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传统民居环境适应性特征研究

2019-12-30何枳葳

绿色科技 2019年22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

摘要:指出了传统民居居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其必定会受到其所在的环境中的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并通过这些影响产生一定的环境适应性特征以更好地适应环境。良户村在对其周围环境的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环境适应性特征,以文化生态学为研究视角,对这些环境适应性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地分析与总结,提出了一些保护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传统民居;晋东南地区;环境适应性;良户村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22-0161-03

1 引言

良户村是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的一处山地村落,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自然条件优越,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处地理位置极佳且极具研究价值的晋东南古村落。良户村的传统民居属于典型的晋东南传统合院式民居,其在对周边环境的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良户村现有的民居建筑形态就是在与周边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与信息交换并不断地适应周边环境而演化发展而成的,形成了很多环境适应性特征。本文便以文化生态学为研究视角,对良户村的环境适应性特征做出了一定的分析与总结。

2 文化生态学理论简述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以生态学作为研究思想及理论方法来研究文化现象的社会分支学科[1],其最早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于1955年在其理论著作《文化变化理论:多线性变革的方法》中提出的[2]。经过了六七十年的发展,文化生态学以人类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不断得到发展与补充,且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文化生态学常将文化类比为一个不断发展着的系统,这个系统会和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并通过这些交流来适应周边环境,从而产生一些适应性特征,同时这个系统还会对其所在的环境有所反馈,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化生态学强调的是文化与环境之间的互动[3],而不仅局限于环境对文化的单方面影响。因此文化生态学不同于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等生态观,其认为文化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4],其研究重点也在于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及文化对环境的反作用两个方面。

目前文化生态学的运用领域十分广泛,已被城市规划、建筑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所运用,并取得了大量学术成果。文化生态学在传统民居研究领域也有一定的运用,其多集中于民居的保护及开发规划等方面,而对民居建筑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及其产生的适应性特征则较少有人涉猎。文化生态学注重环境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以其作为研究视角来研究传统民居的环境适应性特征能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帮助。

3 良户村传统民居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良户村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是通过不断适应其周围的文化环境而逐渐演化发展而成的,其在演化过程中必然受到了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一般可以将一种文化所处的文化环境看做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经济环境所构成的,这其中自然环境对該种文化的影响最大。自然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与制约体现在多个方面:院落的选址与布局必须顺应地形,建筑的外墙、屋顶等的建筑材料应尽可能的因地制宜选材,建筑的屋顶、墙体、门窗、台基等必须适应当地的气候。良户村的传统民居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产生了不少环境适应性特征,也保证了民居的舒适性。

3.1 良户村传统民居对地形条件的适应

良户村地处高平市西部丘陵地区,村落周围丘陵连绵,其北临凤翅山,南望双龙岭,东与老马岭相连[5],地形上呈三面环山之势,为三面围合的马蹄状。良户村北面山势较高,地势北高南低,村落顺应地势而建,因此良户村内的合院大多坐北朝南,这不仅顺应了地形,也符合北方合院式民居的基本要求,而且还能够使院内获得充足的阳光。受传统礼制的影响,良户村各合院内建筑高度最高的正房多位于院中正北的“位高之处”,且加上村落北面山丘对阳光的遮挡,只有使院落面南才能获得更多的阳光,若使院落面北,则会造成院落内采光不足,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晋东南一带的民居多为楼院式民居,建筑多为两层,当地居民多将建筑的一层用于居住,而第二层用来存放杂物,较少用作起居[6]。在良户村,大部分民居的第一层的层高与第二层相比要更高一些,且第一层的窗的面积较第二层也要更大一些。良户村有一部分民居的第二层仅有中间开间开窗,其他开间均不设窗,且部分民居还将正房第一层的窗的面积增大以扩大屋内的采光面积,使屋内获得更多的光照,可见当地居民对第二层的采光需求较第一层要小得多。

良户村村内大多古民居都位于地势较高之处,依地势而分布,部分民居分布错落有致,较有层次感。在良户村的东北部还分布着一处名为蟠龙寨的寨堡,其顺应地势而建,三面环崖而形成居高临下且易守难攻之势,是一处极具防御功能的寨堡,其选址便体现了对地形条件的适应。

3.2 良户村传统民居对气候条件的适应

晋东南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7]。由于纬度较低,晋东南地区较之山西其他地区气候要更为温和一些,其也是山西境内雨水较为充沛的地区。晋东南传统民居多为双坡硬山式屋顶,有利于排水。在良户村,不少民居建有用砖石筑成的台基来隔绝湿气,以防止屋内过于潮湿。很多民居屋顶的出檐多与台基深入院落的部分等长,以将雨水直接排人院中,并起到遮雨的作用,不过这些民居的出檐及飞檐多不会太长,以尽可能地增大屋内的光照面积。良户村不少民居还在院内建有地下排水槽来将院内的水排出院外,以防止院内积水过多。由于晋东南地区冬季较为寒冷,良户村很多民居的墙体都十分厚实,不少民居彼此间距离紧凑以防风防寒。且良户村北部山势较高,村内不少合院坐北朝南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冬季时从西北来的寒风。良户村大多民居的外窗为窗棂作十字格的棂窗,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寒风的影响,也能起到一定的防盗作用。

3.3 良户村传统民居对资源环境的适应

良户村传统民居对当地资源环境的适应主要体现在民居的建筑材料选材上。良户村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多为因地制宜选材,大多数民居用的木料来自于村落西部山区的森林,且良户村周围煤炭资源较为丰富,这些煤炭可以被烧制成砖瓦以用作建筑材料。良户村传统民居在用砖上多为厚实的青砖,其便是用煤炭烧制而成的。

4 良户村传统民居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良户村传统民居除了需要适应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外,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其所在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对良户村传统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民风、历史因素、礼制思想、宗教文化等几个方面,这些影响多较为直接且深刻,并使良户村传统民居产生了一些环境适应性特征。

4.1 当地民风对良户村传统民居的影响

晋东南地区有着耕读传家的社会风气,文风盛行,当地人十分重视文教,尤其重视对家族后代的教育,不少家族都希望家族后人能通过读书来积极人仕、光耀门楣。在良户村中,不少家族都将自己对后代的期望以门匾文字的形式体现了出来,如鹏程万里,如振家声,如碧宇生辉,这些门匾文字都体现出他们对后代美好前程的希冀,希望他们能求得功名、光宗耀祖。一些官宦人家还用门匾文字来表明家族的地位或院主曾获得过的官爵,如天官上卿,如天恩赐爵,以此来彰显家族曾获得过的荣耀,并为后代树立榜样,希望后人能够积极进取、成才扬名。良户村中部分合院还极其重视大门的装饰,以华丽的砖雕、多层斗拱、高大的门墩等来装饰合院大门,使其外观上美轮美奂,以体现该院“高门出贵子”的愿望。良户村不少民居的建筑装饰精美而华丽,其主要体现在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上[8],这些雕刻多位于门枕石、墀头、雀替、照壁、屋脊等建筑部位,大多构思精巧,内容丰富,有着一定的寓意,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雕刻的图案内容多寄托着院主对家族后代的希望或体现着院主的高尚情操或已获得的地位,如一些民居会在窗下雕有喜鹊及莲花,以“喜得连科”之意来寄托院主博取功名的愿望,还有的民居会在院落大门上雕有梅花,以希望家族后代能勤奋好学、积极进取。位于侍郎府内的一处照壁上刻有丹凤朝阳图案,其不仅体现出院主对自己得志的欣喜,也希望后代能够前途光明、光前裕后。

4.2 历史因素对良户村传统民居的影响

由于晋东南地区地势险要,且靠近中原地区,其自古以来便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饱受战乱的影响,匪患也比较多,这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当地居民十分重视建筑的防御功能以防匪防盗。良户村作为晋东南地区典型的山地村落,其民居建筑形态及村落地理位置均体现了对防匪防盗的需求。良户村传统民居均为北方地区常见的合院式民居,对内围合,对外封闭,院落外墙墙体厚实,且院中建筑朝院外较少开窗,若有开窗则大多位于建筑第二层较高的位置。良户村各合院的内部空间大都较为局促,院内各建筑彼此间的距离很近,且村内大多合院都是紧密相连,布局紧凑,以在遇到匪患时能做到相互照应。良户村村内部分合院进门处还建有照壁,起到遮挡外人视线的作用,且村内大多数合院的院门都建有较为高大的门楼,部分门楼的门框上方还设有窗以能观察院外情况,可见不少合院对其防盗功能的重视。

出于对村落防御功能的考虑,历史上良户村整个村落大都位于地势较高之处,村落依山势而建,建筑鳞次栉比,而地势低处多为田地。位于良户村东北面一处三面临崖的高地上的蟠龙寨,其仅有西南面与良户村村中相通,且寨口还建有高大的敌楼,敌楼上设有高窗以做瞭望用。蟠龙寨地势险要,周围建有用砖石及夯土筑成的寨墙,易守而难攻。蟠龙寨寨内现分布有侍郎府、西宅等三处建筑,这其中侍郎府为一处大气恢弘的官员府邸,其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可以说是良户村村内最为气派的一处建筑,也很有地位口蟠龙寨寨内还建有花园、佛堂等公共建筑,可谓是功能齐全。不过随着社会的安宁,良户村如今对村落防御功能的需求大大下降,现在良户村村落南面地势较低处分布有不少新建的民居,这些新建民居在建筑风格和空间形态上与那些传统的合院式民居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不过它们大多较为朴素,少有建筑装饰,且建筑门窗多为现代式的门窗,部分民居在院落大门门框、院落外墙等一些建筑部位的建筑材料选材上也多采用现代化的水泥砖,使得它们从建筑外观上看与传统的民居有一定的差异。

4.3 传统礼制对良户村传统民居的影响

作为典型的北方合院式民居,良户村传统民居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传统礼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注重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以严格的等级制度来制约民居的建筑特色,其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制、建筑高度、建筑装饰等方面。在良户村,不少合院都极其注重院落的规整及院中建筑布局的对称,除一些经商者的家院外少有院落布局不严谨者。受传统等级制度的影响,晋东南地区各合院中的正房多为家中地位较高者居住,家中后辈则多居于厢房,若合院中有倒座则多作接待外客或储物用。在良户村,各合院的正房多位于院中正北的“位高之处”,其台基高度与院中其他建筑相比要更高一些,且其自身的建筑高度、建筑规模及建筑装饰等级也要更高一些。由于良户村的大多数合院的正房都为坐北面南,因此其采光条件也是合院中最好的,且不少合院的正房还会在二层建有出挑阳台,在一层则多为屋前檐廊,以体现其建筑形制的不同。

5 良户村传统民居对经济环境的适应

良户村资源条件较好,且有古商道经过,历史上经济活动活跃,百姓生活较为富足。自古以来良户村的村落规模及建筑精美程度在当地村落中都是佼佼者,在当地还有“有女嫁到良户村,转包楼房狮子门”之说[9],可见良户村的繁荣程度。由于古商道的经过,旧时良户村村中有不少村民从事经商,并通过经商积累了不少财富。这些经商者大多十分重视自己家中的建筑装饰,院落大门十分气派,建筑装饰丰富且华丽,以此来体现家族的财势。且这些经商者人家的院落多格局自由,布局轻松,不像官宦人家那样院落布局较为严谨。虽然良户村村中经商者较多,但也有不少家族世代从事农耕,因此各家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差距,各合院在院落规模及建筑装饰华丽程度上便有着一定的差异。家族较为富裕者院落规模较大,多为多进院落,且建筑装饰较为华丽,而大多数家族家中多为普通的三合院,建筑也較为朴素,其建筑华丽程度不及家族富裕者。不过由于晋东南地区的人们大多有着积极进取且相互不服输的精神,因此很多经济上不太富裕的家族也要在建筑高度上向其他人家看齐,多建二层楼的民居,且建筑形制也与其他人家没有太大差异,这一点在良户村也很常见。

6 结语

传统民居居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必定会受到其所在的环境的影响,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人们就必须不断适应周围环境,不断对其居所的建筑质量进行改进,那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到自身所处的环境之中。良户村传统民居便是在不断适应其所在的环境的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现今的建筑特色。若要对当地民居进行保护,很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民居与当地环境的相互影响,不能割断民居与环境的联系,且在对民居进行修缮时也应注重民居与其所在的环境的整体性,不能脱离环境来大加修缮,那样只会使民居的宜居性大大降低,也会影响到其与周围环境的整体和谐。对不少较有年头的古民居也应该“修旧如旧”,保留其原有的风貌,在修缮时也应基于其长期形成的环境适应性特征而不是只凭主观印象来修缮,否则只会使民居越来越与环境“不搭”。因此,对良户村传统民居的认识与保护应该从其与其所在环境的关系出发,注重民居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协调,而不是脱离环境来谈民居保护,否则只会使村落的整体面貌变得面目全非。

参考文献:

[1]曹倩.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红色文化生态研究[D].遵义:遵义医学院,2014.

[2]张洪波.文化生态学理论及其对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9(10):85~90.

[3]戢斗勇.文化生态学论纲[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9.

[4]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重庆大学,2010.

[5]王征.山西高平市良户村的保护与开发刍议[J].卷宗,2012(11):55~56.

[6]王金平,徐强,韩卫成.山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7]侯月阳.晋东南古村落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8]李德文.高平良户的建筑特色及风格[J].文武世界,2017(4);36.

[9]李睿.良户古村人居环境空间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3.

收稿日期:2019-09-26

作者简介:何枳葳(1994-),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区域发展。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
解析关中传统民居的雕刻艺术
福州传统民居风火墙艺术特色分析
基于交往空间的江南传统民居“生活性”保护浅析
柳州地区传统民居的特征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