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开古诗文教学的异度空间

2019-12-31赵飞盈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读诗蟋蟀古诗文

赵飞盈

统编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篇目,古诗文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关系到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面对全新的统编版教材,教师应当从陶冶学生情操出发,打开古诗文教学的异度空间,培育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让古诗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

一、感情引领

每首流传至今的古诗,都是代代相承的经典,言志传情,在精练的文字背后寄寓的虽然是诗人的独特情感,但在岁月的积淀中早已成了民族共同感。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古诗学习就是学生热爱、理解、运用祖国语文的有效途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促进者,需要以热情引领热情,以心动陪伴心动;教学中需要立足素养,不强调学生以死记硬背古诗为目标,使传统文化在学生心底生根发芽,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

如曾几的《三衢道中》,诗中描绘的是一路宜人的景色,抒发的是怡人的心情。本来江南地区的“梅子黄时雨”是连阴雨,给意欲出行的人带来不便而影响心情,但诗中的这个“梅子黄时”竟然“日日晴”实在是让出行的人有意外的惊喜感,这也是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正因为如此,行程中的小溪、山行、绿阴、黄鹂,都带给诗人一种无比惬意的快感,于自然之中有怡然之乐。这种感情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诗情画意,学生读进去了,热爱大自然、热爱语文和传统文化的感情都在诗中自由涌现,不需要分析强调,更不要去死记硬背。

二、淡化诗意

古人在创作古诗时,是出于特定的背景和环境,而读诗的人也会因自己的心境不一样,從中获得不同的感受。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一股脑儿地倒给学生,而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积淀基础上去理解诗人的表达,而且因为学生的感觉中天生就具有诗性的成分,他们在读诗的时候往往直指那种依靠眼睛看不到只有依靠心灵才看得到的神来之笔,是古诗学习中最重要的地方。至于诗句意思的理解,学生只需要借助注释大致理解就行,关键还是在诗意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如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诗中的“动客情”是直指诗人思乡思归之情,但这种情感学生是难以体会得到的。他们读这首诗时,目光聚焦在后两句上,喜欢的是儿童在夜深时居然还打着灯笼在野地里找蟋蟀,抓住蟋蟀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天亮之后小伙伴在一起斗蟋蟀更是其乐无穷。学生的这种个性化解读看起来与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这正是需要教师点拨的地方。因为“动客情”时,可以用来寄托客情的内容有很多,如江上渔火、江岸村庄、天上星月等,但作者为什么把目光聚集在儿童挑蟋蟀上呢?显然这种夜深了还在野地里抓蟋蟀的事情作者小时候也经常做,有深刻的印象。此时,作者是远远地在客船里看到的,还是一下子就勾起了小时候在家乡的如烟往事,思乡之情也就在其中了。因此,在诵读这首诗时,后两句读起来要有一种虽在眼前却很遥远的感觉,让学生感悟那灯就是照亮通往故乡梦境的迷人之光。

三、拓展阅读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读诗爱诗的兴趣,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走群诗阅读的路子,教师要敢于把语文课堂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尤其是古诗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诗中表达的内容及背景往往需要通过广泛收集资料来帮助他们理解。

如杜牧的《清明》,这首诗与另两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共同的主题是节日文化,但与其他两首诗相比,学生读《清明》的时候是难以感受到诗中的节日气氛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引入其他诗人写的有关清明的系列古诗进行对照阅读,懂得清明的习俗除了现在的祭祀、扫墓之外,还有踏青、聚会等。

总之,小学古诗学习,在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兴趣盎然地走进诗歌王国的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达到乐学古诗的境地。

猜你喜欢

读诗蟋蟀古诗文
贪玩的蟋蟀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蟋蟀的小屋
读诗的窗口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蟋蟀的自述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