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神之诗照亮了自我

2019-12-29张远伦

星星·散文诗 2019年34期
关键词:对饮内省相融

张远伦

在庸常化的生活中,诗人受困于生存环境的纷扰,往往不易凝神内省,而只有凝神,才能排遣自己的阴郁,用诗意的光芒照亮自己,才能从被人们忽略或者瞧不起的小事物中发现它们蕴含的永恒性。我们从本辑诗歌中,便可以发现沉吟的哲思引领着生命在闪光。

宋艳梅诗歌中的“羊”在同伴被杀戮的同时,为了生存将脖子伸向丢弃的菜叶,生与死在这样的细节中形成强烈对比,而人类何尝不是如此,死亡并不可控,“哲学的任务,是预习死亡”,而诗歌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方式对死亡进行哲学思考;若水在诗中希望自己“只剩一个人也能发芽”,这是在“吹拂”中审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在简单的自然动态中,实现思考状态下的物我相融,也是“你我”相融,生命的贴近经由一缕风和一株草来实现,便是自然的“神性”之一种;傅荣生在后山断石上“邀明月”的时候,不问对饮是何人,“谁问了/谁的身影便会落下雨滴”,与诗人对饮的,可能是某人,但也可能是诗人在和“虚无”干杯,在巨大的空旷中,独饮和对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造的境界;李曙白在读简时“此刻凝神 便一生凝神”,不断读下去,“一个人坐入空冥”,真实的肉身在场和迷幻的心理在场同时发生,进而逐渐抵达澄明,对人生的哲思,让诗人通透而又安宁;欣文从极为细小的火车过道“侧身”避让的动作中,发现这一喧闹嘈杂中的普遍性,“他们最大的接近/只是为了保持足够的距离”,这种距离很小,而恰好可以展示人心深处的“善”;杨勇的“南风台”,说出“我就是我”,并“撬动地球的孤独”,便是在日常中道出“我与我”“我与地球”的关系,诗人作为思考者得以凝神在辽阔中游走和完成;马累在看见芦苇低着身子的时候,发现“阳光,像真理闪烁”,这是极为幽微地洞悉自然的神性,并预示自己的衰老也要服从真理;谭明的“猫”在美和衰老面前,“稳住心中的露水”,但是爪仍在“尖锐地闪光”,意图在动与静之间,在嫩与老之间,内省自己,实现身体和心理的某种平衡;范蓉认为“万物都是神的孩子”,允许它们误解和迷路,并具有流水的自我修复能力,自我隐喻,继而扩大到他者互喻;成廷杰的“自画像”是“顽石”,是“长刺的孩子”,象征一生冲刷和打磨仍然保持尖锐的秉性;许文波的“铜”安静地呆着,却具有“美男子”的气质,简单的表象下是内蕴的丰富和质地的精良,诗人从中似乎看见了自己。

从这一辑诗歌里,我看到诗人在凝神沉吟中,不断发现人生的哲理和万物的美好,用灵魂来触摸周遭,游走于物我两端,不仅自我照亮,而且相互照亮。

猜你喜欢

对饮内省相融
“一三七”内省法助力学生高质量学习
桃花煮酒
心相融
握着落叶的人(外一首)
七夕
对饮
从“相加”迈向“相融”——上虞日报媒体融合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尹延新:天人合一 物我相融
我能让水油相融哦
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下学生肢体语言智能、内省智能及探索智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