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拉松,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2019-12-27梁伟

中华儿女 2019年24期
关键词:马拉松赛马拉松

梁伟

2019年11月10日,合肥国际马拉松赛、绍兴国际马拉松赛、南京马拉松赛、南昌马拉松赛、重庆马拉松赛、桂林马拉松赛、铜陵马拉松赛、丹江口马拉松赛……几十万的长跑爱好者这一天都在奔跑。毫无疑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爱上了马拉松。

公元前490年,雅典击败波斯,为了报捷,士兵菲迪皮茨一路狂奔穿过马拉松平原,到达终点后便因体力不支而倒地离世。他生命中这最后的42.195公里,也成为计入历史的数字。1896年首届奥运会将这个史事设立为一个比赛项目,并最终定名为“马拉松”。时至今日,马拉松比赛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马拉松自诞生之初,就有着很高的参与门槛,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1981年,中国在北京首次举办国际马拉松赛。随后,大连国际马拉松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等相继出现。即使赛事增多,但马拉松在中国依旧还是一个小众体育项目,参与者寥寥。2010年全国举办13场马拉松赛,2011年增长到22场,2012年为32场,2013年达到45场,2014年举办51场,那些年,马拉松赛在中国仅仅以年增长约10场的速度递进,在有些专家看来,这个速度已经是飞速蹿升。但是要知道2014年在美国,全年的全程马拉松赛已经达到了970场。

马拉松赛在中国的转折发生在2014年年末,当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中国田径协会随之作出响应,在2015年年初宣布取消对马拉松赛事的审批,并鼓励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中国马拉松的发展。以往地方想要举办大规模赛事,需要从市体育局到省体育局再到国家体育局层层上报。田协“松绑”之后,只要地方政府批准,赛事即可马上开展。国家层面给予了政策支持,当地政府联合市体育局纷纷研究参与,一时间马拉松赛事的增长迎来井喷。

2015年,中国境内马拉松赛事达到134场,参赛人数首次超过百万;2016年中国一共有328场马拉松赛事,参与人数达到280万;2017年全国各地共举办了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800人以上规模)达1100场,参赛人次近500万;2018年全国举办800人以上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共1581场……按照中国田径协会设置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规模赛事将超过1900场。

“一场马拉松,认识一座城。”作为大众体育,马拉松具有参众广、普及率高、场面气氛热烈等特点,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张新名片,同时能够拉动相关文旅产业发展,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最佳选项之一。因此,举办城市普遍希望借由马拉松赛事,激发城市内在活力,打造城市名片。在区域化战略和城市营销的促进下,越来越多城市想要递出这张名片,通过举办像马拉松这样的大众体育赛事来提高地方政府影响力、拉动经济发展,为城市实现经济转型、引入绿色消费、开展精准扶贫打开空间。

城市有梦想,但梦想不能脱离实际,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在于让马拉松回归“认识一座城市的最美速度”的初心。

他们,追求的不是更高更快更强,只是将跑马拉松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只有经历过马拉松的人,才能切身体会这项运动带来的独特魅力。爱上跑马拉松的缘由很简单,他的魅力正在于场地的开放,对于参赛者来说,每跑一步、每过一段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无论你是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爱好者,大家都可以一起奔跑。

因为距离很长,跑马拉松的关键就在于坚持。一个人要攻坚一段异常持久的耐力战,可想而知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在很多跑者看来,成功完成一场马拉松所带来的成就感不亚于任何一种喜悦,这是一项挑战自我极限的运动。通过这项运动,很多人开始注重相关知识和身体锻炼的技巧;通过这个圈子,很多人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跑友之间互相结伴,约一场赛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甚至成了某种精神上的寄托。

任耀 跑出一条阳光大道

或许,任耀就是“马拉松精神”最好的诠释。

不少人认识任耀是缘于一张网络上的照片:在2017年安徽池州国际马拉松赛上,一位埃塞俄比亚女选手给身旁的残疾中国小伙递上一杯水。于是乎,网友便称:这就是马拉松精神!

“我觉得上天只夺走了我的双手,却没有带走我的生命,留我在人间肯定有更好的安排。通过战胜身体残疾,我的内心要变得强大,要去战胜外面世界的客观因素,让自己勇敢地走出来。”任耀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回报社会,去感染周围的人,告诉他们遇到困难不要逃避。告诉那些对生活失去信心、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迷茫、遇到困难退缩的人们,希望他们能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社会,坚持自己的梦想。在黑暗中努力奔跑,总会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

任耀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父亲是一名普通的矿工。8岁那年,任耀和几个小伙伴玩耍时双手不小心碰到墙头边的变压器,在高强度的电流下,他永远失去了两个小臂。“我记得我做手术的时候,妈妈哭得很厉害,可能当时很难接受这样的结果。”虽然失去了双手,但是生活还得继续。在艰难困苦中,任耀学会了用大臂刷牙、吃饭,甚至系鞋带。他不觉得自己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

初中毕业后,任耀便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当时我认为一个男人不能一辈子靠家里。”2001年受北京申奥成功的鼓舞,原本就喜歡跑步的任耀开始练长跑,启蒙教练是一个中学老师。正常人在跑步的时候要靠摆动双臂来保持平衡,而任耀只能靠摆动两个大臂来维持平稳。“刚开始练的时候,教练说我的速度不好,速度不好就多跑呗!”任耀不怕吃苦,每天早上五点从自己七八平方米的出租屋中起来,简单的洗漱后便骑着自行车到附近的体育场进行练习。400米的操场,他能跑70多圈。

2003年,任耀在安徽省残疾人运动会上摘得1500米和5000米两项金牌,并开始在全国大赛中取得不错的排名。练了两年中长跑之后,任耀渴望挑战更有难度的马拉松,“和同属于T46级的其他残疾人运动员相比,我必须选择最难的项目马拉松,才能更容易出成绩。”任耀说。

最初练马拉松的时候,任耀没有教练,靠的是从网上和书上学来的训练法。

任耀说:“马拉松是所有体育运动中体力消耗最大,也是最磨练一个人意志的一个项目,对于一个初跑者,一定要循序渐进,建议你先从5公里或者10公里慢跑開始,然后每天至少跑10公里,经过数月锻炼,再冲击15公里或20公里,几个月后再跑半程马拉松或者30公里,最后再冲击全程。”

练了一段时间之后,任耀开始四处拜师求学,天生有韧性的他并不觉得高强度的训练是一件苦事情,那些磨出的水泡和被血水浸湿的袜子在他看来都再平常不过。“训练的时候,我让教练用摩托车拉着我跑,即使指甲掉了我也忍着。积累跑量的时候,我自己出去跑公路,没带钱就用河水润嗓子。”

2006年的北京马拉松上,任耀作为2.5万名运动员中唯一的肢残运动员,以2小时49分12秒的成绩夺得第111名。

2008年上海马拉松赛、2010年郑开马拉松赛、2011年贵州黔东南105公里挑战赛、2017南宁国际马拉松赛……各项赛事上无不留下了任耀奔跑的身影,就这样,任耀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一路向前。

北京时间2019年11月10日,第37届雅典马拉松赛开赛。大赛吸引了来自120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6万名选手参加,其中包括专业运动员和跑步爱好者。任耀作为组委会特邀选手,千里迢迢、漂洋过海去马拉松运动发源地感受马拉松精神。

航班从上海出发,途经多哈转机,任耀第一次经历长达40个小时的远途飞行。对于普通人来说,长途飞行已是疲惫不堪,对于任耀来说,则更难。“起飞后不久,我胳膊截肢面的神经就痛得厉害。雅典时间与北京时间相差6小时。因为组委会给订的航班时间很紧张,根本就没有倒时差的时间。”

雅典马拉松赛以马拉松市为起点,雅典帕纳辛纳克斯体育场为终点,有三分之二路段是被松树和橄榄树覆盖的郊区,风景优美。但因为赛程起伏大、弯道多,它也是世界上最艰苦的马拉松赛事之一。比赛当天,雅典又下雨,天气特别寒冷,但是任耀所跑之处,耳边都会响起“中国加油!”的声音,激励着他跑向终点。

忍痛到达终点,虽然脚底硕大的水泡让他痛苦不堪,但任耀的毅力和勇气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素不相识的外国友人纷纷上前拥抱坐在地上的他,他赢得了全场的欢呼和掌声。任耀说奔跑使他快乐和坚强,作为一名中国人,他希望在比赛中展现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遇到困难不要放弃的勇气。

“之前,跑步是我的爱情,一个人一双鞋一条路,坚强跑下去。艰辛和汗水,筑成了坚强的堡垒,希望能在42.195公里的赛道上展现出不平凡的人生。之后,希望有一个三观吻合的姑娘,带上鞋,一起跑下去。”任耀说。

刘庆红 跑进伦敦世锦赛

长久以来,中国竞技体育走的都是专业化的精英路线,从体校到省市队再到国家队,夺取冠军和参加奥运会,似乎一直都是专业运动员才能够触碰到的巅峰。然而在2017年,在马拉松的赛场上,终于有一位业余选手创造了历史。

在2017年的伦敦田径世锦赛女子马拉松赛场上,21岁的中国选手刘庆红用时2小时52分21秒,跑完了42.195公里的距离。虽然仅仅名列第65位,但这位来自北京大学的大一学生书写了中国体育史上的奇迹,她也成为无数跑马爱好者的偶像。

要知道,一年之前,刘庆红的身份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运动员,跑过最长的距离是半程马拉松赛。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她成为第一个代表中国队跑进世界大赛的业余选手。

她从初中开始练习长跑,主攻5000米。2014年她第一次接触马拉松,对这个在别人眼里看来十分艰苦的运动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同大多数校园里走出的学生运动员一样,高中毕业后刘庆红选择依靠体育特长报考大学。2015年她第一次报考北大,因为文化课分数不达标未能被录取。“那段时间我特别低落,训练提不起劲头,怎么练也练不动,成绩直线下降,压力巨大,我甚至对生活失去了希望,那是我人生的低谷,”刘庆红回忆说。决定复读的她开始通过参加半程马拉松赛调整状态。没想到的是,走出训练场的她在水泥路上找回了奔跑的快乐。

“第一次参加半程马拉松,它完全不同于我在训练场上的感觉,我不仅不觉得累,还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从此我爱上了城市马拉松。只要训练累了,我就会出去跑跑半马。”刘庆红说。

2016年,作为体育特长生,刘庆红被北京大学录取,当年10月,她参加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全程马拉松——上海国际马拉松。这是第一次有学生代表北大参加马拉松比赛。开跑前,她在场上看到不少黑人运动员的身影,猛地一下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好像有些特殊”——北大代表。刘庆红预感到接下来的三个小时,不可能是玩玩那么简单了。

开跑半个小时,刘庆红在跑出几公里后四处张望,却怎么也找不着陪跑的人。跑道两旁的加油声此起彼伏,但她“一个人都不认识”。要知道在这之前,她只跑过半程马拉松,少了一半距离,意味着少跑至少21公里。比赛到10公里时,因为跑鞋磨脚,刘庆红感到每一步落脚都像是“踩在刀尖上”;35公里时,她看了一眼腕上的手表,表盘上“没有时间,没有距离”,刘庆红突然觉得自己仿佛迷了路。

“我都不明白我当时是什么心理,可能当时觉得自己已经跑了10公里了,怎么也得把它跑完。但是现在想的话,这不是傻吗?才跑了十公里都疼成这样那后面咋过呀?”比赛结束后她回忆。

出人意料的是,刘庆红以2小时43分的成绩名列第13位,在她身前的12位选手中,除了以长跑著称的非洲运动员,只有一个郑芝玲,当时中国国家队的队员。而她的这个成绩居然达到了中国田径协会伦敦田径世锦赛的选拔标准。

更让刘庆红惊喜的是,由于此后再没有其他选手达标,只跑过一场全马的她居然神奇地拿到了伦敦世锦赛的“入场券”。2017年6月27日,北大的暑假刚开始3天,刘庆红跑到了烟台旅游。她突然接到了教练的召回电话,要求她马上从烟台赶回北京,跟国家队队员一起备战8月的世锦赛。这一个月的集训让刘庆红累得有些吃不消。

凌晨四点起床,每天40多公里的跑量,是学校训练的数倍,跑完速度接着练素質,高强度的训练让刘庆红每天一有时间就睡得天昏地暗,有时连饭也忘记了吃。但是这一个月的集训也让她收获颇丰,不但提升了训练的自主性,在技术动作方面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就这样,刘庆红到了伦敦,因为吃不惯西餐,很多时候只能简单地吃些水果、牛奶、面包,状态不是特别好,毕竟不是专业运动员,她又开始担忧,特别害怕自己跑成最后一名。她忐忑地站在了赛场上,突如其来的胃痛和岔气让比赛格外艰难。难受时,她就在心理默默警告自己——“晕过去就是退赛”,无论如何也要抗住。等到疼痛稍微缓解,她发现自己身后没有一个身影,又开始担忧自己成了最后一名。

刘庆红始终盯着前方,终于在拐弯时看到了另一名选手。对方跑得不快,她心想自己一定要抓住这个“不当最后一名”的机会,使劲超过了对方。紧接着,在体力不支的最后10公里,她一连超了4个人,从69名变成了65名。

她最后的成绩是2小时52分21秒,这跟专业运动员相比还有一些距离。但令她没想到的是,她在场上很容易地识别出了专属于她的啦啦队和加油声——不仅有北大人的集体组织,还有很多业余跑者特地赶来。从赛前的留言到场上的呐喊,这样的优待让她受宠若惊。

因为运动特长,让刘庆红走进了大学,因为马拉松,让她走向了世界。在北大,刘庆红攻读的专业是法律,她的职业规划是当一名律师,而马拉松为她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她说:“在北大,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跑步,跑步也成了我与同学之间联系的纽带。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可以代表中国的大学生,站在更高的赛场上。”

马滔 马拉松是一场修行

感悟自己的心跳,享受运动的孤独,挑战自己的极限,发泄自我的情感,结交健康的跑友,领略美丽的景色。这是马捌家创始人马滔对马拉松的理解。

马滔跑步的初衷,和很多跑友并无不同。“之前我一直是一个职场女性,生完孩子之后,迎面而来的就是中年危机,感觉在那个阶段,各种各样的问题一起向你袭来,整个人都开始抑郁了,体重飙升,压力超大。”

为了让情绪有个缓冲,马滔选择了走路,每天都会走上40分钟到一个小时,她开始享受这来之不易的独处时光,在前行的路上,她终于有了笑容。一次偶然的机会,马滔遇到了传媒大学附近的“跑团”,认识了一群自由奔跑的人,而她这个“小白”也走进了这个大家庭。马滔说:“在最有挫败感的日子里,没有什么可以像跑步一样使人真正感受到活力。”

她开始做跑休,跑完之后,休息一天,或进行适量的不会对身体造成冲击的交叉训练;开始长距离慢跑,为的是锻炼耐力,让自己习惯于跑步耗时,不用在意配速,只需专注于完成训练;开始在轻松跑之后增加跨步跑,可以激活快肌纤维、改善身体的协调性、提高腿部的交叉频率并且为比赛做好身体上的准备;开始做一些时间测试,在一场1.6公里时间测试有助于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

马滔说:“在跑动过程中,肌肉会帮助血液在周身加速流动。神经系统活跃起来,积极的信号在几分钟之内就传遍神经系统的几十亿个细胞。你的身体开始苏醒,然后感觉越来越好,而在最好的日子里,你会感觉到真正的活力。”

马滔的第一次15公里是在传媒大学的操场上完成的,这个过程极为艰辛,因为配速不高,和别人不在一个节奏里,只有一个女孩跑在她的身边,女孩也是新人,跑的时快时慢,马滔感觉自己的心脏有些承受不住,濒临崩溃。后来她索性闭上了眼睛,不管任何人,在自己的节奏里向前奔跑,那时候她感觉脑袋里一片空白,她能清楚地听见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她就这样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15公里。

“跑步总有一个热身阶段,在这个阶段的感觉不像热身之后那么好。但是,通过自由地运用步行间歇,并在开始阶段放缓脚步,你会发现身体‘热了起来,开始适应脚步和心脏的节奏。你要知道自己的配速是什么样的,我的配速就比较均匀,跑步时,内啡肽及其他产生积极态度的激素显著增加。它们进入受体之后, 直觉信号会告诉我们。感觉好了,事情也会变得更好。当我们以正确的节奏奔跑时,我们的整个机体都在‘欢笑”。马滔说。

在完成第一个15公里之后,马滔坚定了跑马拉松的意愿,她开始更加刻苦的训练,为自己的第一个全马做准备。2017年5月7日,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准时鸣枪开赛,来自69个国家和地区的34437人相聚东营,马滔也是其中之一。

在报名之前,就有前辈告诫她,第一次跑全马在30公里处会遭遇“撞墙期”——遭遇极限,那时候的她会特别无助,甚至可能坚持不下去,为了适应这个所谓的“撞墙期”,马滔练了四次30公里,她想自己只要在4个小时内跑完30公里,余下的12.195公里两个小时一定可以完成。但是到了实际比赛中,“撞墙期”还是不期而遇,那一刻,马滔有些无奈,跑也跑不动,走也走不动,两条腿完全不听使唤,整个人有点欲哭无泪,但是理智告诉她一定不能放弃,追着前面的人跑,咬紧牙关也要跟着前面的人,在将近6个小时的时间里,她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全程马拉松,那一刻,她喜极而泣。

“跑完之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平时工作也好,遇到困难也罢,所谓的撞墙期都是可以突破的,就像在跑马拉松的过程中,遇到瓶颈,哪怕你的腿都打不了弯了,只要你不停,迈出下一步,你就有可能就能完赛。所以在后来自己的创业过程中,我的目标特别清晰,遇到任何困难,我都不会放弃。”马滔说。

从此之后,在全国很多地方的马拉松比赛上都能看到马滔的身影。每一次比赛她都在突破自己,挑战自己。2018年12月广州马拉松,在此之前的上海马拉松赛上,马滔的脚已经伤了,但是她还是出现在了广州的赛道上,跑到五公里的时候,她的脚就开始疼,就这样瘸着腿跑完了二十多公里。看着马滔艰辛的步伐,志愿者让她去临时医务站检查一下,脱下跑鞋的时候,她的那一只伤脚肿得特别高,医生劝她放弃接下来的赛程。

“可能很多人没法理解,对于跑马拉松的人来说,在选择继续前行或者弃赛的过程中,选择放弃相对而言是更难的。我感觉在那一刻比我以往做任何决定都困难,我看着自己的脚,就坐在那里想前行还是停下,最终我选择了放弃。”马滔说,“当时特别难过的,但是从那一刻起,我感觉自己成长了:你是想一辈子去跑马拉松,还是我跑完这场自己就废了。这也让我在后来工作中需要做选择的时候,知道怎么去判断,如何取舍,只有及时止损,才能有后来的收益。”

马滔说,跑马拉松就像是一场修行,在这场修行中,她找到了丢失的自己,或者说,找回了更好的自己。她希望未来在马拉松的赛道上,自己能跑得更多,跑得更远!

猜你喜欢

马拉松赛马拉松
冰上马拉松
参加一场梅西耶马拉松,需要准备什么?
男子蹭跑广马被终身禁赛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最热闹一届伦敦马拉松
一天六场马拉松赛说明什么
一起来跑马拉松