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历史虚无主义的当代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9-12-30布海璐毛维国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革命

布海璐 毛维国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含义

“国内通常所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指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潮。”[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整个世界形成了“资”大“社”小、西强东弱的格局。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在对中国前途的探索过程中,极力否定中国的历史传统,竭力主张中国应走西方的道路,形成了第一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特别是1991年苏联解体、苏共瓦解,“在国际上掀起一股反社会主义、反共产主义运动的逆流。”[2]历史虚无主义打着重新评价历史的借口,把西方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作为评价标准,通过个体叙事,个案研究来演绎整体历史,模糊或歪曲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忽视和否认社会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虚无主义透过现象而否定本质,夸大历史阶段性的错误从而否定整个历史,否认和批判我们的民族革命,否认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而否定在我们党领导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与新兴网络传媒相结合,传播渠道翻新,呈现出比以往更加鲜明的特点。历史虚无主义试图通过虚无中国近现代历史,歪曲事实,否认文化的连续性与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性,特别是网络信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成本变低,借助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传播。第一,传播内容分散化。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学术研究成果、通俗文学作品、历史读物,讲座、影视作品等不同渠道扩散,混淆党的发展与历史史实,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否定现实、搞乱人心。第二,传播形式隐蔽化。历史虚无主义借学术研究、理论创新的外衣,掩盖它的政治意图和意识形态色彩,“利用符合大众心理和娱乐习惯的文化消费形式,把核心观点转化为感性的影视形象和夺人眼球的通俗文字,通过互联网、影视作品和通俗读物等向社会大众传播,”[3]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

(一)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历史虚无主义怀疑马克思理论、方法及研究成果,“它歪曲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对源远流长的灿烂民族文化也一笔抹煞。”[4]第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质疑“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核心概念。有学者提出中国近代史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性质,大都是因流行多年而被默认,但其实都似是而非,需要认真研究。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质疑实际上就是对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质疑,其目的是使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丧失历史依据和理论基础。第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面临着非马克思流派和反马克思流派的严峻挑战。一些人以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思想、方法为由,质疑和否定中国近现代史学系统,丑化党的领导人和革命先辈,他们推销“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质疑毛泽东论述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领导的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等,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理性,其背后目的就是试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第三,历史虚无主义对于青年大学生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的名义,按照自己的政治喜好反思历史和重评历史,以实现不良政治诉求。

(二)告别革命,否定革命史观

新时期,处于和平发展的时代,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我国的发展中心是经济建设,社会关注的焦点从“革命”变成了“稳定”。于是部分学者把当今社会现象和状况转接到近代中国,提出对中国近代史研究以革命为中心的质疑。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宣扬新中国的历史是“苦难史”,宣称如果没有革命,中国早就实现现代化了。1995年出版的《告别革命》一书中有很多诋毁革命的观点,宣扬要告别一切革命,高度肯定改良,主张用改良代替革命。书中主要的论断是革命是最激进的办法,有巨大的破坏力量,革命耗尽了民族的生命力,使我们的民族疲惫不堪,革命是极具感情化的,革命者认为凭借冲劲能应对一切困难。国家在不同时期面临着不同的局势,因此将现在的社会认识转移到近代中国,进而用来质疑近代中国的革命是不合理且不正确的。这些观点背离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否认了人民群众在变革社会中取得的巨大成果,忽视了革命发生的必定性。为抵制这种告别革命的思潮,我们要科学认识革命,中国革命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是正义的,进步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民族独立、国家繁荣靠的就是革命的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取巨大成果的事实是他们无法抹杀的。

(三)推崇西方普世价值观

历史虚无主义以西方“普世价值”为标准,以反思历史,还原真相为主要形式,曲解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历史虚无主义逐渐演化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抗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曲解,误导人民大众对历史的认知,“造成人们在历史知识方面的错乱、价值观方面的混乱和对待中国近现代史的不严肃态度。”[4]历史虚无主义逐渐演化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抗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否认我们民族文明起源的土著和内生的性质,主张“中国文化西来说”,即中国文化是从西方传播过来的、非内生的。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强,一些学者开始非议和质疑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在不同程度上肯定西方国家的侵略。20世纪末,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刘晓波等人甚至提出要重新认识“殖民化”,指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认识帝国主义“殖民化”,提出“殖民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进现代化进程”的观点。这种观点颠覆了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历史性质,模糊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正确认识,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

三、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不正确的思想潮流,其本身所具有的反历史倾向的危害是巨大的,它的不断传播会对社会的进步产生极不良影响,某种程度上,历史虚无主义被部分不良分子利用,片面解构历史,动摇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与思想道德基础,影响社会稳定。

(一)解构主流意识,削弱国家意识形态

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与我国社会价值取向多样化、主流价值观影响力削弱有关。历史虚无主义向人民群众提供一套完全不同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引导大众怀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消解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4]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反党、反历史的政治思想潮流,通过放大个别现象来歪曲事实,扰乱人民的思想,动摇人民群众的主流意识。随着各项改革举措的深入推进,社会生活快速发展,促进思想活跃,多元多样思潮主张各异并相互碰撞。同时互联网平台的广泛与交互性,传播方式更为便捷,影响力更大,另一方面,国内互联网管理不完善,存在滞后问题,不同社会思潮趁机借助利用互联网传播自己的主张,人们原有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我们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善与恶、荣与辱都有明确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但价值相对主义、价值虚无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在社会思想观念领域蔓延,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削弱了我们民族动力与凝聚力,动摇了我们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历史基础。

(二)动摇党执政的合法性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股政治思潮,但其发起的更是一场思想领域的斗争。它坚持西化论,企图把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念作为“普世标准”,打着“反思历史”或“还原历史”的幌子,歪曲事实,放大正常的党内思想斗争质疑我党在发展进程中的领导地位,否认我们党执政的理论基础。第一,中国革命与建设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历史虚无主义把这种正常的矛盾斗争模糊成领导层的个人恩怨,故意抹黑我们的党史。第二,把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出现的某些差错放大,污蔑我国的历史为“苦难史”,虚无主义以偏概全,妄图以“文化大革命”为由,彻底否认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三,恶意抹黑革命领袖,从片面角度“重新评价”历史英雄人物。虚无主义思潮以“还原历史”为由,蓄意抹黑我们的英雄人物,模糊历史本来面目,编造了许多谣言,如“雷锋是刻意编造出来的”,“邱少云、黄继光是杜撰出来”。第四,否定我党的领导地位,否定革命是历史虚无主义最有效的思想斗争工具,通过攻击我国近代正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否定我国革命斗争的正确性,进而冲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根基。虚无主义否认我们民族的文化起源和文化史,宣扬告别革命,否认社会主义建设获得的巨大成果,进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作用,否认我们党的领导。

(三)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全面西化的思想,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念,迎合西方政治思政理念,直接关系到我国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历史虚无主义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消解我国精神基础的舆论手段。西方国家一直妄图采取各种手段西化和分化我国,当他们意识到不能用武力消灭中国时,便变换策略,通过文化入侵的途径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最终达到推翻社会主义中国的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此外,夸大我国在革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错误,冲击社会主义制度,扰乱人民群众的价值判断,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思想,历史虚无主义妄图在基本立场上撼动我们的立国之本,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片面化放大支流,否认在我党领导下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获得的巨大成果,怀疑我党的执政能力,在思想和文化领域危害严重,其隐藏的政治企图十分明显。因此,面对虚无主义思潮的挑战,我们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建议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定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当代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引导我党前行的有力思想武器。历史虚无主义发端于西方哲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我们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因此,我们应该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实践工作,以党史文化传播保障意识形态工作,要在国史与党史研究领域加强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信任和认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为实现共产主义坚持奋斗。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苏联掀起历史虚无主义的浪潮,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本输出的同时,西方文化的扩张与霸权,采取了文化渗透和扩张的怀柔方式。因此,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坚持党的领导,对于凝聚人心,增强全体人民的认同感有巨大作用。中国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会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的解决办法,要不断创新学习和宣传方式,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软力量,红色文化具有独有的文化“软实力”反映了时代的精华,其内在价值与精神意义是构建新时期社会共识的重要因素,发扬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优势。首先,要弘扬和传播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包括反封建、反帝国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传统,也包含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等革命气质,其中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各具特点,同时又具有内在传承性。我们需要保证红色文化的历史真实、维系红色文化的圣地仪式、发扬红色文化的优良传统,构建其与红色文化相通的情感结构,通过大众实践的普遍参与来激发和凝聚人民的能量。其次,“党史文化传播是新时代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重要途径。”[6]新媒体背景下,我们要创新宣传路径,结合当前社会形势,以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宣传党建、革命优良传统用史实讲话。同时大力推行国家党史文化传播方式,要加强对历史文学与文艺作品及影视作品的监管,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7]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分化和消解我国的主流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敌对态度,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我国正处于深入改革关键阶段,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企图长期渗透思想文化领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扩大我国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掌握意识形态领域和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信仰,将价值认同和道德实践结合在一起,能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深入指引,能够发挥社会大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价值。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不断传播,我们应积极应对,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力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坚定中国道路。

应对虚无主义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普及国史教育,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与方法正确对待历史,不能一味崇拜,也不能全部否定,应该结合我国发展的具体情况,汲取优秀历史文化的智慧,总结经验,不断进步,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革命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