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如何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

2020-01-03叶惠美

文教资料 2020年29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大学语文人文素养

叶惠美

摘 要: 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不够直观是导致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边缘化的直接原因,课程资源支持较少、授课对象人文知识体系不健全、人文素质不高是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整合乡土文化资源,探讨乡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路径,活化传承乡土文化、增强职业技能、实施课程思政、服务地方发展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 大学语文;乡土文化;课程思政;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由于专业技能培养不突出,因此被边缘化,被专业课程对立化。大学语文教学面临教学资源不足、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等现实困境。只有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的课程价值。

探讨将乡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建设中的问题,对于丰富教学资源、主动为专业服务,发挥课程思政引领作用,以及服务地方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乡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

(一)课程层面:乡土文化蕴含丰富的大学语文教学资源。

大学语文旨在增强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学理念”[1](100)影响下,高职院校偏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践训练,形成了“重技能教育”“轻人文教育”的教育体系。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下,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发展趋势、岗位需求的联系日益紧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由于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不够凸显,因此成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边缘化”的对象。

在课程资源配置上,与专业课程相比,大学语文课程资源支持较少,现有的课程模式普遍以书本教材为主,课程涉及知识面相对较窄,加上高职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无法达到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必须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乡土资源,丰富课程资源,才能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

(二)学生层面:人文素质偏低。

人文素质培养环境不够完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偏低,表现为文化积淀、为人处世与文化自信三方面有所欠缺。首先,在文化积淀方面,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对优秀文化知之甚少,人文积淀不足,人生目标不明确。其次,在文化自信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接触不多,地域认同感不足,家国情怀淡薄。最后,在为人处世方面,學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作意识,不懂得感恩,不能相互包容,责任意识不强,具体表现为言谈举止不得体,生活习惯不良,室友之间矛盾突出,小团体意识浓厚,抗挫折能力低,等等。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乡土文化教育,深厚学生的文化积淀,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矫正学生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

(三)素养层面:人文知识体系不健全。

高职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通常局限在基础性知识上,对本土的人文知识,如乡土风情、方言乡音、民间习俗、文化名人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笔者所带的班级部分学生不知道西关大屋、陈家祠,不知道李小龙是广州人,不清楚端午节是农历的几月初几。高职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有偏差,难以传承和发扬具有本土特色的优良习俗和传统文化,不利于人文素养和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

以上问题究其原因:首先,多年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精力大多集中在课本和考试上,没有过多的时间关注学习之外的事情。其次,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本土文化越来越被淡忘;最后,地方高职院校现有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和大学语文课程发展现状不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及人文素质提高的需求。为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健全人文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必要以大学语文课程为载体,依托乡土文化,对现有大学语文培养模式和实践策略进行创新。

二、乡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

(一)以服务专业教育为目标,将乡土文化转化为职业技能训练的教育资源。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一直处于“专业教育”的对立面。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完全可以主动为专业教育服务。我们以乡土文化为载体,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针对学生胆量较小,不喜欢发言及多媒体的制作技术较好的现实情况,进行了“发现从化之美”的主题探索。要求学生以从化乡土文化为题材,运用擅长的专业技术,或对从化地区的乡村照片进行PS技术处理,或将图片制作成相册,或将拍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频进行剪辑,或实地考察从化的美食、特色小镇、古村落,并撰写微信软文,或对从化的神话传说进行动漫制作……定期要求学生分组展示、解说,并互评。经过一学期的尝试,学生对从化地区的乡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调动学生介绍从化的美的积极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微信软文的写作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强,更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不知不觉强化了视频剪辑、PS等专业技能。

除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之外,我们还积极探索将乡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活动的路径。依托大学语文教研室教师指导的学生社团开展一系列乡土文化的体验活动。书法协会举办了“我爱乡土,我爱书法”的书法比赛,创新比赛形式,采取书法作品展示加解说的形式传承书法的精神,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演讲协会开展了“传承乡土文化,成就优雅人生”的活动,让学生说乡土、赞乡土,从活动中传承乡土文化的优秀传统基因;晨风文学社开展了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大家讲乡土故事,传乡土精神;晨霖茶文化协会则在茶艺表演中加入客家山歌的表演和粤语版的《七碗茶歌》的朗诵,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创新客家茶艺表演形式……

大学语文不是专业课的对立面,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凭借工具性特征,实现通识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的无缝衔接,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值。

(二)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将乡土文化转化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

习近平同志强调“各门课都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课程,应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

如在讲授约翰·高尔斯华绥的《品质》时,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工匠精神,笔者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了不同的引导。在中医养生专业的大学语文授课过程中,适时引入南药小镇浮雕长廊中的人物,帮助学生提高医德认识,结合抗击疫情中医护人员的例子,让学生感怀生命之重,激励学生效仿医学前辈的医德,强化对职业责任感的认知,以敬畏之心看待医学工作者的职业使命;在工程造价专业通过介绍客家土楼建筑的影响力,结合媒体报道的工程造假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工程造价工作是如何影响人类、社会和个人生命的,让学生意识到工程造价中“安全第一”的职业道德和责任。为了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我们建议学生主动联系从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观鳌头醒狮的扎作、吕田头酒的酿造、水族舞及客家山歌的表演,学生既感受了工匠精神,又激发了保护非遗的责任感。我们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组织学生参观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区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红色精神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鼓励学生到宣星村参观,记录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让学生明白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关系,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课程思政大格局下,探讨融入乡土文化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实现大学语文课程育人作用与乡土文化培育、职业道德熏陶、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只有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解决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综合能力的融合问题,才能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高职语文课程的人才培养作用”[3](105)。

(三)以服务地方为导向,将乡土文化转化为高职大学语文人文素养培育的资源。

“高职教育的地域性特征赋予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的重要使命,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要特色”[4](26)。高职院校拥有一支技能过硬的师生团队,是活化传承乡土文化的主力军。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了一批学生志愿者,培训他们演讲、讲故事等技巧,旨在培训一批解说从化红色旅游景点、文物古迹、名人故居等的志愿者队伍。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到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做解说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进一步了解乡土文化,理解乡土文化精神,培养家国情怀。我们发挥任课班级的专业特色,助力乡土文化发展。以从化区流溪河文化资源为例,园林景观专业学生对流溪河流域的水景观进行调研;旅游专业的学生收集流溪河两岸有关水的民俗、神话传说、渡江战役及沿岸村庄的家训文化、民俗等;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旅游纪念品进行市场调研,根据流溪河流域沿岸村庄的特色,调研分析旅游纪念品;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针对调研结果,设计“一村一品”的旅游纪念品或半成品……我们还依托大学语文创意写作,鼓励学生对流溪河文化资源进行视频拍摄、剪辑、制作及网上宣传,并创建了推广从化乡村旅游的订阅号。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青年人获取信息的速度、手段、能力明显优于长辈,改变了过去信息传递的方式,重新构建了长辈向晚辈学习的新秩序。高职师生以青年人为主,有着过硬的专业技能,乐于接受新事物,有独特的想法。在乡土文化传承中,必将带来新的思想,推动乡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这个反哺过程中,大学生产生很深的成就感,激发深造自己、学习新知识的学习精神”[5](71)。

高职师生利用专业技术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自觉参与到乡土文化资源的宣传、保护和开发中,必将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加深高职师生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加快师生对乡土精神的传承,强化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的培育效果,反哺乡土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结语

乡土文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起到引领与推动作用。选取乡土文化中与高职学生成长、发展密切相關的优秀文化,有步骤、有目的地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培育中,培养坚定文化自信、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时代赋予大学语文教学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朱巧芳.试析高职校园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03).

[2]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高彦.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

[4]章永刚.浅议文化育人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3(35).

[5]田长生.后喻文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应用型大学文化素质课程体系建构研究》(DIA190414)、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创新强校工程”教学改革项目《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视域下的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途径的研究——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例》(NY-2018CQ2JGYB-01)成果。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大学语文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