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能力培养视域下实施“技体融合”策略的价值辨析

2019-12-30陈宗珊

体育教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运动能力体能技能

陈宗珊

摘  要:文章对培养运动能力核心素养下的体能锻炼提出了“技体融合”的教学策略,结合篮球教学实例对实施“技体融合”策略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进行了辨析。文章认为通过“技体融合”的教学策略不仅不耽误体能锻炼,还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技能学练时间,是近期杂志所讨论的运动能力培养与体能锻炼的一种实践建议,具有可参考的价值。

关键词:运动能力;技体融合;体能;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12-0014-02

近期《体育教学》杂志专题讨论运动能力与体能的关系及教学建议。其中余立峰老师提出的优先优化体能教学视域下的运动能力培养,基于运动能力与体能的相互关系、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提出了体能优先发展的建议。建议还提出“在实践操作中需要将体能发展置于运动能力形成的综合表现中,不能将体能发展孤立于技战术运动能力和心理能力之外”。“除课课练外应该有更多的实施策略来实现运动能力培养过程中同时体能优先发展的目标。”如何在课堂中优先考虑体能发展,如何通过对技术教学的优化达到不孤立体能发展的课堂。笔者认为,可以基于运动能力培养的视角,运用“技体融合”策略实现。

一、“技体融合”的概念

“技体融合”指体育教学过程中学习技能和增强体能的有机融合。“技体融合”是方法的融合,是通过改变练习方法或对教学内容结构化设计来实现技术和体能融合,在技术学练中达到一定运动负荷的教学策略。“技体融合”的课堂必须有实践性、双重性、统一性的特征,体能和技能的提升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例如,将传接球技术学习和移动技术结合在一起,将投篮技术和移动接球技术结合在一起,两者可以是技术方法的融入,也可以是练习方法的融入。如返跑摆脱接球技术、行进间传接球练习方法、返跑移动接球投篮技术、接球转身投篮技术、移动后接球投篮练习方法等。诸如此类,通过技术方法的结构化设计或练习方法的融合性设计,将技术和体能有机融合在方法的学练中,让体能发展与技能教学无痕结合,达到技术和体能共同提升的教学策略。

二、“技体融合”策略的理论价值

1.技体融合是新课标的理念落实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其核心思想是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培养理念,依托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其三大核心素养中运动能力培养成为学科特点的体现和依托。依据《新课标》提出的运动能力核心素养是指:“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其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和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围绕运动能力核心素养的表现形式不难看出,其核心是体能和技能的提升和运用。在《新课标》中更是明确:“高中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发展体能、运用技能和提高运动认知。”所以在高中课堂中落实体能发展和技能发展是核心诉求。基于《新课标》的明确指向,要落实课堂运动能力核心素养,就需要从落实体能和技能的学习着手,通过技能和体能的学习,提高运动认知,学会运用,学会比赛,锻炼心理能力。

2.技体融合是体育教学的现实需要

中国学校体育的百年历程是不断变革与完善的过程,但“体质论”与“三基论”(技能论)始终贯穿学校体育。持“体质论”者强调体育教学要以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技能论”者注重技能的传授,诸如张洪潭先生提出的“技术健身论”等。虽然众说纷纭,但始终没有离开体育教学的两大主线即增强体质和技能的传习。正如《新课标》所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加与组织体育展示和比赛活动,显著提高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本课程的主体是运动技能学习和体能练习。”因此基于体育课堂教学的现实需要,更要落实课堂体能和技能的培养,且缺一不可。

三、“技体融合”策略的实践价值

1.有效增加学生学习技能的时间

多年来一直纠结的学生学了12年体育课没有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现状,让体育教师反思课堂中的技能教学。“教而不练”“教而不学”“教了就忘”“学而不用”等现象,都使得技能教学形同虚设。高中每周两节体育与健康课,每节40分钟,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会更多技术?又如何落实《新课标》提出的“确保體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每节课最好安排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假如都以时间割裂的方式实现体能练习,势必会让40分钟的体育课分割成10分钟准备、20分钟技能学习、10分钟体能锻炼。技能的练习时间只有20分钟,其中还要包括练习方法的说明、要点的讲解等,技能练习时间显然不够充裕。而“技体融合”的策略,就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把10分钟体能融合或穿插在技能学练中,让学生的技能练习时间达到30分钟,同时保障10分钟的体能锻炼效果。这相较于“10-20-10”的模式,其技能学练的时间就增加了50%,从而让技能学习更加透彻,让体能提升也不落下。

如表1所示,在篮球的持球交叉步课例中,把常规的持球交叉步突破教学内容和速度素质融合。通过在练习中融入加速返跑接球的速度素质以及运球绕杆等,把体能练习的时间分化在各个技术学练方法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能水平,更提升了技术的实用性,更符合技术运用的情境需求。从练习的时间对比上,课堂的技术学练时间更加充分,让体育课堂的运动技能提升更有效。

2.有效促进技能和体能共同发展

张俊提出“体能是技能的基础和补充,技能是体能的重要载体和有效促进”。两者对于运动能力核心素养培养缺一不可,运动能力的表现就包括体能、运动认知、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比赛。其中技战术运用和体育展示比赛是体能和技能的综合表现形式。“技体融合”的策略,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学练方法的改变,达到优先发展体能,充分学练技能,使两者共同发展。

例如,传接球技术的学习,可融入移动摆脱接球,采用行进间运球+传球,传球后移动再接球等。充分利用移动和传接球内容组合来挖掘教材的体能发展点,在技术学练的同时,可以有效促进各项素质的锻炼,让技能和体能共同发展。

3.有效提升篮球技术的实用性

过去对技术的教学,习惯于将技术从比赛的场景中剥离出来,然后进行分解,学生通过分解步骤逐步学习技术。虽然这样的方式对技术的学习更有层次,更精细化,但对于学生而言不一定接地气。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技术的学习过于标准化,反而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剥离后的技术脱离了比赛情境,学生不知道在什么情境下去运用该技术,运用的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时,学生就觉得学习的技术无用。“技体融合”的策略,可以通过对技术运用情境的分析,将技术的前置条件和后置技术进行搭配组合,尤其是移动技术的方法性融入,不仅可以提高技术的体能锻炼价值,更是丰富技能的呈现形式,所学技术更有实用性。

例如,接球跳投技术,学生没有在学练中体验摆脱后接球跳投的技术,只会原地接球跳投,而比赛中的跳投需要通过不断移动摆脱防守后,争取空间,在有限的时间内(防守上来前)完成。所以学生所学的单一跳投实用性差,学习效果不佳。通过“技体融合”策略,以移动摆脱接球跳投为教学内容,再结合防守,让学生在技术学习时,融入对抗和移动的体能练习,有效提升跳投技术的实用性。

四、结语

“技体融合”的教学策略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是對篮球技术内容结构化设计的体现,是对技术实用化的探索。在篮球教学中,运用移动、跳跃、绳梯、运球绕杆、防守滑步等技术与其他有球技术以及战术配合的相互融合,使学生所学篮球技术内容更加丰富,更有趣味性,更贴近实战。其意义不仅是技术教学时间上的拓展,更是体能的专项化。教师在课前对技术的体能发展点挖掘,使技术和体能两者融合就是优先发展体能的体现,更好的为学生的运动技能形成服务,为运动能力素养的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季浏.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18(2).

[3]余立峰.优先优化体能教学视域下的运动能力培养[J].体育教学,2019(2).

[4]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源流纪[J].体育与科学, 2009(3).

[5]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本义续解[J].体育与科学,2010(2).

[6]张俊.“体能”与“技能”的融合策略[J].体育教学,2018(5).

猜你喜欢

运动能力体能技能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通过体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措施
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对警察体能教学训练课的评价
浅谈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老年人膝关节本体感觉研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