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的园林

2020-01-03

安徽园林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心园林教授

83岁的朱均珍教授率领她的清华团队花费整整8年时间终于成就了中国第一部《中国近代园林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这部高水准、开创性的权威著作的出版是中国园林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对中国近代史、中华文化在近代的嬗变深入研究的一大贡献。听朱教授娓娓道来的整个学术团队在调查、研究、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表现出来的科学、敬业、奉献、团结精神,也极为感动,觉得这一切和他们的扛鼎之作一样具有宝贵的价值,这同当今校园和社会频频出现的一些浮躁、重量不重质的时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南浔会议期间,本刊主编尤传楷和部分专家参观考察浙江湖州安吉余村,这里曾是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所在地。

读完图文并茂、洋洋洒洒的《中国近代园林史》后我在想,这些宝贵的园林的背后是什么呢?是经济吗?是的,没有钱是兴建不了园林的,但当时兴建园林的目的似乎并不是为了钱,因为当时并不卖门票或拿来做旅游景点赚钱!是生态吗?是的,园林确实为生态增色,但当时目的似乎也不是为了生态,因为当时人们并无生态观念,而且生态也普遍比现在好得多。我想,旧时非常有钱又有文化的人,才会兴建园林、享受园林。园林是他们从冷酷的政治或商战中或暂时或永远退避的身心憩息之地,是他们依靠权势或金钱建造起来,又借以避开权势和金钱的地方;园林是浓缩的山野、世外的桃源,是可以走进去的水墨画,是通过悦目而赏心、通过审美而抚慰心灵的地方;园林是居尘而出尘的城市山林,是隐士文化的美学形式。而这些正是文化的功能。文化是人创造的,又是用来化人、化人心的。所以有理由说,园林外在形式是物化的,而内在本质是文化的。园林也是一种养人心、化人心的文化。所以可以进一步推论说,那些能够打动人心、滋养人心、平和人心、美化人心的园林才是高品位的园林。这在朱教授主编的这部著作里可以找到大量的实证,中国近代园林的典范就是这样一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谐相生的宝贝。

时至今天,中国园林的兴建主体由私人转向政府,园林的内涵和功能也在扩大,其性质也由私人空间越来越多地转向公共空间,这些无疑都是进步,都值得充分肯定。但需要提醒的是:无论保护遗产还是兴建新的园林,无论注重其生态、旅游、休闲功能,还是有的为赚钱、有的为公益,都不应该忘记和损害园林的文化本质,都应该努力提升园林的文化品位,真正以人为本地重视发挥园林的传播知识、愉悦心灵、培育审美、陶冶情操的作用。旧时代的园林主人们尚且注重的内质,不能在我们高唱文明的今天在实际操作中被践踏了。我认为,这是在研究和实践当代园林发展方向中特别需要呼吁的,因为重物质不重人不重人心、重形式不重内容不重实效的教训实在太多了!

最后还是要感谢朱教授的大作给我们带来的科学之美和艺术之美的精神享受,愿人们在里面充分感受中国园林那些楼阁疏落、平桥卧波、老树傍岸所带来的宁静素雅和淡泊清幽!

猜你喜欢

人心园林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清代园林初探
愿得一人心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软糯甜美 俘获人心
“反腐”过后人心能否维稳?
打动人心的琐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