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列松摄影思想浅析

2019-12-27吴波宏

艺术科技 2019年20期

摘 要:法国著名摄影大师布列松被称为“新闻摄影之父”,其摄影思想对于摄影界影响深远。本文从布列松摄影器材、摄影作品风格、摄影思想三个角度分析布列松的摄影成就,解读“决定性瞬间”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决定性瞬间;布列松;摄影思想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被认为是“报道摄影”的领军人物、“新闻摄影之父”。他拥有超强的捕捉记录瞬间的能力。他不但参与建立了伟大的“玛格南图片社”,还影响了直至今日的许多新闻摄影师。他运用最简单便携的相机,拍摄出无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摄影作品,使得艺术摄影能够与新闻摄影相结合,相互促进。

1 布列松摄影成就概况

布列松是法国人,出生在一个从事纺织行业的富有家庭,是家中的长子,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他的脾气较为倔强叛逆,他的父亲和祖父都希望他可以继承家族事业,但是他并没有按照家人的意思办。他从喜爱文学开始,了解整个世界,即使那些书都是教会学校不允许阅读的。14岁进入中学,但也由于种种原因辍学,然后他进入了立体派画家鲁德门下学习绘画。他从小便热爱绘画,家中几乎所有人都接触过绘画可能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绘画的学习让他对画面的控制构图可以做得有秩序感,也是因为绘画的学习练就了他日后拍摄的那一双犀利的眼睛,只不过他最终没有选择绘画,而是选择摄影去表达和记录。布勒松人生中的每一步在书中都显得那么戏剧化,似乎他经历的每一件事都将他向一个摄影大师推进了一步。他27岁的时候前往美国向摄影家保罗·史川德学习电影,28岁的时候又跟随法国著名电影大师让·雷诺阿学习电影,这些与影像相关的学习也为他日后的拍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布列松的摄影思想

2.1 眼镜的延伸:布列松的摄影器材

要了解布列松的摄影思想,先要理解他的摄影作品。要理解他的摄影作品,首先可能就要说到他的135徕卡照相机。这只徕卡相机及一只50mm的镜头一直是布列松的好伙伴。他坚持只使用50mm镜头的原因是他认为50mm镜头拍摄出的照片最接近人眼的视觉效果,变成了眼睛的延伸。他把相机放在随身的口袋里,从未离开。

他认为摄影是需要依靠摄影者和被拍摄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维系的。如果被拍摄的人察觉到了拍摄者的存在并表示出那种陌生的感觉的时候,被拍摄者会进入一种不自在的状态,拍摄者就无法拍到被摄者处于最自然和有个人特征的时候。所以,布列松在拍照时总是在不被拍摄者注意的情况下。他甚至会把相机相对突出的部分用黑色的胶布贴上,或是有的时候把相机放在口袋里拍摄。他每天慢慢地在街上寻找自己的目标,和一个普通的路人一样,随时随地准备抓拍精彩的瞬间。他不去刻意安排拍摄对象,不改变环境中的任何对象,只是按照他个人的意思来记录一切。他同样尊重现场的光线,即使在光线不佳的情况下,他也不去使用闪光灯。因为他觉得闪光灯破坏了整个场景原有的气氛,同样也是在干扰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行为。他的照片拍摄完成后也不进行裁剪,在暗房里也不对照片本身作任何调整,他认为照片的好坏在按下快门之后就已经决定了。

布列松坚持用这种方法拍摄。留下了许多伟大的作品,他游历世界,也记录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他认为这样是通过镜头在认识一个国家,而在他拍摄的众多国家中,有关中国的照片更是特别能够引发笔者的兴趣。他曾两次来到中国。特别是在1948年到1949年,布列松在中國拍摄长达一年时间,而且这次的拍摄是横跨了国民党统治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他的镜头客观地记录了变革中的中国,画面朴素且极具感染力。1949年他拍摄了上海抢购黄金的风潮。通货膨胀导致严重的货币贬值,照片中的人们挤在银行门口,企图换一点保值的黄金。他也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和北京城的历史性画面。他在1958年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访华3个月。他在此期间的拍摄在西方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科技馆中,一群观众好奇地看着电视的表情和十年前人们换金子的面容截然不同,形成鲜明的反差,其通过摄影的方式讲述了十年以来的变化。

2.2 忘却自己:布列松的作品风格

布列松的作品有他自己的独特风格,我们似乎一眼就能感觉到这是布列松的作品,他的作品似乎还透露出一种轻松幽默的感觉。他自己也强调,拍摄出的照片必须具有个人特点,这反映出拍摄者的观看方法和判断等方面。在他的摄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个人的兴趣和自发的动作是最为重要的,而把相机作为记录下这一切的工具。他同时也强调,拍摄者的兴奋点和激情也决定了摄影作品的好坏。如果作者本人都没有感触的话,那么拍出来的照片观众也不会有什么感触。另外,他同样主张在拍摄的时候,摄影师要忘掉自己,去尊重被拍摄对象的客观事实,把事物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观众。布列松认为,在拍摄的过程中,摄影者不可避免地要对所见的事物作出评价,而这也就是表现摄影者个人风格的关键。

另外,布列松还认为,在拍摄的那一瞬间,摄影者既要认识到事件的意义,也要通过判断来决定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好的照片内容加上对的形式有机组合在一起才能够准确地表达摄影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所以,摄影师应该具备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拍摄者准确地将有意义的瞬间锁定下来,通过构图来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两点缺一不可。他认为内容与形式是不能分离的,不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并且他讲究画面形式的相对对称。他总是在寻找视觉上的几何形构图,认为没有几何形,照片就会既没有形式也没有生命。笔者认为布列松的这种想法在他进入洛特艺术学院学习时期就已经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了。笔者认为他的这种思考方式对现在的拍摄纪实或是报道类摄影依然具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

2.3 决定性瞬间:布列松的摄影思想

布列松的摄影思想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决定性瞬间”。他在自己的摄影集序言中说:“摄影作品是脑、眼和心联动的结果。联动的目的,就是展示事情的发展过程,并传达相应的印象。但这之中没有固定的程式。”因此,什么是决定性瞬间,如何抓住这决定性瞬间,就成为布列松摄影思想的核心。

首先,我们需要探究布列松摄影思想的产生过程。其中有一本书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4年6月,布列松的朋友送给他一本名为《射箭的禅意》的书,这是一本关于日本禅宗射箭的哲学书籍。射箭在日本禅宗里是一种艺术。“弓道”有一句格言“无论是第一千支箭还是第一万支箭,每一支都应该是一次全新的发射”,换句话说,每一次的发射都是全新的探索与尝试,这与布列松的摄影思想不谋而合,从禅意的角度来看,摄影比“弓道”更接近禅的境界。

《射箭的禅意》对布列松最终提出“决定性瞬间”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布列松透过对禅宗射箭的理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摄影哲学。他的“决定性瞬间”理念与禅学有着直接的关系。透过禅学,布列松重新定义了自己的摄影之道。而领悟此道的要点首先是画面的几何构图方法,其次是摄影师对当时场面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就好似每次射的箭,顿悟是布列松的箭,直觉是布列松的弓。

布列松通过捕捉平凡但并不易被我们察觉的瞬间,在若干分之一秒的时间内把握事物的表象和内涵。似乎布列松更关心的是他的瞬间是否拥有完美的秩序感,来完成一种创造和重构。这个决定性的瞬间并不代表现实世界的每一个瞬间都可以作为摄影的对象。

对布列松产生很大影响的慕卡西的作品《三个奔向大海的黑人小孩》,我们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似乎不足为奇,但在摄影语言与技术匮乏的年代,也许就是这样打开了布列松的创作之门。摄影可以这样,将现实中几个平凡无奇的身影升华成对生命的仰望。在当时,大海、孩子等元素似乎都是很普通的,但是被摄影师定格下的那一瞬间的图像是独立于真实世界以外且极具感染力的。这种瞬间的记录是需要摄影师从技术到判断力到运气的各方面配合来完成的。就好比布列松的代表作《圣-拉扎尔火车站》,假若布列松那天没有来到这个火车站,又或是他正好拍完了手中的胶卷等原因,我们就无法看到跳跃的人在水中形成了倒影,以及远处与此形象相似的海报。这件事情必须通过布列松来记录表现,并被我们大家所熟知。所以在這里,摄影师也不仅仅起到一个记录的作用。

3 结语

布列松一生很少留下影像,他不喜欢别人给他拍照。他在65岁那年又放下摄影工作开始创作绘画,他说绘画是他的追求,而摄影是他的兴趣。他就是这么一个奇怪且有趣的人,但是最重要的是布列松在他的那个时代树立了一个标杆。他通过思考完成的拍摄,那些朴素而经典的图像会一直被留在摄影史上,让我们去学习和研究。虽然历史在发展,不论是观点还是技术都已经和他的那个年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笔者还是认为通过认真的了解和思考布列松的拍摄方法,依然对我们现在的实践拍摄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奕贤.布列松和他的“决定性瞬间”[J].艺海,2013(05):96-98.

[2] 朱新亚.从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摄影理论中探析纪实影像的特性[J].大众文艺,2012(10):127-128.

[3] 鲍旖婧.布列松纪实摄影“决定性瞬间”的美学解读[J].视听,2016(06):94-95.

[4] 傅为新.究竟是艺术还是哲学——浅读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J].新闻实践,2010(05):76-78.

[5] 邓天佑.布列松新闻摄影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2.

作者简介:吴波宏(1988—),男,江苏南通人,硕士,南京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