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导师团队建设方案探索与思考

2019-12-27张建伟杜宇刘尚蔚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49期
关键词:多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

张建伟 杜宇 刘尚蔚

【摘要】研究生创新能力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出发,阐明了目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跨学科多领域校企联合导师团的培养方案,并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具体阐述方案的实施过程,为如何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研究生  创新能力  多学科  跨领域  导师团队

【基金项目】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2017SJGLX005Y)、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9-0239-02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才培养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持续繁荣,为祖国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高精尖人才不足。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端人才,成为一个重要课题。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高校在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成为当务之急[1]。在2017年,为了满足经济转型的需要,国家提出了“建设新工科计划”,旨在督促高校要大力改变培养方式,特别是对于传统的工科要加以变革,培养出一批适应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2]。

国内专家学者也强调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重要意义,刘彩虹认为,创新能力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要求,这决定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相比具有更高的复杂性,需要高校具有创新性质的培养方案[3]。李希灿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并从校园创新、研究生导师的培养考核、创新日常管理制度等方面探索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4]李立清认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路径之一是利用有效的外部环境激励。”[5]

因此,本文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这一课题,提出一种新的培养方式,对如何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二、多学科跨领域校企联合导师团队建设

目前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研究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研究生在校人数由1977年的不足6万人到2018年的150万左右。伴随而来的是生师比不断扩大,由之前的一对一指导扩大至一对三,甚至一对十,一对二十的情况,从而导致导师精力不足,不利于研究生的培养。

同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研究生阶段将方向更为细化,培养的人才知识背景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建立多学科跨领域校企联合导师团队建设的培养方案,以期望有效解决研究生培养知识背景单一、学科发展方向固化问题。

具体实施如下,由学校牵头,针对特定学科,根据行业发展需求,组成多学科联合实验组,该实验组由不同专业的导师组成,各个专业应根据行业的发展来设置。以水利工程专业为例,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水利工程、工程地质、机械设计与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人员参与,从而形成由学校牵头,水利工程、工程地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管理学、法学(水法)等校内专业导师为主,业界技术专家作为外聘导师为辅的多学科跨领域校企联合导师团。该导师团队要加深合作。校外导师真正担负起导师之责,将产业界最新难与技术题带到实验组,由组内导师共同研究。实验室可以在水利施工、水力发电、智慧化水利、水力机械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在解决业界困难的基础上促进不同学科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产学研的统一,开阔研究生视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在研究生招生阶段,不局限于招收水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凡是与该综合实验室学科相关的本科专业,均可以招收。招收时,打破传统的唯分数论,而是更注重考察考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意愿,从生源上开始优化,促进培养高素质人才。

在具体培养阶段,对新入学研究生不予确定研究方向且不确定导师,学生参与到具体跨学科的项目,从目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课程体系中,采用学分互选互认制度,例如,对于水利工程机械感兴趣的研究生,可以选择机械学院的相关课程,所取得的学分被培养方案认可,从而整合学科资源,促进研究生学习不同领域的基础知识。在研一由研究生本人结合自身参与项目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导师,打破校内导师主导制度,对于学术型研究生,以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主要培养其从事科学研究、论文写作的能力;对于专业型研究生,以企业导师为第一导师,校内导师为辅,专业型硕士尽可能多参与校外导师实际工作,帮助导师解决一线的问题。分开培养模式,有利于减轻校内导师工作压力,提高专业型硕士的实践能力。同时摆脱固有思维模式下的单一导师制,可以多导师共同培养,不仅是校企联合,校内也可以实行多导师制度。例如有的课题涉及到水电站中的水轮机部分,可以选择一名水利工程专业导师加一名机械工程系导师共同作为自己的导师,甚至该课题需要涉及计算机模拟时,可以选择一名水利专业加一名机械工程专业加一名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导师作为自己的共同的导师,导师之间不区分顺序。总之,只要有利于学科进步和人才创新培养的多导师均可。

在考核阶段,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应设立不同的标准。学术型研究生由校内导师团进行课题选择,并进行论文写作与答辩,考核时,重点考察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发明专利等可以作为衡量其创新意识的标准之一。对于专业型研究生,主要由校外导师进行考核,着重考察其实践能力,可以引用企业界成熟的绩效考核指标对专业型硕士的工作进行评定,同时专业型硕士的毕业条件要和学术型硕士进行区分。学术型硕士要求独立进行学术论文的写作,而专业硕士要求能熟练生产一线的工艺流程。

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拟组建这一导师团队。首先由学校牵头,从水利工程专业、地质工程专业、机械工程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别选取五名导师,并分别从黄委会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聘请五名设计与施工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作为外聘企业导师,组成一个横跨水利、电力、机械、计算机多层次宽领域的校企联合的35人导师团队,由这一团队制定培养方案,并主持新一届的研究生招生工作。该团队的导师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并定期对导师团队进行考核,重点考核该团队承接科研课题的学科交叉程度以及该团队所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之大计,关乎国家未来发展,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充分意识到创新性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切实承担起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担。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求索与创新,清晰地认识到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探索多样化的培养方式,迎接未来国际竞争中的科技挑战与人才挑战。

参考文献:

[1]曹玉东,孙福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6(3):93-94.

[2]钟登华.立足新时代 培养一流“新工科”卓越人才[J].中国科技奖2014(222):06-07.

[3]劉彩虹.建设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J].高教探索.2012(5):104-106.

[4]李希灿,杜琳.我国研究生可持续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7(1):35-42.

[5]李立清,龙唐斌.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其保障机制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6(2):11-16.

作者简介:

张建伟(1979-),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多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