生访谈,探讨当前大学英语网络直播课程中师生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出优化信息化教学中实践共同体构建的教学策略,对提升互联网辅助外语教学效能和学生社会化語言能力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大学英语;实践共同体;同步直播教学

1.研究背景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直播模式的发展,给现代人的教育学习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直播除了被运用在日常生活、购物和娱乐中,还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革。在当前社会环境对教育模式的挑战中,教育直播以便捷性、实时性和广泛性等特点,逐渐改变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曾经由于资源分配、地理和时间限制等使得教育活动难以开展的问题。

随着外语类课程信息化教学和直播模式的兴起,网络直播课成为大学英语课程的一种新变化与新尝试,即教师讲授(及本地学生互动)的实况,通过网络视频即时传送给异地远程教室的学生,远程学生通过观看同步视频直播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这种教学形式依托网络及硬件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了时空限制,促进了教学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丰富了当前高校异地多校区教学的组织形态,为开展多元化教学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对教师和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形式、内容提出了更多要求。尤其在外语类课堂,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获得更多的交流与练习语言能力的机会[1][2](75-81)。本研究旨在利用实践共同体理论,探索外语类直播环境中的有效教学模式,力求充分发挥互联网课程优势,优化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提升远程直播课的师生参与度与教学效能,进一步推进现代信息化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2.实践共同体

实践共同体理论(Community of Practice)源自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Lave和Wenger提出该理论将学习者看作社会互动活动的参与者而非单纯的知识接收者[3]。学习者与具有共同目标、兴趣、能力等特征的人群,分享学习过程、经验和知识,建构学习实践共同体,并在此共同体中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与前辈(如教师、专家、辅导者)和其他助学者(如同学、同伴)一起参与社会性活动,从互动中获取知识。实践共同体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并非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传播,更重要的是学习者从互动中吸收掌握共同体的社会文化内涵,在互动活动中建构相应的社会参与身份,为社会化场景中的语言互动能力做足准备[4](39-43)。

在传统课堂语境下,教学实践共同体的构建与互动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IRF会话展开,即启动(initiation)、应答(response)和反馈(feedback)[5][6]。典型的IRF过程包括:教师通过启动话步进行提问,学生在应答话步中作答,教师在反馈话步中给予评价、补充和修正。IRF问答反馈结构是课堂活动开展和话语互动的基础,师生通过话步进行信息交互。学生也可以在实践共同体其他同伴之间或主动向教师发起话轮。通过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者获得实践共同体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共同体交互活动,明确作为共同体成员的学习目标,与其他成员交流分享、理解并掌握知识。

然而在当前以学生为中心和信息化辅助的课堂中,相比传统IRF模式,外语教学更多采用师生与生生间的任务型教学模式。因此,实践共同体建构相比传统课堂更加多元,在远程直播课堂中,共同体成员除了本地教师与本地班级学生外,还包括远程教学参与者(如助教与远程班级学生等),课堂教学涉及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两两互动(见图1)。

同时,实践共同体交互的模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言语互动,还包括同步直播视频、线上课程平台(如钉钉,QQ,云课堂)等,除了传统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人机互动关系在构建实践共同体中亦占有重要地位。蒋学清等提出与现代技术相整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具有“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特点[7](42-46),这种教学结构使其区别于传统多媒体课堂,教师、学生和信息技术媒体之间均可以两两互动,借助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及较为成熟的技术环境,学生可以通过更多样化的互动机会获取语言知识信息,获得较成熟的语言学习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

目前国内外许多语言教学信息化环境下实践共同体的研究,主要基于移动设备、翻转课堂和在线视频资源平台,如即时社交软件、公开课视频、TED讲座、MOOC慕课等[8](1-27)[9](79-81)[10](81-86)[11](48-54),近几年出现了针对校外直播平台的研究,针对实时课堂内构建实践共同体的研究和应用较少。在上述网站和平台上,大部分学习者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自主学习,依然属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实践共同体理论下,语言学习并非单向的被动输入,应当是学习者合作、探索、协商的过程。“互联网+”语言教学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如果牺牲了语言教学的社会性认知,就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兴趣、交流能力及教学效能。然而由于信息技术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在互联网课堂中构建实践共同体并开展互动活动,比传统面授课堂面临更多的困境和挑战。如果将传统课堂的IRF互动模式照搬进网络课堂中,那么效果可能并不理想,不仅无法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的,还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信息技术资源。在互联网课堂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避免教学互动的形式化和浅层化[12](3-11),优化整合适合互联网课程的教学手段,让信息技术丰富教学互动。

3.研究设计

本课题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分析数据。选取浙江某高校开展的大一年级“大学英语”远程网络直播课,对课程中所有实际参与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即两位授课教师、一位远程班级助教、145名学生。直播课程开设在同校两个异地校区之间,两位授课教师各自教授一组“本地+远程”班级,本地与远程班级均为平行班,课程计划及教材相同,本地及远程班级组织概况及相应学生人数如下表:

数据收集时间为2019年2月至7月,研究采用课堂观察、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的三角互证法,其中调查问卷使用里克特五级量表,针对共同体建构中师生、生生和人机互动合作共设置了30个问题,旨在分析当前互联网远程直播课程的教学困境、探讨教学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优化互联网大学英语直播课程中實践共同体的构建。

4.直播课中的英语教学困境

对调查问卷结果使用SPSS 24.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合课堂观察和师生访谈,发现影响直播课堂实践共同体建构和互动活动顺利开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本地班级与远程班级因地理及网络因素产生的客观隔阂。问卷数据显示,对于共同体内师生、生生及人机总体互动认可和实践程度,四个班级之间存在差异(F=10.527,p<0.001)。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本地班级A与本地班级C不具有显著差异(p>0.5),因此两个不同授课教师的本地班级共同体学习互动程度可视为相当。然而,远程班级B与远程班级D的互动程度显著低于相应授课教师的本地班级(p<0.05),结合与老师、助教和个别学生的访谈,造成远程班级互动程度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地理和心理的空间距离,师生与生生交流无法像面授课堂一样高效开展,设备原因如网络延迟、摄像头视角、麦克风和扩音器质量等都会影响课内活动的开展。同时,本地与远程班级学生人际关系和心理上的不熟悉,专业背景及英语基础水平的差异,给课堂互动任务带来一定的挑战。

(2)学生活动参与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亟待提高。与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传授知识不同,在现代互动课堂下,学生参与是知识构建和语言交流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在参与直播课程的四个班级中,远程班级B线上活动参与程度显著低于本地班级A和本地班级C(p<0.01),低于远程班级D(p<0.05),本地班级A和C的学生对课堂中主动提问、回答、参与互动等活动的认可程度显著高于远程班级B和D(p<0.01)。结合课堂观察、助教及学生的访谈进一步分析,远程班级B中学生的整体学习积极性欠缺,班级学生习惯于传统灌输式被动学习模式,与远程班级D的学生相比,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不够清晰,学生访谈时指出“不敢”或“不知道如何”与授课教师或者助教进行互动,害怕“语言表达出现错误”。然而依据问卷和课堂观察结果,尽管实时同步活动的开展遇到挑战,在课堂中采用一些异步型的互动活动,如在线平台文字型头脑风暴,师生的认可程度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高于传统即时问答活动。

(3)语言能力提高需要真实的社会互动语用情境和实践。依据课堂观察结果,在直播课程初期,师生主要的课堂互动任务基于课本知识点,辅以英语等级考试等工具性动机,课堂中以真实社会语境为基础的语言训练有限,学生课堂学习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为目标,缺少主动建立真实交流语境的动机与氛围。在网络课程中后期,两位授课教师和助教在课堂中使用在线交流平台建立本地班级与远程班级之间的线上联系,学生可以在线上平台内进行语音和文字形式的沟通,用英语分享知识、经验和想法,同时对其他同学展示的内容进行语音和文字的反馈。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线上教育资源,将传统课堂内的小组任务扩大到了本地和远程协作任务,将教学环境和学生现代社会生活环境结合起来。根据量表问卷调查结果,四个班级学生线上平台互动的认可程度(mean=4.02)要高于直播课程内整体互动平均水平(mean=3.62)。

5.优化实践共同体构建

依据研究中发现的上述直播教学困境,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以提升互联网直播教学效能及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水平为目标,提出以下优化实践共同体架构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实践共同体意识,树立共同体学习目标。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学生个体的学习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进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逐渐经历“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由远及近、由浅至深、彼此互动、合法利用资源、合理分享经验的过程”[4]。在互联网课程中构建实践共同体,并非将教师与学生、本地班级与远程班级之间做绝对的分类划分,而是将多方参与者视作一个动态的课程实践共同体,互相提供实践学习机会。在课程实践共同体之下,依据具体情况,开展班级实践共同体、小组实践共同体等组织形式,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树立学习目标,寻求建立并加入相应的实践共同体,增强共同体归属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2)设计互联网小组任务,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在远程直播课程中,教师及助教能够提供的信息及管理活动有限,课堂任务应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小组任务,自主发展协同学习,开展讨论、演讲、辩论、竞赛等小组活动,加强实践共同体内部互动,共同构建语言文化知识,使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和运用,从知识的旁观者变成知识的实践者[13](79-84)。通过网络平台手段,将互动拓展到本地及远程班级之间,不仅能够强化学生作为语言学习实践共同体成员的参与度,而且能够增强互联网外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3)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化语用情境及实践活动。实践共同体理论的基础内涵是,学习者通过参与实践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活动,获取相应的社会文化和语言知识。参与“真实”情境是实践共同体理论中知识学习的核心要素,掌握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表达与应用知识,是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部分,因此将真实情境融入互联网教学中,培养学习者情境口语对话能力,促进当前互联网时代下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发展,都是将学习者“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和真实的社会实践要求结合。

6.结语

以语用交际能力为导向的新时代语言教学,要求语言能力的提升不能只关注字词句法等表面的语言知识,而是学生在参与社会互动与对话的过程中,积累社会文化内涵知识,积极构建社会文化交流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进一步推动语言能力的学习与应用。在当前外语类信息化课堂中,实践共同体理论为语言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使学生在互联网仿真社会环境下,通过构建相应的实践共同体,参与交流,相互协作,主动共享知识,发展相应的社会化语言交际能力。大学英语远程直播课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个研究互联网辅助外语教学的独特视角,将授课教师、助教、本地学生、远程学生及信息技术手段视作一个互动发展的有机整体,通过发现和探讨当前直播课程中的师生困境,为当前及未来在互联网环境下工作和学习的师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对提升多元化互联网外语教学效能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Allwright R, Allwright D, Bailey K M. 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2]李佐文,刘颖.基于语料库的EFL课堂互动话语模式研究[J].中国外语,2016,13(02).

[3]Lave J, Wenger E.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4]程志,陈晓辉.“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视角下的移动学习设计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1(08).

[5]Sinclair J M, Coulthard M. Towards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 The English Used by Teachers and Pupil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6]Wagner J. The Classroom and Beyond[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4, 88(4).

[7]蒋学清,丁研.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初探[J].外语电化教学,2012(06).

[8]Lenkaitis C A. Technology as a Mediating Tool: Videoconferencing, L2 Learning, and Learner Autonomy[J].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19.

[9]甘晔.基于在线直播课的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7(11).

[10]李霞.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生态课程研究[J].中国外语,2017,14(05).

[11]阮全友.基于QQ平台的实践共同体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外语电化教学,2014(02).

[12]陈明选,杨婧.手机直播支持下的交互式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06).

[13]陳娟文,王娜,李金玉.基于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共同体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9).

基金项目: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英语网络直播课下实践共同体(CoP)构建研究”(2020YB04)。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
论朗读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ESP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