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山区棘胸蛙养殖关键技术探讨

2019-12-30吴克华姚松林杨超张弘智王慧澄刘艳

绿色科技 2019年22期
关键词:关键技术贵州养殖

吴克华 姚松林 杨超 张弘智 王慧澄 刘艳

摘要:通过时当前棘胸蛙人工养殖过程中相关问题以及贵州山区产业化过程中难点和重点的剖析,总结了多年养殖试验过程中的一些经验积累和体会,提出了养殖场地选择与构建、环境调控、亲蛙来源与管理、产卵与孵化、蝌蚪变态期调控、幼蛙培育等关键技术及其注意事项。旨在为贵州山区棘胸蛙养殖的农户、企业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棘胸蛙;养殖;关键技术;贵州

中图分类号:S9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22-0035-03

1 引言

棘胸蛙俗称石蛙、石鸡,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Anura),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棘胸蛙属(Quasi paa),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 David),是我国特有大型野生蛙以及蛙科资源利用最为广泛的类群之一[1,2],属珍贵两栖动物,已列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3]。

棘胸蛙是一类大型的野生蛙类,蛙肉中含有蛋白质维生素A、B1、B2、C及尼克酸,20多种微量元素,浙江大学等有关部门化验棘胸蛙含有18种氨基酸[4],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占氨基酸总量的40.70%,而谷氨酸含量高达15.65%,脯氨酸和丙氨酸含量也较高,其综合营养可与甲鱼媲美,其食用价值远远高于牛蛙,被国外美食家誉为“百蛙之王”;同时棘胸蛙亦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5],有滋补强壮的功效;棘胸蛙药性平,味甘,人心、肝、肺三经,有滋阴降火、清心调肺、健肝肾的功效,对治疗疳积、病后虚弱、心烦口渴等有一定辅助疗效。

2 贵州山区棘胸蛙生态习性

2.1 栖息环境

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属典型的山地区域,不利于规模农业发展;由于该区域水热资源比较丰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地形地貌类型、植被类型多样且复杂,生物多样性在全国排名第四,其中棘胸蛙资源在全省范围内均有分布。茂密的植被以及沟壑纵横等自然条件利于棘胸蛙的生存和繁衍。在贵州山区,棘胸蛙多栖息于沟谷溪流或岩溶泉周边500m范围,在雨季其生活范围会更远;在棘胸蛙活动期间,沟谷林荫下温度介于10~28℃,空气湿度为80%~99%;贵州山区具备了野生棘胸蛙生存所需的水质、水量及幽静的环境等条件要求,是棘胸蛙生存和繁衍的理想场所。

2.2 形态学特征

头部扁平,头宽头长比大于1,吻端呈椭圆,鼻孔位于吻、眼之间,略近吻端[6]。雌蛙与雄蛙在某些形态学特征和和肤色存在一定差異,具体如下:雌蛙胸部和腹部光滑、呈白色,在背部和四肢外侧分布有较小的刺疣和黑棘,无内声囊;雄蛙胸部布满大刺疵,中部有隆起的黑棘,腹部呈浅黄色,咽部也有少量黑棘分布,前肢粗壮,指端呈圆球形,原拇指及内侧3指有黑色锥状刺,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长裂状,有雄性线,紫红色。

2.3 生活与繁殖习性

2.3.1 生活习性

棘胸蛙属于晚上出动觅食、白天隐匿于潮湿石洞等遮挡物中的两栖类动物;在水流冲蚀形成的小型岩洞是棘胸蛙天然的居所。总体而言,棘胸蛙需要洁净的水体及其环境,但不完全依赖于水,在产卵和蜕皮过程中需要水,而其他的生活过程中对水的需求量不大,只要拥有一个空气和下垫面湿度较大的环境即可。在晚上觅食过程中,棘胸蛙会停留在溪沟、水潭旁边一个具有一定开阔空间的石头、草丛、枯枝落叶上,便于觅食、跳跃以及快速潜入水体中。在贵州山区,棘胸蛙一般是19:00左右出来觅食,次日凌晨5:00左右回归巢穴;一年中活动期为4月初左右至11月底左右,当气温低于8~10℃时即进入冬眠期,中途可能会因天气突然变暖,而偶尔出来活动。在贵州山区野生棘胸蛙在幼蛙至成蛙发育生长过程中,会遇到蛇类、鸟类以及鼠类等动物天敌的捕食,使得其种群和密度保持在一定水平上。

2.3.2 繁殖习性

贵州山区4月下旬至9月中旬,当气温在18-28℃,水温在15-25℃时,成熟的棘胸蛙雄蛙会在有溪流或跌水声响的区域于19:00之后发出求偶的“咕、咕”呜叫声,以招引雌蛙,双方接触后抱合成对,经数小时后,雌蛙受到刺激排出卵子,雄蛙迅速排精,属体外受精现象,精、卵在水中结合完成受精过程。在自然界中,受精后的卵块会固着在溪沟或水潭边上的石壁、枯枝、水草等物体上,经过15d左右时间完成受精卵的孵化,小蝌蚪进入溪沟水体中。

3 贵州山区棘胸蛙养殖问题分析与关键技术

3.1 问题分析与难点

3.1.1 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全国棘胸蛙养殖产业过程中,能发展壮大起来的养殖企业不多。笔者于2014~2015年间走访了在相关媒体平台报道过的江西、浙江、湖南、福建等地区的棘胸蛙养殖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过程中发现存在如下几个主要问题:①棘胸蛙产业发展这么多年养殖规模和存栏量依旧低下;②多数养殖基地在运行1~3年后停业关闭;③养殖的目的多为培育种蛙并售卖;④人工培育的种蛙起生殖能力较自然环境的棘胸蛙低;⑤养殖技术及其体系仍未成熟,或在某些相关养殖环节的关键技术还未掌握;⑥媒体对棘胸蛙养殖产业过程的报道有部分虚夸的成分,导致后续跟进养殖的农户未能客观评判在技术上、市场上的风险,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失。

3.1.2 难点与重点

笔者在进行近7年的养殖试验过程中,认为亲本驯养、产卵与孵化、环境调控、蝌蚪和幼蛙培育、病害防治等环节是棘胸蛙产业化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

(1)亲本驯养:由于很多养殖户在依靠本地野生资源作为亲本驯养的过程中,总会发现当收集来的野生棘胸蛙养殖一段时间后表现出吻端、四肢、婚垫等部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溃烂、甚至骨头暴露于体表,以至于因细菌感染而溃烂,最终死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野外蛙集中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且四周是砖块、混泥土墙体等坚硬物体组成,可能在养殖池地面还铺设有用于构建岩洞的石块,在人工投喂过程中或雨点碰撞养殖设施时,会扰动野生蛙的活动轨迹,产生应激反应,蛙群会朝四周墙体方向跳跃并发生碰撞,从而导致身体擦伤。

(2)产卵与孵化:为什么养殖池里产了大量的卵块,最后获得的受精卵以及孵化率为什么会如此之低?很多养殖户在进行卵块收集过程中是放置一些石块、泡沫板之类的物体,或者什么也不放置,导致卵块被蛙群扰动而致使受精不充分、或卵块受损;另外,受精卵在没有充分发育长出尾部的情况下,就着急把卵块从附着物上分离开来,也会导致对受精卵的损伤;再者,放入漂卵池(盆)之后的卵块被沉淀的泥浆或其他杂物覆盖,影响水中溶解氧的供应,从而降低孵化率。

(3)环境调控:过程中包括了对空气温度、水体温度、通风状况以及光照条件等的调节控制。棘胸蛙生存和养殖的区域为中国南方地区,其活动和繁殖期正直高温、多雨、高湿的夏天季节,如何模拟和构建类似于溪沟、水潭周边清凉的环境是养殖场地建设的重点。这要求从养殖房结构、使用的相关材料等方面着手,实现养殖环境的调控。

(4)蝌蚪和幼蛙培育:蝌蚪是棘胸蛙养殖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蝌蚪个体的状态以及如何调控蝌蚪的变态时限,如当年5~7月、7~10月产卵孵化的蝌蚪采取何种措施控制其变态,将是影响幼蛙个体大小、身体机能状态的关键,这需要在养殖过程中不断试验不同总结经验。

病害防治:病害防治是棘胸蛙养殖产业过程中不可避开的环节,野生蛙病害较少,主要是基于生存空间大、种群密度小、食物结构多样、人为扰动因素少,致使个体互传病害少;而在规模化养殖环境中所表现的与野外棘胸蛙生存状态正好相反。如何减少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是养殖过程中又一关键环节。我们在养殖过程中防是重点,辅以治疗(病蛙通过治疗后的价值和意义不大)。如何防控,这要求从场地选择、规划设计、蛙场构建、材料使用、种源选择、饵料配置、环境调控等方面进行预防和控制,减少病蛙的发生率。

3.2 关键技术

3.2.1 养殖场地选择

棘胸蛙在人工饲养过程中需进行养殖场地的科学选择和设计[7],棘胸蛙产业化养殖过程中水质和水量是决定规模大小的控制性因素,而对贵州山区而言,由于水质条件普遍性较好,水量是决定贵州棘胸蛙产業发展的制约性条件,因此在场地选择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该因素;贵州棘胸蛙养殖场地大多位于靠近溪沟、水潭的沟谷地区,而这些区域往往承接着周边汇水区的水流,在短时间内形成洪流、滑坡或泥石流,进而对蛙场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养殖场地的选择时,主要参考当地水文条件和相关资料,一般而言,场地需远离溪流50~100m以上、高于溪流正常水位5m以上,并尽可能远离不稳定山体,多建于溪流凸岸(回水湾一侧);规划设计方面应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进行场地平整、管线布置、功能区划分等。

3.2.2 养殖场地构建与环境调控

在养殖场地构建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使用简单实用的材料,避免过多资金积压。无需构建过多混凝土设施,具体而言,养殖场地支撑性框架可通过混凝土砖砌,也可使用木头支撑,还可使用钢管等构建搭建;顶部可覆盖树皮、草帘、遮阴网、四周使用利于通风、防暑降温和预防蛇类、鼠类、鸟类等天敌的网状材料,并可布置利于冬眠的其他材料;养殖池方面,种蛙养殖池可构建混凝土地面,也可使用经夯实后的土面,可购置或定制一些模仿溪沟水潭的塑料盆作为种蛙蜕皮、抱对、产卵等活动的区域,场地上搭建饲养和管理的人工通道;卵块孵化可使用漂卵池或其他盛水容器进行;孵化后的蝌蚪可使用夯实后的土坑进行饲养,亦可使用锅底型的混凝土池池饲养,还可使用经改装后的塑料盆进行饲养;幼蛙养殖可参考种蛙的养殖设施。

3.2.3 亲蛙来源、选择与管理

为避免野生棘胸蛙亲体在人工环境中的应激反应以及交叉病害感染,育苗场选择人工繁殖饲养的性成熟棘胸蛙作为亲本来源。无论雌雄,一般要求3龄以上5龄以下,要选择个体较大,雌蛙体重≥150g、雄蛙体重≥200g,体质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伤残,达到性腺成熟,应避免近亲亲蛙。

亲蛙及幼蛙人工饲养所用饲料主要为动物性饲料,主要有黄粉虫、蝇蛆、蚯蚓、大麦虫以及提升提抗力的多维等。

3.2.4 产卵与孵化

当气温达18~28℃、水温15~25℃时,棘胸蛙开始产卵。在种蛙产卵时,要人为营造一个光照弱、环境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适宜配种产卵的良好环境;并在产卵地周边营造滴水或跌水环境,用以吸引亲蛙前来产卵。

在亲蛙养殖池的沟渠水面或塑料盆内倾斜放置光滑的木板或者塑料板材,用于亲蛙卵块的附着。蛙卵产出1h内严禁搅动,宜在10:00前收卵,采用将产卵附着物与卵块一同安全地转移至漂卵池中。

待蛙卵在漂卵池中长出尾巴后或在卵中偶有活动后将卵块从附着物上移至孵化箱中,其过程采用刮刀将卵块从附着物上分离开来;孵化密度为1000~2000粒/m2;水温20~28℃,室内光照为自然散光条件,水质清新,增加进水量,溶解氧含量在5mg/L之间,孵化时间大约8~15d。

3.2.5 料衅变态期调控

变态适宜水温25~28℃。4~7月孵化的蝌蚪在当年可完成变态;8~9月孵化的蝌蚪通过增加植物性饲料的投喂比例,控制蝌蚪的发育,延缓至第二年变态,实现以蝌蚪形态安全越冬。

3.2.6 幼蛙培育

幼蛙1m2放养100只左右,放养密度随着幼蛙的长大逐渐减小。生长适宜水温18~25℃,气温20~28℃;保持养殖池干净卫生、水质清新;每天傍晚定时定点投喂一次,投喂的活饵要求大小适宜,可采用黄粉虫、蚯蚓、蝇蛆等多样化饵料进行投喂,并掺拌一些多维;水温适宜时,投喂量为体重的5%左右,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按照规格大小及时分级饲养。

4 结语

棘胸蛙作为贵州山区一种普遍性但又独具品质特色的水产资源,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将是一个使老百姓收入得以较快提升的有效途径,对于贵州实施的全域旅游、丰富其特色和品质元素将提供新的物质基础。但我们也要清晰的认识到,由于在某些环节及相关技术上掌握的不够,导致亏损甚至血本无归是常有之事。如何避免或降低由于技术不成熟带来的风险,将是贵州相关水产研究机构、企业等平台载体需要攻克的难关;虽然这些年在某些技术上获得突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棘胸蛙生活习性和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整个养殖技术体系仍旧不完善,还未形成可以产业化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另外,棘胸蛙产业的发展要立足贵州实际,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养殖场地的选择、规模的确定、养殖成本的控制、养殖区环境的有效调控,走一条适合贵州山地环境的低碳低成本的绿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Frost DR.“Quasipaa Dubois,1992”Amphibian Spesies of the World5.6,an Online Reference[M].New York:American Museum ofNatural History,2013.

[2]陈雯,俞宝根,郑荣泉,等.温度对棘胸蛙胚胎发育及蝌蚪表型特征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108~110.

[3]舒妙安.棘胸蛙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Ⅱ).氨基酸及矿物元素的组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0,27(5):553~559.

[4]朱炳全.棘胸蛙营养成分的分析[J].动物学杂志,2000,35(3):31~32.

[5]吕敬才,张倩,王宇俊,等.三都县拉揽乡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8(1):10-19.

[6]暨柳华.棘胸蛙的生态习性与人工养殖方法研究[J].绿色科技,2018,7(14):38~39.

收稿日期:2019-10-14

基金项目:贵州科技计划课题(编号:黔科合SY字(2013)3147号;黔科合平台人才[2017]5720)

作者简介:吴克华(1979-),男,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山地资源开发与利用。

猜你喜欢

关键技术贵州养殖
防雷关键技术在自动气象站系统中的应用探究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关键技术研究
无人机集群作战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 加快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特种养殖需做好市场研判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种植养殖 一技在手 轻松赚钱
贵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