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长与教师沟通的心理问题及策略

2019-12-27赵丽浪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49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沟通交流

【摘要】家庭教育是当前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家庭的重心多数都放在孩子身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极高,并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但在与老师沟通方面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都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若是家长与老师沟通时心理上出现问题,孩子也无法幸免。本文主要从家长与老师沟通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心理问题  策略  交流  沟通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9-0201-0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将对子女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情绪平稳,心态豁达,行为具有理性的父母,会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并为他们形成健康人格奠定基础。

家长经常与老师沟通,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闪光点,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家长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可以让老师更能准确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以配合家长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在了解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后,老师可以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像医生一样“对症下药”。

当前中国社会现状和国家教育体制导致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孩子步入小学阶段,不同性格的家长与老师沟通时就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

1.高傲型家长——居高临下  目中无人

有的家长事业成功,家庭美满,子女优秀,于是在与老师沟通时便将工作中的一套用上,如同领导下派任务,让人难以接受。当面对孩子身上存大的问题时更是不屑一顾,认为孩子继承了自己的优良基因,将来只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却忽视了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并在不断的纠错中成长起来的,如果能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就更能体会到这一点。要知道,再美的蝴蝶也都是要经历幼虫的蜕变的。

这样的家长身上的那股“骄”气,会严重影响与教师间的有效沟通,同时,会潜移默化地传染给孩子,发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从而影响孩子与老师、同学之间的沟通。

2.护短型家长——过于敏感  紧盯老师

有的家长自从孩子上学,就总是提心吊胆,总怕孩子受委屈。他们觉得自己是最了解自己家孩子的人,对孩子无条件信任,面对老师当面指出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家长不能面对事实,更不能和老师配合商讨解决方法,而是担心老师对孩子印象不好,一味地夸大孩子的优点,甚至误会自己家孩子是众多学生中最不受老师喜欢的一个,从而与老师心生嫌隙,产生敌对情绪,成天紧盯老师,生怕老师给孩子小鞋穿,放学后与孩子交流的问题也总是停留在老师是否批评你。

家长应该明白一点:老师向自己说明孩子的情况,就表明老师在关注孩子的成长,并希望孩子能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孩子在家庭中没表现出来的问题,并不代表在群体生活中没有,家长应该向老师道谢,而不是抱怨和敌对。孩子的情绪极易受到大人的影响,你抱怨,孩子就学会抱怨;你赞美别人,孩子就学会赞美别人;你眼中满是美好,孩子眼中便满是美好。父母的“言、行、举、动”都将在儿童洁白无暇的心灵上铭刻下难以泯灭的痕迹,对儿童思想、性格、品德、作风形成深远的影响。

曾經有一个小女孩儿对我说:“老师,我妈妈说,你是全校最优秀、最漂亮的老师。”我笑了,由衷的高兴,不是因为受到家长的夸赞,而是为这位家长的智慧而高兴。

3.内向型家长——不善言谈  躲避老师

有的家长不善言谈,又担心老师工作太忙,自己与老师关系不近,从不主动与老师交流孩子情况,造成孩子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完全脱节。只有家校共育,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才会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曾经有这样一则新闻:一个中年男子在路上拦截自己中学时期的老师,并进行掌掴,原因竟然是因为这位老师曾经在他上学犯错误时打过他。

这位中年男子多年来不记得老师的恩情,却将仇恨的种子在心中埋藏,这让我想到了家校沟通的缺失。若是当年他的家长及时与老师沟通,了解情况,并对这名学生从心理上进行正面的引导,或许他早已卸下心中的包袱。事件的发生,对于这位老师来说是残忍的,但对于这个背负多年仇恨的学生来说更为残酷。

针对以上家长的心理问题,建议家长与老师沟通方面采取以下策略。

1.尊重老师  真诚沟通

“亲其师,信其道。”家长要把孩子的老师当成自己的老师一样真诚去对待。家长对老师语言和行为上的尊重,换来的不仅是孩子对老师的信任与崇拜,更能让孩子形成一生受益的良好人格与品质。

2.信任老师  理性沟通

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任何人都不会无故去诋毁他们,作为教师,更是会理性地分析每一个孩子的问题。家长要做的就是无条件地信任老师,正视孩子的问题,理性的对待与老师的每一次沟通,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使沟通收到实效。

3.亲近老师  定期沟通

每个孩子身上都会存在问题,只有通过有效沟通,家长才会真正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教师才会了解孩子在家的性格特点,并互相作用,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因此家长要做到定期与老师沟通。

家长心理的健康,换来的就是孩子心理的健康,更是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赵丽浪(1979.7.29-),女,汉族,吉林长春人,本科,小教高级,研究方向:小学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沟通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