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2020-01-03苏静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营销界 2019年42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淮河足迹

■ 苏静(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一、引言

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主要包含三大内涵,分别是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城市发展质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健康发展,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水系是城市的命脉,水资源一方面是城市建设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源,另一面也是影响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的城市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把淮河流域建设成为全国大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区,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是国家战略,也是实现中东部崛起的重要战略。从水资源总量来看,淮河生态经济带依托淮河,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粗放的工业生产对水资源造成了大量浪费,污水的任意排放引发了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致使城市可用水量大量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深,部分城市还存在水资源过度开采现象,导致水环境进一步恶化。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不仅会影响城市经济发展,还会危害流域的生态可持续。因此,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对建设流域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淮河,促进中东部崛起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由联合国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中正式提出的,报告指出,现有的资源并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为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必须要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当代学者分别从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三个方面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探索,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关于社会经济与环境、体制、管理三个方面的覆盖和平衡(吕永龙,2018)。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要系统地看待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张喆,2019),既可以从自然环境中汲取资源,也可以将已利用的资源返回给自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而已经不单单是指经济增长能力,更多的涉及到经济持续发展水平(赵国平,2019);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更加要注重当代人与后代人的代际公平性(向宁,2018)。

(二)水资源承载力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水资源承载力这一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研究,结合学者们的成果可知,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以某一地区或流域为主,覆盖范围较小。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龙腾锐,2004)基于生态、技术、社会经济和时空四个内涵;在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模型上,主要有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王琳,2013)、系统动力学模型(杨光明,2019)、子系统熵权模型(范嘉炜,2019);在水资源承载力的测算方法上,提出了阈值量化方法(刘济嘉,),分别计算水环境容量和可承载的人口与GDP,从而分析得到水环境承载力结果,还有的学者运用云理论推算法(门宝辉,2019)算出了北京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水平。

三、水资源测算方法

将城市内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能够得出水资源是否盈余或赤字,从而判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一)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

模型如下:

式中:efw即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γw表示水资源全球均衡因子(此处采取数值5.19);W表示人均消耗水资源量;Pw表示水资源全球平均生产能力(此处采取3140m3/hm2)。

(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模型

模型如下:

式中:ecw即人均水资源承载力;ψ为城市水资源的产量因子;γw为水资源全球均衡因子(此处采取数值5.19);Q为人均水资源量;Pw为水资源全球平均生产能力(此处采取3140m3hm2)。研究结果表明,用于维持生态环境的用水占据水资源总量的60%,因此计算人均水资源承载力时,需乘以0.4。

(三)水资源生态盈余/赤字

模型如下:

式中:d表示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差额。

若d>0,则表示水资源盈余,城市内水资源充足;若d=0,则表示水资源处于均衡状态;若d<0,则表示水资源赤字,城市内水资源短缺。

四、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发展现状分析

(一)研究区域概况

淮河流域处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是中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地形以山丘和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大于山丘,雨季分明,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安徽省、河南省、山东省、江苏省各年《统计年鉴》《水资源统计公报》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由于县级市资料缺失,数据中未考虑县级市。

(三)结果分析

时间范围选定为2008年至2017年,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淮河流域-淮河生态经济带主要城市的二级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资源盈亏状况(盈余/赤字)。

表1 2008年~2017年淮河流域水资源基本情况

由表1可知,淮河流域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主要集中于0.5到0.6之间,因为淮河流域人口密度大,以人均计算,用水量少,从而淮河流域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数值较小,因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淮河流域的工农业发展迅速,水资源消耗量逐年增加,因此,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上升状态;淮河流域的人均水资源承载力波动起伏较大,主要是因为水资源承载力受到水资源总量的极大影响,年际变化较大,此外,虽然淮河地区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水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开采困难等原因,导致可用水资源短缺,因而,淮河流域人均水资源承载力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综上可知,淮河流域总体水资源相对不足,呈现明显赤字问题,需要采取措施,改善水资源状况。

表2中数据表明,2008~2017年间,安徽省、河南省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呈下降趋势,以2008年为基期,2017年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降幅在2%到21%之间,这主要是由于十年间,大量户籍人口外出务工,城市常住人口减少以及人均用水量减少所致;江苏省、山东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以2008年为基期,2017年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上涨幅度为7%到 43%,这说明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淮南市、淮南市、六安市以及滁州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这几个城市常住人口较少,且人均用水量高;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苏省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普遍较低,主要是因为江苏省人口众多,城市人均用水量较少。

表2 2008~2017年淮河生态经济带主要城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

根据表3中数据,可知,从数值上看,在2008~2017年间,六安市、滁州市、信阳市、淮安市、临沂市人均水资源承载力较高,主要是由于以上五市产水模数较高,从而水资源产量因子较高;周口市、漯河市、商丘市、济宁市、菏泽市人均水资源承载力较低,漯河市是因水资源总量较少,而其余四市是因人口众多导致的。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2016年,各地降水量增多,水资源总量增加,各市的人均水资源承载力达到十年间的最大值。

从变化趋势上看,自2008年至2017年,淮南市、阜阳市、六安市、滁州市、信阳市、盐城市、泰州市、扬州市人均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主要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余下的城市人均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且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产水模数下降以及人口增多导致的人均水资源量下降。

从图1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在2008~2017年间,安徽省、河南省、山东省大部分城市水资源呈现明显赤字状况,这一现象表明城市发展水平已经严重超出其水资源承载力范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江苏省水资源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差额多为正值,水资源状况良好,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一难题。

表3 2008~2017年淮河生态经济带主要城市人均水资源承载力

五、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

(1)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丰富,然而人均可用水资源相对不足,从总体上看,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大于人均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赤字问题严重。

(2)安徽省、河南省、山东省大部分城市发展水平重超出水资源承载力范围,制约了城市未来经济发展;江苏省水资源水资源状况良好,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图1 2008~2017年淮河生态经济带主要城市水资源状况(盈余/赤字)

(二)建议

(1)完善河长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河长对其所管辖的河流的严格监督与科学管理,推动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共建共享机制,改善淮河流域水环境。

(2)加强沿淮城市间经济联动,促进产业分工和转移,引导人口在城市间合理流动,减轻人口和水资源压力。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淮河足迹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成长足迹
红色足迹
足迹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淮河防总检查组赴江苏省开展汛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