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黑暗中探寻的《活路》

2020-01-03张海燕

红岩春秋 2019年12期
关键词:月刊刊物栏目

■谭 翠 张海燕

◇《活路》第一卷第五期封面

《活路》是1946年5月底由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在重庆创办的综合性月刊,刊至1947年4月,共出版八期。该刊以粗识字的工农为主要对象,采用通俗化四川方言写作,主要刊登时论、通讯、文艺作品,深入浅出地宣传反内战、反独裁,宣传抗丁、抗粮、抗税,团结群众争生存、争活路。由于刊物背景特殊,在语言和形式上特色鲜明,《活路》月刊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革命筹办刊物

1945年,全民族抗战胜利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开始积极策划内战。同年11月,重庆文化、工商等各界代表组成“反内战联合会”,呼吁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办法制止内战。对此,一些爱好文艺的地下党员和进步群众深感有必要办一本刊物,为党开展的革命活动作宣传。

据地下党员杨仲明、黄友凡等回忆,他们与教师宋岳平都有办刊的想法,并为之努力奔走。最终争取到在重庆搞职工运动的陈楚云,以及胡晓风、周维琳、廖薏林、力扬、沈迪群、胡锡培等同志积极参与,得到了新群图书社的吴秋帆、《新华日报》的陈文、嘉乐纸厂重庆办事处的沈嘉文等支持,从而基本解决了资金、纸张、印刷及销售问题。

在一次座谈会上,他们讨论了办刊细节,形成了一个基本组织,进而成立活路社。因“活路”一词,在四川方言里既代表工作劳动,又包含争生存、争活路之意,故刊名被命名为《活路》。但为了不引人注目,活路社对外称“大众文化社”。

经过半年筹备,《活路》月刊第一期于1946年5月25日在重庆诞生。该刊由大众文化社编行,新群图书社总经销。以陶行知的通俗诗《活路》作为发刊词,阐述了月刊的主旨:“人人都说做活路,便是走上了生活。……活路是要做,做活路的人要觉悟;要联合互助;要争取解放;要创造出自己的生路!生路是民主和平,保卫和平民主是迫切的活路!”

月刊第一期出版后,召开了活路社成立大会。会议选举陶行知、李公朴、杨仲明、黄友凡、吴秋帆、胡晓风、周维琳、廖薏林等为理事,并决定由岳平、杨仲明、黄友凡、田苗等担任《活路》编辑。第二期编委增加了张右铭(张又铭)。

活路社社员多为黄友凡和吴秋帆等组织的教师进步团体“建国教育社”成员,社址设在重庆邹容路43号新群图书社内,后迁枣子岚垭罗家湾24号。

《活路》经费以募捐的形式筹集,一直很紧张。《新华日报》除了在思想上为该刊指明方向,在刊物出版和销售上也给予了极大帮助。月刊一发行,《新华日报》副刊便向大众推荐和介绍,扩大了刊物的影响力。

《新华日报》的一些同志甚至节衣缩食,抽出部分钱财,经邵子南送给活路社使用。此外,报社成员李亚群、杜浮生、洪沛然等都积极支持。报社还帮助《活路》向农村发行,工农大众对此爱不释手,把月刊称作《新华日报》通俗化、大众化的翻版。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国共停战协定后,袭击查封了《新华日报》等中共报刊。杨仲明曾说:“刊物办得很艰难,尤其是内战全面爆发后,活路社就始终处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中。后来,国民党反动派把《活路》月刊定性为‘共产党的地下刊物’,去年(1947年)4月被迫停刊了。”活路社20多个理事被列入逮捕名单,其成员相继转入地下继续斗争。

◇辛苦劳作的底层百姓

反映百姓人生百态

《活路》月刊开辟有老实话、街谈巷语、天南地北、七十二行、大众诗歌、唱词、龙门阵、天下大事等主要栏目,后增加通讯、信箱栏及生活知识、科学小品、猜谜、民间故事等丰富有趣的内容。

由于当时美苏关系紧张,月刊在“天下大事”栏目刊载了《要翻个面的世界》《美苏会打起来吗》《从美国西洋镜看世界》《春天来啰》;在“老实话”栏目刊载了《政府为啥不改组》《莫闹大皮漏》及《兽军!滚出去》《美国对华到底咋样?》《美军留在中国干什么?》《反对洋人干涉》《外交战场上的法宝》等时政评论文章。

刊物还对抗战胜利后国内政治局势、外交进行评论,揭露国民党反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刊载在第二期“小算盘”栏目中的《先前时事评论说的不算数——又要征兵与征粮了》与第四期《说了不算数,川东被遭水灾,谷贱伤农,军粮出川》评论了征兵征粮;第五期“时述”栏目中《走到了悬崖的边沿》,论述了国民党抢占张家口事件;第六期《国内大事纪要》则论述国内政局特别是国共两党的关系等。

该刊主要通过文艺作品反映国民政府腐败、社会黑暗及百姓失业、贫困等现状,在龙门阵、天南地北、七十二行、诗歌民谣等栏目均有体现。如刊登在第二期“大众诗歌”栏目的《啷□开交?》《苦力叹》《征粮》《棚户》《百结衣》《背时歌》《重庆点滴》《那个让我们失了业》等文章;第三期“通讯”栏目的《要命就有,要钱莫得》《鬼都会咬人》《天灾人祸两相逼》等,“街头巷语”栏目的《横竖老百姓遭殃》;第四期“趣闻小品”栏目的《粗俗话里的辛酸》《新官僚守则》等,“天南地北”栏目的《劳协糊涂案》《官僚新闻》《武装月饼》《少女被驱》《钱堆成的“理事长”》,“七十二行”栏目的《摆地摊》《处处捏我们的鸡颈项——教师的苦况》《小泽这样死的——电线工人的悲剧》,“诗歌民谣”栏目的《农民叹》《青杠叶》《壮丁愁》《农妇怨》等;第五期“诗歌民谣”栏目中沙鸥的《农村歌谣》、老粗(黄友凡)的《上粮谣》,及《长年叹》《听差》《几个混蛋奈得何》等。还有《我的失业生活》(实录)、《卖儿活妻》(重庆街头)、《独膀复仇记》(说书)、《吴观珠杀家》(川戏)、《快想办法》(歌曲)、《对诉》(云南民歌)、《四季相思》(小调)、《王大娘》(金钱板)、《小白菜》(童谣)等内容。特别是在第三至第六期连载的长篇唱词《浮尸奇冤记》,由活路社实地调查、杨仲明执笔描述,揭露了黑暗的现实生活,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活路》上刊登的漫画,反映了社会现实

此外,《活路》月刊反映了百姓封建迷信、教育发展困难等问题,内容多出现在“七十二行”栏目。刊登在第一期的《割猪匠打条》,讲述“割猪匠”作法治病骗钱;刊发在第四期“天南地北”栏目的《信神信鬼活该骗》,讲述妖言邪法之人通过“讲道说法”骗取百姓入社费;第五期《仙姑算不准自己的命》讲述仙姑“作法救人”,将陈家幺儿害死;“民间故事”栏目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讲述人们迷信,外路医生因无病人,从而下药让人先得病再治病救人的荒唐事;第七期《骗人的吕半仙》讲述人们生活贫苦,吕半仙的收入却非常好。

人们因封建迷信,致使教育不受重视。如刊登在第二期的《不要文化的国家,教师没法活下去》,叙述了战后我国教育经费少,教师待遇差,很多教师还被控制人身自由,处在饥饿、失业中,生活状况十分凄惨;第四期《处处捏我们的鸡颈项——教师的苦况》、第五期《开辟新路——乡村小学教师的苦闷》、第六期《罢!教师停了嘴巴》等讲述乡村教育不受重视,教师生活艰辛,乡下百姓文化程度低,学生迷信和自私等内容。

为发展教育,《活路》月刊还与乡村教师通过“信箱”栏目探讨《怎样做民教工作》等。

内容追求真实通俗

《活路》月刊面向广大普通百姓发行,宣称“粗识字的人看得懂,不识字的人听得懂”,对象包括农、工、商、学等。为反映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各地方的社会情况,《活路》还向分布在各县机关、乡场、学校、工厂、矿场等处的通讯员征求意见,希望真正服务大众,影响更多人。

该刊内容丰富多样,所刊文艺作品朗朗上口,有的还配有漫画或谱曲,群众喜闻乐见。所刊唱词,多是农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深受大众喜爱。如《日子啷格活》是黄友凡在江北县农村为农民夜校写的唱词,曾在学生中广为流传。它还被谱成歌曲,印成单页散发。

《活路》追求内容真实,文风朴素,“只要有真实的内容,我们就采纳。至于写作技术的讲求,我们不认真”。从第四期起,开始刊登生活常识,后逐渐形成栏目,包括医药卫生常识、普通生活常识、文化知识等。活路社还收集全国各地的民歌,出版了由薛峰(胡晓风)编辑的《民歌初集》、艾谣编辑的《民歌二集》。

该刊主要采用四川方言书写,既具有地方特色,又亲近大众,从而成为受下层民众欢迎的重要原因。月刊在征稿中提及,文字须通俗,能运用旧形式、民间语言的文稿更为欢迎。大众用自己每日所说的话、词来表述所见所闻,更易写出翔实的生活内容及真挚的情感。这为粗识文字的人在书写上提供了便利,也让读者倍感亲切,便于刊物的传播及主旨的表达。

该刊收入了许多方言,如“幺台”“握撮”“那阵”“喝人”“哄人”“啷格活”“做啥子”“晓得不晓得”“跟老子”“接着装”等。刊物中的很多文章都用了方言作标题,如第一期《啥子叫民主》;第二期《啷□开交》《背时歌》;第五期《日子啷格活》《打死他龟儿子》等等。

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章,刊物在文中、文末对一些方言附了注解。如黄友凡在《上粮谣》里写道“有名堂——有事情”“卡房——牢房”“没着——化为乌有”“走脱——才算完清手续”等;何惠在《烟农的出路》里写道“送回了老家(结果性命)”,“一向(近来)”等。

刊物还记录了很多歇后语、俗话,如在《救命菩萨是这样——话说依靠美国》中,有歇后语“电灯点火——其实不然”“耳朵卡毛钱(线)——听进去□”;在《国大代表吵闹不休》中,有“张飞卖肉——光说不割”,以及“心里无冷病,哪怕吃西瓜”等俗语。

因内容通俗简单,地下党的同志把《活路》作为公开教材进行学习,红岩小学、莲华小学、农民夜校等把它当作识字课本和政治教材。在育才学校,《活路》作为政治教本,起到了不同于一般乡土教材的特殊作用。

发行工作深入群众

《活路》主要通过新群图书社和位于通远门骡马市的旧书坊发售。发行人员把刊物批发到赶“流流场”的书贩手中,挂在“丰”字形行书挂架上推销。后来,书坊老板认为《活路》是“红”书而不再接手,刊物又通过活路社社员发行到川北、川东、川南的广大农村。

此外,杨仲明的朋友、涪陵地下党员李一平不仅为《活路》筹备出资,在重庆武隆庙垭乡工作期间,还订购刊物向同盟社骨干、各分社、小学教员、进步青年分发宣传。巴县进步青年王天行自从与张又铭接触后,便向朋友、工人、学生、店员、公教人员和农村知识青年推销《活路》,扩大订户,开展宣传。因此,刊物深入大众百姓,发行量始终保持在两三千份以上,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灰暗的雾都重庆,《活路》月刊深入工农群众,真正说出了百姓的心声,打击了敌人,不仅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而且为今天留下了许多文艺作品。

猜你喜欢

月刊刊物栏目
声音栏目 与您同行 食安天下 掷地有声
数 独
画与理
刊物贺词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画与理
画与理
栏目设置一览表
读者论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